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
本试卷共1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等典籍之中,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大类。
《考工记》是《周礼》的最后一节,具体描述城市的规划布局。《周礼》是儒学经典著作,对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早期规划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如隋大兴、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中“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在中国,虽然《周礼》是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但严格按照《考工记》的规划布局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管子》对城市建造提出了与《考工记》的某些理念和具体作法完全不同的理论,也就是依照自然环境,自由布局。《管子·乘马》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思想重点强调“因地制宜、重视经济和功能分区”三个方面,强调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在规划中也有着大量基于“宇宙”观念的规划布局,例如“象天法地”的思想和“阴阳五行”的思想。
(摘编自刘婧、王金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现代发展浅析》)
材料二: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相当发达,人们早就认识到北斗及众星是围绕北极周日旋转的,北极星恒定不动,在古人心目中是极其神圣的。
于是古人把“镶嵌”在这湛蓝天幕上的天体,组合成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天穹模式——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象体系。以三垣中紫微垣为中心,以四象、五宫、二十八宿为主干,构成中国天界诸神的主体框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型。“紫微”位处五宫中央,《史记·天官书》又称它为“中宫”,是天帝太一常居的天宫神阙。紫微圣宫,环绕天之北极,巍巍然屹立,帝星太一神居中坐镇,君临八方。满天星斗环绕帝星,如臣奉君,形成拱卫之势,“帝星”左右,有“三公”“四辅”“太子”等星。
古人法天象地,天子“象天设都”,皇帝之居位自然也要与天之中心——北极相吻合。
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营造洛邑开法天象地思想之先河,在伊洛平原找到了地之中心——“土中”,于是在黄河和涧河之间修起了成周——洛邑。周公“中天下”“于土中”,就是对应北极,确定天下的中心。
周朝800年后,秦汉王朝相继建立。秦都咸阳,固然有出自乡土观念、利用天险等方面的考虑,但天国思想无疑是决定其定都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咸阳地处关中,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不仅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而且重要的是,以咸阳为中心,象征天界“紫微宫”,渭水便与天河呼应。更具匠心的是,每到夏历十月,天象恰恰与都城乃至整个天朝布局完全吻合。这时,“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与阿房宫同经,“紫薇”呼应咸阳,“阁道”辉映复道,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这正是古人天国思想的生动写照。
汉人崇信北斗,认为斗即帝车,城市营造(如图)有意追求形似北斗。“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合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巡视四方的意图。建长安为斗城,自有中央居要、四方辐辏的象征意义。当时中国经过秦、楚、吴、越、燕、赵向外开拓,地方已达万里,以四方拱卫的内向、向心形结构布局都城和四夷,形成四方辐辏的经济供给形式。这本质上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性质是相协调的。
[注]汉长安平面图,未央宫为正殿。
周人注重天地的对应位置,追求人主所居之地与天帝居所的感通,开中国宫室营造“象天设都”传统之先。至秦代,“象天设都”思想有了发展,追求“再现”天之壮景。再到汉代,“览”秦制,“跨”周法,走向一种近乎写意和创造性的“表现”阶段。
东方社会长久以来的形象类比精神,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解释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即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宏观的“物”和近观层次的“身”,解释和理解身边的事物,将这种经验运用到身边的人或事理之中。就营国制度而言,就是上取法天象,下合乎诸身,以最直接理性的态度对待都城的营造布局。
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的城市建设思想本质上是对天道、自然的尊重,是一种尊重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哲学观,正如《易经·系传》所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种思想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生态文明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更可贵的是,古人将这种朴素的实用理性思想上升到文化哲学的高度。
(摘编自牛雄、卢健松《中国古代天文思想与城市营造》)
材料三:
在过去几年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完整社区的目标、完整社区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南。在这些文件里,主要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把目前人们生活所需求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完整社区规划之中。未来城市的规划可以有非常炫酷的技术表演,但是对于普通居民,对于老人、孩子来说,建设一个实实在在的社区,确保全体老百姓都能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的小区、好的社区、好的城区,这个过程就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目标。
未来城市是人类的理想。在把理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行动方案。现在看来,以下几个维度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其一是具有宜居性,老百姓要有幸福感。其二是要有韧性,对各个方面的灾害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其三是权利的公平性。其四是智慧生活逐步融入未来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五是低碳,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构想未来的发展。
(摘编自毛其智《未来城市规划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礼》是中国早期规划思想的渊源,其《考工记》中所描述的城市规划布局大体上属于不规则式布局。
B.严格按照《考工记》的规划布局不容易,所以《管子》以此为基础,在某些理念和作法上作出了补充。
C.北极星在古人心目中极其神圣,故古人定都选址只考量是否对应北极,来确定天下的中心。
D.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的城市建设思想,不仅具有实用性,能为实践提供参考,更具有文化哲学上的高度。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反映管子依照自然环境,自由布局的理念。
B.古人认识到北斗及众星围绕北极周日旋转,北极星恒定不动,据此构建了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象体系。
C.“紫微”位处五宫的中央,满天星斗环绕帝星,形成拱卫之势,这样的天象给古人法天象地提供了根据。
D.未来城市的规划不需要炫酷的技术,而在于给老百姓建设一个实实在在的社区,这就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目标。
3. 下列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二“形象类比精神”的一项是(3分)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
4. 从以下“未来城市多维演变因素图”可知,未来城市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已有传统,我们有继承、舍弃,也有改进,请结合三则材料具体分析。(6分)
未来城市多维度演变因素图
(选自《张晓东等《新技术背景下未来城市空间演变与规划响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其中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这时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竟几次不知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身心疲倦,在老家看山时有所思悟,这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我”漫步荷塘寻得宁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笔下的石头富有生命情调,《故都的秋》中的落蕊等颇显悲凉,作家将不同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C.文中的山带有拙朴、平常、黑乱、粗笨、憨小、浑浑沌沌、面目难识、内蕴明了等特点,虽有情味,却让人一无所知。
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从记录“早晨”看山到描写“下雨天”看山,场景的转换有内在的连续性。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读山”不仅是读山中之景,更是读山代表的哲理。作者以“读山”为切入点,进而推及人生,耐人寻味。
B.“活泼泼”“黑兀兀”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一般会受到地域的影响。
C.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云的安详,营造了空灵静谧的意境。
D.本文的叙述视角,与《我与地坛》相似,有“我”的感受、“我”的观察,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
7.作者在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8.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提到“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全文是如何写出这种“谜”的感受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先主①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于时韩(遂)、马(腾)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②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卷十,有删改)
材料三:
赤壁之战,(曹)操之必败,(周)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知此,而兵之所忌与敌之足畏与否也,皆可预料而定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有删改)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魏武:指曹操。
9.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吴凭江A而守B矢石C不及D举E全吴F以馈一军G而粮H运于无虑之地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疫,暴发瘟疫,与《劝学》“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B.明,明白,清楚,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明”含义不同。
C.固,坚决地、坚定地,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的“固”含义不同。
D.老,使困乏,使动用法,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赤壁之战中,刘备遣诸葛亮与孙权展开结盟,双方联军水陆并进,共抗曹操;曹操因军中瘟疫流行,伤亡惨重,终致大败,无奈撤退。
B.裴松之认为,曹操平定张鲁后失去占领蜀地的机会,非战之罪,而是运数和疫情所致,其战略决策本身并无失误。
C.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周瑜必胜,原因众多,例如曹军舍骑用舟,以短击长;曹操沿用官渡旧法,战术不当等。
D.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赤壁之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中包括战术选择、兵力对比、疫病影响,以及战略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2)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
1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原因,请分析其不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口吻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复杂的心绪。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把美景和内心感受自然融合在一起。
C.最后两句如绵里藏针,表面上写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的“压酒囊”,实际却感慨万千,体现出幽默之感,用语巧妙。
D.诗歌语言沉郁顿挫,豪迈悲壮,大有《诗经》“哀而不伤”的风韵,写出了诗人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5.本诗虽是作者被贬时所写,但却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其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月”古诗文中有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既有《赤壁赋》中出于东山之后便“ ”貌似懂得人物情感而犹豫不决的月亮;也有《琵琶行》中“ ” 一句为诗人和友人离别而哀伤的月亮。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视角高低变化,描写有声有色,展现了夔州秋天独特的景色。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写南宋人民对北方侵略者的屈服和对国耻的淡忘。作者通过这一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妥协。
(4)中国古典诗词往往能借助想象扩大诗歌的意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仙李白在梦境中跨越镜湖的描写有“ ”的语句;又如《虞美人》中李煜由东风触发情思,用语句“ ”想象故国的宫殿,表达亡国之痛。
(5)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20分)
在九塔寺的重修中,还有一个好经验,值得我们效法。九个小塔都已残破,没有一个塔刹存在。山东同志们在正式施工以前,在地面、在塔上,先用砖干摆,从各个角度观摩,看了改,改了看,直到满意才定案,正式安砌上去。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诚然,( 甲 ),做试验很容易;像赵州桥那样庞大的结构,做试验就很难了。但在赵县却有一个最有利的条件。西门外金代建造的永通桥(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真是“天造地设”的“试验室”。( 乙 ),先用这座小桥试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现在大桥上的一些缺点,也许就可以避免了。毛主席指示我们“一切要通过试验”,在文物建筑修缮工作中,我们尤其应该牢牢记住。
于是在正定隆兴寺重修与维护上,我们也算有了一点经验。不仅正定隆兴寺重修了转轮藏和慈氏阁,还清除了大觉六师殿遗址的瓦砾堆,将原来的殿基和青石佛坛整理出来,全寺环境整洁,这是很好的。但摩尼殿的木构柱梁(过去虽曾一度重修)有许多已损坏到A______的程度,戒坛也够资格列入“危险建筑”之列了。此外,正定城内还有若干处急需保护以免继续坏下去的文物建筑。今年度正定分到的维修费是不太多的,理应B______,尽可能地做些“输血”“打针”的抢救工作。但我们所了解到的却是以经费中很大部分去做修补大觉六师殿殿基和佛坛的石作。这是一个对于文物建筑的概念和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的问题。古埃及、希腊、罗马的建筑遗物绝大多数是残破不全的,修缮工作只限于把倾倒坍塌的原石归安本位,而绝不应为添制新的部分。即使有时于结构的必需而“打”少数“补钉”,亦仅是由于维持某些部分使不致拼不拢或者搭不起来,不得已而为之。大觉六师殿殿基是一个残存的殿基,而且也只是一个残存的殿基。它不同于转轮藏和慈氏阁,丝毫没有修补或再加工的必要。在这里,可以说钢是没有用到刀刃上了。这样的做法,我期期以为不可,实在不敢赞同。
(改编自《学术论著专题研讨·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17.文中词语“输血”“打针”“打补丁”均采用借喻修辞,请以“雪”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简析文中加点词语“钢是没有用到刀刃上”的含义及作者给出这种论断的缘由。(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巴黎奥运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取得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彰显了青年一代的昂扬向上、自信阳光。海军、空军喜庆75岁生日,人民子弟兵展现新风貌。面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大家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都在为梦想拼搏。我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光荣属于他们,也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及未来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通过引用《考工记》《商君书》《管子》等典籍,展示了古代城市规划中“法天象地”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随后,通过对未来城市的描述,展现出当代规划在宜居性、韧性、公平性等方面的原则。文章体现了从传统哲学到现代规划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1.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A. 《考工记》中所描述的城市规划布局大体上属于规则式布局。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可知。B.“《管子》以此为基础,在某些理念和作法上作出了补充”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管子》对城市建造提出了与《考工记》的某些理念和具体作法完全不同的理论,也就是依照自然环境,自由布局”可知,《管子》并非以《考工记》为基础进行补充,而是提出了与《考工记》完全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即“依照自然环境,自由布局”。C.从“秦都咸阳,固然有出自乡土观念、利用天险等方面的考虑,但天国思想无疑是决定其定都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可知,定都考虑因素很多,天国思想不是唯一考虑因素。故选D。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2.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未来城市的规划可以有非常炫酷的技术表演,”可知城市规划不是不需要技术,另外,“让百姓都能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的小区、好的社区、好的城区”,也需要好的技术。故选D。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3.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二“形象类比精神”强调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将宏大的自然现象类比解释身边的事物。C.描述的是田园风光,并未体现出将天体或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现象进行类比的精神,因此不能体现材料二的“形象类比精神”。故选C。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4.①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哲学思想,强调了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使其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②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象天设都”思想,将天体运行规律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体现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尊重。③舍弃了古代城市规划中过于注重礼制和等级的观念,如中轴线对称布局等,更加注重宜居性和人性的需求。④改进了古代城市规划中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标准,如智慧城市建设等。⑤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生活机会和发展空间。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解题思路】继承方面:①《易经》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相互联系,这种变化和联系的观念可以指导未来城市规划,使其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如材料三中提到的“其二是要有韧性,对各个方面的灾害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象天设都”思想,体现了对天道、自然的尊重,这种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理念可以被继承并融入未来城市规划中。例如,在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舍弃方面:③《考工记》中描述的规则式城市布局,虽然在古代有其合理性,但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过于刻板的方正、对称、有中轴线的模式不再适应多样化的城市功能需求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舍弃这种过于僵化的规划模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规划方法,如材料三中提到的“但是对于普通居民,对于老人、孩子来说,建设一个实实在在的社区,确保全体老百姓都能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的小区、好的社区、好的城区”。
改进方面: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理念相结合,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城市交通、能源、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材料三中提到的“其四是智慧生活逐步融入未来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五是低碳,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构想未来的发展”。⑤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考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还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生活机会和发展空间。例如,建设完整社区,确保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材料三中提到的“其三是权利的公平性”。
【评分标准】从继承、舍弃、改进三方面作答,每答出一方面任一点即可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C.由“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可知,作者已经发觉了山的规律。“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山本就不能全说清楚。作者懂得了山的道理,故选C。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6.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题思路】B.“运用通感手法”错。“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中,用赋有人物情态的词语“安详”描写云,故应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选C。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7.①作者由“山起起伏伏,从远方蜿蜒而来,而又蓦然停下”,领悟到粗笨、混沌可却表现大智,强劲的骚动往往寓含在屑屑的静寂里;②作者捉摸山的内在力与气势,发现山无规律,悟到自然无为也是规律。
③作者由“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山上的路那么乱,纯以天行”,领悟到拙到极处,便是雅到极处。④作者有“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总感不到尽头”,领悟到弯曲蕴含含蓄和丰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①作者首先写“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给读者山很平凡甚至有时让生活其中的人感到厌烦的感觉,可作者用心读山后却发现山表现了一种大智慧,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让读者耳目一新,感受到了山的魅力。
②作者读山读出了山的变化多端。比如晨雾中的山“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雨中“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雨后“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由原文“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可知,作者捉摸山的内在力与气势,发现山无规律,悟到自然无为也是规律。
③由原文“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可知,作者领悟到拙到极处,便是雅到极处。
④“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作者描写山路时,突出写它的弯曲,而正是这弯曲让人“莫名其妙”,让人“总感觉不到尽头”,可见弯曲蕴含含蓄和丰富。
【评分标准】一点1分,2点3分,3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①从山的形态、色彩、光影等多角度,展现出山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山的变化无常尽显大自然“谜”之神秘。
②将山与城市、与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通过联想和比喻揭示出山的独特魅力和内在意义,体现出山中深邃的哲理、智慧像谜难以被译解。
③作者在表达对山的精神内涵的思考时多处使用问句 ,如“不知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产生留白,激起读者想象并思考山与人的关系的未知之谜。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①作者通过对山的形态、色彩、光影等细节的描绘,比如“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展现出山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读者感受到山的神秘和丰富;多个角度描绘山的形态特质,雄伟、浑沌、静谧、无规律、灵怪、梦幻、莹透……山的变化无常尽显大自然的“谜”之神秘。
②作者将山与城市、与日常生活进行对比,通过联想和比喻,揭示出山的独特魅力和内在意义,如将山的静寂与城市的喧嚣对比,突显山的宁静与深邃;通过哲理性的思考:作者在描绘山的过程中,融入了对自然、生命、宇宙的深刻思考,如“无为而为”的哲学观念,使山的形象超越了自然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自己在山中的亲身体验,如静观、漫步、冥想等,将个人的情感与山的形象紧密结合,使山的“谜”性更加生动和具体。
③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例如第四段“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再如文末两段,无论身处山外还是走到山中,不断发问“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不知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产生留白,激起读者想象并思考山与人的关系的未知之谜。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答对即可满分6分。只写手法不具体分析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BDG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句话的大意是:吴国凭借长江坚守,箭和垒石攻打不到,用整个吴国的力量来供给一支军队,粮草从没有隐患的地方运送来。“吴凭江而守”中“吴”是主语,“凭江而守”是谓语,表示东吴军队依靠长江来防守,结构完整,意义明确,应在“守”字后断开;“矢石不及”中,“矢石”是主语,表示“弓箭和石头”,“不及”是谓语,表示“不能达到或攻击到”,语意完整,应在“不及”后断开;“而粮运于无虑之地”中“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粮运”是主语,表示“粮草运输”,“于无虑之地”是状语,语意完整,应在“而”前断开。即B、D、G三处需断开。附原文标点: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
【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0.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句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后者指游泳,名词作动词,表述正确。B项,后者指雪反射的光,形容词作名词,表述正确。C项,后者指本来,表述正确。D项,前者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以……为耻”,表述错误,故选D。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11.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根据材料二“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可知,裴松之认为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因此“其战略决策本身并无失误”表述错误。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12.(1)荆州人佩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
(2)曹操的士兵多,兵多就会骄傲,周瑜的士兵少,兵少就会奋发,这是一个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1)惮:畏惧,害怕。非……所……:否定判断句。
(2)骄:骄傲,骄纵。奋:奋发,振作。
【评分标准】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惮”“非 所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2分,“骄”“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3. 不同点:①材料二强调疾疫对曹军的影响,导致战斗力大减;
②材料三则关注于战术选择和军队士气的问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在不同点方面,结合“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可知,材料二强调疾疫对曹军的影响,导致战斗力大减;结合“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等可知,材料三指出曹军舍长取短,放弃擅长的骑兵战术而转为舟战,同时,还提到刘表新降之众人心不稳,对曹军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备派遣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派遣周瑜、程普领军数万,与刘备合力,与曹操在赤壁交战,大败曹军,焚烧了曹军战船。刘备与吴军水陆大军齐发,追击曹军直到南郡,当时军中又暴发瘟疫,曹军伤亡惨重,曹操(只好)撤退回去了。
材料二:
当时韩遂、马腾之徒仍然对关西像狼一样虎视眈眈,曹操并不能安安稳稳坐守郢都(指荆州)以威德怀柔江东,这是很明白的事了。荆州,是孙权、刘备必争之地。荆州人佩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
所以曹仁守江陵,一下就败了,怎么可以说能够安抚敌人,使他们来归降呢?曹操趁这刚刚平定江、汉之地,威震扬州、越州的时机,凭借原来刘表水战的器具,倚靠荆楚的水军,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至于兵败赤壁,那是运数啊。实在是因为军队里流行疫病,损耗了凌厉的兵锋,风又从南吹到北,助长了炽盛的火势。这是上天的力量,难道是人事的失误吗?所以魏武帝向东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来平定张鲁,蜀地一日间就发生数十次动乱,刘备即使斩杀兵将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机会,对局势估算错误,后悔也来不及,这就是一个此类事件的例子。
材料三:
赤壁之战,曹操一定失败,周瑜一定获胜,不只有一个原因。(曹操)舍弃骑兵选择舟战,已是放弃优势而凭短处争胜了。曹操的士兵多,兵多就会骄傲,周瑜的士兵少,兵少就会奋发,这是一个原因。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来攻下荆州、吴地,曹操打败袁绍,并不是打战获胜的,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用这种战术来对付吴国就错了啊;吴国凭借长江坚守,箭和垒石攻打不到,用整个吴国的力量来供给一支军队,粮草从没有隐患的地方运送来,越坚守那么兵力越强盛、粮食越充足,而人气越旺盛,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这又是一个原因。北方的军队二十万,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依仗他们把他们当作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刘表的士兵又向来没有远征的志向,因此黄盖的火一引燃而人们都惊骇溃散,荆州想回到故土的人先逃跑了,这又是一个原因。综合这几个失败的原因,足以看出周瑜的英明;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能分析到这些方面,那么用兵的忌讳,以及敌人是否值得畏惧,都是可以通过事先的分析而加以料定的。
14.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语言鉴赏能力。
【解题思路】D. “诗歌语言沉郁顿挫,豪迈悲壮”错,本诗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故选D。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15.①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年轻时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被贬黄州的伤感与自嘲之情。
②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联想到鱼美,望好竹联想到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③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用典自况,表现出安之若素、心胸开阔的豁达之情。
④ “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有无功受禄的惭愧之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对朝廷不能委以重任的嘲讽。
【诗歌赏析】苏轼的《初到黄州》是一首自嘲自讽的诗作,展现了他被贬黄州后的复杂心境。首联回顾自己因言获罪的经历,颔联描绘黄州的美景,表现出对新环境的适应与欣赏。颈联以诙谐的口吻自比逐客,尾联则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朝廷的无奈与不满。全诗语言平实清浅,却蕴含着自嘲、自伤、无奈和豁达等多重情感,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自信的个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①首联“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中,诗以自嘲口吻开头,自嘲自己因言获罪。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对平生遭遇尤其是被贬黄州的伤感与自嘲之情,“自笑”“荒唐”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伤感。
②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描写黄州的美景,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长江绕郭”“好竹连山”诗人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知鱼美”和“觉笋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及自得其乐之情(旷达之情)。
③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
④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言家压酒囊”,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无功受禄的惭愧,暗含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同时,反话正说,“只惭”“压酒囊”,勾勒出一种风趣而带讽刺性的喜剧气氛。表明了诗人旷达的情怀,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徘徊于斗牛之间 别时茫茫江浸月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4)一夜飞度镜湖月 雕栏玉砌应犹在
(5)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易错字: “佛狸祠”“度”“砌” “采” 等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空给1分,共10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
17.(示例1)冬日,一个个会跳舞的小精灵,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示例2)满天的白蝴蝶轻盈地舞蹈着,在这片银白色的童话世界里,孩子们欢笑着,追逐着。
(示例3)霎那间,成千上万的伞兵从天而降,给大地披上了银色的毯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此处我们需要根据“雪”的特征去联想与其有相似特点的事物,例如“白蝴蝶”“伞兵”等。
【评分标准】正确使用借喻2分,语意准确流畅2分。
18.A.岌岌可危(或“摇摇欲坠”“危如累卵”)B.精打细算(或“持筹握算”“量入为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处,根据后文“戒坛也够资格列入"危险建筑"之列了”的语境,这里需要一个能表达“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的意思的成语,据此可填“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等。B处,前文“今年度正定分到的维修费是不太多”的语境,这里需要一个能表达“精心地计划,详细地打算。在生活或使用人力、物力上精心安排,不使其浪费”的意思的成语。据此可填“精打细算”“持筹握算”等。
【评分标准】每处1分,共2分。有其他成语符合题意亦可给分。
19.甲:九座小塔都是极小的东西(或“九座小塔都是较小的结构”)
乙:假使在重修大桥以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题思路】甲处,与后文“像赵州桥那样庞大的结构”句式对称,意思相反,前文提到九座小塔的重修,所以此处应填“九座小塔都是极小的东西”或“九座小塔都是较小的结构”相近的语句。乙处,需要填写一个假设关系的句子,与后文“先用这座小桥试做”的事实逻辑推断,应填“假使在重修大桥以前”相近的语句。最后,注意字数限制。
【评分标准】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甲处,没有答出“不仅”等关联词,扣1分;乙处,没有答出“相对”“往往”等词,扣1分。语句不顺畅、出现语法错误或超过字数限制,酌情扣分。
20.正定隆兴寺不仅重修了转轮藏和慈氏阁,还清除了大觉六师殿遗址的瓦砾堆,将原来的殿基和青石佛坛清理出来,全寺环境整洁,这是很好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关联词语序问题,“不仅”放主语“正定隆兴寺”之后。
搭配不当,“整理”与“殿基和青石佛坛”动宾不搭配,应改为“清理”。
【评分标准】改对一处给2分。两处写对且语病都改对,得满分4分。
21. 含义:钢要用在刀刃上,俗语,意思指好钢使在刀刃上,才能发挥斩切的作用。比喻人力、财力和物力,必须用在最需要、最紧急的地方,才能产生巨大功力。本文指没有必要把有限的经费浪费在修补大觉六师殿这个残存的殿基。
缘由:正定城内还有若干处急需保护以免继续坏下去的文物建筑。今年度正定分到的维修费是不太多的,应尽可能地做些"输血""打针"的抢救工作。然而经费中很大部分去做修补大觉六师殿殿基和佛坛的石作。大觉六师殿殿基只是一个残存的殿基,丝毫没有修补或再加工的必要。所以说钢是没有用到刀刃上。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意义和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审清题干。题干问的是“钢是没有用到刀刃上”的涵义和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成因。其次,从文章中寻找并确定与“钢是没有用到刀刃上”相关语境的语句,可从本义和语境义两方面解答。最后,结合文本进行原因分析概括。从“正定城内还有若干处急需保护以免继续坏下去的文物建筑。”可知有更需要维修的建筑。 从“今年度正定分到的维修费是不太多的,应尽可能地做些"输血""打针"的抢救工作。然而经费中很大部分去做修补大觉六师殿殿基和佛坛的石作。”可知,维修费不足且大部分用在了不是最需要的地方。从“大觉六师殿殿基只是一个残存的殿基,丝毫没有修补或再加工的必要。”可知作者认为六师殿时残存的殿基,没有维修的必要,把经费用于此处是浪费,由此得出结论。
【评分标准】含义3分,解词2分,文中语境义1分,缘由3点3分。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每个人都了不起”,彰显着坚持奋斗的真挚情怀;“每个人都了不起”,蕴含了人民至上的成功密码;“每个人都了不起”,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这是中国力量的生动写照。每一份努力、每一份坚持,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光,虽然微小,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就能照亮整个夜空,成为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一路波澜壮阔、前景精彩无限的中国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主人翁,每个人都了不起!强调个人的努力和付出的重要性,激发全体人民的奋斗精神,共同实现中国梦。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等角度入手,选择其中一种或综合两种观点进行立意都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2025新年贺词的启示和意义,写作时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同时,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论证,展示自己对自己未来人生、国家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②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③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④ 每个人都了不起
⑤奋斗者最光荣
⑥奋斗是追梦者的鲜明底色
语文试题 第11页 (共14页) 语文试题 第12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