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0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就是严谨认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和劳模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重视工匠精神,对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C.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们已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D.我国古代就非常注重工匠精神,但是,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加快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品牌形象,是我国当前重要工作之一。
B.我国自古就有“尚巧工”的传统,技能人才从古至今一直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才会有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
C.只要我们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持之以恒,就能够实现突破创新。
D.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构建相应体制机制,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尤其是经济待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B.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会逐渐降低。
C.号称“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35年时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D.一个拥有健康的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必将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会涌现出许多技能人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④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限制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如何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⑥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4.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传统是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文化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B.文化传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C.文化传统不仅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它自身也会推陈出新。
D.文化传统具有实践性,以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阐述“文化传统”变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B.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C.文化传统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D.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6.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指出了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B.选文第③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选文第⑥段指出,文化传统会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从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让人觉得很陌生。
D.选文介绍了文化传统的本质,谈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文化传统产生变异的原因等问题,抓住了问题前后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条理井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启蒙老师
贾平凹
①5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不收,我就抱住教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娘当时要我给老师磕头,我跪下就磕了,头还在地上磕出了响声。
②那个女老师倒把我抱起来,我以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着肉窝儿的手一捏,却将我的鼻涕捏去了。
③“学生了,还流鼻涕!”大家都笑了,我觉得很丢人,从此就再不敢把鼻涕流下来。因为没有手巾,口袋里常装着杨树叶子,每次进校前就擦得干干净净的了。
④老师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一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是什么,每一堂课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开始小瞧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为此打过几次架,
⑤娘后来狠狠地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做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⑥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我当即就吓哭了。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的嘴一下,她笑了我也笑了。
⑦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造一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后来,就常常跑黄坡下的坟地,捡那死人后挂的白纸条,回来订成细长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内订成十多个本子呢。但是,句子造得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老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挑出,让我连做三遍。学写大字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但我没有毛笔,就曾偷偷剪过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笔,老师知道后,就送了我一支。我很感谢,越发爱写大字,别人写一张,我总是写两张三张。老师就将我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墙上,后来又在寺庙的高年级教室展览过,她还领着我去让高年级学生参观,高年级的讲台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没了影儿,她把我抱起来,站在那椅子上。那支毛笔,后来一直用到没毛了我还舍不得丢掉。
⑧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的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给父亲去信,总是拿着几颗鸡蛋来求老师代写,教师硬是不收鸡蛋,信写得老长。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她说:“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我说我不会格式,她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我真的就写起来,因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说给父亲听,比如奶奶的病好转了,夜里不咳嗽了。娘的身体很好,只是唠叨天凉了,父亲的棉衣穿上没有。还有我学习很好,考试算术得了100分,语文得了98分,是一个字又写错了。信花了3天才写好,老师又替我改了好多错字,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我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⑨这一年,我们上完了二年级,寒假里,同学们都去挖药、砍柴卖钱,商量春节给老师买些年画拜年。到了腊月三十中午,我们就集合起来,拿着一卷子年画,还有一串鞭炮去找老师,但是,老师却不在。问校长,原来她调走了。校长拿出一包水果糖来,说是我们的老师临走时,很想到各家去看看我们,但时间来不及了,就买了这些糖,让开学后发给我们每人一颗。我们就都哭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我的那位老师。在寺庙里读了4年书,后来又到离家15里外的中学读了3年,就彻底毕业了,但我的启蒙老师一直没有下落。如今,老师还在世没有,我仍不知道,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
7.本文写了老师在“我”幼小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众多事件,请列举其中两件,说说它们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8.品味下列加粗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的嘴一下,她笑了,我也笑了。
②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挑出,让我连做三遍。
9.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我”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过秦论(上)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蒙故业,因遗策 因:因为
1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才能不及中人
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内立法度、务耕织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北收要害之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D.分析概括陈涉起义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战斗力低下,人员少,武器差;一个有利的方面是深得民心,最终造成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所以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三、默写题
15.写出下列横线上空缺的名句。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静女》中的“(1)___________”刻画了一个约会时故意躲起来的调皮女孩的形象;《师说》中“位卑则足羞,(2)___________”塑造了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士大夫群像;《将进酒》中“(3)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描绘出一个无比自信、洒脱豪爽的李白。
四、语言表达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意连贯完整。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1)__________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2)__________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3)__________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
17.根据以下内容,写一封介绍信。
2024年9月20日,XX职业技术学院有300名学生按照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需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单位已经确定为宏达公司,请你以学校名义,写一封介绍信,安排好毕业生的实习工作。
要求:内容明确,格式规范,语言简洁通顺。
五、材料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的教诲,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六、基础知识
19.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木讷(nè) 绯闻(fēi) 将进酒(qiāng) 量体裁衣(liáng)
B.熬菜(āo) 行伍(háng) 多巴胺(àn) 博闻强识(shí)
C.竹篙(gāo) 绢花(juàn) 螺蛳粉(sī) 敛声屏气(píng)
D.堵塞(sè) 扎染(zā) 龟裂片(jūn) 人为刀俎(zǔ)
2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诀窍 戴眼镜 揭杆而起 销声匿迹
B.渲染 坐右铭 变幻莫测 陈词滥调
C.照相 练习簿 安分守己 不计其数
D.凑合 笑咪咪 关怀备至 沧海一粟
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随着教官的呐喊,我们的队伍__________风发,斗志昂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穿过主席台。
②这位人大代表就能源问题向有关管理部门__________,以期得到满意的答复。
③我们应该多关注,多理解自闭症患者。他们__________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__________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
A.义气 置疑 因为 所以
B.意气 质疑 既 又
C.义气 质疑 既 又
D.意气 置疑 因为 所以
22.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运用恰当的是( )
A.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B.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自闭症、老年痴呆症这样的国际医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C.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2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都到齐了吗 同学们。”老师问。
B.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C.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D.议论文的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包括领袖言论、名人名言等)
24.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
A.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很不清楚。
B.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C.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感冒等引起的。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2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排列恰当的是( )
梅暗香浮动,幽幽地飘香在千年的古诗里。“__________”,我感受到你的独领风骚;“__________”,我体会到你的坚贞不渝;“__________”,我感悟到宋人的辩证思维。
①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2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韩愈,唐代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现代女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抒情意味浓厚,展现了山里姑娘淳朴自爱的心灵。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颂”的成就最高。
D.“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中的“科”是杂剧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用语,又称为“介”。
2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看吧,当敌人挑衅时,甘蔗林将叫他们投降;那甜甜的秸秆啊,立刻变成锐利的刀枪。
B.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C.走在三亚街头,你可能会发现身边的“蓝眼睛”比“黄皮肤”还要多,不同肤色的人们尽情嬉戏,说着不同的语言……
D.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张桂梅、黄文秀等。
28.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 )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首联中,“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极写边地苦寒。
B.颈联写“金鼓”“抱鞍”,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C.前六句全写边塞之苦,暗寓边塞将士的反战情绪和思乡之情。
D.作者天才豪纵,所作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径。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A.“它和劳模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错,由原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可知,它们的内涵不完全一致。B.“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重视工匠精神”错,结合“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可知,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C.“我们已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错,由原文“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可知,故选D、
2.答案: A
解析: B.“技能人才从古至今一直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错,原文“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可知,技能人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果关系错,“因此才会有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与技能人才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必然的因果。
C.“只要……就能够”说法绝对,原文“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尤其是经济待遇”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并没有强调某一方面。故选A。
3.答案: C
解析: A.“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错:原文“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只是有助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B.“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会逐渐降低”错,原文“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是说,弘扬工匠精神,能够保障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D.“必将”错,健康的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只能为崇尚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故选C。
4.答案: A
解析: 文化传统具有变化性,可以改变。
5.答案: D
解析: D项是陈述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
6.答案: C
解析: “虽未面目全非”说明了变化不是截然不同的。
7.答案: 示例一:报名那天,老师抱起“我”,把鼻涕一把捏去,“我”感到很丢人,从此进校前都把脸擦得干干净净。
示例二:知道“我”受母亲责罚,老师却到“我”家检讨,关心“我”的学习,让“我”下定决心要用心学习、不落人后。
示例三:老师鼓励“我”学着写信,替“我”修改错字,让“我”对写作有了信心和兴趣。
解析:
8.答案: ①“拧”,抓住老师与“我”玩笑的动作细节,表现老师与“我”关系自然亲近,表现老师的慈爱。
②“一一”,这里是逐字逐个的意思,表现了老师对作业批改的仔细,突出老师工作细致认真。
解析:
9.答案: ①老师是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如,“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老师却表扬我”,说明老师善于鼓励学生。
②老师是一个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人。如“老师临走时,很想到各家去看看我们,但时间来不及了,就买了这些糖,让开学后发给我们每人一颗”,说明老师调职前仍牵挂着学生。
解析:
10.答案: “深深的惆怅”在这里指非常失望或失落之意,老师替“我”捏鼻涕、辅导“我”、一一修正“我”的错别字、鼓励“我”写作等等对“我”的关爱都使“我”对老师产生了深深的依恋、感激之情。二年级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老师,也不知老师的下落,对老师的思念越深,失落越大。因此,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
解析:
11.答案: D
解析: 因:沿袭
12.答案: C
解析: A项,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B项,以致,古:用来招纳。今:连词,表结果。D项,中人,古:平常人。今:中间介绍人。
13.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表被动/动词,治理;C项,制度/计量;D项,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败逃的军队
14.答案: C
解析: “比喻论证”应为“对比论证”
15.答案: (1)爱而不见
(2)官盛则近谀
(3)天生我材必有用
解析:
16.答案: (1)可不是都能吃的
(2)但不可食用
(3)又不能入药
解析:
17.答案:
介绍信
宏达公司:
现介绍我校学生三百人,前往贵处实习,请接洽。
此致
敬礼
XX职业技术学院(公章)
2024年9月20日
解析:
18.答案: 略
解析:
19.答案: D
解析: A项,“量”应读作“liàng”;B项,“识”读作“zhì”;C项,“屏”读作“bǐng”。
20.答案: C
解析: A项、“揭杆而起”应为“揭竿而起”;B项,“坐右铭”应为“座右铭”;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
21.答案: B
解析: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如“不容置疑”,所以此处用“质疑”。“既……又……”表示并列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22.答案: B
解析: A项,“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用在此处色彩不当。B项,“迎刃而解”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用在此处恰当。C项,“海誓山盟”指像高山大海一样永不改变的盟约誓言。属于对象误用。D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23.答案: B
解析: A项,“都到齐了吗?同学们”是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即“都到齐了吗,同学们?”:C项,“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因此应该加双引号。注意,专栏名、专题名、丛书、单位等名称不能用书名号:D项,括号内的内容是对“言论”的解释,应该放在句号前面。
24.答案: D
解析: A项,“一边放着一个”语意不明,既可指每一边,又可指仅一边。B项,“真知灼见”与“意见”语意重复。C项,杂糅。
25.答案: B
解析:
26.答案: D
解析: A项,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白居易:B项,铁凝是当代女作家;C项,《诗经》中“风”的成就最高。
27.答案: D
解析: A项,拟人;B项,比喻;C项,借代;D项,虽然有喻词“像”,但表列举,不是比喻。
28.答案: C
解析: 诗歌没有“反战情绪和思乡之情”,相反,表现了战士们士气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