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臧克家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
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写诗的兴致不高。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解释词语
衰微:
赫然: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形容做事用心专注。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话十分畅快。
速读课文,说说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与做方面表现的特点,热情赞扬了他为了救国救民而奋斗终身的爱国精神。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据此,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
使文章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找出两部分的过渡段,体会其好处
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起笔好在哪里?
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
直接点题,言简意赅。
运用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
体会文中“说”的不同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向别人宣告自己做了什么
吹嘘,自诩
呼吁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救国的途径。
“望闻问切”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突出闻一多用心专一,刻苦钻研的精神。
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书桌零乱、忘记吃饭、睡得很少。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谦虚
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10-11段)
先写他的“说”:在昆明说,在全国说,在给“我”的信中说。
(12-18段)
再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用他的“说”和“做”反映他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有什么变化?
从学者到斗士
前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来赞扬闻一多先生。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的美德、用心专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烈士。
把“说”和“做”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回顾人物形象
说得痛快淋漓、慷慨激昂
做得成绩卓著、轰轰烈烈、英勇无畏
闻
一
多
1、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
学者
革命家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三本书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讲
参加游行示威
三件事
4、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闻
一
多
学者
革命家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三本书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三件事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5、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什么手法?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