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隋朝建立于581年,灭亡于618年,前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存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是极其重要的朝代。因为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大统一。它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重要制度,再加上大运河的开凿,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本课在七年级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为开创封建盛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课。
【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等重要内容,对掌握历史年代、历史线索、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生生合作的学习途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2.通过思考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教学重点】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是隋朝历史的重要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制作大运河等相关知识的课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讲授、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突破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本课难点。
因为学生要在历史知识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地理知识,用全面客观的态度,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引用各种对大运河评价的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大运河进行全面的评价。
【课前准备】
1.学生尽可能收集整理有关隋朝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备上课需要。
2.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书籍、资料,尽可能多的了解大运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为主,兼用对比法、讨论、图示等方法。
教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讲述法、故事穿插法、比较分析法、联系现实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等多元模式交叉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晚老师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南北朝时期兵荒马乱的年代,并且做了杨坚的军师。这时,杨坚正在问策与我。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设置,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渴望。
【讲授新课】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 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节为“问策之废周建隋”。第二环节为“问策之灭陈一统天下”。第三环节为“问策之开皇之治”。第四环节为“问策之大运河的开凿”。
一、问策之废周建隋
[提出问题1]杨坚该不该废周建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不该,因为这样做有违君臣礼仪,是大逆不道。
生2:应该,因为当时北周的皇帝年仅8岁,皇位能者居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提出问题2]杨坚是不是“能者”呢?请看《资治通鉴》对杨坚的评价“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
设计意图: 提供史料让学生学会分析,从史料中了解杨坚其人,增加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教师过渡:杨坚是位贤才,他爱民如子,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我们认为他应该废周建隋。
[提出问题3]隋朝是怎样建立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北朝后期北方存在两个并立的政权:北齐和北周,在南方是陈。
生2: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北周末年,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大权落到了外戚杨坚手中。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明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问策之灭陈一统天下
[提出问题1]隋为什么灭陈 怎样灭陈?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材料,分析隋灭陈,统一全国的原因。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 南陈皇帝陈叔宝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提出问题2]隋朝灭陈具备了怎样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客观条件有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得到发展;陈朝政权的腐败。
生2:主观原因有隋建立后,注重经济发展;隋为灭陈作了准备。
方法引领:教师依据材料,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注重材料解析题做题方法的讲授,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隋统一全国的原因。通过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3]隋的统一,为什么说是“重新”统一南北呢?
设计意图:激疑,进行思维训练,抓住“重新”一词提问,可使学生读书时用心,边读边想,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
教师过渡:隋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么,它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呢?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材料,分析隋统一的意义。
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人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隋文帝统一南北所起的作用,其功绩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提出问题4]据材料归纳隋的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时间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2: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奠定了基础。
生3: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农业生产发展。
生4: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设计意图:隋完成统一的意义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这样突出重点,也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师过渡:从这幅图中,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可以看到,隋朝疆域辽阔,国家统一。在这种安定的环境中,人民辛勤劳作,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隋文帝在位期间,又有哪些作为呢?
三、问策之开皇之治
[提出问题1]隋统一后,何去何从?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材料和表格,展示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一 杜佑《通典》称:“隋氏资储 ( http: / / www.21cnjy.com )遍于天下。……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今山西太原)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据唐太宗估计,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故元朝人马端临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清初王夫之也说:“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3000多万 4600多万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提出问题2]据材料概括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人口从三千万增加到四千多万人,可见人口激增。
生2:表格中垦田数大增。
生3:从材料及表格内容可以看出隋朝经济发展,粮仓充实,国力强盛。
[提出问题3]隋朝统治前期,国力强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开皇之治”。那么,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生2:政府的重视、支持。
生3:人民的辛勤劳动。
设计意图:从表格数据及材料可以得出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和隋朝强盛时期各方面的表现,加强史料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过渡: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除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的辛勤劳作外,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策,二是科技。具体到隋朝,主要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隋文帝励精图治和发展生产等原因。隋文帝开创了繁盛的社会,而他的继承者能否延续隋朝的辉煌呢?
四、问策之大运河开凿
[提出问题1]隋应不应该修大运河?
多媒体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大运河的真实图景,让学生对大运河的宏大规模有个具体的感受,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兴趣。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找出关于大运河的有效信息。
材料一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隋炀帝大失所望。
材料二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材料三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提出问题2]看了上面材料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大运河申遗成功,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不对。如果仅从隋炀帝追求享乐上来考虑问题,有失公允。
生2:从大运河的构成来看,洛阳到江都并不需要通过永济渠段,也不需要通过江南河段。这就说明,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是不对的。
生3: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有巡游江都,追求享乐的意图,但更主要还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生4: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把江南的粮食运到北方,因为当时江南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和分组讨论,提取要点来归纳分析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创设情境]隋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很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需要的一部分粮食主要仰仗江南运输,随着商业的发展,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另外,学者郭志坤认为:“将‘想游玩江都’视作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唯一动机,那是失之偏颇的。”“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隋炀帝大传》)这和课本上所表述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基本上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3]大运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凿的?其规模怎样?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大运河从605年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及余杭,全长二千多千米。
[提出问题4]同学们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课本上哪一句话能体现出这一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这句话是“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5]由此可以看出,隋炀帝时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是建立在隋朝经济高度发达,国家富强的基础上的。
学生活动: 结合“大运河示意图”,播放视频,感悟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大运河的视频,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大运河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出问题6]关于对大运河的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现在请同学们讨论问题: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方法指导:同学们可以在下面这些地方去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找依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南方的丝绸、稻米源源北运,供给北方。
生2: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运河两岸,一些城市兴起和逐渐走向繁荣。
生3:从《开凿大运河想象图》可以看出,开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监督的官吏很凶,令河工白天黑夜地干活。谁做慢了,就用棍子毒打。十分之四五的河工,都因饥饿劳累而死。开凿运河成了劳动人民沉重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评论历史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时,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大运河开凿以后,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中国主要的天然水道都是东西流向,大运河使南北数千里的广大疆域有了一条方便的水道,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唐人皮日休《汴河铭》说:“今自九河外,复有其汴(即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北宋建都开封,当时有“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之说。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它和长城一样,享名于世界,是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教师的设问和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大运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 “问策之废周建隋”
二、 “问策之灭陈一统天下”
三、 “问策之开皇之治”
四、 “问策之大运河开凿”
【课堂总结】
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课后作业】
上网搜找大运河的有关资料,并讲给同学。
【教学反思】
本课中,以情境导入新课,课堂中,教师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设疑,通过提问、小组探究讨论、出示材料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然而,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牵引学生的思维,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推进教学环节的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些忽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时,书上的内容不是很充实,也没有让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前收集资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的实效性不强。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是把书上的资料读出来,而如何把这些资料互相交流、讨论、归纳、概括,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教师在这方面缺乏指导。另外,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把这些信息加工、整合,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调节课堂的节奏,教师也缺乏足够的预设能力。
“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
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