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新教材粤教版&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规划活动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新教材粤教版&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规划活动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05 11:09:15

文档简介

粤教版&粤民版 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 单元主题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准备 (10分) 思想准备 (5分) 思想准备充分,主动提前预习,按时按质完成导学案, 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安静
学具准备(5分) 有提前准备学习用具的意识,提前拿出本节课所需教材、导学案、笔记本、草稿纸、文具等。
兴趣态度 (20分) 学习兴趣 (10分) 对本堂课的内容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态度(10分)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认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跟上老师的思维。
合作交流(20分) 与人合作(10分)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求同学的帮助。
与人交流(10分)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交流遇到的问题。
思维状态 (30分) 思维条理(15分) 能发现问题,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决问题思路清楚,做事有步骤计划。
思维创新(15分)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效果 (20分) 课堂练习成果(10分) 积极主动,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 (10分) 实现预定任务与学习目标。
备注大单元整体教学达成评价表(100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等级(分) 得分(分)
A B C D
单元前期分析(15分) 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正确。单元教学任务分析正确。 6 5 4 3
学习者学情分析 学习者学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 5 4 3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 4 3 2 1
单元教学目标阐明(15分) 单元内容目标确定 单元内容目标全面、均衡,领域区分正确。 7 6 5 4
单元学业目标阐明 单元目标目标阐述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8 7 6 5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60分) 单元教学环节 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有新意,正确体现目标,内容充实、适当,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呈现方式合理。 20 16 12 8
单元学习方式 单元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适当、正确。 10 8 6 4
单元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习者特征。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对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开发 单元教学的媒体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能开发教学资源。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单元教学课堂小结完整、精炼。作业量适当。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10 8 6 4
文档规范(10分) 内容 内容完整,语言清晰、简洁,图表运用得当。 5 4 3 2
排版 格式整齐、美观,布局合理。 5 4 3 2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3课时)
章节 课时 内容 活动
第一节
亚洲
第1课时 1.屹立东方的大洲
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3.丰富多元的人文环境
讨论:
如何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说明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特点。
第二节
东南亚 第2课时 1.“十字路口”的位置
2.多山的地形,湿润的气候
3.富饶的物产,旖旎的风光
讨论:
如何描述东南地理位置的特点?说明山地地形和湿润气候以及富饶的物产,旖旎的风光的成因。
第三节
美国 第3课时 1.地跨两大洲,濒临三大洋
2.地形纵裂分布,气候复杂多样
3.产业水平领先,经济高度发达
4.移民国家,多元文化
讨论:
如何描述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说明美国经济和文化状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教版&粤民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本单元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单元主要学习亚洲、东南亚、美国等地区,着重分析这些区域的区域位置与特征。 第一部分是学习亚洲,从亚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首先认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然后主要从地势、河流、气候三个方面介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势、河流与气候各自然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学习亚洲丰富多样的人文环境。因此本节是以亚洲作为学习的案例,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节既是对亚洲的学习,又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学习东南亚,东南亚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内容。主要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多山的地形,湿润的气候;富饶的物产,旖旎的风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根底上,突出表达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开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第三部分是学习美国,在学生熟识了东南亚的国家及其学习方法后,西半球的国家对学生来说显得很神秘,本节从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开始介绍美国,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教材为每一部分都赋予了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标题,例如:“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移民国家”等。“移民国家”侧重介绍了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种族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所做的巨大贡献。正是由于这种民族和种族的多元化丰富健全了美国文化的底蕴,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本单元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探究活动一:知地形 探究活动二:探气候 探究活动三:分析北纬30°沿线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探究活动四:崛起的东亚经济 探究活动五:新加坡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 探究活动六:认识雅万高速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 探究活动七:认识美国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探究活动八:美国“硅谷” 2. 本单元教学资源有互联网、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本单元教学重点: 描述亚洲、东南亚、美国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其地理位置特点,判断该大洲及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本单元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亚洲、东南亚、美国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成和首都;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比较它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6.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单元学情 七年级学生学习了半年的地理,基本上掌握了关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应基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以学促教”,并结合初一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表现自己、喜欢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和小组竞争。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经过一学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先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单元目标 学业目标: 1.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地理位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等角度,描述并简要分析某大洲、某地区、某国主要地理特征。 2.能够结合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物和现象,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简要分析这些事物和现象发生的区域地理背景,形成从地理视角看待、探究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结合资料和地图描述亚洲、东南亚、美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2.综合思维: 通过资料和地图,能够知道亚洲、东南亚、美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影响。 3.地理实践力: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4.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亚洲、东南亚、美国的学习,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
达成评价表
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 大单元教学(第1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亚洲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运用地图,能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并能运用数据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通过地图,我能够知道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根据地形、地势特点,我可以说出河流的分布与流向。 3.通过学习,能运用相关资料,归纳亚洲气候特点, 以及地形、气候、河流相互关系和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响。 4.通过阅读资料,我会分析亚洲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及经济与发展造成的影响。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视频——亚洲的简介的观看为驱动进入课堂,引出屹立东方的大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元的人文环境。设置多个亚洲相关的案例,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剖析知识点,这些案例的深度分析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屹立东方的大洲
任务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任务3:丰富多元的人文环境
案例分析1:知地形
案例分析2:探气候
案例分析3:分析北纬30°沿线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案例分析4:崛起的东亚经济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第2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东南亚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国家、首都及工农业。 2.通过地图,了解东南亚的位置及范围。 3.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 和《东南亚气候图》 ,对比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点及河流分布,从而了解地形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并理解地形、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视频——东南亚简介为驱动进入课堂,引出“十字路口”的位置,多山的地形,湿润的气候,富饶的物产,旖旎的风光。课堂中设置东南亚地理位置和交通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深度分析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十字路口”的位置
任务2:多山的地形,湿润的气候
任务3:富饶的物产,旖旎的风光
案例分析1:新加坡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
案例分析2:认识雅万高速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六单元 区域位置与特征 大单元教学(第3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美国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了解美国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美国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2.能够根据美国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美国工农业兴旺的原因; 3.认识美国工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视频——美国简介为驱动进入课堂,引出地跨两大洲,濒临三大洋,地形纵裂分布,气候复杂多样,产业水平领先,经济高度发达,移民国家,多元文化。通过设置美国相关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案例的深度分析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地跨两大洲,濒临三大洋
任务2:地形纵裂分布,气候复杂多样
任务3:产业水平领先,经济高度发达
任务4:移民国家,多元文化
案例分析1:认识美国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案例分析2:美国“硅谷”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