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王顾左右而言他》课件(34张PPT)(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王顾左右而言他》课件(34张PPT)(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7 10: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28课学习目标1、? 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
2、? 掌握“顾”、“之”、“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说明:
对初二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学习的浅层目标上,文字组成的文章、文章承载的文化更应该是教学的内容。作为“四书”之一的《孟子》,不仅是孟子思想和论辩艺术的集中展示,其作品语言的生命力也很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王顾左右而言他”更是耳熟能详。
然而,如果在教学中不讲清楚作者的思路、不梳理出作者议论的过程、不理解这句名言是如何铺垫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了。学生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就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更不用说让学生感悟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之美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
2、难点:感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说明:
作为孟子的代表作品,本文短小精练,体现了其论辩“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同时,本文是“议论纵横”单元的首篇课文,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探究作者的议论思路应是课文学习的重点。而古圣先贤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格也是隐藏在文言作品中的核心价值,体会到这种襟怀情操、思想境界对当代的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孟子的时代 战国 战国時期,各国间战乱不断,情势混乱。
许多读书人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意见,所以,战国时代是我国学术思想发达的时代。
先秦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
小说
《论语》
《孟子》
《荀子》《老子》
《庄子》《韩非子》《墨子》四大显学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曾游说齐、宋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他最后退居讲学、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认识孟子孟子语录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其弟子万章等著。全书七篇,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出于此书。孟子和《孟子》朗读课文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合理。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 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


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

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

则如之何?”王顾 左右而言他。
的托付妻子和儿女到……去等到返回使……受冻挨饿
(使动)对他怎么办抛弃,断交管理止,此指罢免治理环顾身边的人,此指周围的大臣重点字词归类1.古今异义:妻子、左右2.词类活用(使动):冻馁3.通假:反4.一词多义:之“之”的用法作助词
1、王之臣
2、四境之内不治
作动词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作代词
1、弃之
2、已之
3、则如之何
(的)
(的)

(到……去)
(他,代友人)
(他,代士师)
(他)
这些句子你会翻译吗?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译】大王的臣子中,有个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然后到楚国去游历的人。
【注】留意“之”的多义与“者”的用法。
……则如之何?
【译】……那么对他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国君环顾身边的大臣,说其他的事情了。不假思索尴尬不能尽责的人必将受到惩罚普通人君王三个问句从小到大,由远及进,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称之为“类比法”。中层官员弃之已之顾左右而言他评析课文1、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散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明确谈话对象和各自身份:孟子(齐宣王的客卿)和齐宣王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学生回答时教师关注固定句式“如之何”、难句“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的翻译以及关键字
“之”“比”“反”“馁”“弃”“已”等的落实)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难句: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比:等到;反:同“返”,回来等解释3、? 既然王言“他”,那么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答案可在下面问题后经过思维的碰撞由模糊到清晰)(借势引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先初步感知,答案可能五花八门,经过下面两个问题的讨论后再归结到主旨)4、? 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话好在哪里?现在明白孟子对话的主要用意了吗?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导入治国正题(类比)孟子运用类比的目的是什么?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劝诫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你认为孟子最终达到目的了吗?为什么?孟子在辩论上是赢了,但是他的目的却没有达到。
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可以看出齐王根本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亚圣」孟子的思想重仁义,
轻功利;
创性善说,
认为
「人人皆可以为
尧舜。 」政治思想尊王贱霸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类比法 所谓类比推理,就是从个别现象到个别现象的推理方法。本文中孟子提出的两个个别例子(朋友,士师)都有相似的特性——不负责任。齐宣王毫不犹豫说出了对待这种行为的态度应该是“弃之”和“已之”,孟子运用类比的推理方法将齐宣王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一国之君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国家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样应该遭到废黜。因此齐宣王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王为何“顾左右而言他”?面对孟子的层层进逼,作为独断专行的一国之君齐宣王无力招架,又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所以只能扯开话题,应急缓解了尴尬。
【成语积累】顾左右而言他
比喻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或与对方交流时,有意离题,说到别的事情上去了。孟子问话的特点是什么?
由小及大、层层推进的论证法
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官员的行为,再推论到统治者身上。练习一、解释词语:
1、孟子谓齐宣王曰(??????? )
2、有托其妻子于其友(?????????? )(???????? )
3、而之楚游者(?????? )
4、比其反也(???????? )(???????? )
5、则冻馁其妻子(?????? )
6、弃之(??????? )
7、士师不能治士(??????? )
8、已之(???? )
9、王顾左右而言他(????? )1、对……说;2、寄,托付;妻子和儿女;3、到……去;4、等到;同“返”,回来;5、饥饿;6、抛弃,此指绝交;7、古代的司法官;8、止,这里指罢免;9、四顾,环顾。二、句子解释:
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3、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4、 王顾左右而言他。
1、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
2、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3、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4、齐宣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三、内容理解:
1、孟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从??????????? 、?????????? 、??????????????? 三个角度设问,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个?????????????? 的人。
2、齐宣王在回答孟子的问题时,前后的变化是?????????????????????????????? ;
变化的原因是????????????? ?????????????????????????????
3、孟子发议论先从替朋友照料家眷的事说起,这种先从具体事例来说理的好处是
1、对待朋友的委托、士师管理下属、国君治理国家;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意到即可)
2、前面回答非常干脆,似不加思考;回答第三个问题时,采取避而不答的对策,并转移话题。 因为明白孟子问题是针对自己而来,所以转移了话题,不做回答。
3、能够让读者直观的了解,并通过具体的事例明了作者的观点。
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书下注释和课堂补充注释(以实词为主)
2、? 整理课文中“之”的几种用法
3、? 熟读课文
选做题:课外选读教师推荐的孟子作品的名篇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