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1 08:2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明威的作品善于运用“冰山理论”,以简约传神的文字给读者呈现那浮于水面的“八分之一”,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进一步开发那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从创作形式上看,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较为相似,创作过程中只需要使用一些点墨,便能够描绘出宏伟壮观的山河美景。他作品中的很多句子都采用“名词+动词”的结构,偶尔采用长句,也只是简单的衔接,而且形容词、副词的出现频率较低,力图呈现一种更为清晰、直观的艺术效果。
在景色描写方面,“冰山理论”在海明威作品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外部景色暗示人物的情绪变化、心理活动,或者营造相应的氛围。《永别了,武器》开篇以一段简洁的描述风景的文字,呈现村庄空荡寂寥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厄运来临前的征兆,进而联想到悲惨结局。同时,该作品中关于天气的描写也独具特色,故事的主题被雨贯穿,使读者难以忘记“雨”这一意象,为读者建立灾难与雨的联想。
在很多对话场景下,海明威并未过多描写主人公的行为、情绪等,只是描写了简单的对白陈述,作者完全让位给人物,不介入或较少介入,尽可能地不留下讲述的痕迹,给读者一种好像只存在故事中的人物而不存在讲述者的感觉,让读者和所描述的对象距离极短,也自然为读者留下八分之七的想象空间。譬如老人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却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这其中的感情必然是五味杂陈的。但海明威并没有过多地煽动读者的情绪,而是用一种近乎抑制的方式抒发情感。在他与男孩的对话中,读者能通过语调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在对话留下的空白中发挥想象,调动理解能力参与其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此外,海明威还充分意识到感情的微妙复杂和不可捉摸,于是便“曲线救国”,“立象以尽意”,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弥补语言之缺陷。如《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雪与豹、《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与鲨鱼等,均是其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象征事物,深入阅读便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这些创作手法均为读者预留充足的想象、联想空间,也是“冰山理论”在其大多数作品中的体现。海明威作品中借助象征形象所表达的寓意,并非单一、零星地出现在某些情节中,而是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全程,通过对各类形象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海明威对“冰山理论”的灵活运用。
(摘编自王静姝《海明威作品中对“冰山理论”的运用》)
材料二:
《红楼梦》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诗谶”类型,即所谓的“冰山一角”的引诗法。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一文中说:“冰山之所以雄伟壮阔,就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浮在水面,八分之七沉在水底。”他以此作为小说创作追求简约却涵蕴深厚的原则。曹雪芹所创造的诗谶手法,不仅与海明威“冰山一角”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甚至更为切合。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占花名签时所用的签诗,就是“冰山一角”式的引诗法。
当时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每一支签上都画着一种花卉,并题着四字成语与一句旧诗,都是为签主量身订制的。虽然只镌着一句签诗,但该句诗都是从完整的诗篇中节录出来的,那完整的诗篇才是隐喻签主命运的真正线索所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阳光明媚,而水面下的冰山主体则冰冷漆黑。引文的艺术被发挥到最高的复杂度,表面上是就所引之文直接取义,真正的实质意涵却系于其他未引的部分。
以宝钗为例,她抽中的签上画着的是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镌着的是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出自晚唐罗隐的《牡丹花》,表面上只写宝钗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特征以及赞美薛宝钗身为“群芳之冠”的容貌和地位,实则还透过节录以外的诗句,如“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暗示了钗、黛之间的颉颃关系以及其人生的悲剧结局,意指身为“芙蓉”的林黛玉无法与贴近传统价值观的薛宝钗抗衡,衬显出薛宝钗在封建社会中的优势。
群芳夜宴中脱颖而出被明白引录的诗句断片现身于显处,当场堂而皇之地与小说情节发生互动,通过彼此烘托收取相得益彰之效;同时,表面上被摒弃于引号之外的其他诗句断片,却幽居于深藏不露的隐处,由文字海面以下那潜在却更为广阔的层面来进行意义的激荡。当唐宋诗被切割出一句,框上引号纳入小说情节中时,那引号如海平面一样,将整首诗拦颈划分为隐、显两个不同层次的美学存在。
(摘编自欧丽娟《大观红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与海》充分体现了“冰山理论”这一艺术创作论,虽然其行文风格力求简约,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深刻的意蕴。
B.海明威的作品很多句子采用“名词+动词”结构,长句较少,且形容词、副词出现频率低,营造出更直观的艺术效果。
C.《红楼梦》创造的引诗法把引文的艺术发挥到最高的复杂度,与海明威“冰山理论”中的创作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六十三回众人占花名签时,引用的诗句可看作“冰山一角”,这句诗的复杂内涵及关涉的人物命运即“冰山主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形式上较为相似,二者都追求用更少的元素表达更丰富的内涵。
B.《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作品运用“冰山理论”,为读者预留充足的想象和联想空间,让读者参与到作品意义的构建中。
C.材料二语言富有特色,如使用“量身订制”“脱颖而出”“堂而皇之”“幽居”“激荡”“拦颈”等词语,生动形象,使说理深入浅出。
D.群芳夜宴中众人所用签诗是从完整的诗篇中节录出来的,而其他诗句断片被摒弃于引号之外,故而成为深藏不露的美学存在。
3.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出自宝钗花名签“冰山主体”部分的一项是(3分)
A.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B.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C.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D.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冰山理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简要分析以下文字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文字摘编自孙犁《荷花淀》)(6分)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过了两天,几个女人偷偷划船去寻丈夫却遇到了鬼子,“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岐 黄
揭方晓
河络街虽然只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小街,可在整个陇西郡却鼎鼎有名。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被称为“河络双神”。不论是富贾贵胄,亦或平头百姓,大凡遇上什么疑难病症,别处瞧不好的,只要来到这两位郎中这,一号脉、一开药,包管药到病除。
街南的这位,姓齐,是中医世家,祖上以“一勺蜜”的故事名扬天下。说是有一天,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前来瞧病。齐祖一眼便知这位体有邪热,需用泻药助其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恐身体受不了。他沉思半晌,取来一勺蜜,微火煎熬成粘稠团块,待其稍冷,捏成一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就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
街北的这位,姓黄,亦中医世家,祖上以“一根葱”的故事广为人知。说是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他瞧病。黄祖上见他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痛苦不堪,便想先助其将尿排出来,可到哪儿去找那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他眼光一扫,突然看到厨房里有一根剩下的细葱,便将其取来,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身体也好受多了。
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
一天,齐郎中山中采药,不小心让当地一种名叫“萝卜头”的小蛇咬伤了脚。他并不以为意,自己虽说不是特别擅长治蛇伤,可好歹也懂得一些。当即挤去蛇毒,在伤口上涂抹好药膏,休息了一下,看没什么反应,就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脚就肿了起来,身体也发起了烧。妻子担心地说:“要不要请街北的黄郎中来看看。”齐郎中摆了摆手,轻声说道:“没事,这点小毛病难不住我。”就自个儿开起了药方,煎药、服药,忙碌了一晚。第二天,齐郎中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满身乌黑,命若游丝。
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黄郎中打开齐郎中开的药方,丁是丁、卯是卯,完全没有毛病。他又仔细向齐妻子询问了齐郎中出事的详情,略一沉思,提笔在药方里加了一味剧毒的木须子,并再三叮嘱齐妻不得将实情告诉齐郎中。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
黄郎中是位大孝子。多年的操劳使母亲身患妇热之病,辗转于蓆褥之间,痛苦不堪。黄郎中虽穷尽一切手段,只勉强使母亲可以起身行走,病根始终未能除尽,时不时发作一阵。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
黄郎中为此事烦恼,经常去街头的“二马酒馆”喝闷酒。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说是他们那盛产一种叫小胡笼的藤本植物,性阴而不寒,街南的齐郎中常去采摘,用以医治妇热之病。黄郎中一激灵,拍案而起:自己替母亲治病,多以阴寒之物攻其湿热之气,可母亲年老体衰,受不了大寒,因此自己用药不敢太猛,所以绝不了病根。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
多年后的一天。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齐郎中自南向北踱着步,黄郎中由北而南随性走,不多时就碰上面了。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齐郎中开口道:“那年我被蛇咬伤,是你帮着治好的吧。我查看了药渣,多了一味木须子,只有你才会如此用药,以毒攻毒。”黄郎中也开口道:“是你故意让人在我耳边提起小胡笼吧,多亏了这东西,治好了我母亲的病。”
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尾写道两位医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照应开头二人分别居住在街两端的事实,又符合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颇有深意。
B.文章开篇对河络街及两位神医的介绍,充满传奇色彩,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又为下文二人互不主动求助的描写做铺垫。
C.“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
D.黄郎中醉意朦胧之际听到的药方之事,是齐郎中找人透露给他的,原因就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描写齐郎中、黄郎中救治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医者的医术高明,又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B.小说善于通过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如“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的描写突出了齐郎中的人物性格。
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颇具匠心,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两位医者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共通之处。
D.从小说结尾“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的环境描写,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
8.小说没有对两位主人公的正面冲突进行直接性描写,只在结尾处安排了二者正面交谈的情节,但其实文章多处体现了二人的“紧张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小说具体如何表现这种“紧张关系”。(4分)
9.结合文本二关于“岐黄”由来的论述,请谈谈文本一以“岐黄”为标题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春,正月,辛未,以京兆尹元义方为鄜坊观察使。初,义方媚事吐突承璀,李吉甫欲自托于承璀,擢义方为京兆尹。李绛恶义方为人,故出之。义方入谢,因言“李绛私其同年许季同,除京兆少尹,出臣鄜坊,专作威福,欺罔聪明”。上①曰:“朕谙李绛不如是。”义方惶愧而出。明日,上以诘绛曰:“人于同年固有情乎?”对曰:“同年,乃四海九州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后相识,情于何有!且陛下不以臣愚,备位宰相,宰相职在量才授任,若其人果才,虽在兄弟子侄之中犹将用之,况同年乎!避嫌而弃才,是乃便身,非徇公也。”上曰:“善,朕知卿必不尔。”遂趣义方之官。
上尝问宰相:“贞元中政事不理,何乃至此?”李吉甫对曰:“德宗自任圣智,不信宰相而信他人是使奸臣得乘间弄威福政事不理职此故也。”上曰:“然此亦未必皆德宗之过。朕幼在德宗左右,见事有得失,当时宰相亦未有再三执奏者,皆怀禄偷安,今日岂得专归咎于德宗邪!卿辈宜用此为戒,事有非是,当力陈不已,勿畏朕谴怒而遽止也。”
李吉甫尝言:“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李绛曰:“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陷君于恶,岂得为忠!”上曰:“绛言是也。”吉甫至中书,卧不视事,长吁而已。李绛或久不谏,上辄诘之曰:“岂朕不能容受邪,将无事可谏也?”
李吉甫又尝言于上曰:“赏罚,人主之二柄,不可偏废。陛下践祚以来,惠泽深矣,而威刑未振,中外懈惰,愿加严以振之。”上顾李绛曰:“何如?”对曰:“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乎!”上曰:“然。”后旬余,于頔入对,亦劝上峻刑。又数日,上谓宰相曰:“于頔大是奸臣,劝朕峻刑,卿知其意乎?”皆对曰:“不知也。”上曰:“此欲使朕失人心耳。”吉甫失色,退而抑首不言笑竟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此指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唐德宗李适的孙子,史称“中兴之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不信宰相而信A他人B是使奸臣得C乘D间弄威福E政事F不理G职H此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侍奉,与《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中的两个“事”意思相同。
B.尔,如此、这样,与李白《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尔”意思不同。
C.得失,偏义复词,偏在“失”,与《屈原列传》“同死生,轻去就”中“死生”用法相同。
D.“人主之二柄”与《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义方谄媚吐突承璀令人不齿,李绛鄙薄其为人,将其调任出京,唐宪宗对此予以支持,并催促元义方快速赴任。
B.李吉甫将前朝政事之失归咎于德宗,宪宗不以为然,认为当时宰相难辞其咎,他们苟且偷安,没有坚持进谏止过。
C.同为宰相,李绛和李吉甫做事风格不同:李吉甫迎上意求安宁,徇情用人;而李绛敢于直谏做忠臣,用人不避嫌。
D.唐宪宗非常倚重李绛,若其久不进谏,则会出言追问;而对于李吉甫的不作为,只是无奈叹气,并没有追究责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绛私其同年许季同,除京兆少尹,出臣鄜坊,专作威福,欺罔聪明。
(2)卿辈宜用此为戒,事有非是,当力陈不已,勿畏朕谴怒而遽止也。
14.请简析选文中李吉甫“抑首不言笑竟日”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诗歌,完成15~16题。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①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②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①汩:搅混。②纡辔:回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在清晨的叩门声中发端,衣裳还来不及穿好就去开门,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
B.农人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问候,诗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肠,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C.入仕做官确实可以学习,但违逆初心就会走入迷途,诗人绝不回转的态度非常坚决。
D.本诗的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体现陶诗的典型风格。
16.《屈原列传》中屈原、渔父问答部分,与苏轼的《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相似,本诗也采用了问答的方式,请解析本诗这样写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述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仓皇东逃后,无处可去,甚至到了“ , ”的地步,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败局。
(2)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正在热播,导演对敌我双方场面同时进行呈现,突出了战事紧张,如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描写。
(3)《<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四)课内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0分)
18.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
C.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D.明于治乱(《屈原列传》) 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⑧会盟而谋弱秦
③以愚黔首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⑩负而前驱
⑤函梁君臣之首 履至尊而至六合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A.①⑤⑩/ /④⑥⑦/②③⑧⑨ B.①⑤⑥/⑨⑩/④⑦ /②③⑧
C.①⑤⑧⑨/④⑥⑦⑩/②③/ D.①⑨⑩/④⑥⑦/②③⑧/⑤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撰写) 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C.会论虞常(论:判罪)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
D.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谦让)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徙:流放)
21.下列句子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畔主背亲 非及乡时之士 皭然泥而不滓者
B.与武决去 乃令张仪佯去秦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前以降及物故 蹈其背以出血 “离骚”者,犹离忧也
D.信义安所见乎 子卿壹听陵言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2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战于蓝田
③大破楚师于丹、淅 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⑦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⑧被发行吟泽畔
⑨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⑩而倔起阡陌之中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⑩/⑧/⑨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⑩/⑨
C.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⑩/⑨ D.①④⑤/②③/⑥⑦/⑧⑩/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我们经常能看到药品说明中标注“常温储存”,那就是别放冰箱呗?其实没那么简单。药品也有自己的“舒适区”。了解药品的储藏要求可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减少因储存不当导致的疗效降低甚至是不良反应的发生。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光线和温度。光照可以导致一些药物发生光分解反应,即发生结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或失去原有的活性。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光线不是孤立地对药物发生效果,就是常常伴随着氧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导致药物发生氧化、变色、分解等化学反应。有人习惯拆开药品的外包装,提前分装成小份,为了拿取方便。不过,在日常储存中还是建议将药物____①__,尽可能地减少光线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温度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也比较大。储藏药物的温度条件一般包括冷处、阴凉处、常温三项。阴凉处要求温度低于20℃,未特殊说明时,___②___。我国对常温的规定是10℃~30℃,但需要常温储存的很多药品还会有更加细化的温度要求规定。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某些药物说明书中只规定了储存温度的上限,___③___。有些患者将需冷藏药品冷冻,或者把不需要冷藏的药品低温存储,都可能导致药品变质失效。
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刷屏网络,人们纷纷在各大平台晒出自己“现实一地鸡毛,朋友圈岁月静好”的差异对比。“毛坯人生”是指现实生活如毛坯房一般粗陋简单,“精装朋友圈”则指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进行包装、打扮,精装后展示自己想给别人看的一面。
这一现象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1.D 2.D 3.C
4.①材料一着眼于“冰山理论”的概念阐释,侧重阐述海明威作品中“冰山理论”的具体运用;
②材料二着眼于“冰山一角式”的引诗法,侧重阐述《红楼梦》“诗谶”法与“冰山理论”异曲同工。 (每点2分)
5.①用外部景色暗示人物情绪、心理或营造氛围。开篇渲染静谧美好的氛围,奠定轻松、乐观的感情基调,也暗示院子主人此时的安宁祥和。
②对话多为简单的对白陈述,作者较少介入。“你走,我不拦你”,用一种近乎抑制的对白抒发水生嫂强烈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③用象征和隐喻为读者预留充足的想象、联想空间。铜墙铁壁般的荷叶,箭一样的荷花,这威武雄壮的景色,象征着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1.D.“这句诗的复杂内涵及关涉的人物命运即‘冰山主体’”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虽然只镌着一句签诗,但该句诗都是从完整的诗篇中节录出来的,那完整的诗篇才是隐喻签主命运的真正线索所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阳光明媚,而水面下的冰山主体则冰冷漆黑。引文的艺术被发挥到最高的复杂度,表面上是就所引之文直接取义,真正的实质意涵却系于其他未引的部分”可知,所谓的“冰山主体”并不是指这句诗本身的复杂内涵,而是指未被直接引用的完整诗篇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因此,诗句的复杂内涵和人物命运的暗示是“冰山主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冰山主体”本身。
故选D。
2.D.“而其他诗句断片被摒弃于引号之外,故而成为深藏不露的美学存在”错,由材料二最后一段“表面上被摒弃于引号之外的其他诗句断片,却幽居于深藏不露的隐处,由文字海面以下那潜在却更为广阔的层面来进行意义的激荡”可知,未引部分并非简单地被“摒弃”,而是通过节录的诗句与小说情节的互动,形成一种隐含的意义层次;未引部分在文本中并非“深藏不露”,而是通过读者的联想和理解,成为揭示人物命运的关键。因此,未引部分并不是被简单地“摒弃”,而是有意留给读者去探索和解读。
故选D。
3. 在《红楼梦》中,宝钗抽中的签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这首诗的完整内容中,除了表面上赞美牡丹的美丽和高贵外,还隐含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A.诗句的意思是“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愿”。诗句描绘了一种安于清贫、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与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所代表的富贵、端庄的形象不符。宝钗在书中是一个追求世俗成功和地位的人物,这句诗的意境与她的性格和命运不相契合。
B.诗句的意思是“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诗句强调的是红颜薄命的主题,更多地适用于林黛玉的命运,而非薛宝钗。宝钗在书中并没有表现出“薄命”的特征,她的命运更多地与传统价值观和家族利益相联系。“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的意思是“韩令在功成名就之后,却辜负了牡丹花的繁盛美丽”。
C.诗句同样出自罗隐的《牡丹花》,这句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惋惜,与宝钗的命运相呼应,暗示了她在封建社会中虽有美貌和地位,但最终难逃悲剧命运的结局。因此,最有可能出自宝钗花名签“冰山主体”部分,揭示了她人生的悲剧性。
D.诗句的意思是“找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可以躲避像秦朝那样的暴政,红艳艳的桃花又是一年春天”。诗句表达了一种避世隐居、追求桃源仙境的理想,与薛宝钗的性格和命运不符。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一个积极参与家族事务、追求现实利益的人物,而非追求隐居生活的人。
故选C。
4.①材料一主要围绕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展开,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海明威通过简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作品表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将更深层次的意义隐藏在“八分之七”之下。材料中提到海明威的作品如《永别了,武器》和《老人与海》,通过简洁的景色描写和对话,暗示人物情绪和心理活动,营造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种创作手法类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简约风格,强调用少量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涵。材料一通过具体作品实例,展示了“冰山理论”如何在海明威的创作中得以体现。
②材料二则聚焦于《红楼梦》中“冰山一角式”的引诗法,指出这种手法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占花名签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节录诗句的方式,表面上呈现简单的意象,而其深层次的意义则隐藏在未引的诗句中;以薛宝钗的签诗为例,表面上赞美其容貌和地位,而未引的诗句则暗示其命运的悲剧性。材料二强调了这种引诗法的复杂性和深度,展示了《红楼梦》如何通过“冰山一角”的方式,达到与海明威“冰山理论”相似的艺术效果。
5.
①在《荷花淀》的开篇,作者通过描绘月夜下的院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月亮升起,院子凉爽干净,苇眉子在女人手中跳跃,这些细腻的景物描写不仅奠定了轻松、乐观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院子主人此时的安宁祥和。这种通过外部景色来暗示人物内心状态的手法,与材料一中提到的海明威作品中“冰山理论”的运用相契合,体现了通过简洁的景物描写来传达深层情感的艺术效果。
②在人物对话中,作者采用了简单的对白陈述,如“你走,我不拦你”,这种近乎抑制的表达方式,传达了水生嫂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对白的节奏和语调变化,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动,而作者则尽量不介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手法与材料一中提到的海明威在对话场景中让位于人物的做法相似,体现了“冰山理论”中留白的艺术。
③文中描绘的荷花淀景象,荷叶如铜墙铁壁,荷花如箭,象征着根据地人民的坚韧和必胜的信心,这种象征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与材料一中提到的海明威作品中象征和隐喻的运用相呼应。通过这些象征形象,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体现了“冰山理论”中通过象征手法传达复杂情感的艺术追求。
【答案】
6.B 7.D 8.①借助次要的人物。通过齐妻“顾不得脸面”“悄悄”求医、黄母“忍者痛苦始终不提”的表现,可知二者的自尊心极强,互不服软。②借助紧张的情节。文章先着墨救治画面渲染二者医术高明,陡然一转,二者皆对自己或家人的病情无可奈何,即使危在旦夕,二者依然不肯向彼此低头、求助,其紧张的关系在突转且激烈的情节发展中愈加明显。③借助读者的想象空间。文章结尾处二者互相说清了互助的事实,“仍没正眼瞧对方一眼”,但“微笑”远去,令读者对二者紧张关系能否疏解充满想象。(每点2分,答满两点可给满分。)
①突出人物形象。“岐黄”分别指“齐郎中”“黄郎中”,暗合二位医术高明之意。②深化小说主题。“岐黄”原指岐伯、黄帝讨论医学,形成《黄帝内经》,文章中齐黄两位医者相知、相笑于江湖,体现了医者相互惺惜、仁心仁术的主题。③增添文化底蕴。以“岐黄”为题,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令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A.由原文“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不能推断出“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
C.“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并未说“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
D.“原因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错,齐郎中并不只是为了还人情才帮助黄郎中,更重要的是身为郎中想治病救人的本能。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由原文结尾可知,二人的关系其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选项中“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不能妄论。
故选D。
8.次要人物的烘托。由“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可知,文中关于齐妻“顾不得脸面”“悄悄”求医以及黄母“忍者痛苦始终不提”的表现都是为了通过次要人物体现二者的自尊心极强,互不服软。
紧张的情节发展。文章先着墨救治画面渲染二者医术高明,如“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以及中间对二者医治画面的用墨均等“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然后陡然一转,二者皆对自己或家人的病情无可奈何,即使危在旦夕,二者依然不肯向彼此低头、求助,其紧张的关系在突转且激烈的情节发展中愈加明显。
读者的想象空间。文章结尾处二者互相说清了互助的事实,“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使读者不禁想象二人接下来会如何相处,对二者紧张关系能否疏解充满想象。
9.从人物上看,“岐黄”分别指“齐郎中”“黄郎中”,再结合文本二中“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的语句,暗合了二位医术高明之意,一语双关。
从主旨上看,“岐黄”原指岐伯、黄帝讨论医学,形成《黄帝内经》,文章中齐黄两位医者相知、相笑于江湖,如文本一结尾写道“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体现了医者相互惺惜、仁心仁术的主题,令读者读来颇有趣味。
从文化底蕴上看,“岐黄”本是中医术语,以此为题,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令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答案】
BEG(每答对一处即可得1分。)
11.C
12.D
13.(1)李绛偏爱他的同年许季同,将他任命为京兆少尹,将我赶出京城到鄜坊任职,(他)独断专横,作威作福,欺侮蒙骗视听。
(2)你们这些人应该以此为戒,如果事情不对,应当尽力陈述不止,不要害怕我责备恼怒而立刻停止进谏。
14.皇帝认为于頔实行严苛刑罚的建议居心不良,李吉甫之前也曾进言施加威刑,因而他深感惭愧,惊惧惶恐。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肯信任宰相,却要信任其他的人,这就使邪恶的臣下能够趁机恃势玩弄权柄。办理政事不甚修明,主要由于这个原故啊。
“信他人”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
“得”“乘间”是状语,修饰“弄威福”,不断开;“弄威福”是动宾结构,其后E处断开;
“职此故也”是判断句,“职”为“主要”的意思,其前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能力。
A.正确。句意:元义方巴结吐突承璀。/臣子侍奉国君,如同儿子侍奉父亲。
B.正确。如此、这样/第二人称代词,你。句意:朕知道你肯定不会这样的。/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长愁。
C.错误。偏义复词,偏在“失”/不是偏义复词,死亡和活着。句意:看到每逢事情有过失。/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 。
D.正确。都是助词,的。句意:奖赏与惩罚,是人君的两大权柄。/或者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过程。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对于李吉甫的不作为,只是无奈叹气”错,原文“吉甫至中书,卧不视事,长吁而已”,可见不是唐宪宗“无奈叹气”,而是李吉甫“无奈叹气”。
故选D。
13.
(1)“私”,偏爱;“除”,任命;“出”,使……出,赶出;“欺罔聪明”,欺侮蒙骗视听。(每点1分)
(2)“用此”,因此,以此;“非是”,不对,不正确;“遽”,立刻。(每点1分,语义通顺1分)
14.
此句在文章最末尾,与之有关的事件是,李吉甫之前劝说宪宗“陛下践祚以来,惠泽深矣,而威刑未振,中外懈惰,愿加严以振之”,进言施加威刑,宪宗询问李绛之后没有采纳;
然后是于頔也劝宪宗“峻刑”,宪宗说“于頔大是奸臣,劝朕峻刑”“此欲使朕失人心耳”,皇帝认为于頔实行严苛刑罚的建议居心不良;
李吉甫“失色,退而抑首不言笑竟日”,听了宪宗对于頔的评价和批驳,他深感惭愧,惊惧惶恐。
参考译文:
春季,正月,辛未(十一日),宪宗任命京兆尹元义方为鄜坊观察使。当初,元义方巴结吐突承璀,李吉甫也打算依靠吐突承璀,因而提拔元义方出任京兆尹。李绛憎恶元义方的为人,所以将他斥逐出朝。元义方入朝向宪宗谢恩,乘机说:“李绛偏爱他的同年许季同,将他任命为京兆少尹,将我赶出京城到鄜坊任职,(他)独断专横,作威作福,欺侮蒙骗视听。”宪宗说:“朕熟知李绛,他可不是像你说的这个样子。”元义方既惶恐,又惭愧,只好走了出来。第二天,宪宗以此事责问李绛说:“人们对于自己的同年固然会有私情吗?”李绛回答说:“所谓同年,就是来自全国各地人们偶然同时科考登第,有些人是在考中复试以后才互相认识的,这里有什么私情!而且,陛下不嫌我愚昧,让我充数担任宰相,宰相的职责在于酌量人们的才能,授给他们职位,倘若有人果真具有才能,即使他在自己的兄弟侄子一辈人中,尚且要任用他,何况与自己是同年呢!因躲避嫌疑而放弃人才,这是便利自身的做法,而不是舍身为公的态度啊。”宪宗说:“讲得好。朕知道你肯定不会这样的。”于是,宪宗催促元义方前去就任。
宪宗曾经询问宰相:“贞元年间办理政务不甚修明,为什么竟会达到那般地步?”李吉甫回答说:“德宗听凭自己超人的智力行事,不肯信任宰相,却要信任其他的人,这就使邪恶的臣下能够趁机恃势玩弄权柄。办理政事不甚修明,主要由于这个原故啊。”宪宗说:“然而,这也不一定都是德宗的过错。朕幼年在德宗身边,看到每逢事情有过失,当时的宰相也没有再三坚持奏陈的,都贪恋俸禄,只求眼前平安度日,现在,怎么能够专门将过错归给德宗呢!你们这些人应该以此为戒,如果事情不对,应当尽力陈述不止,不要害怕我责备恼怒而立刻停止进谏。”
有一次,李吉甫说:“人臣不应该固执地一味进谏。让君主喜欢,臣下安宁,不是也很好吗!”李绛说:“人臣应该敢于冒犯圣上的威严,讲出逆耳但又恳切的谏言,指明并陈述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假如使君主陷在邪恶之中,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忠于君主呢!”宪宗说:“李绛说得对啊。”李吉甫来到中书省,躺在那里,不肯办事,只是长吁叹气罢了。有时候,李绛很长时间没有进谏,宪宗便追问他说:“难道是朕不能够容纳你的意见吗,还是没有事情应该进谏呢?”
又有一次,李吉甫告诉宪宗说:“奖赏与惩罚,是人君的两大权柄,不能够偏废。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施行的恩泽够深厚的了。只是刑罚未能振举,朝廷内外官员松懈懒惰,希望更为严厉地执行刑法,以便使内外官员振作起来。”宪宗看着李绛说:“这种说法怎么样?”李绛回答说:“帝王的政务,推尚仁德,而不是推尚刑罚,怎么能够丢开周成王与周康王、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榜样,反而去效法秦始皇父子呢!”宪宗说:“对。”十多天后,于頔入朝奏对,也劝说宪宗实行严苛的刑罚。又过了几天,宪宗告诉宰相们说:“于頔是一个大大的奸臣,他劝说朕实行严刑峻法,你们知道其中的用意吗?”宰相们都回答说:“不知道啊。”宪宗说:“他这是打算让朕失去人心罢了。”李吉甫惊慌得变了脸色,退朝以后,一整天都在低着头,不说话也不发笑。
【答案】
B
16.(1)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劝陶渊明随波逐流,不要与时势违背;陶渊明表达了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2)田父代表了世俗的观念,“我”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理想追求,一问一答,表现出了作者进与退(做官与退隐)的内心矛盾,在对比中突出强调了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3)叙事亲切自然,生动活泼,舒缓了诗歌的节奏,富有生活气息。(每点2分)
【解析】
15.B.“诗人……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错误。“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此两句是诗人以转述的口气说出田父的来意:他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因怀疑我与时世相违背,而非诗人“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故选B。
16.(1)诗中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用“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劝陶渊明随波逐流,不要与时势违背;陶渊明用“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回车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表达了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
(2)田父劝诗人: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这代表了世俗的观念,“我”的回答:深深感谢父老的劝言,无奈我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却违背了我的初衷。姑且一同欢快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走!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理想追求,一问一答,表现出了作者进与退(做官与退隐)的内心矛盾,在对比中突出强调了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
(3)从表达效果看,作为叙事诗,问答的形式很亲切自然,显得生动活泼,而且会舒缓诗歌的节奏,用人物语言表达看法,这种形式充满了生活气息,更易于读者理解。
17.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B
A.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据。
B.都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C.动词,统率;/动词,制服。
D.通晓;/阐明。
故选B。
19【答案】D
①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小。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无知。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⑤名词做动词,用木匣装。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⑩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做动词,登上。
①⑨⑩为名词作状语,④⑥⑦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②③⑧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 为名词做动词。
故选D。
20【答案】C
A.微:含蓄隐晦。句意:他的文辞含蓄隐晦。
B.害:嫉妒。句意: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D.让:责备。句意:按照常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故选C。
21【答案】D
A.“畔”通“叛”,背叛/“乡”通“向”,从前的/“泥”通“涅”,染黑。
B.“决”通“诀”,辞别、告别/“详”通“佯”,假装/“指”通“旨”,旨意。
C.“以”通“已”,已经/“蹈”通“掏”,叩,轻轻敲打/“离”通“罹”,遭受。
D.“见”通“现”,显示/无通假字/“去”通“弆”,收藏。
故选D。
22【答案】D
①被动句,“见”表被动。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蓝田战。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丹、淅大破楚师。
④被动句,“于”表被动。
⑤被动句,“为”表被动。
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身,受汶汶物者乎。
⑦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
⑧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是:被发行吟于泽畔 。
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
⑩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是: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①④⑤被动句;②③状语后置句;⑥⑦定语后置句;⑧⑩省略句;⑨宾语前置句。
故选D。
【答案】
①放在原包装内 ②一般默认药物可以常温储存 ③但并不是说温度越低越好/但也要关注温度的下限
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光线不是孤立地对药物发生作用(“产生影响”亦可),而是常常伴随着氧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导致药物发生氧化、变色、分解等化学反应。
【解析】
23.
第一空,由前文“有人习惯拆开药品的外包装,提前分装成小份,为了拿取方便”,及后文“尽可能地减少光线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在日常储存中还是建议将药物”可知,此处是说药物的日常储存,应避免光照,那就不要提前拆开外包装,因此,第一空可填写“存放在原包装中”。
第二空,由前文“储藏药物的温度条件一般包括冷处、阴凉处、常温三项。阴凉处要求温度低于20℃”“我国对常温的规定是10℃~30℃”可知,未特殊说明时,应该是常温保存,因此,第二空可填写“一般默认药物可以常温储存”。
第三空,由前文“虽然某些药物说明书中只规定了储存温度的上限”可知,尽管如此,下限温度也是需要注意的,因此,第三空可填写“但并不是说温度越低越好/但也要关注温度的下限”。
24.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发生效果”动宾不搭配,“发生”可以与“作用”搭配,“影响”可以和“产生”搭配,两种改法均可。
第二处不合逻辑,原文中“不是……就是”为选择关系,结合语境,原文中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的并列关系,应为“不是……而是”。
25
【答案】例文:
“精装”朋友圈,亦需坚守本真
“毛坯”与“精装”,这两个源自房屋装修领域的词汇,在社交媒体的风靡下,精妙地映射出朋友圈生态的多元面貌。“毛坯”朋友圈,犹如生活最本真的素描,细腻勾勒着日常的琐碎与情感的波澜起伏。然而,当朋友圈逐渐被精心雕琢的华丽所笼罩,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氛围与诗意之时,生活的原汁原味却也在这不经意间被悄然稀释。此刻,我们或许应当重新审视朋友圈的角色定位,引领其回归那份质朴而纯真的本质。
朋友圈,作为个人形象的另一扇窗,已成为现代社交的缩影。昔日,了解一个人需通过时间的交流与观察;如今,指尖轻触屏幕,朋友圈便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让人得以窥见生活的多彩斑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方寸之间,青春的倩影、欢聚的歌唱、旅行的足迹、阅读的深思……无一不映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当过度包装之风盛行,我们是否还能寻回生活的本真?在点赞与赞美的洪流中漂泊,我们是否依旧能够保持清醒,辨别真实与虚幻的界限?“精装”修饰的朋友圈,犹如绚丽却易碎的泡沫,让人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中或许会逐渐迷失自我,忘却了生活的本质。在这片被攀比与炫耀之风悄然渗透的虚幻泡沫中,我们更应深刻铭记,人生应宛若细水长流,悠然自得,无需刻意追逐每一个璀璨夺目的高光瞬间。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风景,保持本真的自我,那份纯粹与真实,本身就足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吸引世界的目光。无需过分雕琢与拿捏,因为“过犹不及”,最真挚的自我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我们应当时刻警惕虚拟世界的诱惑,不让它成为吞噬我们全部生活的黑洞。相反,我们应勇敢地跨越屏幕的界限,去拥抱那个更加真实、更加多彩多姿的现实世界。正如作家李娟以她那质朴无华却充满力量的文字,真挚地记录着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最纯粹的情感与温度,重新连接起与真实世界的纽带。
同时,作为公共社交领域的朋友圈,我们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分享喜悦与成就之际,我们应极力避免负面情绪的扩散及不良信息的传播,更要警醒自己,避免陷入炫耀与攀比的泥潭。唯有如此,朋友圈方能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与理解,让每位参与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我们应当以真诚与负责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展现真实而美好的自我,同时也不忘回归生活的本质与纯粹。
无需刻意迎合潮流,无需盲目追逐风尚,更无需伪装自我以迎合他人。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交织与碰撞中,我们需要以细腻的心思去寻找那份微妙的平衡。在让它焕发亮丽光彩的同时,我们还需维护其原始的本真与质朴。让朋友圈见证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流转,记录下每一个值得珍藏的瞬间。在时间的洗礼中,让我们一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两句话,第一句引出关键词 “毛坯人生”和“精装朋友圈”。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给出两个关键词的定义。考生要写好此次作文,就要理解材料出现的两个关键词。
“毛坯人生”和“精装朋友圈”都是网络热词。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毛坯人生”代表着真实、未经修饰的生活状态。与之相对的,“精装朋友圈”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展示。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向往。在这里,我们用最美的照片、最动听的文字,构建起一个完美无缺的虚拟世界。草台班子一样的现实生活与手机里精致美好的朋友圈的差异,被网友戏称为从“毛坯房”到“精装修”。现实可以杂乱无章,但朋友圈一定要风风光光。比如在西藏旅游,晚上边吸氧边哭,但朋友圈一定要发“永远自由”;踏青被蚊子叮了一腿包,但还是要嘴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围炉煮茶被高价地瓜气得发抖,但朋友圈文案“偷得浮生半日闲”……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一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考生可以有几个思考方向:
1.为什么:即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现实一地鸡毛”但是大家还要营造“朋友圈岁月静好”的假象呢?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可能是出自于虚荣心的自我炫耀想要在朋友圈营造完美无瑕的形象;可能是渴望与周围人建立情感联系、得到他人的认同,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肯定;更深层次,可能反映了人们在想象中的生活与现实的差距不能跨越时,难以排解的矛盾心理,以及期望通过脱轨行为对日常和平庸进行反抗等等。
2.怎么样:即如何评价这种“精装朋友圈”的现象。诚然,“精装修”的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是虚假繁荣的体现,在光鲜表面下无法被忽视的是需要花大力气来建设的“毛坯人生”。
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精装朋友圈”的合理性,作为对现实的想象与超越,作为对人生的装饰与点缀,它体现出的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断找寻。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这两种不同生活态度。它们各自代表着我们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勇敢地去探索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此外,考生“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看似矛盾,但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两种生活态度。而且“毛坯人生”和“精装朋友圈”在这个看似矛盾的对比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平衡。我们可以在“毛坯人生”中找寻生活的真谛,感受那些真实而深刻的瞬间;同时,在“精装朋友圈”中展示我们的美好愿景,分享那些值得纪念的时刻。这样,我们不仅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也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形象。
立意:
1.“毛坯人生”虽粗糙但真实。
2.“精装朋友圈”不可过分求之。
3.在“毛坯人生”的真实,适当追求“精装朋友圈”的美好和期许。
4.“精装”朋友圈,亦需坚守本真。
5.精装“毛坯人生”。
PAGE
语文试题 第1页 (共2页) 语文试题 第2页 (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