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国共产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自觉担当起时代使命。
新时代为何要培育大学生劳模精神呢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是联结不同民族的精神纽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劳模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思想引领、爱国情怀、道德提升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赋能美好生活的实现。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自人类存在以来就从未停止,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格,对每个人实现美好生活都有着重大意义。随着新时代科技的进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担负着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应该牢牢把握住“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将劳模精神的培育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充分挖掘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以劳模精神进校园为抓手,讲好中国劳模故事,以劳模追求卓越的高尚品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劳模精神的魅力和价值意蕴,领悟劳模精神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人生哲理。
新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劳模精神呢
强化媒体宣传,加强劳模示范效应。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肩负着引领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的社会责任,是社会风气的标杆,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应该成为宣传劳模精神的主力军,引领舆论导向,深入挖掘社会中典型劳模人物和事例,广泛宣传这些劳模和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可以带动一大群人,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只有典型选得准、树得牢、叫得响,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
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崇尚劳动氛围。网络安全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推进网络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无疑是网络空间的常客,日常生活所接收的信息也来源于网络,而大学生又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因此,社会和媒体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加强对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劳动观和劳模精神有关的网络信息传播,输出真实、可信、可靠网络信息给大学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培育内容,增强劳模精神培育针对性。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具备独特的个性,有着活跃的思想,对新事物有很高的接纳度和兴趣,传统式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运用更合适的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应用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劳模精神引入课堂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大学生接受劳模精神培育。其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来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案例。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价值认同。思想和认识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方向、质量,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劳模精神的培育立竿见影。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在学习和劳动的过程中自觉摒弃对劳模精神的错误认知,真正地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感悟劳模精神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提升对劳模精神的正确认知,形成正面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提升对劳模精神的认同度。
坚定崇尚劳动信念,注重实践养成。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助力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养成。“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实践;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广大青年的个人理想得以实现,同样依靠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动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构建社会、高校、个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从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的故事中感受到他们的良好美德和道德风范,不断锤炼自身品德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摘编自李金玉《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对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伟大时代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B.劳模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C.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因此高校的任务就是培育劳模精神。
D.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常客,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净化网络空间,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随着科技的进步、精神文明的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B.媒体应是宣传劳模精神的主力军,应帮助劳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社会中典型劳模人物和事例并广泛宣传。
C.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劳模精神引入课堂中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案例。
D.大学生个性独特,思想活跃,使传统式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用劳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净化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专题活动。
B.学校召开“学习劳模精神,做时代新人”主题班会。
C.学校邀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校分享心得。
D.学校举行“践行劳模精神,从我做起”的征文比赛。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
5.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发挥劳模精神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中空地的光
徐鲁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树林。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或者干脆说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更加让我觉得美得无法形容。
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雅斯纳亚·波良纳森林里的树,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很多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散文里经常提到的“野生的小树”。
我问一位俄罗斯朋友这里的森林为什么会这样美丽,他解释说,因为这里的森林和小树林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橡树、榉树、枫树、朴树、椴树、松树、榆树、栗树、白蜡、白桦、银杏、野樱……都有各自的生长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绿、转黄、落叶和返青的时节,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长。
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湛蓝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
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驳、色彩繁复的树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捕捉这光影交错的林叶之美。
所以,我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也许,只有杰出的画家,用调色盘上的颜色,才能准确描述和表现出这森林里的光与影吧?
比如希施金。他被誉为“大自然的诗人”“森林的肖像画家”,出现在他画布上的松树林、橡树、林中野花、溪流以及林中的阳光,散发着浓郁而迷人的大地气息。《在遥远的北方》《阳光照耀的松树林》《森林远方》《在森林中》……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
希施金擅于运用明亮的外光,表现森林的葱郁、阳光的明媚以及溪流的活泼。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因此,希施金成为用树木和野花来歌唱自己祖国母亲的杰出的、具有抒情性的风景画家之一。
又如列维坦。他对大自然、对田野上四季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最细腻的发现。与希施金经常描绘雄伟、茂密和苍郁的森林不同,列维坦的风景画所表现的,多为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林木稀疏的小树林,还有开满野花的田野和林中小路。
列维坦不是管弦乐队里声音低沉苍茫的圆号和大提琴,而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但这并不意味着音色的单一,也不意味着他音域狭窄,恰恰相反,他的风景画的旋律有时明快而疏朗,有时也沉静而忧郁。他并不缺乏深度。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如《三月》《春汛》《池塘涨水》等,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如《弗拉基米尔路》《深渊旁》等。
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椴树,让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木,又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
雅斯纳亚·波良纳,在俄语里是“明亮的林间空地”的意思。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纯净耀眼的光亮无处不在,但最美的光,还是在树林深处那一小块空地上。
托尔斯泰1828年出生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在他八十二年的人生中,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很喜欢自己的家乡图拉和这片庄园。他去世后,遵照他生前的愿望,人们把他安葬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树林深处。
沿着一条安静的林中小路,穿过树林里斑驳的光与影,我来到这块明亮的空地,站在了神往已久的这个朴素而低小的坟堆前。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心脏跳动得很快,我的血液也在加速奔涌。我说不出这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悸动,还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深深的感动。
小小的坟墓,确实如茨威格1928年前来谒拜时所见到的那样:一小块林中空地上,一个小小的、培得整整齐齐的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和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茨威格这样写道。
明亮的林中阳光,安静地洒在这个干净朴素的坟堆上。坟堆上长着浅浅的野草,野草间零星开着一些蓝紫色的雏菊和别的颜色的野花。茨威格当年来时,坟墓四周还围着稀疏的木栅栏。现在,连稀疏的木栅栏也没有了。在明亮的林中空地上,坟堆向着天空、阳光、星辰和风雨,向着全世界的崇拜者和热爱者,完全敞开着。
那一瞬间,我想到,树林深处的这块空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亮,固然来自大自然,来自天上的太阳和星辰,但还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光明,乃是来自这个小小的、朴素的土丘之下。因为,掩埋在这里的,是全人类的良心,是人类最耀眼的一束文学之光,是老托尔斯泰永远不死、永远熠熠生辉的博大的爱心。
(选自《散文》2024年第4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此地多为阔叶混交林,各种树木健康生长,且吐绿、转黄、落叶和返青的时节不同。
B.希施金被誉为“大自然的诗人”“森林的肖像画家”,其风景画具有抒情性,其笔下的树木和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
C.如果说希施金像粗壮、高大、年老的橡树、桦树等,那么列维坦就像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两人的形象迥异。
D.站在神往已久的托尔斯泰朴素而低小的坟堆前,“我”感觉自己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说不出是抑制不住的悸动还是情不自禁的感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描写深秋时节的树林,综合运用比喻、比拟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色彩缤纷,画面感强,美丽动人。
B.“他的风景画的旋律有时明快而疏朗,有时也沉静而忧郁”化视觉为听觉,突出了列维坦画作的色调丰富多变。
C.文章插叙托尔斯泰的人生简历,既照应开头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又为下文描述其坟墓、表达自己敬意做铺垫。
D.文章将“我”看到的与1928年茨威格见到的托尔斯泰墓进行对比,暗含了一种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喟叹。
8.如何理解标题“林中空地的光”的含意?
9.文章为什么花了不少笔墨写画家希施金和列维坦?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琵琶行并序》)
材料二: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整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若黜之A是箝B其口C使自为D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听见,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闻”意思不同。
B.益,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中的“益”意思相同。
C.绝,断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D.遗,留下,与《师说》“小学而大遗”中的“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依然恬淡安然,而琵琶女的一席话却使他有了贬谪之感。
B.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对白居易大加赞赏。
C.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直言皇帝误会了他,皇帝不高兴,和李绛说要将白居易贬逐。
D.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修筑了堤坝,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14.材料二中哪些事件体现了白居易的忠诚耿直?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注释】《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与尾联呼应。
B.颔联以琴曲比琴曲,“悲”与“寒”相应,“风”与“松”相关,写出乐音的色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C.颈联中的“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以弹奏者的手忙脚乱衬托出《白雪》曲调的弹奏难度。
D.整首诗虽说是听琴,但通篇未写琴声,而是用四个古曲名来表现卢子顺弹琴的高超艺术水平。
16.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音乐描写角度方面的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文字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在唐诗中,作者常借“飞鸟”传情达意,读来意趣横生。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一句中,它是只有在梦境才能看到的神奇之鸟;《登高》“____________”一句中,它低回盘旋,仿佛作者漂泊无助的身影。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记述,当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结果却是“____________”。
(4)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5)小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聪明,张老师引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我们的天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要靠后天的努力。
(6)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刚将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座右铭,警醒自己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廉洁之心,拒绝贪腐之念。
(7)小王在研习古典诗文时发现,诗人多用“月”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黄河文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有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高原”“高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达出最美的意境。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捡些菜叶,用盐浸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C.如果说经史子集为中国的“父亲文化”,那民间故事和歌谣则是“母亲文化”。
D.第4号台风“黑格比”在浙江沿海登陆,成为今年来登陆中国的第二个台风。
19.下列诗句和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诗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终点和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但放眼当下,生活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赶路人”,他们不问过程,只重结果,最终庸碌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将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思考或感悟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A项,“是伟大时代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错误,原文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C项,“因此高校的任务就是培育劳模精神”错误,因果不当,而且说“高校的任务就是培育劳模精神”也不全面。D项,“青年大学生……应该发挥导向作用”错误,应该发挥导向作用的是“社会和媒体”,不是“青年大学生”
2.答案: D
解析: “使传统式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错误,前、后者不构成因果关系,而且原文说的是“不能完全满足”,而不是“不能满足”
3.答案: A
解析: A项强调通过网络弘扬正能量,没有涉及“劳模精神”
4.答案: ①文章首先提出劳模精神的时代意义。②接着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劳模精神的必要性。③然后从五个方面来论述新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劳模精神。④最后再次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的重要意义。
解析:
5.答案: ①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自我克服、自我创新、自我突破,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前进。②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真正地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感悟劳模精神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③当代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助力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养成。
解析:
6.答案: A
解析:
7.答案: D
解析:
8.答案: ①表层含义:指林中空地上的自然的光亮,它使树林具有了光与影的美感。
②深层含义:指托尔斯泰的光辉,表达了作者对拥有博大爱心的托尔斯泰的敬意。
解析:
9.答案: ①照应标题。通过希施金和列维坦的画作,展现森林光与影之美,进而呈现出俄罗斯自然风光的魅力。
②烘托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风景画来表现和增强对托尔斯泰故乡之美的描绘,烘托了托尔斯泰的光辉形象。
解析:
10.答案: ACE
解析:
11.答案: C
解析:
12.答案: C
解析:
13.答案: (1)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或“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2)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求调任外官。
解析:
14.答案: ①元和四年旱灾时,白居易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
②殿中答对时,白居易辩证刚正鲠直,直言皇帝错了。
③河朔又出现叛乱时,白居易进谏忠言,不被听取。
解析:
15.答案: C
解析: “乱”是指眼花缭乱,以曲调的难度来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水平。
16.答案: 同:都是侧面表现演奏者的高超技术;
异:李诗是借助听者感受表现,并用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孤寂感;
白诗是用环境烘托,用环境的幽静清冷表现听者沉浸在琵琶曲中的状态。
解析:
17.答案: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虎鼓瑟兮鸾回车,渚清沙白鸟飞回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解析:
18.答案: C
解析: 文中“高原”“高峰”是比喻的说法,具有特殊意义,与C项中引号作用相同。故选C。A项,句中引号表示直接引用。B项,“慈祥”是对老板吝啬苛刻的讽刺,引号表示讽刺否定;D项,句中“黑格比”是对第4号台风的特定称谓,故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19.答案: B
解析: 画框的句子中“同频共振”,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B项写“愁”,也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故选B。A项,“白发三千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用“干戈”代指战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20.答案: ①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②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
解析:
21.答案:
世间百味在路上
世间的精彩,不在于最后结果如何。目标未实现,也未必有遗憾。有人说:“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游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诚哉斯言,世间的精彩在于过程,世间的百味在路上,前方的风景更美好。
专注过程,充实有味,精彩无限。是啊,阿尔卑斯山的名言说得好:“慢慢走,欣赏啊”。人生就像登山,如果只盯着山顶,那么人生就像一条点到点的线段,机械又单调,因为分享的过程被省略了。只有专注过程,快乐地品味过程带来的艰苦和快乐,才能在人生的点与点间,勾画出灵动曲折的浪线,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精彩,否则或许会成为悲剧。英国的一个青年在中了彩票后,中断了学业,在挥霍一番后,他整天无所事事,最后饱受抑郁的困扰而自杀。工作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是人生的目标,然而,当省略过程让目标直接实现时,却无异于在摧毁人生,人生之花就会因枯萎而凋谢。可见,有时过程比结果更精彩更重要。
专注过程,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关注过程,我们便不会过于计较一时的成败,生命的比赛没输赢,它更像是一次旅行,成败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沿途欣赏的风景。正是如此,人生越是精彩的人,就越关注过程。泰戈尔说得好:“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所以,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的奖章给孩子当玩具,爱因斯坦把支票当书签……成功不能让他们沉醉,因为过程便是他们最大的奖励。更大的考验和期待还在前方,未来不能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放弃。与过程比起来,成功只是前一个阶段的最后一点,他是所有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爱迪生晚年致力于在野草中提取橡胶,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并未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最起码他已知道这种东西不能提取橡胶。正因如此,实践使他更加聪明智慧。
专注过程,忘掉结果,诗意人生。享受沿途的风景,莫问结果,这是我从毕淑敏睿智的文字,淡定的微笑中读到的。被雪域阳光滋养了八年的她早已跻身于一线作家之列,可她从未放弃自己医务工作者的身份。有人揣测:她还想在医学上有所建树吗?差矣。毕淑敏坦言,她真正的享受是为患者服务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和人生充实后的自足。正因如此,她主动请缨亲历抗非第一线,那对她不代表危险,却象征一份与患者接触的温馨体验。由此得到的各种荣誉,对毕淑敏而言,那只是些符号,她将它们轻轻抹去。她一如跋涉途中的朝拜者一样,纯粹地享受,纯粹地快乐,却不计结果。
我们不能只看重终点和目的,更要关注过程和方式,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之路。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朝前看,慢慢走,世间百味尽情品味。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