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寒假】第4天:复习篇(第四单元)——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逆袭寒假练习本(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逆袭寒假】第4天:复习篇(第四单元)——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逆袭寒假练习本(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0 06: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逆袭寒假】(六年级语文)
第4天——复习篇(第四单元)
一、看拼音,写字词。(7分)
望着páo xiào 的洪水,受人yōng dài 的老人
zhòu qǐ 眉头,心中充满yōu lǜ ,他用shā yā
的sǎng yīn 喃喃道:“希望不要发生zāo gāo
的事情。”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狞笑(níng) 搀扶(chān) B.祭奠(diàn) 魁梧(kuí)
C.保佑(yòu) 蜷缩(quán) D.流淌(tǎng) 自作自受(zuō)
2、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讥笑)
B.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
“嘿,我回来啦。”(脸色黑)
C.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D.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犹豫不定)
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A.干燥 B.瘦弱 C.清脆 D.快乐
(1)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
(2)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
(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弟弟吃完最后一块肉,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饭桌。
B.欣欣别出心裁地在白裙子上绣了一朵漂亮的玫瑰花。
C.小米踩到了自己扔的香蕉皮,摔了一跤,真是自作自受。
D.面对妈妈的批评,妹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我知道错了。”
5、下列与其他句子的表达不同的是( )。
A.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B.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
好啊!”
C.看着无精打采的同学们,李老师滔滔不绝:“你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
时间……”
D.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6、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是( )。
A.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C.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D.山洪咆哮着。
7、选择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填空。
①表示心理活动时断时续;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③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④表示语意的跳跃。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
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
(3)“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4)“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  )
8、“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 心理描写 C.景物描写 D.环境描写
9、根据《童年》书中情节,选择正确答案。
(1)在外祖父家,和阿廖沙最亲密的人是( )。
A.外祖父 B.两个舅舅 C.小茨冈 D.外祖母
(2)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
A.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 B.为了照顾阿廖沙
C.格里高利的挑唆 D.为了阿廖沙的舅妈
(3)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的原因是(  )。
A.不幸的童年 B.生活所迫 C.父亲的影响 D.天生的性格缺陷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题目。
势不可( ) ( )( )撞撞 不( )思索
( )( )不安 指手( )( ) 你( )我( )
可以用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词语是 ;形容“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的词语是 。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音乐这门课对我很感兴趣。(修改病句)
2、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改为转述句)
3、“到底该怎么办呢?去吧,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不去吧,又会辜负同学们的期
望。”我一时拿不定主意。(照样子,写一写你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五、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俄国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
》,他在《穷人》一文中塑造了 的桑娜和 渔夫形象。谈歌创作的《桥》一文中 的老支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金色的鱼钩》是一篇以 为背景的小说,文章刻画了一位忠于革命、的老班长形象。
3、《回乡偶书》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句“ ,
”说明诗人离家已有很长时间。
六、口语交际。
很多作家的作品讲述的成长的故事虽各不相同,却同样带给我们感动。精彩的成长
故事有很多,请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
我读了 写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
七、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穷人(节选)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
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的跳跃。
2、文段(1)中虽然只字没提“穷”字,但也处处透出了“穷”,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3、“嗯,是个问题!”这里的“问题”指的是

4、读了文段,你觉得渔夫和桑娜是怎样的人?
5、“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下渔夫的话。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
儿子和列车
在德国的一个火车小站里,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驶近的
列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辆火车从相反方向隆隆驶近车站。假如他不扳道,这两辆火车就会相撞,酿成一出惨剧。
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的那一端玩耍,而那辆开始进站的火车就驶在这条铁轨上,怎么办?他可以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但是,迎面驶来的列车上将会有数百人难逃丧生的厄运!
他强忍巨大的痛苦,决定不违反自己的职责。这位工人向他的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一眨眼工夫,这辆火车安全地驶入了预定的铁轨。
他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显出丝毫的慌张,立刻笔直地躺倒在铁轨中央。一列满载的火车从他的头顶呼啸着飞驰而过。
车上的旅客们毫不知情,他们的到来给一颗崇高的心灵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痛楚,他们的生命也曾如千钧悬于一发。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不敢想象儿子那惨不忍睹的情状。然而,他的儿子还活着,而且未受一点损伤!
据说,德皇知道了这位扳道工人的事迹,就派人把他召来,奖给他一枚荣誉勋章,一方面是奖励他顾全大局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感谢他教育出一个机灵、听话的儿子。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千钧一发:
顾全大局:
2、文中画线句子能否改为“一列火车飞驰而过”?为什么?
3、扳道员面临怎样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最后又是如何做的?
4、从文中可以看出扳道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习作天地。
许多小说都留给了读者经久的感动,请你也创编一个故事,突出主要人物的光辉形象,同时把故事情节描述完整,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咆哮 拥戴 皱起 忧虑 沙哑 嗓音 糟糕
二、1、D 2、D 3、ABCD 4、D 5、B
6、A 7、②①④③ 8、D 9、DAB
三、当 跌 跌 假 忐忑 画脚 拥 挤
忐忑不安 势不可当
四、1、我对音乐这门课很感兴趣
2、桑娜脸色发白,说,她嘛……缝缝补补……风吼得那么凶,真叫人害怕。
3、“我到底该不该指出他的错误呢?指出来吧,怕他埋怨我;不指出来吧,怕他继续错下去。“我坐在凳子上思前想后。
五、1、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 心系群众、先人后己
2、红军长征 尽职尽责、舍己为人
3、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六、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一个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学生、老师以及学生父母等平凡的人,小说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父母和兄弟、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
七、(一)1、B
2、“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是否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如果抱过来负担太重了,不抱过来两个孩子又太可怜
4、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5、“呵呵,你怎么跟我想的一样啊!”渔夫的嘴角露出了难得的一笑。
(二)1、千斤的重悬挂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万分危急,刻不容级。
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
2、不能,原句更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的危险情形,更具休,更形象。
3、如果扳动了道岔,他的儿子就可能被压在列车下;如果把儿子抢救上站台,列车上的数百人就难逃丧生的厄运。
扳道员对儿子大喊一声“卧倒”就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
4、他是一个极端尽职、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他具有崇高的心灵。
八、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