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乐昌期末)1950年代,我国中学阶段的外语以俄语为主。1978年以后,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全民掀起学英语的热潮。此后,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外语教育格局日趋形成。由此可见,我国外语教育( )
A.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B.反映了经济和外交政策变化
C.服务于我国政治制度 D.适应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2.(2023八下·零陵期末)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C.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D.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2023八下·连平期末) 1958年8月,报纸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的报道。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积极性提高
B.全国90%的农户参加了人民公社
C.实行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4.(2024八下·重庆市期中)下表中的两位人物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抱病带领全县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县贫困面貌。 《人民日报》报道:王进喜率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A.心系祖国、不怕牺牲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D.崇尚科学、刻苦钻研
5.(2024八下·罗江期中)1962年,中国人民狼行统一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如图所示,人民币上绘有钢铁工人、女拖拉机手、农民等劳动者形象。这一设计( )
A.体现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B.体现我国已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国家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6.(2024八下·罗江期中)《六亿人民心花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这次会议成果是制定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7.(2024八下·大兴期末)以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照片。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崇尚民主 B.艰苦奋斗 C.严谨治学 D.执政为民
8.(2024八下·大兴期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下表中的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苏联宪法为主要依据
C.完全参考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精神
9.(2024八下·神木月考)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土地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 )
A.范围不同 B.任务不同
C.合作程度不同 D.土地所有性质不同
10.(2024八下·舞钢期末)1949-1959年期间《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刊登数量中,1950年以前私营企业广告占60%,1956年以后国营企业及公私合营企业占98%。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 )
A.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1.(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邓小平曾说道:“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该材料总结的是( )
A.“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两个凡是”的教训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2.(2024八下·衡阳期末)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辨别史料真伪。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B.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D.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13.(2024八下·钟楼月考)下图为画家王信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该作品旨在宣扬( )
A.工业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B.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C.农业合作化已顺利完成 D.土地革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14.(2024八下·宽城期末)1954年宪法制定时,有1.5亿人参与讨论,一共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全国人大将来自全国各地的意见汇总、整理并记录。这表明这部宪法( )
A.是民族大团结的标志 B.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落实了政治协商制度
15.(2024八下·济南期末)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可用来研究( )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危害
C.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后果 D.“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6.(2024八下·济南期末)每一个时代的英雄模范都彰显着该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精神。在下列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B.践行初心、爱国奉献
C.爱国奉献、艰苦创业 D.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17.(2024八下·济南期末)始创于1930年的济南德馨斋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届“中华老字号”;1956年,响应国家政策,德馨斋成为国营企业。其发生改变的主要途径是( )
A.成立生产合作社 B.没收为国营企业
C.资本家自愿捐献 D.实行公私合营
18.(2024八下·苏州期中)下图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
19.(2024八下·苏州期中)每个时代都有在各个领域闪闪发光的杰出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杰出人物,他们同属的主题应该是( )
焦裕禄 王进喜
A.民族英雄 B.思想先驱 C.科学巨匠 D.时代楷模
20.(2024八下·苏州期中)对下图图表分段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
A.AB 段,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B.BC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CD 段,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 D.DE段, 完成一五计划
二、材料分析题
21.(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广大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2021年版)
材料二:
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责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1)结合所学知识,模拟材料一中划横线处的描述方式,再写出两位与杨根思、罗盛教并列的英雄人物。
(2)材料二中的铁人精神与焦裕禄精神都产生于什么时期 归纳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共性。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谱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2.(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通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国民经济比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土地改革完成的重要意义。
(4)旧中国时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翻了身。以上两个事件中有哪些压迫人民的阶层被消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个五年计划
2.【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使得我国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三大改造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说法错误,A项正确。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说法正确,排除B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说法正确,排除C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法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3.【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它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高产“卫星”。题干中报道正是竞相放“卫星”的表现。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上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5.【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6.【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7.【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8.【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9.【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10.【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11.【答案】B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两个凡是”的教训,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2.【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13.【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14.【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1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7.【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18.【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19.【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0.【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21.【答案】(1)人物:有用胸膛堵住机枪射口为战友冲锋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2)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共性: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3)【示例】观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论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领域掀起了建设祖国的高潮,汇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的时代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结论: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发扬民族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杨根思”“罗盛教”“最可爱的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还有黄继光、邱少云。但注意题干要求“模仿材料一中划横线处的描述方式”,因此应表述为:有用胸瞠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逢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2)根据材料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代表,所以,“铁人”精神和焦裕禄精神都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共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共性是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等。
(3)根据上述材料“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和题干要求,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谱系”,拟定一个观点,可从红色基因、民族精神等方面着手,例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然后围绕抗美援朝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展开论述,体现民族精神内涵及其价值。如论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领域掀起了建设祖国的高潮,汇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的时代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后,形成总结性表述,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发扬民族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等知识。
22.【答案】(1)事件:开国大典。
特点: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变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原因: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跌至谷底;农村土地占有不均,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阶层:消灭地主阶级;消灭资产阶级。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可知,“‘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依据材料一“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们、《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可以得出国家仪式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可以得出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的动员民众参与;多方面塑造,政治、经济、社会都建新秩序,树新形象;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比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同时,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根据材料三“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可知,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跌至谷底;据材料一“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可知,农村土地占有不均,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进行土地改革。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消灭地主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乐昌期末)1950年代,我国中学阶段的外语以俄语为主。1978年以后,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全民掀起学英语的热潮。此后,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外语教育格局日趋形成。由此可见,我国外语教育( )
A.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B.反映了经济和外交政策变化
C.服务于我国政治制度 D.适应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个五年计划
2.(2023八下·零陵期末)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C.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D.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使得我国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三大改造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说法错误,A项正确。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说法正确,排除B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说法正确,排除C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法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3.(2023八下·连平期末) 1958年8月,报纸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的报道。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积极性提高
B.全国90%的农户参加了人民公社
C.实行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它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高产“卫星”。题干中报道正是竞相放“卫星”的表现。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上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2024八下·重庆市期中)下表中的两位人物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抱病带领全县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县贫困面貌。 《人民日报》报道:王进喜率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A.心系祖国、不怕牺牲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D.崇尚科学、刻苦钻研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5.(2024八下·罗江期中)1962年,中国人民狼行统一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如图所示,人民币上绘有钢铁工人、女拖拉机手、农民等劳动者形象。这一设计( )
A.体现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B.体现我国已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国家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6.(2024八下·罗江期中)《六亿人民心花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这次会议成果是制定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7.(2024八下·大兴期末)以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照片。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崇尚民主 B.艰苦奋斗 C.严谨治学 D.执政为民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8.(2024八下·大兴期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下表中的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苏联宪法为主要依据
C.完全参考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精神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9.(2024八下·神木月考)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土地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 )
A.范围不同 B.任务不同
C.合作程度不同 D.土地所有性质不同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10.(2024八下·舞钢期末)1949-1959年期间《人民日报》商业广告刊登数量中,1950年以前私营企业广告占60%,1956年以后国营企业及公私合营企业占98%。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 )
A.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11.(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邓小平曾说道:“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该材料总结的是( )
A.“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两个凡是”的教训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答案】B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两个凡是”的教训,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2.(2024八下·衡阳期末)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辨别史料真伪。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是( )
A.“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B.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D.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13.(2024八下·钟楼月考)下图为画家王信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该作品旨在宣扬( )
A.工业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B.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C.农业合作化已顺利完成 D.土地革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14.(2024八下·宽城期末)1954年宪法制定时,有1.5亿人参与讨论,一共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全国人大将来自全国各地的意见汇总、整理并记录。这表明这部宪法( )
A.是民族大团结的标志 B.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落实了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2024八下·济南期末)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可用来研究( )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危害
C.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后果 D.“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16.(2024八下·济南期末)每一个时代的英雄模范都彰显着该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精神。在下列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B.践行初心、爱国奉献
C.爱国奉献、艰苦创业 D.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7.(2024八下·济南期末)始创于1930年的济南德馨斋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届“中华老字号”;1956年,响应国家政策,德馨斋成为国营企业。其发生改变的主要途径是( )
A.成立生产合作社 B.没收为国营企业
C.资本家自愿捐献 D.实行公私合营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18.(2024八下·苏州期中)下图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19.(2024八下·苏州期中)每个时代都有在各个领域闪闪发光的杰出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杰出人物,他们同属的主题应该是( )
焦裕禄 王进喜
A.民族英雄 B.思想先驱 C.科学巨匠 D.时代楷模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0.(2024八下·苏州期中)对下图图表分段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
A.AB 段,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B.BC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CD 段,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 D.DE段, 完成一五计划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二、材料分析题
21.(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广大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2021年版)
材料二:
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责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1)结合所学知识,模拟材料一中划横线处的描述方式,再写出两位与杨根思、罗盛教并列的英雄人物。
(2)材料二中的铁人精神与焦裕禄精神都产生于什么时期 归纳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共性。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谱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人物:有用胸膛堵住机枪射口为战友冲锋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2)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共性: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3)【示例】观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论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领域掀起了建设祖国的高潮,汇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的时代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结论: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发扬民族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杨根思”“罗盛教”“最可爱的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还有黄继光、邱少云。但注意题干要求“模仿材料一中划横线处的描述方式”,因此应表述为:有用胸瞠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逢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2)根据材料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代表,所以,“铁人”精神和焦裕禄精神都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共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共性是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等。
(3)根据上述材料“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和题干要求,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谱系”,拟定一个观点,可从红色基因、民族精神等方面着手,例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然后围绕抗美援朝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展开论述,体现民族精神内涵及其价值。如论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领域掀起了建设祖国的高潮,汇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的时代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后,形成总结性表述,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发扬民族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等知识。
22.(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通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国民经济比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土地改革完成的重要意义。
(4)旧中国时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翻了身。以上两个事件中有哪些压迫人民的阶层被消灭。
【答案】(1)事件:开国大典。
特点: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变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原因: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跌至谷底;农村土地占有不均,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阶层:消灭地主阶级;消灭资产阶级。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可知,“‘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依据材料一“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们、《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可以得出国家仪式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可以得出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的动员民众参与;多方面塑造,政治、经济、社会都建新秩序,树新形象;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比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同时,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根据材料三“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可知,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跌至谷底;据材料一“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可知,农村土地占有不均,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进行土地改革。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消灭地主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为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