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0 20: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论语》十二章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十二章
8.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注释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解读】——仁与礼、乐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2.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篇》
【译】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就算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解读】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
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注释 】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解读】——孔子的义利观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孔子说:“如果富贵不违背道义就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追求的富贵不合于道,那就依从我所喜欢的道义去做。”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的义利观】
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没有才华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解读】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
【注释】
①质:本质,质朴本性,指内在的仁德。 胜:多。
②文:文饰。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③野:粗鄙,粗野; 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质朴多于文饰就会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另解】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注释】:
1.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2.任:责任。
3.以为:把……当作。
4.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解读】此句讲如何修身做人
一个抱负远大的人,肩负的使命何等伟大,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
7.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释:
1.为山:堆积土山。 2.篑(kuì):盛土的筐子。
3.覆:倾倒。 4.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堆土。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解读】 贵在坚持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而且,他还一再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8.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注释:
知:同“智”,智慧。
【解读】
“知者不惑”,"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解读】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9.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注释】:
1.其:大概,也许。
2.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10.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鱼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注释】
1. 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和自然)。
群:结交朋友;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2. 迩:近。
【译文】 孔子说:“你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识别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1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注释:
1.就:靠近。 2.有道: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注释 】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2.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
3.归:①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 ②称许,赞许。
4.由:凭,靠。
5.目:条目,纲目。
6.敏:聪慧。
7.事:事,从事,实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归于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解读】——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最终才获得了成功。
一、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己复礼”: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探讨】什么是“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