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从“汉匈战争”看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巩固
刘邦建立西汉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刘秀建立东汉
西汉
新朝
东汉
曹丕称帝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汉匈百年战争又称汉匈战争,是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前后历经130余年
公元前200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率兵将刘邦围于白登山达7天7夜,公元前133年,对匈奴开战;
公元前124——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连续四次大战匈奴;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
汉初贫弱,休养生息
“汉兴,接秦之弊,丈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思考:汉初状况如何?统治者又该怎样应对?
指导思想:
措施:
结果: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经济恢复,社会安定——文景之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
汉高祖
刘邦
汉景帝
刘启
汉文帝
刘恒
背景:
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
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朝模式。称“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
郡国并行制
“得人得天下”
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
剪除异姓诸侯王
“同姓王治天下”
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中央直辖领地15郡
王国辖地39郡
●权力核心: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法律建设: 依《秦律》修《汉律》
●地方行政制度: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秦祚(zuò)虽移,而秦之政制仍行于汉。
——钱穆《秦汉史》
思考:汉初制度建设如何?
(因功封王)
(因亲封王)
消极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思考:如何削减诸侯王的权力?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削藩策》
七国之乱
“诛晁错,清君侧”
叛乱不得民心,三个月即被平定
晁错
汉景帝——削藩
汉武帝——推恩令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则归郡管辖。
大国不过十余城
小侯不过十余里
酎[zhòu]金夺爵
酎金是春节祭祖时诸侯要献的贡金。武帝时以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夺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决离心诸侯。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
地方制度
武帝强盛,全面治理之政治
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
思考:除诸侯王势力过大外,武帝即位时还面临哪些问题?
终于轮到孤上场了!这么多问题,真是令人头大!
私商暴利
匈奴犯境
思想混乱
(面对丞相田蚡骄横)武帝曰:“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 平准书》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匈奴连岁入边,杀掠人民及畜产甚多,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汉书·董仲舒传》
丞相权重
从“无为”到“有为”
对内集权+对外开拓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中央官制:中外朝制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上报
(决策 机构)
(执行机构)
设中朝,提升尚书令地位,削弱相权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度
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秦朝:以军功为主要选官依据
西汉王朝:察举制
中央
各郡
察举制:自下而上
以“孝廉”(德才)为标准
中央、地方
社会
征辟制
武帝强盛,全面治理之政治
选官制度:察举制
——强化皇权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监察制度:分设刺史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特点:
汉 张汤(酷吏)
汉 赵禹(酷吏)
主要监察目标:
郡国长官和豪强地主
皇帝委任,位卑权重
“禁网浸密”:律令合计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
——《汉书 刑法志》
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武帝强盛,全面治理之政治
(2023·新课标卷·3)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解析: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A错;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C错;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利,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D错。
B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回中央
②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生产
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④抑制工商业者—政府收税(算缗告缗)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民间告发隐瞒财产者
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
武帝强盛,全面治理之经济
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内容: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④“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董仲舒新儒学≠先秦儒学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统治
武帝强盛,全面治理之思想
公元前135年,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
影响:
(2019. 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
1、对匈奴:
2、对西域:
3、对西南东南:
经汉武帝的开拓,西汉的疆域较汉初时扩大了近一倍,汉民族也正式形成。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疆域等多方面措施进一步实现大一统,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①武力征服:卫青、霍去病三战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设郡管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①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②设置机构: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
治理东南沿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比之前更加有效
武帝强盛,全面治理之军事
霍去病墓
卫青墓
汉武帝为纪念卫青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
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金、银、漆器
丝绸
瓷器
茶叶
香料
各种宗教
珠宝
皮货
药材
影响:
①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②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武帝强盛,全面治理之军事
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古老的商业之路,更是一条炫目至今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是一篇篇的绚丽文章,是一串串的友谊之珠,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开放的进取之路。丝绸之路是“和平、友好、开放、交流”的象征。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大一统的延续:东汉的兴衰
外戚王莽
建立新朝
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
黄巾军起义
新朝
王莽改制
矛盾激化
公元9年
公元23年
公元184年
东汉
初年“光武中兴”
中期后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25年
政治日趋黑暗
社会动荡不安
刘秀:汉光武帝
38
《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纪传体断代史
(3)技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1)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临床治疗学巨著
华佗:麻沸散
(2)数学:
《九章算术》: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周髀算经》:最早引用勾股定理
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而成
五言诗:朴实生动
01史学
02
文学
03科技
两汉文化,惊天动地
他爷爷的爵位是买的
他入仕途得益于爹能干
他来昆明溜达过
他女婿官至宰相
他外孙让《史记》得以扬名
历史
之外
史记并非全真史
尧帝怎能活百二
幽王不曾戏诸侯
刘邦不是真龙子
学史不可尽信书
蔡侯不止造了纸
少年落魄入后宫
青年无奈做后党
中年转身入帝门
晚年报应了残生
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北征赋》、《览海赋》、《史记后传》
班固:著名史学家、汉赋四大家。代表作:《两都赋》、《汉书》
弟弟:班超——军事家、外交家。潜心西域三十年,封定远侯
妹妹:班昭——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东征赋》和《女诫》
班家儿女多才子
历史
之外
相如不曾是渣男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凤求凰》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白头吟》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单元知识结构及其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 起讫时间 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距今170万年—距今约1万年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2070年 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
奴隶社会 夏 前2070年—前1600年 ①中华文明诞生
②早期国家的形成
③奴隶制社会以土地国有为基础,通过分封宗法建立家国一体式政权。
商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小农经济兴起,大一统趋势形成,学术氛围活跃奠定后世根基
封建社会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秦 前221年—前206年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轴心,农耕经济为基础,儒家思想为指导,对内强化集权对外刚柔并济的封建国家治理基本模式
西汉 前202年—8年 新 8年—23年 东汉 25年—2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