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初航》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2课《初航》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7 10:4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初航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八单元第32课 【学习目标】
1.寻找情节发展的线索,追踪鲁滨孙的成长经历,探寻反映时代背景的语义信息。
2.从细节入手,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行为描写,理解主人公成长的意义。
3.总结人物的性格,学习主人公机智、聪明、敢于冒险、永不言败的精神。说明:
???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用大量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课文是节选,虽然不能完整地反映名著的全部艺术特色,但是,课文的描写非常细致,揭示人物的内心比较成功,同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教师主要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细致的白描展现场面和表现人物的手法,体会主人公的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培养学生对《鲁滨孙飘流记》等传奇式名著的基本浓厚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重点:深入研读文本,在对具体描写人物和场景的词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其细腻、准确的人物内心描写。
?? 2、? 难点:理解作者在初航时遇到生命危险仍然希望继续前进的精神品质。
说明:
??? 文本始终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对于名著节选,更要紧紧围绕文本,通过研读课文大量细致的场景和人物描写,为学生理解认识鲁滨逊的形象,创设时空情境,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并形成对阅读名著的强烈兴趣。
三次出海、敢于探索的小说主人公鲁滨孙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小说以主人公精彩离奇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敢于战胜自己的怯弱与悲观,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的主题。教学中不必强求学生理解课文结尾所提到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点到为止,不过度地贴标签,要通过课堂的自然生成来让学生感受。作者简介: 笛福(1659或1660~1731)英国作家。,生于商人家庭。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 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导入: 我们的生活就犹如在大海上航行,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或许在某天,你会遇到一场波涛汹涌的海浪,把你卷入生活的漩涡中.
那么这时你会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积极面对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滨孙飘流记》,看看鲁滨孙是怎样做的吧!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猖chāng  獗jué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毫不费力  无以复加  随波逐浪  九牛二虎之力  大声疾呼  自寻绝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的内容。(注意小说的几个要素)
由于文章较长,试着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层,并概括段落大意。 【课文分析】
  本文属于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描述的是主人公鲁滨孙个人奋斗史的初始阶段。
  第1段,通过对水手和船主的正面描写,反衬出鲁滨孙的成上征途。当时风急浪高,水手的脸上都露出恐怖的神情,这场风暴可能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船主不停地祈祷,说着:“主啊!慈悲吧!”而鲁滨孙却对当时极为危险的处境浑然不知。第3段,描写了更为糟糕的情形,“只听见水手们不断地喊叫着它要沉了”,而鲁滨孙当时竟然连“沉”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他听到船主放枪求救的讯号,可是他“不懂得放枪的用意”,以为是船破了。作为一名船员,鲁滨孙连最简单的航海知识都不了解,一切只能听天由命。直到大船完全沉下去之后,鲁滨孙才明白“沉船”是怎么回事。 笛福创作《鲁滨孙漂流记》时,正处在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时期。鲁滨孙身边汇集了资产者、殖民者、商人和冒险家等诸多人物,他们喜欢通过航海来开拓海外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财富成了他们追逐的主要目标。 明确:文章记叙了鲁滨孙第一次出海即遭遇风暴,
侥幸获救的故事。
第一部分
(1-2节)写海上遭遇风暴时的情状。
第二部分
(3-6节)写紧急时刻,全船上下奋力抗争,积极寻求救助,最终得以脱险的艰难过程。
第三部分
(7-8节)交代“我”并没有被初航失败所吓倒,决定重新开始探险生涯。快速阅读,分析课文。 用横线划出文中描写海浪气势和船的状况语句,并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描写船长、大副等人的行动的语句,说说对他们的描写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描写海浪气势和船的状况的语句)“海水涌得像山一样高,每隔三四分钟总要向我们扑来一次。我向四面一望,满眼都是痛心的惨状。两只泊在我们附近的船,因为载货过重,已经砍去了桅杆。”
“一只泊在我们一哩以外的船已经沉没了。又有两只船,因为脱了锚,正不顾一切地向大洋驶去,船面上一根桅杆都没有了。只有那些轻便小船运气最好,因为可以毫不费力地飘在水上,但有两三只却被风刮得从我们旁边飞驶过去,只挂着角帆向海中飘去。明确:(描写海浪气势和船的状况的语句)“更糟的是风暴愈来愈猖獗,……”
“我们的船是好的,但是因为载货太重,吃水太深,不住地在海里打滚,……”
“船主看见有几只小煤船,因为经不起风浪,不得不顺着风向海上飘去,……”
“但舱底的水愈进愈深,船显然很快就要沉了。”
“我们离开大船还不到一刻钟,就看见它沉下去了,……”作用:通过写海浪的气势和船的状况,突出了情势的危急,预示了船将要沉没的后果。
栩栩如生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那触目惊心的场景之中,引人入胜。
同时为刻画人物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明确(描写船长、大副等人行动的语句)“船主虽然极力小心指挥……这一类的话”
“大副和水手长都请求我们的船主允许他们把前桅砍去。…..只剩下一个空空的甲板。”
“船主、大副、水手长和一些比较有头脑的人都不断地祈祷,时刻准备着船沉到海底去。”
船主便下令放一响枪,作为求救的讯号。
“于是另外一个人走过来,接替我抽水,……”
“因此船主便继续鸣枪求救。”
作用:一方面,通过船长、大副等人的行动让人深切地感到一场灭顶之灾的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们在危难时刻,临危不乱,奋力抗争,积极寻求救助,永不放弃的精神。
重点择读,剖析人物性格(一)用红线划出文中描写“我”心理和言行的语句。
(二)这样描写鲁滨孙是不是在贬低他呢?你怎么理解?
(三)当我获救后,我是否停止了探险呢?我是如何做的呢?
(四)这说明鲁滨孙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明确;(问题一) “在纷乱开始的时候,…..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我又吓坏了”
“我当时对于自己悔罪之后重萌恶念的恐怖,使我陷入了一种没法形容的境地。”
“我的心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
“于是我便打起精神来,走到抽水机旁边,十分起劲地工作起来。”
“我不懂得放枪的用意,大吃了一惊……就吓得跌在甲板上,晕了过去。”
我的心脏好像停止了跳动,想到自己前途茫茫,万分恐惧。明确:(问题二)当然不是在贬低鲁滨孙,对鲁滨孙初次遇险表现出的惊慌、恐怖作者没有采取回避的手法,而是让这种胆怯懦弱完全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既符合人物当时的身份经历,又使这个形象显得真实可信。明确:(问题三)鲁滨孙在遭受了如此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继续勇往直前,重新开始探险生涯。明确:(问题四)这说明鲁滨孙身上具有不甘平庸、富于冒险、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拓展延伸同样是写海上风光,《鲁滨孙飘流记》是描写大海波涛汹涌的一面,下面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海港的自然风貌,请体会不同的描写与表现主人公心情不同的联系。伙夫 卡夫卡 伙夫恭敬地敲着门,当里面喊进来时,伙夫用手势要求卡尔大胆地也进去。卡尔进去了,但留在门边立着。透过房间里的三个窗户,他看到了海洋的波浪。他看着波浪欢快地运动,好像这五天来他并未连续不断地欣赏海洋。大船两侧通道互相交错连贯,大浪袭来,船能承受,人若眯着眼睛,似乎感到船在大浪之下摇晃,船杆上飘着狭长的旗帜,航行中旗子绷的紧紧的,但依旧来回飘荡,不远的水域有艘战舰路过此处,发出了致敬的礼炮声,礼炮的钢管反射出欢畅的光芒,还好像很受安全、顺遂但并非水平的航行船只的偏爱。人们从远处,至少从门那里看着小艇、小船,看它们是怎样进入大船之间的空隙。在所有这些大小船只的后面便是纽约。卡尔所在的船高似摩天大楼,他站的这个房间有成千上百个小窗口,他就通过这些窗口看到海面上的一切。是的,在这个房间里人们会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谈谈体会本文所描写的大海,波涛汹涌,风暴肆虐,主人公在这种境况下,自然是紧张、惊慌、不知所措。
而拓展文章中所描写是海港的自然风貌,是平静的海港景象,所以,主人公的思绪必然也是放松、祥和、宁静。
所以在我们的平时写作中,也要注意环境描写的运用。学生辩论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温室”之中,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
请同学们就“顺境”与“逆境”在人生成长中的不同作用进行辩论。
正方:顺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反方: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探究讨论,升华主题。 由同学们的辩论可以看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一些挫折来磨练我们的,让我们变得意志坚强,勇于拼搏。鲁滨孙身上那种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正是我们缺乏并应努力学习的。 【思维训练】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 “这时风暴来势大得可怕,连水手们的脸上都开始露出恐怖和惊奇的神情”。“主啊!慈悲吧!我们都要完蛋了,我们都要毁了”。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分别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它们的作用是表现风势大得可怕。
2. “更糟的是风暴愈来愈猖獗”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运用了拟人。  它的作用是:突出风暴强大肆虐、肆无忌惮。
3. 从第3段的内容看,“我”的恐怖来自哪些方面?
⑴害怕自己悔罪之后重萌恶念。 
⑵面临死亡。  
⑶风暴愈来愈猖獗。
4. 为什么“我的心就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句中“好像”不能删除的原因是什么?
听说船底进水,“我”感到要大难临头了。
“好像”是似乎、差不多的意思,写出“我”听到船舱进水时的心理感受,并非是真的。删除“好像”,句意变成“我的心停止了跳动”,这不符合小说的情节。
5. 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鲁滨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人?
风急浪高,水手脸上都露出恐怖的神情,船主不停祈祷,而鲁滨孙却在一边发呆,他对当时极为危险的处境浑然不知。“水手们不断地喊叫着它要沉了”,而鲁滨孙竟然连“沉”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他听到船主放枪求救的讯号,可是他竟“不懂得放枪的用意”,大吃了一惊,以为是船破了。直到大船完全沉下去之后,鲁滨孙才明白“沉船”是怎么回事。
6. 鲁滨孙初航就遇到了一场灾难,作品是如何表现航海的危险与艰辛的?
作者通过层层铺垫,把鲁滨孙初航遭遇的风暴渲染得极为恐怖和惊险。第1段,通过描绘风暴来临时的各种景象,表现当时的情形:“海水涌得像山一样高,每隔三四分钟总要向我们扑过来一次”。另外,课文还用许多侧面描写,表现这场风暴来势之猛:“船主、大副、水手长和一些比较有头脑的人都不断地祈祷,深刻准备着船沉到海底去”。当大船即将沉没时,有一艘小艇来救“我们”,可是由于风急浪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人们才把小艇抓住,当全体上了小艇后,小艇却不能靠近大船,大家只能在海里随着风浪颠簸起伏。
7. 第4段,体现获救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体现获救艰难的短语有:“冒着极大的危险”、“设法靠拢我们的船”、“尽力摇着桨”、“尽量把它放长”、“费了很大的劲”等。
8. 第5段中,“我与其说是自己走上了小艇,不如说是被人丢上了小艇”中的“丢”有什么表达效果?
“丢”字,形象地表达了鲁滨孙当时失魂落魄的情形。
9. 第5段中,“我几乎无心去看它”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受惊,另一方面是由于想到前途茫茫,万分恐惧。
10. 最后一段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即“这种力量”指什么?
它们指: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逐财富的力量。 11. 第4-8段中,哪个细节描写流露人们热衷于对财富的追逐?
当风暴来临时,船主出于对自己船只和货物的爱惜,不让船员把桅杆砍掉。可见在这种危险时刻,船主想到的还是财物,而不是船员的生命。当船员被解救到小艇上之后,由于风浪太大,没办法靠拢大船,“我们的船主对他们说,假使小艇在岸上碰碎了,他决定照价赔偿他们船主”。直到生命攸关的紧急关头,船主想到的还是价格,是金钱。“我的倒霉的命运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逼着我不肯回头”,这力量其实就是一种对财富追逐的力量。
12. 用50字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业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知识《鲁滨孙飘流记的一小部分,更精彩的部分,也就是小说的主体,我们还没有读到,建议同学们能阅读全书,我想,你们一定会被文中的内容所吸引。
鲁滨孙初航失败,船只倾覆,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可冥冥之中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引着他决不回头。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这力量又为何如此强大?请写一段话将它表述出来。(200字左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