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10:21:13

文档简介

门头沟区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九 年 级 语 文 2025.1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和考场。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知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3 分)
金秋时节,门头沟区文旅局和你所在的学校共同开展了以“秋色染山水 诗画门头
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征集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负责撰写线路推介文案,请按要
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在推介文案封面用正楷字书写“秋色染山水 诗画门头沟”十个字。(1 分)
古文化线路:巍峨秋静美,千载共辉煌
古文化线路主要串联了沿河城古城址—沿河口长城—爨柏景区三个点位。这条线路秋季
风景宜人,巍峨的长城与层林尽染的秋叶相互呼应。沿河城古城址座.落.在门头沟区西北部
的大峡谷中,此处曾经是通往京师的咽喉要地,是北京市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戍守军城之一。
它依东西向峡谷而建,东、西、北三面城墙呈直线,南面城墙依山势呈弧形,周长约1200
米,原有东、西二门,现仅存永胜门(西门)。沿河城古城址不仅是军事防御工事,也是文
化交流的节点。它见.证.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是长城文化带的重要组成
部分。沿河口长城是护卫京城的重要关隘,“沿”字敌台系列是最典.型.的代表,共建有空
心敌台十七座,现仍可以看到长城古迹和几座较为完好的“沿”字敌台,是门头沟区最具代
表性的长城资源之一。
2.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是否有错字。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为表达的是“建筑物或土地的位置”的意思,所以“座落”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能够作为证明的人或物”的意思,所以“见证”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的意思,所以“交融”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或事件”的意思,所以“典型”一词中有错字。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0 页)
游山水线路:徒步寻幽径,文旅新体验
游山水线路围绕谷山村、妙峰山、京西古道、南石洋大峡谷、西达摩村、百花山等自然
景观精心设计。从谷山村景区出发,沿途经过金顶妙峰山,领略秋叶绚烂之美,打卡千年京
西古道蹄窝,是一条非常适合徒步探险,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线路。
该线路最重要的景观是南石洋大峡谷。①南石洋大峡谷是一处位于尘.世.之.外.的自然奇
观,宛如一幅精心雕琢的山水画卷,缓缓铺展在旅人的眼前。②它拥有长达约20公里的峡
谷景观,总面积约40平方千米,景区内“一峡九谷,十八湾,七十二节点”的自然风光令人
扼.腕.叹.息.。③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中,由于地壳上升,水退石浮,经过长
时间的风化剥蚀,由中山、峡谷、奇峰、悬崖构成了雄、奇、险、幽于一体的复杂地貌,每
一处都透露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④因此,它被称为京西地质教材,号称北京地区的地球大
裂缝。雄.奇.险.幽.的自然景观,与飞拉达体验、地质研学、徒步登山将碰撞出全新的文旅体
验。
3.你检查了文段中词语使用的情况,下列四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尘世之外 B.扼腕叹息 C.鬼斧神工 D.雄奇险幽
4.你从修辞的角度判断,文段中的第①—④句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 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享休闲线路:自在赏野趣,祈福慢时光
享休闲线路串联了檀谷慢闪公园和潭柘寺等著名景区景点,可以领略门头沟的自然之美
与人文之韵。
檀谷慢闪公园占地约1.7万平方米,融合了公园、商区、剧场、展厅等多种体验场景,
提供了一个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生活空间,让游客能够享受“家门口的度假感”。①在京西群
山之中的潭柘寺,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环护,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周围植被繁
茂,古树参天,自然景观极为优美。②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元代就已声名远播,所
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③潭柘寺依山势而建,呈阶梯式层层升高,中轴
线对称布局,彰显出中国古人在建筑技法和文化底蕴层面的卓越水准。
这是一场关于 、 与 的完美融合之旅,在这里可以享受悠闲
时光,又能在祈福纳祥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0 页)
5.小组成员讨论“慰藉”这个词的读音和意思。请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个词应读“wèi jí”,语境中的意思是:安慰
B.这个词应读“wèi jí”,语境中的意思是:支持
C.这个词应读“wèi jiè”,语境中的意思是:安慰
D.这个词应读“wèi jiè”,语境中的意思是:支持
6.对应文段第①②③句,将一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处。下列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自然 历史 建筑
B.历史 建筑 自然
C.自然 建筑 历史
D.历史 自然 建筑
结语
此次以“秋色染山水 诗画门头沟”为旅游线路征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门头沟区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还促进了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未来,门头沟区将继续深挖秋季旅
游资源,推出更多优质旅游产品,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7.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2分)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默写,完成8-10题。(共4分)
8.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1 分)
9.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 分)
10.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你知道的体现仁人志士家国情怀的诗句有
“ ,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2 分)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 11-12 题。(共 5 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0 页)
1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 分)
本词以“月”为主线,景、情、理融为一体。上阕由“月”引入,连续发问,想象天
上之景。一个“ ”字表现出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下阕连用“转”
“低”“照”三个动词写月移动,暗示夜已深,作者却难以入眠。经过一番思考,终于释
怀,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表达了作者 。
12.有人认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范仲淹的“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3 分)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 13-15 题。(共 8 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
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
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③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3.“往来而不绝者”中的“绝”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绝.非偶然 B.来此绝.境 C.哀转久绝. D.络绎不绝.
14.结合全文,对文中画线句“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①句写太守因为年纪最大,喝了很少的酒就醉了,所以不胜酒力。
B.②句写太守陶醉在四季山水之间,在酒中寄托快乐的心情。
C.③句写太守看到滁人游山和宾客欢乐的场面,沉醉其中。
D.④句写太守以醉写乐,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情感。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0 页)
15.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
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①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
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取材于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方舟上人:一个名叫方舟的和尚。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为亭台楼阁起名,欧阳修的“醉翁亭”因 命名;刘基的“松风
阁”因 命名。
三、名著阅读(5分)
16.本学期,你阅读了诗集《艾青诗选》和小说《水浒传》,请你从中选择一部作品,结合具体
内容,谈谈阅读这部作品的方法。(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7-19 题。(共 7 分)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中国乡村旅
游发展白皮书 2024》详细阐述了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白皮书》指出,2024
年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 8 亿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特别是春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
及端午节等重要节假日,全国乡村出游人数屡创新高,进一步证明乡村旅游市场的火爆。这种
现象表明, 。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全国乡村产业发展
规划(2020—2025 年)》《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
着乡村旅游发展驶上快车道,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正在蓬勃发展。
材料二
乡村旅游不断发展,正日益催生新业态,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数字+文旅”“数
字+电商直播”等一批新业态在农村落地生根,成为激发农村发展的关键增量。数据统计,2023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 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9%,比 2014 年增长近 13 倍。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0 页)
不少地方通过发挥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助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态。广西钦州以荔枝产业
为抓手,用数字化打通“产供销”全链,通过传统荔枝果园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变,带动 42
万亩荔枝提档增效,把示范区打造成荔枝文化挖掘与展示、技术交流与合作、果园休闲与观光
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江苏宿迁建直播间把小番茄等农产品卖到全国,打造“种植+
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研学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优势,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将村镇打造成为一个个充满现代感的智
慧旅游小镇,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探索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材料三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开门迎客”,更要注重文化体验、生态保护和康养等复合型价值
的构建。业内专家建议,乡村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维持传统村落、古建筑
和遗址的历史风貌。
门头沟区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的交汇处,孕育了古村古道文化、民间民俗
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京西煤业文化等“十大文化”。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
作中,门头沟区文旅局积极落实“文化兴区”战略,开展“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将
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找准非遗传统技艺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把手工技艺变为手工
经济,利用非遗技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收入增长,让非
遗在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甲】中国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
【乙】“数字+”正在成为“农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丙】“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能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18.根据材料一,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城市旅游发展势头趋向衰落
B.城市地区游客接待能力减弱
C.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趋向强劲
D.乡村地区游客接待能力增强
19.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 ① ,
② , ③ 。(3分)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0 页)
(二)阅读《莫惜春衣坐绿苔》,完成第 20-23 题。(11 分)
莫惜春衣坐绿苔
①忙忙碌碌的两点一线的日子,一直蜗居家中过双休日,很少亲近自然。晚上照例面壁打
坐的时候,记起《黄帝内经》中的句子,春天本该到自然中去。心中便萌生一个念头。
②又逢双休日,老早挤兑孩子将作业做完,又怂恿妻将手头的功课处理好,我们一家三口
到白水寺踏青去。
③沿着新修的甬路,走到铁路桥下,穿过桥洞时,桥下流水无声,慢慢吞吞的,仿佛刚刚
融化了最后一抹料峭春寒,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有散尽。
④穿过桥洞,向上走是宽宽的柏油路,正对着的,是山谷中的河床,窄窄的羊肠小道静卧
在岸边。我们沿小路顺山谷往里走。山间春晚。此时虽近四月,但山中的植物尚无春色。微风
夹着寒意,卷地而来,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穿树林,过小桥,到了山脚下。近前转
身站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一望,远处,那旷地上竟然泛出一片若隐若现的新绿!仔细看过去,
新绿中还有几分淡淡的鹅黄,好嫩好新鲜。而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重了些。这
样想时,不禁为古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句子叫好叫绝!
⑤再往里走,人迹渐渐少了。前边转弯处,一带不大的开阔地。妻子率先踏进去,欣喜地
跟孩子讲用脚亲近自然的感觉。母女二人便在河床上厚厚的衰草上悄.悄.地走着,小心翼翼地走
着。我也过去,苏醒了的土地本就松软,加上厚厚的经年的衰草,还有草间缝隙中破土而出的
新芽的娇嫩,那脚下沙滩般的柔软愈发浓厚起来。走一会儿,不忍心不经意间践踏了新草柔弱
的生命,我回到小路上,看他们兀自享受着踩在大地母亲呼吸的肚腹上的那份轻柔与快意。
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
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
绵的。”朱自清先生的句子此时从三个人的口中不约而同此呼彼应的念诵出来,和着春风春水
融进无边的春意里。
⑦溪水在山谷中穿行,沿着窄窄的河道斗折蛇行而来,又斗折蛇行而去。驻足细看,溪水
在河道中跳跃,溅出浅浅的水花,有时候还拐个小弯儿,涌起小小的漩涡,那哗哗的声音变得
更大些。
⑧不知道是谁将上游的河道引上小路,前面的小路被河水淹没过来。这样,路就在前边消
失没有了,我们停下来,看那水在小路上肆无忌惮地漫过来,又悠然地从脚下流过去。
⑨孩子找一根短棍儿,开心地蹲在小溪边扒拉着石头“拦河筑坝”,向我们宣言也要造一
个自己的“三峡工程”改造自然。妻在一边搭着下手,母女二人自得其乐。做引渠时,孩子一
边扒拉着泥土石块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妻在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0 页)
一旁配合:“《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
争。”
⑩看她们母女俩在那边忘情地嬉闹着,陶醉着,我就近找一块石头坐下。蓦然低头,看见
几丝苔藓隐约出若有若无的绿意,记起元代虞集的《南乡一剪梅》来:“南阜小亭台,薄有山
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
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此时,一句“莫惜春衣坐绿苔”就油油的在心头荡漾。
太阳朝树后悄.悄.藏起来的时候,我们往回走。从桥上过去,又拾级而上转到白水寺前。
庙前的香炉内香烟缭绕,飘动的袅袅香烟俨然翩翩的舞者。偶尔微风过处,仿佛伴舞的音乐加
快了节奏,舞姿变得愈发的欢快和轻盈。
慢慢地往山下走。视野变得很开阔。早春的清寒尚未完全退去,景色还缱绻于素淡萧瑟
中,可也许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春的影子,该是绿的。来时最
初见到的一小片绿,大概就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吧。这样想时,看四面榛莽环合,疏林的疲
惫,衰草的憔悴,都被心中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刹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脚步。肃杀
寂寥时,谁能在心底发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又能用心去呵护温暖它,谁就会在心里拥有一个
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春天。
到山底下等车的时候,回望白水寺那灰茫茫的重庑殿顶隐约在松柏丛间,一个念头不禁
从心底冒出来:心里有春天,前面的路就有春天。
(原文有删改)
20.文章第④—⑩段,描写了一家人游春时的情景,先写一家人走进山谷,轻踏春草,再写他
们 ;一家人都通过 表达他们对早春的感悟。(2分)
21.“悄悄”在第⑤段和第 段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不同的含义。(2分)
2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 段画线句中“都被心中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并分析“疲惫”“憔悴”“欣欣然”的表达效果。(3分)
23.文章最后说“心里有春天,前面的路就有春天”,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谈如何获得“前路的春天”。(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4-26 题。(共 7 分)
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
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校具有
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甲】因此, 。
②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让文化融入教学育人的全过程。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开设
必修与选修课程,探索“研讨式、体验式、沉浸式”课堂模式;为文化打造载体,综合运用全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0 页)
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普及,举办各类学习宣讲、征
文演讲、分享交流活动;还可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讲述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激励学生见贤
思齐。用文化涵养品格,用精神提振人心,让文化融通心灵。【乙】只有坚持融会贯通,才能
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自身定位,明晰人生方向,将自我价值与国家
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③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要突出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让优秀文化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丙】学校要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以环境育人为载体,实施“网格+文化+育人”校
园治理模式,设置谈心谈话室、书香活动室、学生活动室等文化空间,科学开展学业辅导、就
业指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等,打造立体育人格局,强化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④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要坚持“走出去”,精心组织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
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创新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形式,探寻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坚持“请进来”,可与地方文化旅游部门、文化基地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围绕研学产
品、文创赛事等项目开展深度合作,也可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等走进校园,分享文化故
事,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广大学生。坚持“传下去”,充分挖掘馆所文物、遗存遗迹、古籍典籍
的丰厚资源,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
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丁】总之,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还应强化内外联动。
⑤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守中华文化
立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堪
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4.根据全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25.阅读全文,对下面文段所放位置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 分)
学校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要
我做”转变为“我要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创产品、短视频、摄影作品、绘画作品、音乐
剧等文化产品的创作,在实践中展示自我。
A.放在甲处,联系学校的现实情况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放在乙处,证明“让文化融入教学育人的全过程”的观点。
C.放在丙处,它是“以行践知,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论证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D.放在丁处,证明”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应强化内外联动”的观点。
26.阅读全文,写出第②-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0 页)
五、作文(40 分)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北京的秋天有收获,有美景,有故事,有文化……请以“北京的秋”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人生如旅,步伐或大或小,或疾或徐,只要心向远方,坚毅前行,每一步皆有对未知前程
的探寻,饱含憧憬与执着。点滴积累,终至彼岸。学业之路、生活之途、人生之行,皆同
此理。请以“步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不出
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和师生姓名等。
九年级期末 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10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