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衡的研究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衡的研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1-10 13: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数学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衡的研究
——度量衡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展示小组自主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古今“衡”的单位的理解,感悟统一度量衡的意义,丰富并发展量感。
2.体验结合数学、历史、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3.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培养倾听、表达、评价、反思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呈现项羽举鼎的历史故事。借助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根据年代表中斤的古今换算,选择合适的信息,算一算:项羽举起的鼎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千克?”
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期,项羽为了折服名将桓楚,举起了四名力士都未能举起的千斤重鼎,让桓楚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朝代 克数
西周 1斤≈223克
春秋战国 1斤≈253克
汉代时期 1斤≈250克
宋代时期 1斤≈640克
1959年至今 1斤=500克
(2)比一比。
对比吕小军的举重纪录。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差别,在对比中建立量感。
吕小军:最高挺举纪录207千克。
【设计意图】引导明确古代不同时期的计量单位所表示的量值是不一样的,学生通过古今换算,发展量感。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中国古代的“衡”。
1.出示任务:
(1)小组分工合作收集与整理“衡”的相关资料,组内交流与讨论。
(2)完善自己的资料记录单。
2.小组分享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统一度量衡非常重视。1959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将国际公制作为国家基本计量制度,对暂时仍在使用的市制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十进制,将1斤=16两改为1斤=10两,此后“半斤八两”成为历史。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了国际米制公约。198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并于1986年7月1日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计量单位。从此之后,“市尺”“市斤”“市两”“市里”等市制计量单位被废除,以米制为核心的法定计量单位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借助整理分享“衡”的发展变化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再次体验到度量单位从多元到统一、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加深对于度量单位、度量方法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体验数学与历史的融合。
活动二:古代“衡”的单位及与现代的关系。
1.出示任务:
(1)古代的质量单位有哪些?现代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古今的“斤”都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古代的1斤到底有多少呢
(3)古今联系计算。
师:根据1斤≈250克,计算古代质量单位1石、1钧、1两、1铢约是现代质量单位的多少克?
2.分享交流。
(1)古代常用的质量单位有:铢、两、斤、钧、石。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
现代质量的计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2)根据1斤≈250克:
1钧=250×30=7500(克)
1石=7500×4=30000(克)
1两=250÷16≈15.6(克)
1铢=15.6÷24=0.65(克)
【设计意图】古今联系,将古代质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加强了学生对古代质量单位的感受,夯实了量感。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活动三:深度交流关于“衡”的成语或诗歌:
1.活动要求:
(1)成语或诗歌中有关“衡”的单位换算成现在的单位。
(2)根据换算结果,你对这些成语有什么新的理解?
(3)尝试用图画呈现。
2.分享交流。
(1)计算成语中的“衡”。
半斤八两 :古代1斤=16两,半斤=16÷2=8(两)比喻不相上下。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之后,明确规定了衡的进位制是十六进制。原因是为了兑换金银时好分割。一斤是十六两,对等分开就是八两、四两、二两、一两。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方便大家的使用,背后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千钧一发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30×1000=30000斤。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及其危险。
锱铢必较:锱,四分之一两;铢,二十四分之一两。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2)计算古诗词中的“衡”。
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苏轼《渔家傲 赠曹光州》
钧:古代重量单位,1钧=30斤。
(3)计算古文中的“衡”。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古代质量单位,六铢=1锱,四锱=1两。锱铢常用来表示微小的数量。这一句道出了秦始皇秦皇室的索取无度,不知节约。
【设计意图】分享活动设计了两个层面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应用度量单位、单位换算等数学知识和方法来理解成语;第二个任务是了解这些成语的寓意,以及成语中使用度量衡的作用,感受我国古人的智慧,体会运用度量衡可以帮助清晰、生动地进行表达,很好地促进了跨学科活动的有效实施。
四、展示评价,汇报成果。
分享收获,开展自评、反思与体认。借助评价量表,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开展反思。
评估内容 评估标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收集资料 能运用调查、查找、咨询等方法,搜集有关“衡”的资料,并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解决问题 能基于教学内容和情境,了解“衡”的发展史,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计算、感受古诗词及文学作品中的“衡”。
动手实践 能通过制作简易杆秤测量身边物体的质量。
合作表达 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有创造力,主动与同学合作配合,互相帮助,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地思考与体会,能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设。
个性展示 能用图画、手抄报、日记等方式,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研究成果,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动手实践、合作表达、个性展示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必做作业:
1.用文字、图画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准备下节课的度量衡的奥秘成果分享。
2.继续搜集和整理有关度量衡的成语或古诗文资料。
选做作业:
查阅资料,制作杆秤。用你制作的“杆秤”尝试称量身边的物品。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进一步梳理和记录学习过程,为下节课的交流展示打下基础,融合美术学科知识;选做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融合科学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杆秤制作原理,更好理解权衡的意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