九年级寒假提升-第八讲 古诗鉴赏之炼句题(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寒假提升-第八讲 古诗鉴赏之炼句题(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0 08:40: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讲 古诗鉴赏之炼句题
基础热身
1. 下面是某同学在居家学习时做的字音字形的梳理记录,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造成的误读,比如“拘泥(nì)”应为“拘泥(ní)”,“信手拈(zhān)来”应为“信手拈(niān)来”。
B. 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和边音的误读,比如“聪颖(yǐng)”应为“聪颖(yǐn)”,“浮光掠(nüè)影”应为“浮光掠(lüè)影”。
C. 注意形近字的误写,“契合”应为“锲合”,“拢统”应为“笼统”。
D. 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华众取宠”应为“哗众取宠”,“雕粱画栋”应为“雕梁画栋”。
2. 下面是初三某同学在朋友圈发表的个人感受,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冠疫情真是赫赫扬扬,已经延续了三年。它像一块巨石一样砸乱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又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但是,我们与其对它咬牙跺脚,不如学会自我调节。我们要秉持积极乐观的生活要诀,一起跨越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A. 赫赫扬扬 B. 无可奈何 C. 咬牙跺脚 D. 要诀
3. 居家学习时观看好的文化节目也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下面这段文字是某同学看完《中国诗词大会》后写的评论,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铸民族之魂、寻文化之根、赏诗词之美。”这正是《中国诗词大会》创立的初衷,也是节目始终秉承的理念。②近年来,“中国式浪漫”频频多次掀起大众热议。③就在最近闭幕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等诗句,又一次拨动了每一名中国人最温柔的心田。④在中国的古典诗词诠释的这一场人类盛会中,不仅为比赛增添了艺术之美,更向世界彰显了文化自信。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何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②因此,适当的居家锻炼是不能少的。
③组织网络运动会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④疫情导致寒假超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利用“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学生视力可能会因长时间对屏阅读而受到一定损害,身体也会逐渐垮掉。
⑤况且,学生平时在学校也要保证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A. ①③②⑤④ B. ①③④⑤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5.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文学常识,其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读书》的作者弗朗西斯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作家和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B.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C. 《出师表》和《诫子书》都是出自诸葛亮之手的经典名篇。前者教育儿子刻苦学习,夺取功名,包藏殷殷期待;后者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蕴含耿耿忠心。
D. 明朝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6. 古诗文默写。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___________?悠悠。 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描写“大雪骤降,一夜洁白”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透析
古诗鉴赏题中的炼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涉及诗句的内容、形象、手法、语言、情感以及结构章法等多个方面 。
以下是对炼句题考点的详细分析:
诗句内容与形象 : 炼句题会要求学生分析诗句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及通过诗句所展现出来的形象。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
表达手法与语言特点 : 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点也是炼句题的重要考点。学生需要识别并赏析诗句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同时,学生还需关注诗句的句式特点,如倒装、因果倒置、反问等,这些句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表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表达 : 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是炼句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体会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思乡、怀古等 。
知识点拨
内容
即句意、写景、造境、达情。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从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两方面切入;
(2)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用典;
(3)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虚实、动静、视听等布局谋篇与表达中心的技巧;
(4) 结构 承上启下、铺垫、点题、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5) 语言 主要从炼字词方面切入: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巧妙运用。
阐释分析。
①对表达技巧的阐释。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
②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答题步骤
①释句意(若是写景则为描图景)
②明技巧(包含表达技巧作用、氛围特点)
③析情感
答题模板
这句诗是( )意思,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景象,营造了( )意境,
表达了( )情感。(涉及不到的可以不写)
例题精讲
【4-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8.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 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 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 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9.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春二首(其二)
寇准①
杳杳②烟波隔千里,白蘋③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注】①北宋政治家和诗人。诗人在澶渊之盟后,就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相,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后贬死雷州(今广东海康)。②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③白蘋(pín):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开白花。
1. 下列对上面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的是春江的黎明景色。
B. 诗的一、二句中,诗人远望浩渺江波,空间开阔,春江景色凄清悲凉。
C. “日落汀洲一望时”为过渡句,承接前两句所写春江景色,又为第四句的抒情作铺垫。
D. 诗后二句中,诗人化具体的形象为抽象的情思,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2. 请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柔情不断如春水”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指出二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一”字表现出这场重逢的戏剧性。
B.颔联诗人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描写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动作变化,细腻生动。
C.尾联诗人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用“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用“巴陵道”提示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D.这首诗诗人运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坐相悦: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林栖者”“风”等意象。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2.请自选角度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①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诗的标题点出了写作的缘由。标题中的“乐天”,就是写《钱塘湖春行》的诗人。
B.标题中的“闻”,有“忽闻”“惊闻”“悲闻”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闻”也包含这些意思。
C.首句写“灯”为失去光焰的“残灯”,“影”为昏暗而摇曳不定的灯影,道出了同样遭贬谪的诗人元稹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D.“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汇一体。
2.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被誉为传神之笔,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恻恻:悲痛、凄凉)耳。”请赏析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林逋所写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园小梅(其一)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②。
幸有微吟可相狎③,不须檀板④共金樽。
【注释】①暄妍:明媚美丽。②合断魂:应该销魂。③狎:亲近,玩赏。④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众芳的摇落来对比梅花的独自明媚,既咏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风采,也表现了梅花喜欢卖弄风情的特点,还用“尽”“独”等词特别强调了时序的变化。
B. 颈联虚实结合,通过霜禽和粉蝶对梅的态度和情感,侧面描写梅花之美,霜禽与粉蝶都被梅花吸引却不敢贸然接近,对梅花既爱且恨。
C. 全诗没有一个“梅”字,却句句写梅,寄寓自己的情怀。“微吟”实写“口中梅”,“微”字写出梅花的淡泊雅致。尾联诗意进一步深化,间接抒发胸臆,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
D. 自古以来,大多数咏梅诗冷香,冷艳,给人距离感,像“梅雪争春未肯降”,而在这首诗里,梅的意象是温暖的、清丽的,可以亲近的,并且和人的精神交相辉映。
(2) 南宋王十朋称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诗句“压尽古今无诗才”,请你自选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六、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竟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开黄色的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顿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 颈联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C. 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D.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则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水,鹏鸟闲飞露里天”的句子,韩愈用“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溪①
【北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②发船迟。野凫③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④,薄幕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定溪,在诗人家乡安徽宣城。此诗是诗人53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②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③野凫(f)野鸭.④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坐临孤屿”写出了诗人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借“孤屿”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B.野凫、老树、蒲茸、沙石这些寻常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富有美感,可见诗人带着欣赏的目光赏景。
C.颈联中“短短”“平平”两个叠词富有音前美,此句写出了蒲草之整齐,沙石之洁白,仿佛被多次粗选细筛,极言溪水之清澈平静,画面感很强。
D.尾联中“情虽不厌住不得”一句,写诗人迷上了这里美丽的山水风光又因“薄暮”不得不回去。
(2)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古来存③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这是杜甫晚年滞留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让他感慨万千。②苏:康复。③存: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诗中首联诗人用自嘲的方式,把自己说成是“腐儒”,说自己虽满腹经纶却仍未摆脱贫穷的下场。
B. “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却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C. “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
D.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练的笔触,直陈肺腑,饱含深情,直白坦率。
(2)清人仇兆鳌所撰《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江汉》诗有这样一段评语:“中四句,情景混合入化。”请结合颔联的具体内容,赏析其“情景混合”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讲 古诗鉴赏之炼句题
基础热身
1. 下面是某同学在居家学习时做的字音字形的梳理记录,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造成的误读,比如“拘泥(nì)”应为“拘泥(ní)”,“信手拈(zhān)来”应为“信手拈(niān)来”。
B. 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和边音的误读,比如“聪颖(yǐng)”应为“聪颖(yǐn)”,“浮光掠(nüè)影”应为“浮光掠(lüè)影”。
C. 注意形近字的误写,“契合”应为“锲合”,“拢统”应为“笼统”。
D. 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华众取宠”应为“哗众取宠”,“雕粱画栋”应为“雕梁画栋”。
【解析D】A.“拘泥”的“泥”就应读作“nì”;B.“聪颖”“颖”就应读作“yǐng”;
C.“契合”的“契”应写作“契”,而非“锲”。
2. 下面是初三某同学在朋友圈发表的个人感受,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冠疫情真是赫赫扬扬,已经延续了三年。它像一块巨石一样砸乱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又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但是,我们与其对它咬牙跺脚,不如学会自我调节。我们要秉持积极乐观的生活要诀,一起跨越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A. 赫赫扬扬 B. 无可奈何 C. 咬牙跺脚 D. 要诀
【解析A】A.使用有误,赫赫扬扬:光明盛大的样子;形容兴旺显赫。该成语褒贬误用;
B.无可奈何,指事已如此,想挽回已无能为力(奈何:怎么办,指没有办法)。使用正确;
C.咬牙跺脚,指紧咬牙根、脚用力踏地、形容愤怒至极或下定决心使用正确;
D.要诀,意思是指关键的窍门、重要的诀窍。使用正确。
3. 居家学习时观看好的文化节目也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下面这段文字是某同学看完《中国诗词大会》后写的评论,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铸民族之魂、寻文化之根、赏诗词之美。”这正是《中国诗词大会》创立的初衷,也是节目始终秉承的理念。②近年来,“中国式浪漫”频频多次掀起大众热议。③就在最近闭幕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等诗句,又一次拨动了每一名中国人最温柔的心田。④在中国的古典诗词诠释的这一场人类盛会中,不仅为比赛增添了艺术之美,更向世界彰显了文化自信。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A】B.②有误,“频频”和“多次”语义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C.③有误,搭配不当,应把“心田”改成“心弦”;
D.④有误,缺少主语,应把“在中国的古典诗词诠释的这一场人类盛会中”改成“以中国的古典诗词诠释的这一场人类盛会”。
4. 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些意
①如何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②因此,适当的居家锻炼是不能少的。
③组织网络运动会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④疫情导致寒假超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利用“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学生视力可能会因长时间对屏阅读而受到一定损害,身体也会逐渐垮掉。
⑤况且,学生平时在学校也要保证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A. ①③②⑤④ B. ①③④⑤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解析D】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疫情期间学生更应加强体育锻炼”,按照论述的层次关系来写,④总体介绍疫情下学生线上学习后,视力和身体会受一定影响,所以确定④是首句,②紧接着④写了应加强体育锻炼,接着⑤介绍学生在学校也应锻炼,最后①③一问一答交代了如何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所以顺序为④②⑤①③。
5.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文学常识,其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读书》的作者弗朗西斯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作家和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B.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C. 《出师表》和《诫子书》都是出自诸葛亮之手的经典名篇。前者教育儿子刻苦学习,夺取功名,包藏殷殷期待;后者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蕴含耿耿忠心。
D. 明朝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解析A】B.有误,《史记》采用的是纪传体,不是编年体;
C.有误,语句内容颠倒,《出师表》和《诫子书》都是出自诸葛亮之手的经典名篇。前者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蕴含耿耿忠心;后者教育儿子刻苦学习,夺取功名,包藏殷殷期待; D.有误,吴敬梓是清朝人,不是明朝人。
6. 古诗文默写。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___________?悠悠。 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描写“大雪骤降,一夜洁白”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 ②不尽长江滚滚流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④千树万树梨花开
考点透析
古诗鉴赏题中的炼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涉及诗句的内容、形象、手法、语言、情感以及结构章法等多个方面 。
以下是对炼句题考点的详细分析:
诗句内容与形象 : 炼句题会要求学生分析诗句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及通过诗句所展现出来的形象。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
表达手法与语言特点 : 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点也是炼句题的重要考点。学生需要识别并赏析诗句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同时,学生还需关注诗句的句式特点,如倒装、因果倒置、反问等,这些句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表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表达 : 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是炼句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体会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思乡、怀古等 。
知识点拨
内容
即句意、写景、造境、达情。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从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两方面切入;
(2)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用典;
(3)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虚实、动静、视听等布局谋篇与表达中心的技巧;
(4) 结构 承上启下、铺垫、点题、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5) 语言 主要从炼字词方面切入: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巧妙运用。
阐释分析。
①对表达技巧的阐释。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
②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答题步骤
①释句意(若是写景则为描图景)
②明技巧(包含表达技巧作用、氛围特点)
③析情感
答题模板
这句诗是( )意思,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景象,营造了( )意境,
表达了( )情感。(涉及不到的可以不写)
例题精讲
【4-202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8.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 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 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 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9.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答案】
D 9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8题详解】
A.“兰叶”“桂华”等意象借物抒怀,既实写草木茎干,又虚写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C.全诗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承上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又一转折,另辟蹊径,忽开新意: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诗人借草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点睛】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春二首(其二)
寇准①
杳杳②烟波隔千里,白蘋③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注】①北宋政治家和诗人。诗人在澶渊之盟后,就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相,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后贬死雷州(今广东海康)。②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③白蘋(pín):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开白花。
1. 下列对上面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的是春江的黎明景色。
B. 诗的一、二句中,诗人远望浩渺江波,空间开阔,春江景色凄清悲凉。
C. “日落汀洲一望时”为过渡句,承接前两句所写春江景色,又为第四句的抒情作铺垫。
D. 诗后二句中,诗人化具体的形象为抽象的情思,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2. 请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柔情不断如春水”的妙处。
【答案】
1.C
2.心中的绵绵柔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含蓄而生动地写出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绵绵柔情仿佛眼前的一江春水,无了无休。情景相生,另有耐人寻味之处。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由“日落汀洲一望时”可知,本诗描写的是春江的黄昏的景色;
B.一二句句意:江面上水波渺茫,远望好似烟雾笼罩,迢递不断,如同远隔千里;一阵东风,吹来阵阵白蘋的香气。据此可知,前两句诗人远望浩渺江波,空间开阔,春江景色清幽淡雅,并非“凄清悲凉”;
D.后二句句意:夕阳西下,我伫立在水边凝望时,心中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据此可知,诗人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形象。
【2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赏析。
“柔情不断如春水”意为:心中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中的柔情比作江水,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被贬抑郁之情和思乡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指出二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一”字表现出这场重逢的戏剧性。
B.颔联诗人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描写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动作变化,细腻生动。
C.尾联诗人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用“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用“巴陵道”提示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D.这首诗诗人运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诗人用“沧海事”概括分别十年间的种种变化,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感慨,“暮天钟”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择取叙旧时间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B.“动作变化”理解有误, 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侧面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坐相悦: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林栖者”“风”等意象。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解析D】 A项,本诗托物言志,借“兰叶”“桂华”阐释自身志趣,与实写、虚写无关。B项,本诗所选取的意象与“不畏强暴”关联较弱,兰、桂等意象具有生机勃勃、荣而不媚、高洁自好的特点。C项,诗人以兰、桂等草木自比,表达了不求人知、高洁傲岸的志趣,“物为情困”“遭贬之后的郁闷”表述有误。
2.请自选角度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4分)
【参考答案】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桂等草木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不求人知、高洁傲岸的志趣以及追求自身价值、超脱豁达的心境。(能够从其他角度赏析也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①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诗的标题点出了写作的缘由。标题中的“乐天”,就是写《钱塘湖春行》的诗人。
B.标题中的“闻”,有“忽闻”“惊闻”“悲闻”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闻”也包含这些意思。
C.首句写“灯”为失去光焰的“残灯”,“影”为昏暗而摇曳不定的灯影,道出了同样遭贬谪的诗人元稹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D.“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汇一体。
2.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被誉为传神之笔,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恻恻:悲痛、凄凉)耳。”请赏析这句诗。
【答案】1.C 2.示例:“惊”字,有“震惊”(或“惊讶”“吃惊”“惊诧”)之意,表达了震惊的感情;“坐起”则把诗人当时震惊的模样表现了出来;“惊坐起”三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听闻朋友遭贬谪之后的震惊情状。“垂死病中”写到诗人当时的身体状况,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更为传神。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有误。失去光焰的“残灯”,昏暗而摇曳不定的灯影,道出了诗人被贬谪之后的悲伤之情,选项中“道出了同样遭贬谪的诗人元稹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说法错误。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一个神态写“惊”字,真可谓“情意满满”:震惊、担忧、愁苦、愤懑,尽显诗人听闻友人贬谪之后的心情。结合“坐起”写出的震惊的模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诗人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诗人却“惊坐起”了,写出了诗人为友人被贬而伤心、震动。可见他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二人友谊之深。
五、阅读下面林逋所写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园小梅(其一)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②。
幸有微吟可相狎③,不须檀板④共金樽。
【注释】①暄妍:明媚美丽。②合断魂:应该销魂。③狎:亲近,玩赏。④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众芳的摇落来对比梅花的独自明媚,既咏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风采,也表现了梅花喜欢卖弄风情的特点,还用“尽”“独”等词特别强调了时序的变化。
B. 颈联虚实结合,通过霜禽和粉蝶对梅的态度和情感,侧面描写梅花之美,霜禽与粉蝶都被梅花吸引却不敢贸然接近,对梅花既爱且恨。
C. 全诗没有一个“梅”字,却句句写梅,寄寓自己的情怀。“微吟”实写“口中梅”,“微”字写出梅花的淡泊雅致。尾联诗意进一步深化,间接抒发胸臆,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
D. 自古以来,大多数咏梅诗冷香,冷艳,给人距离感,像“梅雪争春未肯降”,而在这首诗里,梅的意象是温暖的、清丽的,可以亲近的,并且和人的精神交相辉映。
(2) 南宋王十朋称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诗句“压尽古今无诗才”,请你自选角度赏析。
【答案】(1)D (2)①这两句诗运用了视觉、嗅觉融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梅花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的图画。②“疏影”写出梅的神清骨秀,“横斜”传其遗世独立,“水清浅”“月黄昏”则为“疏影横斜”和“暗香”做背景,“暗香”写尽梅花的清幽淡雅,“浮动”梅花影子随月光而动,增强了缥缈性和跳跃感,③营造了一种静谧清幽,宛如画境的意境,④赞美了梅花的高洁、灵动、神清骨秀,超凡脱俗的气质风姿。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A.根据首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可知,其意思是: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而非“表现了梅花喜欢卖弄风情的特点”;理解有误;
B.根据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可知,其意思是: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运用虚实结合、拟人的手法,通过霜禽和粉蝶对梅的态度和情感,侧面描写梅花之美,霜禽与粉蝶都被梅花吸引却不敢贸然接近;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而非“对梅花既爱且恨”;理解有误;
C.根据尾联“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可知,其意思是: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诗人直抒胸臆,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而非“间接抒发胸臆”;理解有误;
D.根据尾联“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可知,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表现了梅的意象是温暖的、清丽的,可以亲近的;理解正确。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根据“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知,其意思是: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疏影”写出梅的神清骨秀,“横斜”传其遗世独立,“水清浅”“月黄昏”则为“疏影横斜”和“暗香”做背景,“暗香”写尽梅花的清幽淡雅,“浮动”写梅花影子随月光而动,增强了缥缈性和跳跃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疏影”是视觉,“暗香”是嗅觉,这里运用了视觉、嗅觉融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梅花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的图画,营造了一种静谧清幽,宛如画境的意境;
表达作者对梅花的高洁、灵动、神清骨秀,超凡脱俗的气质风姿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后作业
六、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竟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开黄色的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顿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 颈联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C. 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D.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则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水,鹏鸟闲飞露里天”的句子,韩愈用“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 (2)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故A项理解有误。
B.有误,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摩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所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
D.有误,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所以,“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
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足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杜鹃花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筼筜竟长纤纤笋,跳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
七、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溪①
【北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②发船迟。野凫③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④,薄幕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定溪,在诗人家乡安徽宣城。此诗是诗人53岁丁母忧居家乡时所作。②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③野凫(f)野鸭.④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坐临孤屿”写出了诗人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借“孤屿”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B.野凫、老树、蒲茸、沙石这些寻常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富有美感,可见诗人带着欣赏的目光赏景。
C.颈联中“短短”“平平”两个叠词富有音前美,此句写出了蒲草之整齐,沙石之洁白,仿佛被多次粗选细筛,极言溪水之清澈平静,画面感很强。
D.尾联中“情虽不厌住不得”一句,写诗人迷上了这里美丽的山水风光又因“薄暮”不得不回去。
(2)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A
诗歌颔联采用情景交融(融惰于景)的手法(1分),描写了在优美恬静的水边安眠的野凫,在风日和煦的春天绽放春花的老树,将诗人的闲情交融在"野凫"、"老树"中,(1分)描绘了一幅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画面。(1分)表达了诗人恬淡悠然的心绪,内心的闲适,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
A.有误,首联中“坐临孤屿”写出了诗人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
并非是借“孤屿”写自己内心的悲伤。BCD.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向为人称颂。看似写景,其实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作者激动澎湃、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绪。野鸭子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边打着盹,悠闲自在;岸边有一株年纪很老的树,冬天光秃秃的,衰老、丑陋,这时为春气所动,竟绽开朵朵鲜花,显示出勃勃生机。很愿意过一种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鸭子那样;可那株老树更像自己。这正是推己及物。
八、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古来存③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这是杜甫晚年滞留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让他感慨万千。②苏:康复。③存: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诗中首联诗人用自嘲的方式,把自己说成是“腐儒”,说自己虽满腹经纶却仍未摆脱贫穷的下场。
B. “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却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C. “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
D.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练的笔触,直陈肺腑,饱含深情,直白坦率。
(2)清人仇兆鳌所撰《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江汉》诗有这样一段评语:“中四句,情景混合入化。”请结合颔联的具体内容,赏析其“情景混合”的妙处。
【答案】(1)D (2)自己与片云一道飘往远天;漫漫长夜,孤月独照己身。云天夜月,共远同孤,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意境。流露出了诗人孤独飘零,苦无亲朋的烦闷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本首诗是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练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最后两句是“老马”自比,表达自己虽年老,但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这里并不直白。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两句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