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
考点 常见题型 考试要求
生物与环境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a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
生态系统 慨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b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c
生物圈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a
感知各种生命系统都是复杂的开放系统,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 a
一、生物与环境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 种群密度 、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①种群密度=
②性别比例=×100%
③出生率=×1000‰,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增加 ;反之数量减少。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 所有生物种群 的总和,简称群落。
(2)群落中 植物 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所有植物 的总和。
(4)群落的结构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群落是 所有生物个体 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 种群 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不仅能 适应 环境,也能 影响 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 种内互助 、 种内斗争 的关系;不同生物个体之间有 共生 、捕食、 竞争 、寄生等关系。
二、生态系统
1.概念:一定区域内 生物群落 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 非生物因素 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 非生物因素 。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 食物链 ;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 食物网 ;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 物资 和 能量 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 越短 ,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 、 逐级递减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三、生物圈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 相对稳定 ,具有比较稳定的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 相对稳定 。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 。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 越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自然因素 (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 人为因素 (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3.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 ,它包括了地球上的 全部生物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5.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考点1: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例题】
1.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是 ( )
A.幼年个体数增多 B.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天敌增多 D.幼年个体数减少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
【解答】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是幼年个体数增多 ;
故答案为:A
◆变式训练
2.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培养酵母菌》科学视频,在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
【解答】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考点2: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例题】
3.到了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而松树、柏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杨树和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柏比杨柳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柏和杨柳进行着生存斗争 D.它们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现存的生物都是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他们都各自拥有适应环境的结构或行为。植物冬季依然郁郁葱葱是适应寒冷干旱的表现,植物冬季的落叶也是适应冬季寒冷缺水的行为。
【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在缺水的环境中很难成活。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柏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D
◆变式训练
4.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以下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
A.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体色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角蜂眉兰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是拟态。
【解答】A、雪地中雷鸟身覆白色羽毛,这是一种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这是拟态;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这是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D、金环蛇的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环纹,防止敌害捕食,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B。
考点3:食物链、食物网【例题】
5.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辅食田鼠。根据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三叶草→土蜂 B.三叶草→牛
C.土蜂→田鼠→猫 D.土蜂→三叶草→牛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解答】A:阳光→三叶草→土蜂,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A错误。
B:三叶草→牛,B正确。
C:土蜂→田鼠→猫,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C错误。
D:土蜂→三叶草→牛,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变式训练
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
B.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A、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鹰,A正确;
B、图中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食草籽的鸟→鹰,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杂食性的鸟→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的鸟→鹰,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正确;
C、杂食性的鸟吃昆虫,但是杂食性的鸟和昆虫又都吃绿色植物,说明它们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C错误;
D、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D正确。
故答案为:C。
考点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题】
7.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据此分析,下列生态系统相比较,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解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因此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D。
◆变式训练
8.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外界环境变化有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直至灭绝;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明,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
【解答】(1)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为过度放牧,①正确;
(2)图②所示b点后K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空间等,②正确;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表明外界环境变化有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直至灭绝,③正确;
(4)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左右,④正确。
故四种说法都正确。
故答案为:D。
9.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下列诗句中,描写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植物间可能存在竞争生存空间、阳光及营养物质、水分等。
【解答】物种间竞争关系,指的是相互存在竞争,比如竞争食物、竞争阳光、竞争空间等。草盛豆苗稀,说明草的繁殖影响了豆苗的繁殖,草和豆苗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B。
10. 图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的100年间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增加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
【解答】A. 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A错误;
B. 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错误;
C. 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无法体现,C错误;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正确,因为农产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D
11. 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对一片1500平方米海滩进行动物数量调查,得到单齿螺15 只/米2、蟹守螺120只/米2、寄居蟹5只/米2、海豆芽12 只/米2。其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 )
A.单齿螺 B.蟹守螺 C.寄居蟹 D.海豆芽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解答】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对一片1500平方米海滩进行动物数量调查,得到单齿螺15 只/米2、蟹守螺120只/米2、寄居蟹5只/米2、海豆芽12 只/米2。其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蟹守螺 ;
故答案为:B
12.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
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
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A、鹰捕食黄雀,黄雀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黄雀对螳螂的捕食压力,导致螳螂数量在短期内增加,A正确。
B、鹰的加入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从而丰富了物种多样性,B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表述应该从生产者开始,即从植物开始,而不是从蝉开始。正确的食物链应该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C错误。
D、鹰的加入增加了食物网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其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C。
13.塑化剂的主要功能是使塑料类产品柔软易弯曲,具有延展性,但绝对不能添加于食品中。塑化剂长期食用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万一塑化剂是不能被生物体分解,也无法排出体外的物质,则在如图的食物网中,何种生物体内的塑化剂含量可能最高 ( )
A.甲 B.丙 C.己 D.庚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在食物链中,设计的食物链越多,则物质的积累越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庚设计4个食物链,则可能塑化剂的含量越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4. 获得“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称号的浙江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
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
C.该森林公园内全部蝌蚪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种群是指某一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总和,所以 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B;
故答案为:B
15. 在一个密闭、温度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B.应放入20℃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C.显微镜下估算数目是指相同视野中的酵母菌个体数目
D.因温度适宜,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会一直增长
【答案】D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酵母菌会根据环境中的含氧量,选择性地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解答】A、酵母菌先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因容器密闭,当氧气含量低时,酵母菌变为进行无氧呼吸,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如20℃,B不符合题意;
C、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目可以通过显微镜在相同视野中估算得到,C不符合题意;
D、因为培养液中可供酵母菌生存的物质是有限的,并且环境对生物数量有容纳的上限,所以种群密度不会一直增长,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16. 鹰、松鼠等动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小鸟在灌木层活动,而鹿、野猪等动物在地面活动,蚯蚓、马陆等生物则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活动。这表现出 ( )
A.种群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水平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答】 鹰、松鼠等动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小鸟在灌木层活动,而鹿、野猪等动物在地面活动,蚯蚓、马陆等生物则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活动。这表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
故答案为:C
17. 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答】 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光照;
故答案为:A
18.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对此,某同学做出了归纳,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 )
A.大鲵终身用鳃呼吸,与其能够在水中生活相适应
B.鲢鱼身体呈流线型,靠鳍运动,与其在水中生活相适应
C.蛇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与其在陆地上生活相适应
D.鸟体表覆羽,前肢变为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
【答案】A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心脏一心房一心室,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陆生爬行,少数种类后生入水或穴居;体被表皮形成的鳞片或真皮形成的骨板,缺乏皮肤腺体;四肢强大,趾端具爪,适于爬行;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地繁殖;体温不稳定。
4、鸟类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着羽毛,鸟的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有喙无齿,鸟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为双重呼吸,鸟的心脏有四腔,两条循环路线,循环能力强,生殖方式为卵生,体温恒定。
【解答】A、大鲵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A不恰当;
B、鲢鱼属于鱼类,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水的阻力,靠鳍运动,与其在水中生活相适应,B恰当;
C、蛇属于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与其在陆地上生活相适应,C恰当;
D、鸟体表覆羽,前肢变为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D恰当。
故答案为:A。
19. “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地面,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环境可以适应生物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解答】在太空种植的水稻与地面种植的水稻具有不同的环境,这种不同的环境使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则说明了不同的环境使生物有了不同的性状,即环境能够影响生物。可见B正确。
故答案为:B。
20. 野生鸟类的鸟蛋有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科学家还发现,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并做了以下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3个相同的小瓶里倒上等量的水,再分别滴入适量的牛奶、蓝墨水、黑墨水。
②分别向 3个小瓶中插入一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段时间后,分别记录3瓶液体的初始温度。
③同时将 3 个小瓶放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再观察 3种不同颜色液体的温度,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液体颜色 初始温度/℃ 5分钟后温度/℃
白色 23.1 26.4
蓝色 22.5 27.8
黑色 22.3 29.2
(1)实验结论: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 (填“强”或“弱”)。
(2)根据实验结论解释:“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的原因是 。
(3)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有利于 。
【答案】(1)强
(2)深颜色的鸟蛋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3)鸟蛋适应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 (1)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颜色越深,温度变化量越大,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2)越往寒冷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这是因为深颜色的鸟蛋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3)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有利于鸟蛋适应环境。
21. 湖州农民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2018年4月19日,该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 结构,使能量较多地流向蚕和鱼,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吃了蚕沙后,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鱼的 。其中新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 。
(3)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期时,每摄取 100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X千克。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100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Y千克,则Y X。(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答案】(1)食物链(或食物网)
(2)同化作用;生长发育
(3)小于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桑属于生产者,蚕和鱼属于消费者。
【解答】 (1)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鱼利用蚕沙中的有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同化作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
(3)相对于成年期,幼年期的生长发育较快,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期时,每摄取100千克的蚕沙使鱼群增重X千克。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100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Y千克,则Y小于X。
22. 蟑螂是一种繁殖能力和生命力极强的卫生害虫,一旦出现,很难驱除干净。蟑螂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 学习小组的同学结合实际经验做出了以下假设:假设一:蟑螂喜欢潮湿的环境。(生活实例:卫生间的蟑螂数目比卧室多)
假设二:蟑螂喜欢温暖的环境。(生活实例: )
该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实验设计如表所示:
组次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环境温度/℃ 5 15 25 35 45
其他 条件 大小完全相同的容器;__ ____;各容器内放入品种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20 只蟑螂;相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
活跃程度 不活动 活动很少 活跃 非常活跃 出现死亡
(1)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个支持假设二的生活实例: 。
(2)请将实验设计环节“ ”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本次实验的结论是 。
【答案】(1)夏天蟑螂比冬天多
(2)相同的湿度
(3)蟑螂喜欢温暖的环境,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蟑螂越活跃,但温度过高,蟑螂会死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解答】 (1)在室内温低的情况下,蟑螂多移居到靠近炉灶周围的缝隙,或聚集到暖气沟中等温暖的环境。或者夏天蟑螂比冬天多等。
(2)对照实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 ”处的内容是相同的湿度。
(3)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不高于3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蟑螂的活跃程度越高,但温度过高,蟑螂会死亡。
23.(2023·湖州)植物的根有大量根毛,可以增加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这种通过数量庞大的细小结构增大表面积,从而更好地适应功能的现象在生物界并不少见。下 列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与根毛有相似之处的是( )
A.鸟的长骨中空,有利于飞
B.人的四肢静脉中通常具有瓣膜,有利于防止血液倒流
C.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有利于保护叶肉细胞
D.人的小肠内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叶的形态结构;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小肠很长,且有褶皱,有大量小肠绒毛,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利于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解答】A. 鸟的长骨中空是为了减轻自身质量,有利于飞行,与根毛没有相似之处,A错误
B. 人的四肢静脉中通常具有瓣膜,有利于防止血液倒流,与根毛没有相似之处,B错误
C. 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有利于保护叶肉细胞,与根毛没有相似之处,C错误
D. 小肠内表面有很多小肠绒毛,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与根毛相似,D正确
故答案为:D
24.(2023·湖州)如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B.图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一条食物链
C.不需要无机环境,在生物群落中就能完成碳循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
【解答】A.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A错误
B.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B错误
C. 碳循环需要将二氧化碳和水分转换成有机物,因此需要无机环境,C错误
D.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食物链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故是逐级减少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25.(2023·湖州)在太平洋某小岛上发现了新的植物物种,被命名为於茂登草。该植物开紫色小花,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从真菌处夺取营养,这种独特机制引人注目。根据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於茂登草的独特机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生活在该岛上所有的於茂登草构成一个种群
C.从营养方式看,於茂登草属于自养型生物
D.於茂登草会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
【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自养型生物是能将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或碳酸盐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被子植物是指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且果实和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器官。
【解答】A. 於茂登草的独特机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因此生活在该岛上所有的於茂登草构成一个种群,B正确
C. 於茂登草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合成有机物,因此它不是自养型生物,C错误
D. 於茂登草会开花结果,说明有花和果实两个器官,故是被子植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26.(2022·丽水)生物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变化来适应环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是对高湿度的适应
B.乙图:骆驼刺根系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C.丙图:北极熊厚厚的皮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D.丁图: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
【答案】A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 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同时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A:甲图: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是竹节虫的拟态,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A错误。
B:乙图:骆驼刺根系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B正确。
C:丙图:北极熊厚厚的皮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C正确。
D:丁图: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D正确。
故选A。
27.(2022·绍兴)乳酸菌是一种细菌,酸菜的制作主要利用了它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B.酸菜中所有的乳酸菌构成一个群落
C.适应无氧环境的乳酸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制作酸菜的植物体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地球上目前几乎所有的物种都是自然选择的优胜者。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答】A:乳酸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酸菜中所有的乳酸菌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适应无氧环境的乳酸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制作酸菜的植物体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D错误。
故选C。
28.(2022·宁波)下列描述中,符合科学的是()
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的“曾青”是指氧化铜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内能大
C.“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的说法都与物质的化学变化有关
D.植物和动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可以将铜从可溶性盐中置换出来。
【解答】A、铁能与可溶性铜盐发生反应,置换出单质铜,所以“曾青”指的是可溶性铜盐,例如硫酸铜,故A错误;
B、冰熔化成水时,吸收热量,所以水的内能大于冰,故B正确;
C、“玉不琢不成器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9.(2021·杭州)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数学方法,如公式、图像、比例等。下列科学概念可以使用数学方法表示的是( )
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都可以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速度与物体运动;压强大小比较;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数学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
【解答】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① 符合题意;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公式p=,应用了数学公式,所以②符合题意;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是个体数量与单位面积之间的比值,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③符合题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了数学比例,所以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30.(2021·宁波)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故A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与生物的遗传、环境有关;故B错误;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故C错误;
D、以虫治虫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没有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1.(2024·浙江)“稻虾共作”是一种适时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下的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影响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有 (写出一个)。
(2)该生态系统中,小龙虾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水稻和杂草等 (填生态系统的成分)固定的太阳能。
(3)稻虾共作模式可促进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水稻,同时可收获小龙虾,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释其原因: 。
【答案】(1)光照
(2)生产者
(3)虾吃杂草和害虫,从而避免使用除草剂和农药,避免了环境污染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图中的食物链有:杂草→小龙虾;杂草→害虫→小龙虾;水稻→害虫→小龙虾。
【解答】(1)环境因素是指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故该生态系统中,影响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水稻和杂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则水稻和杂草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故该生态系统中,小龙虾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水稻和杂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由图可知,小龙虾以杂草和害虫为食,微生物能分解杂草、水稻、害虫、小龙虾等的遗体和遗物。因此稻虾共作模式可促进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水稻,同时可收获小龙虾,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其原因是:小龙虾以杂草和害虫为食,能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药剂的使用;小龙虾产生的遗体、遗物能被微生物分解,分解后的无机物提供给水稻吸收利用,能减少化肥的使用。
32.(2023·杭州)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将其发展成了我国首个国家5A级景区的湿地公园。
(1)湿地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 ,其结构特征包括 、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由于各种因素,有些外来植物(如凤眼莲等)进入西溪湿地,湿地内所有凤眼莲个体的总和称为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外来绿色植物属于 。为避免因某些外来植物大量繁殖对湿地的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湿地管理部门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答案】(1)群落;垂直结构
(2)种群;生产者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2)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解答】(1) 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竖直方向上的分层)、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有凤眼莲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生态系统中外来植物属于生产者。
33.(2023·宁波)如图所示,有的植物体顶生幼叶会有部分重叠。幼叶成熟过程中,叶片会逐渐展开,以便接受更多的光照,这是植物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 。小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叶展开生长的原因:幼叶的分生组织会产生生长素并向叶柄运输,受光照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叶柄上生长素分布 (填“均匀”或“不均匀”),导致叶柄弯曲生长。
【答案】适应;不均匀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 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使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的向光性也就是指植物会随着光的方向,从而变弯曲的能力,当植物的一侧受到阳光的时候,它就会弯曲生长。单侧光照下尖端生长素在发生横向运输,从向光处到背光处进行运输,然后就会使背侧的生长素比向光处多,所以就会弯曲。
【解答】 有的植物体顶生幼叶会有部分重叠。幼叶成熟过程中,叶片会逐渐展开,以便接受更多的光照,这是植物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适应;幼叶的分生组织会产生生长素并向叶柄运输,受光照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叶柄上生长素分步不均匀,生长素分布多的地方生长的快,导致叶柄弯曲生长;
故答案为:(1)适应(2)不均匀
34.(2023·舟山)抬尾芥虫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种神奇昆虫。在大雾的深夜,抬尾芥虫会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尾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它的身体上逐渐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最后将小水珠汇集后吞人体内。抬尾芥虫的这种行为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 。
【答案】液化(凝结);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液化的相关知识,物体在一定温度下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为液化过程。
【解答】水蒸气变为小水珠为液化过程;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一般会出现形态结构上的变化。
故答案为:(1)液化 (凝结) ;(2)适应
35.(2023·绍兴)湿地具有污水处理的功能。某公园建园初期水质达不到标准,在园内引建了如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后取得了明显效果。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芦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3)若氮、磷含量过高的污水流入该生态系统,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沉水植物死亡,之后鱼等水生动物死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生产者
(2)浮游植物→鱼→白鹭(合理即可)
(3)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被称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态系统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解答】(1)芦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2)食物链起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浮游植物→鱼→白鹭 ;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若氮、磷含量过高的污水流入该生态系统,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沉水植物死亡,之后鱼等水生动物死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生产者(2) 浮游植物→鱼→白鹭( (3)自动调节
36.(2023·金华)2022年12月,”中国山水工程”人洗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该工程成行了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研究小组调查了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画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关系图及某些生物相对数量大致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中A是生态系统中的 ;
(3)图2表示的是图1中的A、蜘蛛蟾蜍和蝗虫这四种生物之间的相对数量,那么图2中表示蝗虫的是 (选填”甲”“乙”“丙”或丁”);
(4)如果此食物网中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虫鸟等一些生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一段时间后所有生物的数量又会趋于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答案】(1)4
(2)生产者
(3)丙
(4)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
【解答】(1)食物链始于 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食物链中的能量是随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根据食物链中的能量是随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随着食物链,数量会越来越少,所以食物链是A→蝗虫→蜘蛛→蟾蜍,对应的顺序是丁→丙→乙→甲;所以那么图2中表示蝗虫的是丙;
(4)如果此食物网中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虫鸟等一些生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一段时间后所有生物的数量又会趋于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故答案为:(1)4(2) 生产者 (3)丙(4) 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37.(2023·舟山)今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如图是某地的宣传海报。
(1)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离不开众多生物的彼此协作。从2006年开始,地球上蜜蜂数量开始急剧减少,影响了植物的 过程 ,使很多植物种群不能正常繁衍而灭绝。
(2)植物多样性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但事实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大多数植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3)建立种子库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位于云南昆明的“种子库”被誉为植物的“诺亚方舟”,里面保存了10917种植物种子,要长期保存种子除了需要密封外,还需要具有 的环境条件。
【答案】(1)传粉
(2)生产者
(3)低温、干燥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被子植物的结果,需先经历传粉和受精;
(2)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3)种子在水分少,温度低的环境中其呼吸作用会减弱;
【解答】(1)蜜蜂可以进行传粉,故其极剧减少,影响植物的传粉过程;
(2)大多数植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3)长期保存种子除了需要密封外,还需要具有低温、干燥的环境条件。
38.(2023·宁波)某生态农场采用厨余垃圾喂养黑水虻(一种腐生昆虫),黑水虻作为家禽的饲料,其粪便发酵后可给蔬菜施肥,实现了厨余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参与黑水虻粪便发酵的微生物属于 。
(2)黑水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 。
(3)该农场科研人员强调:农场持续良性运行的前提之一是喂养黑水虻的厨余垃圾中不能混有塑料制品、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废弃物。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居民在投放垃圾时要自觉做到: 。
【答案】(1)分解者
(2)太阳能
(3)垃圾分类投放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解答】(1)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参与黑水虻粪便发酵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2)黑水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3)农场持续良性运行的前提之一是喂养黑水虻的厨余垃圾中不能混有塑料制品、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废弃物。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居民在投放垃圾时要自觉做到:
故答案为:(1)分解者(2)太阳能(3) 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投放;
39.(2023·温州)近年,温州新建多个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
(1)某公园生态系统中有绣球花、白鹭、蚯蚓等生物,三者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公园内不同位置生长着粉红色、蓝色的绣球花(如图)。
小明为探究绣球花花色是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他开展如下活动:
①取粉红色绣球花所在土壤的浸出液,测得其为8。则该土壤的酸碱性为 性。
②用柠檬酸和石灰水调节土壤酸碱性来改变花色。若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柠檬酸溶液,需柠檬酸 克。
【答案】(1)绣球花
(2)碱;0.8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能自己合成有机物的生物,一般为绿色植物;
(2)pH大于7为碱性,小于7的为酸性;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x溶液质量。
【解答】(1)生产者为绣球花,白鹭为消费者,蚯蚓为分解者;
(2) ①测得其为8 ,故土壤为碱性;
② m=100gX0.8%=0.8g,故需柠檬酸0.8g。
40.(2023·台州)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我国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我市目前的植被情况,发现各地均有较多生长。兴趣小组收集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相关资料:
①多年生植物,终年常绿,株高通常1米以上,甚至达到3米,能在贫瘠的土壤生长。
②每棵植株大约能产生2万颗细小种子,易随风扩散;能利用根或茎快速繁殖。
③能分泌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并已造成多种野生植物灭绝。
(1)台州市内所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总和属于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阅读上述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本地生态造成巨大威胁的原因。
【答案】(1)种群
(2)加拿大一枝黄花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在与其他作物竞争中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养料和空间,能抑制或削弱其他作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成为优势种群,大量繁殖,超过了本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原因如:资源数量,对阳光的利用率,破坏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1) 所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总和属于种群;
(2)对本地生态造成巨大威胁的原因 : 加拿大一枝黄花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在与其他作物竞争中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养料和空间,能抑制或削弱其他作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成为优势种群,大量繁殖,超过了本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
41.(2022·台州)珊瑚礁中生活着大量的虫黄藻和其它生物,它们和环境组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 。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 的结果。
【答案】(1)生产者
(2)自动调节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生产者。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2022·金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某地依托农田、鱼塘等自然资源打造集人工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如图1)。其中人工湿地具有收集、蓄存雨水,净化生活污水实现循环使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如图2)。
某校学生到该生态园游学,科学老师布置了研学作业,请一起完成下列作业:
(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 (写出两种);
(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4)图3是科研人员对人工湿地内某条食物链“Ⅰ→Ⅱ→Ⅲ”中的各级生物含有的能量进行检测的结果。结合图3信息完成案例分析:“荒岛求生”竞赛游戏中,假如某人所剩食物除了水,就只有一袋玉米以及两只鸡(鸡除了玉米外没有其他食物来源)。以下提供的两个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使他生存更久__________。
A.先吃鸡,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鸡养到最后吃
【答案】(1)生物群落(或群落)
(2)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3)增加生物种类(合理即可)
(4)A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解答】(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或群落)。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
(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增加生物种类。
(4)食物链总长度短,人获得的能量较多,故先吃鸡,后吃玉米。这样子两条食物链最短,获得能量最多。
故选A。
43.(2022·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有藻类、芦苇、水草、鱼、虾、水鸟等生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它属于大型涉禽,嘴长而粗壮,腿、脚甚长,如图所示。
(1)该湿地公园里所有东方白鹳是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东方白鹳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对湿地环境的 。
【答案】(1)种群
(2)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对于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解答】(1)根据种群的概念可知,该湿地公园里所有东方白鹳是一个种群。
(2)东方白鹳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对湿地环境的适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
考点 常见题型 考试要求 浙江中考试题分布
生物与环境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a 2017台州-T12-4分 2017湖州-T1-4分 2016温州-T13-4分 2017衢州-T17-2分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b
生态系统 慨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b 2017金华-T18-4分 2016台州-T30-4分 2016湖州-T18-4分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c
生物圈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a 2017湖州-T21-6分 2016衢州-T30-6分
感知各种生命系统都是复杂的开放系统,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 a
一、生物与环境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 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 、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①种群密度=
②性别比例=×100%
③出生率=×1000‰ ,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 ;反之数量减少。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 的总和,简称群落。
(2)群落中 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的总和。
(4)群落的结构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 的总和,群落是 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 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不仅能 环境,也能 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 、 的关系;不同生物个体之间有 、捕食、 、寄生等关系。
二、生态系统
1.概念:一定区域内 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 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 。
2.生态系统的类型
3.生态系统的成分
4.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 ;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 ;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 和 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 ,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三、生物圈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 ,具有比较稳定的 和 ,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 。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生物种类 ,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 (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3.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它包括了地球上的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5.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考点1: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例题】
1.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是 ( )
A.幼年个体数增多 B.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天敌增多 D.幼年个体数减少
◆变式训练
2.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培养酵母菌》科学视频,在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考点2: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例题】
3.到了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而松树、柏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杨树和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柏比杨柳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柏和杨柳进行着生存斗争 D.它们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变式训练
4.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以下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A.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体色
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考点3:食物链、食物网【例题】
5.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辅食田鼠。根据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三叶草→土蜂 B.三叶草→牛
C.土蜂→田鼠→猫 D.土蜂→三叶草→牛
◆变式训练
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
B.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考点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题】
7.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据此分析,下列生态系统相比较,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变式训练
8.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外界环境变化有可能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直至灭绝;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9.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下列诗句中,描写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0. 图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的100年间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增加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11. 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对一片1500平方米海滩进行动物数量调查,得到单齿螺15 只/米2、蟹守螺120只/米2、寄居蟹5只/米2、海豆芽12 只/米2。其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 )
A.单齿螺 B.蟹守螺 C.寄居蟹 D.海豆芽
12.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短时间内增加了该树林中螳螂的数量
B.鹰的迁入丰富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鹰迁入后形成的新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鹰
D.鹰的迁入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3.塑化剂的主要功能是使塑料类产品柔软易弯曲,具有延展性,但绝对不能添加于食品中。塑化剂长期食用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万一塑化剂是不能被生物体分解,也无法排出体外的物质,则在如图的食物网中,何种生物体内的塑化剂含量可能最高 ( )
A.甲 B.丙 C.己 D.庚
14. 获得“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称号的浙江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
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
C.该森林公园内全部蝌蚪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
15. 在一个密闭、温度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B.应放入20℃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C.显微镜下估算数目是指相同视野中的酵母菌个体数目
D.因温度适宜,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会一直增长
16. 鹰、松鼠等动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小鸟在灌木层活动,而鹿、野猪等动物在地面活动,蚯蚓、马陆等生物则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活动。这表现出 ( )
A.种群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水平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17. 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18.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对此,某同学做出了归纳,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 )
A.大鲵终身用鳃呼吸,与其能够在水中生活相适应
B.鲢鱼身体呈流线型,靠鳍运动,与其在水中生活相适应
C.蛇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与其在陆地上生活相适应
D.鸟体表覆羽,前肢变为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
19. “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地面,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环境可以适应生物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0. 野生鸟类的鸟蛋有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科学家还发现,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并做了以下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3个相同的小瓶里倒上等量的水,再分别滴入适量的牛奶、蓝墨水、黑墨水。
②分别向 3个小瓶中插入一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段时间后,分别记录3瓶液体的初始温度。
③同时将 3 个小瓶放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再观察 3种不同颜色液体的温度,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液体颜色 初始温度/℃ 5分钟后温度/℃
白色 23.1 26.4
蓝色 22.5 27.8
黑色 22.3 29.2
(1)实验结论: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 (填“强”或“弱”)。
(2)根据实验结论解释:“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的原因是 。
(3)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有利于 。
21.湖州农民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2018年4月19日,该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 结构,使能量较多地流向蚕和鱼,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吃了蚕沙后,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鱼的 。其中新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 。
(3)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期时,每摄取 100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X千克。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100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Y千克,则Y X。(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22. 蟑螂是一种繁殖能力和生命力极强的卫生害虫,一旦出现,很难驱除干净。蟑螂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 学习小组的同学结合实际经验做出了以下假设:假设一:蟑螂喜欢潮湿的环境。(生活实例:卫生间的蟑螂数目比卧室多)
假设二:蟑螂喜欢温暖的环境。(生活实例: )
该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实验设计如表所示:
组次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环境温度/℃ 5 15 25 35 45
其他 条件 大小完全相同的容器;__ ____;各容器内放入品种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20 只蟑螂;相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
活跃程度 不活动 活动很少 活跃 非常活跃 出现死亡
(1)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个支持假设二的生活实例: 。
(2)请将实验设计环节“ ”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本次实验的结论是 。
23.(2023·湖州)植物的根有大量根毛,可以增加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这种通过数量庞大的细小结构增大表面积,从而更好地适应功能的现象在生物界并不少见。下 列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与根毛有相似之处的是( )
A.鸟的长骨中空,有利于飞
B.人的四肢静脉中通常具有瓣膜,有利于防止血液倒流
C.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有利于保护叶肉细胞
D.人的小肠内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24.(2023·湖州)如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B.图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一条食物链
C.不需要无机环境,在生物群落中就能完成碳循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
25.(2023·湖州)在太平洋某小岛上发现了新的植物物种,被命名为於茂登草。该植物开紫色小花,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从真菌处夺取营养,这种独特机制引人注目。根据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於茂登草的独特机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生活在该岛上所有的於茂登草构成一个种群
C.从营养方式看,於茂登草属于自养型生物
D.於茂登草会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
26.(2022·丽水)生物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变化来适应环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是对高湿度的适应
B.乙图:骆驼刺根系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C.丙图:北极熊厚厚的皮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D.丁图: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
27.(2022·绍兴)乳酸菌是一种细菌,酸菜的制作主要利用了它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B.酸菜中所有的乳酸菌构成一个群落
C.适应无氧环境的乳酸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制作酸菜的植物体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28.(2022·宁波)下列描述中,符合科学的是()
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的“曾青”是指氧化铜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内能大
C.“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的说法都与物质的化学变化有关
D.植物和动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9.(2021·杭州)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数学方法,如公式、图像、比例等。下列科学概念可以使用数学方法表示的是( )
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③种群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③④ D.①②③④都可以
30.(2021·宁波)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31.(2024·浙江)“稻虾共作”是一种适时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下的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影响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有 (写出一个)。
(2)该生态系统中,小龙虾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水稻和杂草等 (填生态系统的成分)固定的太阳能。
(3)稻虾共作模式可促进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水稻,同时可收获小龙虾,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释其原因: 。
32.(2023·杭州)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将其发展成了我国首个国家5A级景区的湿地公园。
(1)湿地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 ,其结构特征包括 、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由于各种因素,有些外来植物(如凤眼莲等)进入西溪湿地,湿地内所有凤眼莲个体的总和称为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外来绿色植物属于 。为避免因某些外来植物大量繁殖对湿地的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湿地管理部门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3.(2023·宁波)如图所示,有的植物体顶生幼叶会有部分重叠。幼叶成熟过程中,叶片会逐渐展开,以便接受更多的光照,这是植物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 。小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叶展开生长的原因:幼叶的分生组织会产生生长素并向叶柄运输,受光照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叶柄上生长素分布 (填“均匀”或“不均匀”),导致叶柄弯曲生长。
34.(2023·舟山)抬尾芥虫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种神奇昆虫。在大雾的深夜,抬尾芥虫会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尾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它的身体上逐渐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最后将小水珠汇集后吞人体内。抬尾芥虫的这种行为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 。
35.(2023·绍兴)湿地具有污水处理的功能。某公园建园初期水质达不到标准,在园内引建了如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后取得了明显效果。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芦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3)若氮、磷含量过高的污水流入该生态系统,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沉水植物死亡,之后鱼等水生动物死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36.(2023·金华)2022年12月,”中国山水工程”人洗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该工程成行了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研究小组调查了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画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关系图及某些生物相对数量大致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中A是生态系统中的 ;
(3)图2表示的是图1中的A、蜘蛛蟾蜍和蝗虫这四种生物之间的相对数量,那么图2中表示蝗虫的是 (选填”甲”“乙”“丙”或丁”);
(4)如果此食物网中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虫鸟等一些生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一段时间后所有生物的数量又会趋于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37.(2023·舟山)今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如图是某地的宣传海报。
(1)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离不开众多生物的彼此协作。从2006年开始,地球上蜜蜂数量开始急剧减少,影响了植物的 过程 ,使很多植物种群不能正常繁衍而灭绝。
(2)植物多样性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但事实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大多数植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3)建立种子库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位于云南昆明的“种子库”被誉为植物的“诺亚方舟”,里面保存了10917种植物种子,要长期保存种子除了需要密封外,还需要具有 的环境条件。
38.(2023·宁波)某生态农场采用厨余垃圾喂养黑水虻(一种腐生昆虫),黑水虻作为家禽的饲料,其粪便发酵后可给蔬菜施肥,实现了厨余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参与黑水虻粪便发酵的微生物属于 。
(2)黑水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 。
(3)该农场科研人员强调:农场持续良性运行的前提之一是喂养黑水虻的厨余垃圾中不能混有塑料制品、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废弃物。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居民在投放垃圾时要自觉做到: 。
39.(2023·温州)近年,温州新建多个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
(1)某公园生态系统中有绣球花、白鹭、蚯蚓等生物,三者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公园内不同位置生长着粉红色、蓝色的绣球花(如图)。
小明为探究绣球花花色是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他开展如下活动:
①取粉红色绣球花所在土壤的浸出液,测得其为8。则该土壤的酸碱性为 性。
②用柠檬酸和石灰水调节土壤酸碱性来改变花色。若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柠檬酸溶液,需柠檬酸 克。
40.(2023·台州)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我国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我市目前的植被情况,发现各地均有较多生长。兴趣小组收集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相关资料:
①多年生植物,终年常绿,株高通常1米以上,甚至达到3米,能在贫瘠的土壤生长。
②每棵植株大约能产生2万颗细小种子,易随风扩散;能利用根或茎快速繁殖。
③能分泌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并已造成多种野生植物灭绝。
(1)台州市内所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总和属于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阅读上述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本地生态造成巨大威胁的原因。
41.(2022·台州)珊瑚礁中生活着大量的虫黄藻和其它生物,它们和环境组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 。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 的结果。
42.(2022·金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某地依托农田、鱼塘等自然资源打造集人工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如图1)。其中人工湿地具有收集、蓄存雨水,净化生活污水实现循环使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如图2)。
某校学生到该生态园游学,科学老师布置了研学作业,请一起完成下列作业:
(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 (写出两种);
(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4)图3是科研人员对人工湿地内某条食物链“Ⅰ→Ⅱ→Ⅲ”中的各级生物含有的能量进行检测的结果。结合图3信息完成案例分析:“荒岛求生”竞赛游戏中,假如某人所剩食物除了水,就只有一袋玉米以及两只鸡(鸡除了玉米外没有其他食物来源)。以下提供的两个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使他生存更久__________。
A.先吃鸡,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鸡养到最后吃
43.(2022·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有藻类、芦苇、水草、鱼、虾、水鸟等生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它属于大型涉禽,嘴长而粗壮,腿、脚甚长,如图所示。
(1)该湿地公园里所有东方白鹳是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东方白鹳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对湿地环境的 。
第3讲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答案
知识梳理
一、生物与环境
1.(1) 同种生物个体 (2)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 增加
2.(1) 所有生物种群 (2) 植物 (3) 所有植物 (5)同种生物个体 所有生物个体 种群
3. 适应 影响 4.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竞争
二、生态系统
1. 生物群落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4.(1) 食物链 (2) 食物网 (3) 物资 能量 越短 (4)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三、生物圈
1.(1) 相对稳定 食物链 食物网 相对稳定 (2) 自动调节能力 复杂 越多 越强
2.(2)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4. 生物圈 全部生物
考点突破
1.A 2.C 3.D 4.B 5.B 6.C 7.D 8.D
夯实基础
9.B 10.D 11.B 12.C 13.D 14.B 15.D 16.C 17.A 18.A 19.B
20.(1)强
(2)深颜色的鸟蛋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3)鸟蛋适应环境
21.(1)食物链(或食物网)
(2)同化作用;生长发育
(3)小于
22.(1)夏天蟑螂比冬天多
(2)相同的湿度
(3)蟑螂喜欢温暖的环境,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蟑螂越活跃,但温度过高,蟑螂会死亡
真题再现
23.D 24.D 25.C 26.A 27.C 28.B 29.D 30.D
31.(1)光照 (2)生产者
(3)虾吃杂草和害虫,从而避免使用除草剂和农药,避免了环境污染
32.(1)群落;垂直结构 (2)种群;生产者
33.适应;不均匀
34.液化(凝结);适应
35.(1)生产者 (2)浮游植物→鱼→白鹭(合理即可) (3)自动调节
36.(1)4 (2)生产者 (3)丙 (4)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
37.(1)传粉 (2)生产者 (3)低温、干燥
38.(1)分解者 (2)太阳能 (3)垃圾分类投放
39.(1)绣球花 (2)碱;0.8
40.(1)种群
(2)加拿大一枝黄花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在与其他作物竞争中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养料和空间,能抑制或削弱其他作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成为优势种群,大量繁殖,超过了本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
41.(1)生产者 (2)自动调节 (3)自然选择
42.(1)生物群落(或群落)
(2)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3)增加生物种类(合理即可)
(4)A
43.(1)种群 (2)适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