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这一行为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这类人通常会表现出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讨好型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忽视,导致他们从小缺乏自我价值感。因为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他们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期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长期的这种自我价值感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外部人际关系。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才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香港科技大学的陈紫嫣在《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为什么?》一文中提到:我们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是把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讨好型人格很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分迎合他人,导致情绪压抑。这对自我成长不仅没有益处,还会阻碍自我成长。错误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认知衍生出来的。要努力去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可以每天不断地来进行心理暗示,跟自己强调尊重自我需求,有意识地肯定自己,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一味迎合别人,往往就会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
(摘编自《少年抑郁症/真实故事计划》)
材料二:
哲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这也是事实。当你被别人讨厌的时候或者感觉可能被人讨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青年:那当然是很痛苦啊,会非常自责并耿耿于怀地冥思苦想:为什么会招人讨厌、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对、以后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青年:从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谓自由了吧,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什、什么?!
哲人: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先生是对我说“要去惹人厌”吗?
哲人: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青年:不不,那我换个问题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强大吗?能够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吗?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先生现在自由吗?
哲人:是的。我很自由。
青年:虽然不想被人讨厌,但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
哲人:是啊。“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青年:那么结论呢?
哲人: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摘编自岸见一雄/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会导致情绪压抑,对自我成长没有益处,会阻碍自我成长。
B.讨好型人格通常会表现出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等,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C.讨好型孩子往往因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
D.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讨好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
2.对于材料二中“被讨厌的勇气”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而是不害怕被人讨厌,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
B.“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让“我”选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即使有人不喜欢“我”,那也并不是“我”的课题,大家怎么看“我”是大家的事,一定要学会将课题分离。
D.一旦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勇气。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别人的要求说出“不”,他会质疑自己太自私了,他对别人的要求总是说“好的”,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B.讨好型人格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受到情感伤害,也总是竭尽全力去避免冲突,甚至自我牺牲。
C.阿德勒小时候因不幸罹患佝偻病而备受冷嘲热讽,但他从不为各种闲言碎语所动,而是笃定坚持自己的选择。
D.“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团队里总会有人背地里嫉妒捣鬼,也总是有人会选择冷漠背叛。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5.员工A遇到很严格的老板,无论怎么努力都被挑毛病。因为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A很困惑,结合以上材料谈谈A要怎么化解这个课题。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
哲贵
父亲六十多岁就去世了。父亲每顿能喝一斤白酒,连感冒药也没有吃过,怎么可能跟死亡发生联系?在梅巴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满头银丝。她觉得父亲生来就是个“白头翁”,父亲这个形象是永恒的,如他的作品一样不朽,她以此为荣。对于梅巴丹来说,父亲突然弃世是个分界线,她的人生由此划分为两段。
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虽然父亲像木头一样沉默,但梅巴丹不怵他。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
他们家在信河街丁字桥巷,有个独立小院子,人称梅宅。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间也堆满木头,但跟仓库里的木头已大不一样、这些木头已被锯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木块。工作间有一张大工作台,占了工作间一半位置。那些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多散摆在工作台上。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工作间边上是陈列室,陈列室有两排大柜子,隔成大小不一的格子,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
梅巴丹从小在工作间玩,她见父亲雕木头,也拿凿子在木头上乱凿,父亲雕什么,她便凿什么。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
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
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
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
梅巴丹看了看那朵白云说:“白云飞得那么高,我们上得去吗?”
父亲没有回答。
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梅巴丹趴在他背上,虽然脚上的水泡还在发热发痒,她心里甚至突然喜欢起它们来。她用手箍住父亲的脖子,温暖从父亲身上传来,弥漫她的身体,让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她喜欢这种感觉,身体越来越轻,越飞越高,飘到云朵上去了。而父亲如一只大鸟,在天地间飞行。
梅巴丹大学毕业后,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具体工作是收集和整理信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她很快明白,信河街非遗项目多得像夏天的蚊子,有黄杨木雕、渔鼓、布袋戏、舞龙、做酒、吹打,甚至有哭丧等等等等。根本弄不清楚嘛。梅巴丹兴趣索然。就是嘛,物以稀为贵,你弄得遍地都是,谁稀罕?梅巴丹所在的办公室每天有人找上门,自称是非遗传承人,打草鞋的,修篾的,剃头的,做圆木的,也有做豆腐的,都想报,一旦评上,每月会有一定补助资金。这当然是好事,为什么不报呢。梅巴丹不管这些事,她只负责收集材料。她不愿意坐办公室,有时去露个脸,有时连个脸也不露。
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她从懂事起,便拿着凿刀跟随父亲乱划乱刻,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可是,她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呀,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
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这么说吧,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
瓯江江堤上的塑胶跑道上多了一个身影。每天东方透出第一缕亮光,梅巴丹便一身轻装从家里出发。街道上几乎没有人,显得空旷又萧条。所有人都像死一般地睡着。梅巴丹跑过马路,跑过一条街道,来到了瓯江边。梅巴丹调整了一下呼吸,撒开了步伐,身体笔直,微微前倾,手臂有序摆动,向东方飞驰而去。三公里之后,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只听见脚步声。再过不久,脚步声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声。再跑下去,潮水声悄然退去,也不是退去,而是那声音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气流,这气流将她托起来,使她飘浮在上面。她飞翔了起来,世界又重新出现了,却变得很小很小,如一颗尘埃。她要忘了这颗尘埃,也要忘记了自己。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
半年之后,梅巴丹出现在了人来人往的望江路,她开的是一辆用黄杨木做成的小汽车。最后,小汽车被交警拦住了,交警让她出示行驶证,梅巴丹也没有。交警扣留了小汽车,让她去交警队处理。梅巴丹什么话也没有说,离开小汽车,转身回家,再也没有出来。
又过了半年,梅巴丹骑着一匹黄杨木做的木马出现在望江路。木马精神极了,浑身上下散发出七彩光芒,特别是它的眼睛,只要与它对视一下,魂魄立即被吸走。它有一股非凡的魅力,不像人世间应该有的。梅巴丹骑着她的木马,走上了江堤,在江堤上奔驰。半路上,又被上次那个交警拦下了,交警告诉梅巴丹,城市里不准骑马。
半年后,梅巴丹用黄杨木造了一条小木舟,她坐着这条小木舟,顺着瓯江水一路向东,刚刚进入东海,被一个浪头掀翻了。幸好有一条渔轮经过,将她捞起来。小木舟一沉下水,了无影踪。
半年以后,一天早晨,天微微明,有人看见梅巴丹骑着一只黄杨木做的大鸟,从家里翩然飞出,那大鸟有桑塔纳汽车那么大,两只翅膀像飞机一样张开来,像老鹰在空中飞翔。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
(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之所以让梅巴丹从懂事起就跟着自己乱划乱刻,是因为想让梅巴丹能够继承自己的手艺。
B.父亲生性孤独,住的是独立小院,连带女儿出趟门,都要选择路途遥远、人迹罕至的神农架。
C.父亲一直是沉默的,梅巴丹在沉浸到黄杨木雕里之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亲沉默的原因。
D.梅巴丹青出于蓝,技艺胜过父亲,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内容上多有呼应。后文写梅巴丹决定学黄杨木雕时,“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其实前文已有相关交代。
B.文章写到梅巴丹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的内容,这增加了叙事的宽度,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汽车被扣,木马被拦,小木舟被掀,反复写梅巴丹的失败,更好地体现了梅巴丹意志的笃定,态度的决绝。
D.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表现了梅巴丹的成长,塑造了一个用行走和飞翔的方式来反抗孤独的人物形象。
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父亲形象的。
9.文章题目为“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请从梅巴丹的角度谈一谈你对本文中“骄傲”和“孤独”的理解。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举本州秀才。起家王国侍郎,迁抚军行参军,出为安国令。
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日不暇给,嵘乃言曰:“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挥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骑都塞市,郎将填街。服既缨组,尚为臧获之事;职唯黄散,犹躬胥徒之役。名实淆紊,兹焉莫甚。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竞。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若侨杂伧楚,应在绥附,正宜严断禄力,绝其妨正,直乞虚号而已。谨竭愚忠,不恤众口。”敕付尚书行之。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命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
《梁书·钟嵘传》
材料二: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赋,三曰比。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钟嵘《诗品》)
10.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若吏A姓B寒C人D听E极其F门品G不H当I因J军K遂L滥M清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原本指才能秀异之士,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旌,此处指表扬,与《燕歌行》中“旌旆逶迤碣石间”的“旌”含义相同。
C.《梁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弘,此处指弘扬、光大,与《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嵘上书进言的原因是,天监初年礼制法规虽有改变,但仍然事务繁忙,每天没有空闲时间。
B.钟嵘上表,提出侨居的人任职,应加存问安抚,严格控制他们的俸禄,不能只是授予虚职。
C.钟嵘认为需要斟酌使用赋比兴三种手法,只用比、兴手法容易文辞艰涩,只用赋容易导致芜杂混乱。
D.钟嵘认为种种情况都可以激荡人们的心灵,唯有通过吟咏歌诵才能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
②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
14.钟嵘“有思理”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腊前月季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道”二字,否定了“花无十日红”的世俗之见,使诗句有了新意,读来倍感新鲜。
B.“无日不春风”统领全诗,歌颂了月季昂扬向上、生机勃发的无限活力,展现了诗人满腔的热情。
C.“胭脂笔”描摹了月季含苞待放的情态,“四破”句写月季花瓣犹如摔破的翡翠晶莹剔透,鲜翠欲滴。
D.颈联写了月季雪压霜欺花更艳的高尚气质,表达了诗人对其傲霜斗雪可贵品格的赞美之情。
16.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月季的?请简要分析。
17.(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诗人以问句形式表达自己期待上战场杀敌、擒住敌方首领的句子是“ , ”,一腔报国热情跃然纸上。
(2)《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是从中脱胎而来。
(3)十二生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2023年是兔年,请写出一句含有“兔”的古诗句:“ ”“2024年是龙年,请写出一句含有“龙”的古诗句:“ ”。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美国关于孔子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主流认识是,孔子在个人品行方面几乎①____。多种流传和使用广泛的出版物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②____充满了崇敬之情。基本的表述为:孔子自幼天资不凡,异于常人,成年之后,以变革社会、救赎民众为己任,年仅23岁就已经制定出改革社会的纲领。他推行“严格的道德体系”,倡导节制、公正和其他美德,反对华而不实和铺张浪费,志在升华人类的思想境界。尽管挫折不断,孔子仍③____,坚持周游列国,改良社会风气。
今天的美国以其政治制度为荣。鲜为人知的是,美国早期承袭欧洲启蒙思想,在政治辩论中频繁引用孔子言论。富兰克林认为,一旦显要人物在革新社会方面做出表率,普通民众就会跟进。这一信念就来自孔子思想。1825年6月,《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到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家所在之地叫“观音寺胡同”,很长一段时期那儿都是我们的乐园,放了学先要到那儿去。有时是为了一本小人书,或者是为了抄作业。还有一回专门是为了比赛胆儿大。“晚上谁敢到那庙里去?”“这有什么,喊!”“有什么?有鬼,你敢去吗?”“废话!我早都去过了。”“嘿,你要不信嘿……今儿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么呀,喊!”“行,谁不去谁孙子,敢不敢?”“行,几点?”“九点。”“行,九点就九点!”那天晚上我们①____,我们走进庙门时还是满天星斗,不一会儿天却阴上来,而且起了风。我们在侧殿的台阶上蹲着,不敢动也不敢大声说话,荒草摇摇,老树沙沙,月亮在云中一跳一跳地走。有人说想回家去撒泡尿。有人说撒尿你就到那边撒去呗。有人说别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②____,就怕一下雨家里人该着急了。有人说一下雨蛇先出来,然后指不定还有什么呢。那个想撒尿的开始发抖,大家渐渐都有了便意,说憋尿是要生病的,有个人老是憋尿后来就变成了罗锅儿。大家惊诧道:是嘛?那就不如都回家上厕所吧。可是第二天,那个最先要上厕所的成了唯一要上厕所的,③____,说要不是他我们还会在那儿待很久,说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我们”去庙里前后各有一段关于对话的记叙,两者的叙述方式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3.(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学之道,即思之道”,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人,就是在对“学”的思考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阅历,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D
4.①训练自己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②不过分迎合别人,努力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每天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③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④学会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关心自己的生活。
5.①分离课题,认真工作是A自己的课题,“老板喜欢A”是老板的课题。②评价A的工作是老板的课题,不要用“应该喜欢我”这类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想问题。③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A应该专注自己的课题,努力工作,认真生活。④有自己的底线,善待和保护自己,该跟老板争论的时候也不要回避,不能因为担心老板不喜欢就逃避冲突,甚至一味讨好,况且一个好老板是欢迎员工为了工作和自己争论的。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重要概念”。是指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词语;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词语;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c.发表看法要有代入感,要带入自身或自己所在的群体。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D.“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并非最终目的,应该是“期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D错误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错,原文“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A错误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团队里总会有人背地里嫉妒捣鬼,也总是有人会选择冷漠背叛”强加因果关系,也有违常识。D错误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训练自己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可以每天不断地来进行心理暗示,跟自己强调尊重自我需求,有意识地肯定自己,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不过分迎合别人,努力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每天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
“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学会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关心自己的生活。
故答案为:①训练自己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②不过分迎合别人,努力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每天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③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④学会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关心自己的生活。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分离课题,认真工作是A自己的课题,“老板喜欢A”是老板的课题。
“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评价A的工作是老板的课题,不要用“应该喜欢我”这类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想问题。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A应该专注自己的课题,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自己的底线,善待和保护自己,该跟老板争论的时候也不要回避,不能因为担心老板不喜欢就逃避冲突,甚至一味讨好,况且一个好老板是欢迎员工为了工作和自己争论的。
故答案为:①分离课题,认真工作是A自己的课题,“老板喜欢A”是老板的课题。②评价A的工作是老板的课题,不要用“应该喜欢我”这类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想问题。③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A应该专注自己的课题,努力工作,认真生活。④有自己的底线,善待和保护自己,该跟老板争论的时候也不要回避,不能因为担心老板不喜欢就逃避冲突,甚至一味讨好,况且一个好老板是欢迎员工为了工作和自己争论的。
【答案】6.C
7.D
8.①通过描写父亲像木头一样的神态,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②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表明父亲的身份和高超的技艺。③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④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9.①梅巴丹的骄傲在于技艺精湛的父亲给予自己的关爱以及赋予自己的艺术天赋。(或答: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或答: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②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③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
(4)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中两处提到梅巴丹跟着父亲玩的时候父亲的反应,“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无意传承给女儿。
B.父亲之所以带女儿去神农架,从第三段推出,可能是去找原材料之类,不是因为孤独特意远行。
D.“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错,后面是浪漫主义写法,不是真的做出了能跑的车船和能飞的鸟。青出于蓝,文中无据,并没有将父女俩的作品进行对照。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错,文章下笔即写父亲的突然弃世,没有按时间顺序写人叙事,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无非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
(2)侧面描写,“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作品,表明父亲的身份,是个木材雕刻者,也表明了他高超的技艺。
(3)正面描写,“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4)侧面描写,“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故答案为: ①通过描写父亲像木头一样的神态,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②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表明父亲的身份和高超的技艺。③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④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先理解“骄傲”。从父亲的眼神“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以及父亲的言行“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可以感觉到父亲对梅巴丹的爱,这是她的“骄傲”;“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父亲遗传给她艺术天赋,这是梅巴丹的骄傲。
或答:梅巴丹原本在文化馆当官员,但她对这件事“兴趣索然”,后来“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并且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可见她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
或答:文章写梅巴丹的心灵感悟,“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后来她真的坐着自己制作的“大鸟”飞走了,“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可见她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
(2)再理解“孤独”。“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梅巴丹就像这方形的黄杨木一样与圆形的世界格格不入,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于是她全身心投入到木雕中去,想要借此超脱世外,可见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
(3)最后看二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梅巴丹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天赋,也有着丰富复杂的心灵感悟,这让她与众不同,总想要超脱世俗。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故答案为: ①梅巴丹的骄傲在于技艺精湛的父亲给予自己的关爱以及赋予自己的艺术天赋。(或答: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或答: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②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③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答案】10.D;G;K
11.A
12.B
13.①永元年间开始动乱,因为随意对待朝廷的爵位,勋位不是参加战争获取,官依靠贿赂取得。
②不陈述诗歌凭借什么体现自己的思想,不高声吟咏凭借什么畅抒自己的情怀?
14.①指出动乱原因是官员冗杂、名实混淆,提出区分士族、寒门、侨居之人做官区别的措施。②提出弘扬《诗》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③举例论证诗歌的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钟嵘字仲伟,颍川郡长社县人。钟嵘同他的哥哥钟岏、弟弟钟屿都很好学,有见识和思想。钟嵘,齐朝永明年间为国子监生,通晓《周易》,卫军王俭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很欣赏他。后为本州推举为秀才。最初任王国侍郎,迁任抚军行参军,出任安国县令。
永元末年,任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年,制度虽有改革,但事务繁忙,日不暇给。钟嵘于是上书说:“齐永元年间开始动乱,因为随意对待朝廷的爵位,勋位不是参加战争获取,官依靠贿赂取得。挥洒金银就能取得九卿职位,凭藉请托信件就能跻身军官行列,骑都尉充塞街市,中郎将满街满巷。身穿官员的服饰,还干着奴仆的事情;职务虽说是黄门、散骑之类,还亲自承担衙吏的差事。名实混淆,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我认为军官假如是累代士族,他家自有名望,如果只是依靠这点得到爵位,那就全都应当削除,以使那些贪求利禄之徒引为鉴戒。假如是仕宦之家,寒素出身,就应当准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门第在仕途尽力,不应当空授军中职务,致使清贵之职泛滥。假如是侨居的北方人任职,应加存问安抚,但应严格控制他们的俸禄,禁止他们妨碍政务,只是授予虚职而已。我只是尽心竭力,进献自己的愚忠,不考虑众人的议论。”高祖命令把这份上书交给尚书省施行。
当时有隐士何胤在若邪山筑造房室,山中发洪水,冲走了树木,冲倒了石块,唯独这住室存留下来。元简让钟嵘作一篇《瑞室颂》来表彰何胤,文辞很典雅华丽。
材料二:
所以《诗》有六义,其中第一叫兴,第二叫赋,第三叫比。文辞已尽而含义未尽,就是兴;借其他事物来表明自己的思想,就是比;直接描绘事物,用言辞来描摹事物情状,就是赋。弘扬《诗》的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情况使用它们,用风骨去增强诗的内容,用文采去润饰诗的文辞,能使品味诗的人觉得其味无穷,听到诗的人感情萌动,这是诗中的上乘作品。假如只用比、兴手法,其毛病在于含义过于深奥,含义深奥就会使人感觉文辞艰涩。假如又只用赋这种手法,那么毛病就在于意义浅显,意义浅显就显得文辞松散,因而油滑浮泛,失去控制,显示出芜杂混乱的毛病。
至于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隆冬严寒,这都是四季的变化使人产生感触而写入诗中。嘉节盛会藉诗以表达情谊,离别友朋借诗以表达愁怨。至于楚臣屈原被放逐,汉姬昭君离宫廷,有的人尸横塞外,有的人魂逐飞蓬,有的人负戈戍边,有的人威震边塞,边塞游子天寒衣单,深闺妇人思亲泪尽。又有士人辞官出朝,去而不返;美女入宫受宠,倾城倾国。这种种情况,都激荡人们的心灵,不陈述诗歌凭借什么体现自己的思想,不高声吟咏凭借什么畅抒自己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交流大家的情感,可以表达悲愁哀怨。”要使处在窘迫贫贱之中的人安定,要使孤寂幽居的人没有烦闷,没有什么东西比诗更能起到这种作用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如是仕宦之家,寒素出身,就应当准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门第在仕途尽力,不应当空授军中职务,致使清贵之职泛滥。
“若吏姓寒人”大意是“假如是仕宦之家,寒素出身”,是假设复句的前句,其后D处断开;
“听极其门品”和“不当因军”是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情况,中间G处断开;
“遂”用于句首,引出结果,其前K处断开。
故答案为:DGK。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B.错误。表扬;指旗帜。句意:元简让钟嵘作一篇《瑞室颂》来表彰何胤。/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C.“《梁书》……并称为‘前四史’”错误。《梁书》不在“前四史”之列,《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错误。弘扬、光大;志向远大。句意:弘扬《诗》的这三种表现手法。/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能只是授予虚职”错误,“直乞虚号”强调只是授予虚职。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肇”,开始;“坐”,因为;“即戎”,参加、从事战争;“以”,依靠、凭借。
(2)“陈”,陈述;“展”,体现;“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歌”,吟咏。
故答案为: ①永元年间开始动乱,因为随意对待朝廷的爵位,勋位不是参加战争获取,官依靠贿赂取得。
②不陈述诗歌凭借什么体现自己的思想,不高声吟咏凭借什么畅抒自己的情怀?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有思理”指有见识和思想。
文中他上书说到“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绝其妨正,直乞虚号而已。谨竭愚忠,不恤众口”。他上书中指出动乱原因是官员冗杂、名实混淆,提出区分士族、寒门、侨居之人做官区别的措施;
针对诗歌创作,他认为“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提出弘扬《诗》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
还说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他举例论证诗歌的作用符合要求即可,比如嘉节盛会藉诗以表达情谊,离别友朋借诗以表达愁怨等。
故答案为: ①指出动乱原因是官员冗杂、名实混淆,提出区分士族、寒门、侨居之人做官区别的措施。②提出弘扬《诗》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③举例论证诗歌的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15.C
16.①首联和颔联从月季花的季节特征、开放时的形态和色泽来写;②颈联将月季和桃李、雪梅对照着写,突出了月季花香味以及盎然英姿;③尾联从诗人的动作和感受侧面来写月季,突出了对月季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摔破的翡翠”错。“四破犹包翡翠茸”意为“翡翠般的细茸包裹着绽放的花朵”。四破,形容月季花完全展开时的形态。翡翠茸,翡翠般的细茸。
故答案为: 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诗首联写月季花的季节特征,“无日不春风”是纲领,统领全诗诗人以满腔的热情,歌颂月季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生机勃勃,奋发有为;颔联重点描绘了月季花开放时的形态和色泽,“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写月季花花蕾初绽的喜人情态。
颈联以桃李作比,写月季的浓香、风姿,透露出月季花的别有香味,以雪梅作比,又衬托着月季花的盎然英姿。“超”字与“斗”承首联中的“春”字,进一步刻画了月季的雪压霜欺花更艳的高尚气质。
尾联写诗人的独特感受,赞美了月季傲霜斗雪的可贵品格,表露了诗人腊月前见月季的欣喜之情。
故答案为: ①首联和颔联从月季花的季节特征、开放时的形态和色泽来写;②颈联将月季和桃李、雪梅对照着写,突出了月季花香味以及盎然英姿;③尾联从诗人的动作和感受侧面来写月季,突出了对月季的喜爱之情。
17.【答案】(1)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露脚斜飞湿寒兔;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缨、缚、戎、脚。
故答案为:(1)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2)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3)露脚斜飞湿寒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白兔捣药成)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夜鱼龙舞/鱼龙潜跃水成文)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无可指摘(完美无瑕);字里行间(无一例外);矢志不渝(初衷不改)
19.示例一:《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把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示例二:《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原文“但主流认识是,孔子在个人品行方面……”可知,此处是说孔子的品行无可挑剔,故可填“无可指摘(完美无瑕)”。“无可指摘”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完美无瑕”的意思是形容达到最好标准,没有任何缺陷。
第二空,结合原文“出版物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充满了崇敬之情”可知,此处是说通过文字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故可填“字里行间(无一例外)”。“字里行间”的意思是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无一例外”的意思是都是这样,没有其他特殊的。
第三空,结合原文“尽管挫折不断,孔子……坚持周游列国,改良社会风气”可知,此处是说孔子遭遇挫折,仍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故可填“矢志不渝(初衷不改)”。“矢志不渝”的意思是立下誓言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初衷不改”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做事情,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不随时间改变。
故答案为: 无可指摘(完美无瑕);字里行间(无一例外);矢志不渝(初衷不改)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意重复,“及到”语意重复,删掉“及”或“到”;
二是结构混乱,“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理想模式”结构混乱,可改为“把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或“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故答案为: 示例一:《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把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示例二:《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答案】20.真的到那庙里去了(约定好一起去庙里);有人说下雨也不怕;大家都埋怨他
21.①去庙里前对话直接陈述说话内容,使对话节奏加快,体现“我们”比赛胆儿大时内心的兴奋、激动。②在庙里的对话指出说话人是“有的人”,对说话内容进行转述,使对话节奏减缓,将每个人此时内心紧张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心理细腻地表达出来。
22.①“摇摇”“沙沙”通过运用叠词,写出荒草、老树的状态,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②“一跳一跳”将月亮的“行走”动态化(或:用比拟手法),通过“跳”这一诡异的动作,更能衬托出“我们”此时内心的害怕、恐惧心理。
【知识点】语句补写;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叠音词效果的能力。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文“晚上谁敢到那庙里去”和后文“我们走进庙门时还是满天星斗”可知,此处是说大家一起去庙里,故可填“真的到那庙里去了(约定好一起去庙里)”。
第二空,结合前文“有人说别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和后文“就怕一下雨家里人该着急了”可知,此处与后文的“怕一下雨家里人该着急”相对应,说也不怕下雨,故可填“有人说下雨也不怕”。
第三空,结合前文“那个最先要上厕所的成了唯一要上厕所的”和后文“说要不是他我们还会在那儿待很久,说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可知,此处是说大家对上厕所的他产生了不满,故可填“大家都埋怨他”。
故答案为: 真的到那庙里去了(约定好一起去庙里);有人说下雨也不怕;大家都埋怨他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原文“‘晚上谁敢到那庙里去?’‘这有什么,喊!’‘有什么?有鬼,你敢去吗?’‘废话!我早都去过了。’‘嘿,你要不信嘿……今儿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么呀,喊!’‘行,谁不去谁孙子,敢不敢?’‘行,几点?’‘九点。’‘行,九点就九点!’”可知,去庙里前对话直接陈述故事情节和事件的发展。它能够提供清晰、明确的信息,让读者直接了解故事的发展和细节。同时使对话节奏加快,体现“我们”比赛胆儿大时内心的兴奋、激动。
结合原文“有人说一下雨蛇先出来,然后指不定还有什么呢。那个想撒尿的开始发抖,大家渐渐都有了便意,说憋尿是要生病的,有个人老是憋尿后来就变成了罗锅儿。大家惊诧道:是嘛?那就不如都回家上厕所吧”可知,在庙里的对话指出说话人是“有的人”,对说话内容进行转述,通过转述来表达信息,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故事发生的场景和背景,使对话节奏减缓,将每个人此时内心紧张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心理细腻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①去庙里前对话直接陈述说话内容,使对话节奏加快,体现“我们”比赛胆儿大时内心的兴奋、激动。②在庙里的对话指出说话人是“有的人”,对说话内容进行转述,使对话节奏减缓,将每个人此时内心紧张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心理细腻地表达出来。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原文“荒草摇摇,老树沙沙”可知,“摇摇”“沙沙”通过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写出荒草、老树的状态,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
结合原文“月亮在云中一跳一跳地走”可知,“一跳一跳”将月亮的“行走”动态化,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月亮当做一跳一跳的生物,生动形象,增添特有的情味。结合前文“我们在侧殿的台阶上蹲着,不敢动也不敢大声说话”可知,通过“跳”这一诡异的动作,更能衬托出“我们”此时内心的害怕、恐惧心理。
故答案为:①“摇摇”“沙沙”通过运用叠词,写出荒草、老树的状态,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②“一跳一跳”将月亮的“行走”动态化(或:用比拟手法),通过“跳”这一诡异的动作,更能衬托出“我们”此时内心的害怕、恐惧心理。
23.【答案】范文:
且学且思,见自我天地众生
西方哲学家一方面强调“人啊,认识你自己”;一方面又鼓吹“我们这一生的学习,都只不过是为了回忆前世的美好……”,西方似乎在认识自我与学习上走向玄思;东方哲学则似乎更强调学习的功能性作用,似乎学习除了德性涵养更多是为了功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读书人共同的期许,渴望通过学习改变阶级与命运……但在我看来,能够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且学且思,方能见自我天地众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学意味着去温旧知、习新知,只埋头拉车就无暇抬头看路,那么旧知新知一股脑儿席卷而来时我们的思考没有跟上节奏,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同样,只是一味沉思,胡思乱想不去摄取新知或将旧知优化,就会头昏脑胀疲惫而无所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曾批评整天都在做实验渴望得到夸奖的学徒:“你整天忙于做实验,那么什么时间思考呢?”看来,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才能将旧知新知合理转化为精神营养,不再迷惑和疲惫,变得清醒和笃定。
探索学习本质,找到学习动力,优化学习准备过程,创新学习过程中方式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无数哲人都曾探寻过学习的本质,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永远都是最终目的,所以,学习一定是完善自我的过程。如今很多高三的同学厌学抑郁,长期请假缺课甚至厌世轻生,也许都源于学习动力的丢失。当然,此学习指的是狭义的课程学习,其实,年轻人学习的资源唾手可得,B站、知乎、喜马拉雅APP甚至小红书等都可以是学习资源丰富的平台,我们不必抱怨资源匮乏,资源其实俯拾皆是。另外,很多打通底层逻辑的创新学习衍生的方法也是切实可用的,传统的背默式学习逐渐被合作式小组式任务单式学习取代,相信优化学习的资源及方式定能助力我们更高效的学习。
学习及对学习的思考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也看清自己。
很难想象人在蒙昧时期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但人的学习意识一旦觉醒,从学习能力逐步变现开始,我们就似乎天然地明白学习可以拓宽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他人、对自己认识的边界。学习不止于课程学习,更多的是我们出于本能学会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及绽放个人价值。起初我们面对苍茫宇宙只能恐惧与崇拜,后来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开拓,我们登录月球、探秘黑洞,甚至要靠近太阳,我们发现地球在银河系很小,银河系在宇宙中也很小,我们人类也并不是莎翁鼓吹的万物的灵长世界的主宰,我们也很渺小……
就让我们且学且思吧,在学与思中,洞见他人、自我、天地众生;在思与学中,也能绽放自我,拥抱丰盈人生。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学习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无论是劝耕、劝读的古代,还是流行“学习强国”“学习进行时”的今天,“学习”应是既常谈也常新的话题。“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引出材料的核心词“学习”。“学之道,即思之道”出处不明,又引出“思”的话题,此处“学”与“思”并提,二者等重,从逻辑上看是“全同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学而思”“学且思”。
“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主要信息是“思考学习”。从语法角度看,这是动宾结构,两者关系有了轻重之分,“学习”是核心词,是“思考”的对象,而“思考”成了一种动作状态。
材料又从不同维度分解“学习”——“何为学习”是学习的概念和本质,“为何学习”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获得学习资源”“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则是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侧重于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只能对应前面“为何学习”,作为结语未能概括整个材料。
整个作文材料,多次转换话题,也在添加作文要素,不难想象考生审题时会有纠结,都写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轻重难分主次,只写一点又怕“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丢了要点。
写作时,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以“学习”为中心,从“何为”“为何”“如何”的一个或几个角度写,并考虑“思考”在材料中多次亮相,不能弃之不理,要写出“思考”的大致过程,或写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如果只谈“学习”不谈“思考”,不能算切合题意;如果只谈“思考”不谈“学习”,则有偏题之虞。
【立意提取】
1.学之道,思之道。
2.学以致思,思以促学。
3.积学习之跬步,以思考致千里。
4. 学海无涯,思以为舟。
5.以学奠基走先路,以思创新拓己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这一行为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这类人通常会表现出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讨好型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忽视,导致他们从小缺乏自我价值感。因为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他们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期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长期的这种自我价值感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外部人际关系。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才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香港科技大学的陈紫嫣在《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为什么?》一文中提到:我们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是把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讨好型人格很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分迎合他人,导致情绪压抑。这对自我成长不仅没有益处,还会阻碍自我成长。错误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认知衍生出来的。要努力去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可以每天不断地来进行心理暗示,跟自己强调尊重自我需求,有意识地肯定自己,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一味迎合别人,往往就会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
(摘编自《少年抑郁症/真实故事计划》)
材料二:
哲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这也是事实。当你被别人讨厌的时候或者感觉可能被人讨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青年:那当然是很痛苦啊,会非常自责并耿耿于怀地冥思苦想:为什么会招人讨厌、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对、以后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青年:从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谓自由了吧,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什、什么?!
哲人: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先生是对我说“要去惹人厌”吗?
哲人: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青年:不不,那我换个问题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强大吗?能够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吗?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先生现在自由吗?
哲人:是的。我很自由。
青年:虽然不想被人讨厌,但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
哲人:是啊。“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青年:那么结论呢?
哲人: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摘编自岸见一雄/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会导致情绪压抑,对自我成长没有益处,会阻碍自我成长。
B.讨好型人格通常会表现出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等,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C.讨好型孩子往往因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
D.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讨好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
2.对于材料二中“被讨厌的勇气”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而是不害怕被人讨厌,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
B.“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让“我”选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即使有人不喜欢“我”,那也并不是“我”的课题,大家怎么看“我”是大家的事,一定要学会将课题分离。
D.一旦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勇气。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别人的要求说出“不”,他会质疑自己太自私了,他对别人的要求总是说“好的”,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B.讨好型人格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受到情感伤害,也总是竭尽全力去避免冲突,甚至自我牺牲。
C.阿德勒小时候因不幸罹患佝偻病而备受冷嘲热讽,但他从不为各种闲言碎语所动,而是笃定坚持自己的选择。
D.“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团队里总会有人背地里嫉妒捣鬼,也总是有人会选择冷漠背叛。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5.员工A遇到很严格的老板,无论怎么努力都被挑毛病。因为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A很困惑,结合以上材料谈谈A要怎么化解这个课题。
【答案】1.D
2.A
3.D
4.①训练自己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②不过分迎合别人,努力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每天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③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④学会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关心自己的生活。
5.①分离课题,认真工作是A自己的课题,“老板喜欢A”是老板的课题。②评价A的工作是老板的课题,不要用“应该喜欢我”这类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想问题。③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A应该专注自己的课题,努力工作,认真生活。④有自己的底线,善待和保护自己,该跟老板争论的时候也不要回避,不能因为担心老板不喜欢就逃避冲突,甚至一味讨好,况且一个好老板是欢迎员工为了工作和自己争论的。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比:比对词语、关系、结论和依据。
牢记九大“陷阱”—— 偷换概念、关系混乱、无中生有、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绝对 、混淆时态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重要概念”。是指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词语;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词语;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是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段意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勾画圈点出能够概括段意、揭示思路的关键词句。在厘清各段大意后,应立足于论题或论点,进行合理分层,相当于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些同类型的大意加以整合,并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文本的脉络。在这一阶段要坚决杜绝不分层,直接机械串联各段大意的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c.发表看法要有代入感,要带入自身或自己所在的群体。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D.“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并非最终目的,应该是“期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D错误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错,原文“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A错误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团队里总会有人背地里嫉妒捣鬼,也总是有人会选择冷漠背叛”强加因果关系,也有违常识。D错误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训练自己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可以每天不断地来进行心理暗示,跟自己强调尊重自我需求,有意识地肯定自己,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不过分迎合别人,努力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每天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
“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学会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关心自己的生活。
故答案为:①训练自己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②不过分迎合别人,努力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每天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③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④学会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更关心自己的生活。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分离课题,认真工作是A自己的课题,“老板喜欢A”是老板的课题。
“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评价A的工作是老板的课题,不要用“应该喜欢我”这类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想问题。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A应该专注自己的课题,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自己的底线,善待和保护自己,该跟老板争论的时候也不要回避,不能因为担心老板不喜欢就逃避冲突,甚至一味讨好,况且一个好老板是欢迎员工为了工作和自己争论的。
故答案为:①分离课题,认真工作是A自己的课题,“老板喜欢A”是老板的课题。②评价A的工作是老板的课题,不要用“应该喜欢我”这类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想问题。③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A应该专注自己的课题,努力工作,认真生活。④有自己的底线,善待和保护自己,该跟老板争论的时候也不要回避,不能因为担心老板不喜欢就逃避冲突,甚至一味讨好,况且一个好老板是欢迎员工为了工作和自己争论的。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
哲贵
父亲六十多岁就去世了。父亲每顿能喝一斤白酒,连感冒药也没有吃过,怎么可能跟死亡发生联系?在梅巴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满头银丝。她觉得父亲生来就是个“白头翁”,父亲这个形象是永恒的,如他的作品一样不朽,她以此为荣。对于梅巴丹来说,父亲突然弃世是个分界线,她的人生由此划分为两段。
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虽然父亲像木头一样沉默,但梅巴丹不怵他。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
他们家在信河街丁字桥巷,有个独立小院子,人称梅宅。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间也堆满木头,但跟仓库里的木头已大不一样、这些木头已被锯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木块。工作间有一张大工作台,占了工作间一半位置。那些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多散摆在工作台上。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工作间边上是陈列室,陈列室有两排大柜子,隔成大小不一的格子,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
梅巴丹从小在工作间玩,她见父亲雕木头,也拿凿子在木头上乱凿,父亲雕什么,她便凿什么。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
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
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
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
梅巴丹看了看那朵白云说:“白云飞得那么高,我们上得去吗?”
父亲没有回答。
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梅巴丹趴在他背上,虽然脚上的水泡还在发热发痒,她心里甚至突然喜欢起它们来。她用手箍住父亲的脖子,温暖从父亲身上传来,弥漫她的身体,让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她喜欢这种感觉,身体越来越轻,越飞越高,飘到云朵上去了。而父亲如一只大鸟,在天地间飞行。
梅巴丹大学毕业后,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具体工作是收集和整理信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她很快明白,信河街非遗项目多得像夏天的蚊子,有黄杨木雕、渔鼓、布袋戏、舞龙、做酒、吹打,甚至有哭丧等等等等。根本弄不清楚嘛。梅巴丹兴趣索然。就是嘛,物以稀为贵,你弄得遍地都是,谁稀罕?梅巴丹所在的办公室每天有人找上门,自称是非遗传承人,打草鞋的,修篾的,剃头的,做圆木的,也有做豆腐的,都想报,一旦评上,每月会有一定补助资金。这当然是好事,为什么不报呢。梅巴丹不管这些事,她只负责收集材料。她不愿意坐办公室,有时去露个脸,有时连个脸也不露。
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她从懂事起,便拿着凿刀跟随父亲乱划乱刻,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可是,她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呀,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
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这么说吧,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
瓯江江堤上的塑胶跑道上多了一个身影。每天东方透出第一缕亮光,梅巴丹便一身轻装从家里出发。街道上几乎没有人,显得空旷又萧条。所有人都像死一般地睡着。梅巴丹跑过马路,跑过一条街道,来到了瓯江边。梅巴丹调整了一下呼吸,撒开了步伐,身体笔直,微微前倾,手臂有序摆动,向东方飞驰而去。三公里之后,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只听见脚步声。再过不久,脚步声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声。再跑下去,潮水声悄然退去,也不是退去,而是那声音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气流,这气流将她托起来,使她飘浮在上面。她飞翔了起来,世界又重新出现了,却变得很小很小,如一颗尘埃。她要忘了这颗尘埃,也要忘记了自己。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
半年之后,梅巴丹出现在了人来人往的望江路,她开的是一辆用黄杨木做成的小汽车。最后,小汽车被交警拦住了,交警让她出示行驶证,梅巴丹也没有。交警扣留了小汽车,让她去交警队处理。梅巴丹什么话也没有说,离开小汽车,转身回家,再也没有出来。
又过了半年,梅巴丹骑着一匹黄杨木做的木马出现在望江路。木马精神极了,浑身上下散发出七彩光芒,特别是它的眼睛,只要与它对视一下,魂魄立即被吸走。它有一股非凡的魅力,不像人世间应该有的。梅巴丹骑着她的木马,走上了江堤,在江堤上奔驰。半路上,又被上次那个交警拦下了,交警告诉梅巴丹,城市里不准骑马。
半年后,梅巴丹用黄杨木造了一条小木舟,她坐着这条小木舟,顺着瓯江水一路向东,刚刚进入东海,被一个浪头掀翻了。幸好有一条渔轮经过,将她捞起来。小木舟一沉下水,了无影踪。
半年以后,一天早晨,天微微明,有人看见梅巴丹骑着一只黄杨木做的大鸟,从家里翩然飞出,那大鸟有桑塔纳汽车那么大,两只翅膀像飞机一样张开来,像老鹰在空中飞翔。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
(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之所以让梅巴丹从懂事起就跟着自己乱划乱刻,是因为想让梅巴丹能够继承自己的手艺。
B.父亲生性孤独,住的是独立小院,连带女儿出趟门,都要选择路途遥远、人迹罕至的神农架。
C.父亲一直是沉默的,梅巴丹在沉浸到黄杨木雕里之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亲沉默的原因。
D.梅巴丹青出于蓝,技艺胜过父亲,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内容上多有呼应。后文写梅巴丹决定学黄杨木雕时,“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其实前文已有相关交代。
B.文章写到梅巴丹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的内容,这增加了叙事的宽度,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汽车被扣,木马被拦,小木舟被掀,反复写梅巴丹的失败,更好地体现了梅巴丹意志的笃定,态度的决绝。
D.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表现了梅巴丹的成长,塑造了一个用行走和飞翔的方式来反抗孤独的人物形象。
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父亲形象的。
9.文章题目为“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请从梅巴丹的角度谈一谈你对本文中“骄傲”和“孤独”的理解。
【答案】6.C
7.D
8.①通过描写父亲像木头一样的神态,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②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表明父亲的身份和高超的技艺。③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④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9.①梅巴丹的骄傲在于技艺精湛的父亲给予自己的关爱以及赋予自己的艺术天赋。(或答: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或答: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②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③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
(4)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文中两处提到梅巴丹跟着父亲玩的时候父亲的反应,“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无意传承给女儿。
B.父亲之所以带女儿去神农架,从第三段推出,可能是去找原材料之类,不是因为孤独特意远行。
D.“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错,后面是浪漫主义写法,不是真的做出了能跑的车船和能飞的鸟。青出于蓝,文中无据,并没有将父女俩的作品进行对照。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错,文章下笔即写父亲的突然弃世,没有按时间顺序写人叙事,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无非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
(2)侧面描写,“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作品,表明父亲的身份,是个木材雕刻者,也表明了他高超的技艺。
(3)正面描写,“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4)侧面描写,“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故答案为: ①通过描写父亲像木头一样的神态,表现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②通过不厌其烦地列举工具和木雕的名称,表明父亲的身份和高超的技艺。③通过对父亲与梅巴丹的眼神、言行描写,表现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④通过写梅巴丹对黄杨木雕世界的感悟,表现父亲不合世俗、独立坚守的精神状态。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先理解“骄傲”。从父亲的眼神“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以及父亲的言行“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可以感觉到父亲对梅巴丹的爱,这是她的“骄傲”;“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父亲遗传给她艺术天赋,这是梅巴丹的骄傲。
或答:梅巴丹原本在文化馆当官员,但她对这件事“兴趣索然”,后来“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并且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可见她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
或答:文章写梅巴丹的心灵感悟,“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后来她真的坐着自己制作的“大鸟”飞走了,“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可见她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
(2)再理解“孤独”。“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梅巴丹就像这方形的黄杨木一样与圆形的世界格格不入,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于是她全身心投入到木雕中去,想要借此超脱世外,可见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
(3)最后看二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梅巴丹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天赋,也有着丰富复杂的心灵感悟,这让她与众不同,总想要超脱世俗。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故答案为: ①梅巴丹的骄傲在于技艺精湛的父亲给予自己的关爱以及赋予自己的艺术天赋。(或答:骄傲于自己的清醒,不被别的东西牵着走,能及时调整人生方向;或答:骄傲于可以超然世外, 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有着逃避俗世的意识和动力。)②梅巴丹的孤独在于立志学习木雕之后, 进入到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独来独往,难以被世人接纳,意欲超脱世外。③梅巴丹身上的骄傲和孤独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梅巴丹,是她身上独特的勋章和荣耀。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举本州秀才。起家王国侍郎,迁抚军行参军,出为安国令。
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日不暇给,嵘乃言曰:“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挥一金而取九列,寄片札以招六校;骑都塞市,郎将填街。服既缨组,尚为臧获之事;职唯黄散,犹躬胥徒之役。名实淆紊,兹焉莫甚。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竞。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若侨杂伧楚,应在绥附,正宜严断禄力,绝其妨正,直乞虚号而已。谨竭愚忠,不恤众口。”敕付尚书行之。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命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
《梁书·钟嵘传》
材料二: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赋,三曰比。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钟嵘《诗品》)
10.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若吏A姓B寒C人D听E极其F门品G不H当I因J军K遂L滥M清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原本指才能秀异之士,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旌,此处指表扬,与《燕歌行》中“旌旆逶迤碣石间”的“旌”含义相同。
C.《梁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弘,此处指弘扬、光大,与《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嵘上书进言的原因是,天监初年礼制法规虽有改变,但仍然事务繁忙,每天没有空闲时间。
B.钟嵘上表,提出侨居的人任职,应加存问安抚,严格控制他们的俸禄,不能只是授予虚职。
C.钟嵘认为需要斟酌使用赋比兴三种手法,只用比、兴手法容易文辞艰涩,只用赋容易导致芜杂混乱。
D.钟嵘认为种种情况都可以激荡人们的心灵,唯有通过吟咏歌诵才能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官以贿就。
②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
14.钟嵘“有思理”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D;G;K
11.A
12.B
13.①永元年间开始动乱,因为随意对待朝廷的爵位,勋位不是参加战争获取,官依靠贿赂取得。
②不陈述诗歌凭借什么体现自己的思想,不高声吟咏凭借什么畅抒自己的情怀?
14.①指出动乱原因是官员冗杂、名实混淆,提出区分士族、寒门、侨居之人做官区别的措施。②提出弘扬《诗》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③举例论证诗歌的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钟嵘字仲伟,颍川郡长社县人。钟嵘同他的哥哥钟岏、弟弟钟屿都很好学,有见识和思想。钟嵘,齐朝永明年间为国子监生,通晓《周易》,卫军王俭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很欣赏他。后为本州推举为秀才。最初任王国侍郎,迁任抚军行参军,出任安国县令。
永元末年,任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年,制度虽有改革,但事务繁忙,日不暇给。钟嵘于是上书说:“齐永元年间开始动乱,因为随意对待朝廷的爵位,勋位不是参加战争获取,官依靠贿赂取得。挥洒金银就能取得九卿职位,凭藉请托信件就能跻身军官行列,骑都尉充塞街市,中郎将满街满巷。身穿官员的服饰,还干着奴仆的事情;职务虽说是黄门、散骑之类,还亲自承担衙吏的差事。名实混淆,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我认为军官假如是累代士族,他家自有名望,如果只是依靠这点得到爵位,那就全都应当削除,以使那些贪求利禄之徒引为鉴戒。假如是仕宦之家,寒素出身,就应当准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门第在仕途尽力,不应当空授军中职务,致使清贵之职泛滥。假如是侨居的北方人任职,应加存问安抚,但应严格控制他们的俸禄,禁止他们妨碍政务,只是授予虚职而已。我只是尽心竭力,进献自己的愚忠,不考虑众人的议论。”高祖命令把这份上书交给尚书省施行。
当时有隐士何胤在若邪山筑造房室,山中发洪水,冲走了树木,冲倒了石块,唯独这住室存留下来。元简让钟嵘作一篇《瑞室颂》来表彰何胤,文辞很典雅华丽。
材料二:
所以《诗》有六义,其中第一叫兴,第二叫赋,第三叫比。文辞已尽而含义未尽,就是兴;借其他事物来表明自己的思想,就是比;直接描绘事物,用言辞来描摹事物情状,就是赋。弘扬《诗》的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情况使用它们,用风骨去增强诗的内容,用文采去润饰诗的文辞,能使品味诗的人觉得其味无穷,听到诗的人感情萌动,这是诗中的上乘作品。假如只用比、兴手法,其毛病在于含义过于深奥,含义深奥就会使人感觉文辞艰涩。假如又只用赋这种手法,那么毛病就在于意义浅显,意义浅显就显得文辞松散,因而油滑浮泛,失去控制,显示出芜杂混乱的毛病。
至于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隆冬严寒,这都是四季的变化使人产生感触而写入诗中。嘉节盛会藉诗以表达情谊,离别友朋借诗以表达愁怨。至于楚臣屈原被放逐,汉姬昭君离宫廷,有的人尸横塞外,有的人魂逐飞蓬,有的人负戈戍边,有的人威震边塞,边塞游子天寒衣单,深闺妇人思亲泪尽。又有士人辞官出朝,去而不返;美女入宫受宠,倾城倾国。这种种情况,都激荡人们的心灵,不陈述诗歌凭借什么体现自己的思想,不高声吟咏凭借什么畅抒自己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交流大家的情感,可以表达悲愁哀怨。”要使处在窘迫贫贱之中的人安定,要使孤寂幽居的人没有烦闷,没有什么东西比诗更能起到这种作用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如是仕宦之家,寒素出身,就应当准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门第在仕途尽力,不应当空授军中职务,致使清贵之职泛滥。
“若吏姓寒人”大意是“假如是仕宦之家,寒素出身”,是假设复句的前句,其后D处断开;
“听极其门品”和“不当因军”是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情况,中间G处断开;
“遂”用于句首,引出结果,其前K处断开。
故答案为:DGK。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B.错误。表扬;指旗帜。句意:元简让钟嵘作一篇《瑞室颂》来表彰何胤。/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C.“《梁书》……并称为‘前四史’”错误。《梁书》不在“前四史”之列,《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错误。弘扬、光大;志向远大。句意:弘扬《诗》的这三种表现手法。/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能只是授予虚职”错误,“直乞虚号”强调只是授予虚职。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肇”,开始;“坐”,因为;“即戎”,参加、从事战争;“以”,依靠、凭借。
(2)“陈”,陈述;“展”,体现;“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歌”,吟咏。
故答案为: ①永元年间开始动乱,因为随意对待朝廷的爵位,勋位不是参加战争获取,官依靠贿赂取得。
②不陈述诗歌凭借什么体现自己的思想,不高声吟咏凭借什么畅抒自己的情怀?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有思理”指有见识和思想。
文中他上书说到“永元肇乱,坐弄天爵,勋非即戎……绝其妨正,直乞虚号而已。谨竭愚忠,不恤众口”。他上书中指出动乱原因是官员冗杂、名实混淆,提出区分士族、寒门、侨居之人做官区别的措施;
针对诗歌创作,他认为“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提出弘扬《诗》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
还说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他举例论证诗歌的作用符合要求即可,比如嘉节盛会藉诗以表达情谊,离别友朋借诗以表达愁怨等。
故答案为: ①指出动乱原因是官员冗杂、名实混淆,提出区分士族、寒门、侨居之人做官区别的措施。②提出弘扬《诗》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③举例论证诗歌的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腊前月季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道”二字,否定了“花无十日红”的世俗之见,使诗句有了新意,读来倍感新鲜。
B.“无日不春风”统领全诗,歌颂了月季昂扬向上、生机勃发的无限活力,展现了诗人满腔的热情。
C.“胭脂笔”描摹了月季含苞待放的情态,“四破”句写月季花瓣犹如摔破的翡翠晶莹剔透,鲜翠欲滴。
D.颈联写了月季雪压霜欺花更艳的高尚气质,表达了诗人对其傲霜斗雪可贵品格的赞美之情。
16.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月季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首联和颔联从月季花的季节特征、开放时的形态和色泽来写;②颈联将月季和桃李、雪梅对照着写,突出了月季花香味以及盎然英姿;③尾联从诗人的动作和感受侧面来写月季,突出了对月季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摔破的翡翠”错。“四破犹包翡翠茸”意为“翡翠般的细茸包裹着绽放的花朵”。四破,形容月季花完全展开时的形态。翡翠茸,翡翠般的细茸。
故答案为: 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诗首联写月季花的季节特征,“无日不春风”是纲领,统领全诗诗人以满腔的热情,歌颂月季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生机勃勃,奋发有为;颔联重点描绘了月季花开放时的形态和色泽,“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写月季花花蕾初绽的喜人情态。
颈联以桃李作比,写月季的浓香、风姿,透露出月季花的别有香味,以雪梅作比,又衬托着月季花的盎然英姿。“超”字与“斗”承首联中的“春”字,进一步刻画了月季的雪压霜欺花更艳的高尚气质。
尾联写诗人的独特感受,赞美了月季傲霜斗雪的可贵品格,表露了诗人腊月前见月季的欣喜之情。
故答案为: ①首联和颔联从月季花的季节特征、开放时的形态和色泽来写;②颈联将月季和桃李、雪梅对照着写,突出了月季花香味以及盎然英姿;③尾联从诗人的动作和感受侧面来写月季,突出了对月季的喜爱之情。
17.(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诗人以问句形式表达自己期待上战场杀敌、擒住敌方首领的句子是“ , ”,一腔报国热情跃然纸上。
(2)《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是从中脱胎而来。
(3)十二生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2023年是兔年,请写出一句含有“兔”的古诗句:“ ”“2024年是龙年,请写出一句含有“龙”的古诗句:“ ”。
【答案】(1)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露脚斜飞湿寒兔;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缨、缚、戎、脚。
故答案为:(1)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2)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3)露脚斜飞湿寒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白兔捣药成)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夜鱼龙舞/鱼龙潜跃水成文)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美国关于孔子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主流认识是,孔子在个人品行方面几乎①____。多种流传和使用广泛的出版物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②____充满了崇敬之情。基本的表述为:孔子自幼天资不凡,异于常人,成年之后,以变革社会、救赎民众为己任,年仅23岁就已经制定出改革社会的纲领。他推行“严格的道德体系”,倡导节制、公正和其他美德,反对华而不实和铺张浪费,志在升华人类的思想境界。尽管挫折不断,孔子仍③____,坚持周游列国,改良社会风气。
今天的美国以其政治制度为荣。鲜为人知的是,美国早期承袭欧洲启蒙思想,在政治辩论中频繁引用孔子言论。富兰克林认为,一旦显要人物在革新社会方面做出表率,普通民众就会跟进。这一信念就来自孔子思想。1825年6月,《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到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无可指摘(完美无瑕);字里行间(无一例外);矢志不渝(初衷不改)
19.示例一:《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把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示例二:《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原文“但主流认识是,孔子在个人品行方面……”可知,此处是说孔子的品行无可挑剔,故可填“无可指摘(完美无瑕)”。“无可指摘”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完美无瑕”的意思是形容达到最好标准,没有任何缺陷。
第二空,结合原文“出版物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经历……充满了崇敬之情”可知,此处是说通过文字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故可填“字里行间(无一例外)”。“字里行间”的意思是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无一例外”的意思是都是这样,没有其他特殊的。
第三空,结合原文“尽管挫折不断,孔子……坚持周游列国,改良社会风气”可知,此处是说孔子遭遇挫折,仍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故可填“矢志不渝(初衷不改)”。“矢志不渝”的意思是立下誓言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初衷不改”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做事情,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不随时间改变。
故答案为: 无可指摘(完美无瑕);字里行间(无一例外);矢志不渝(初衷不改)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意重复,“及到”语意重复,删掉“及”或“到”;
二是结构混乱,“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理想模式”结构混乱,可改为“把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或“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故答案为: 示例一:《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把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示例二:《国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谈及促进人类进步的手段,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视为政治家追求变革的理想模式。)
(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家所在之地叫“观音寺胡同”,很长一段时期那儿都是我们的乐园,放了学先要到那儿去。有时是为了一本小人书,或者是为了抄作业。还有一回专门是为了比赛胆儿大。“晚上谁敢到那庙里去?”“这有什么,喊!”“有什么?有鬼,你敢去吗?”“废话!我早都去过了。”“嘿,你要不信嘿……今儿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么呀,喊!”“行,谁不去谁孙子,敢不敢?”“行,几点?”“九点。”“行,九点就九点!”那天晚上我们①____,我们走进庙门时还是满天星斗,不一会儿天却阴上来,而且起了风。我们在侧殿的台阶上蹲着,不敢动也不敢大声说话,荒草摇摇,老树沙沙,月亮在云中一跳一跳地走。有人说想回家去撒泡尿。有人说撒尿你就到那边撒去呗。有人说别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②____,就怕一下雨家里人该着急了。有人说一下雨蛇先出来,然后指不定还有什么呢。那个想撒尿的开始发抖,大家渐渐都有了便意,说憋尿是要生病的,有个人老是憋尿后来就变成了罗锅儿。大家惊诧道:是嘛?那就不如都回家上厕所吧。可是第二天,那个最先要上厕所的成了唯一要上厕所的,③____,说要不是他我们还会在那儿待很久,说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我们”去庙里前后各有一段关于对话的记叙,两者的叙述方式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20.真的到那庙里去了(约定好一起去庙里);有人说下雨也不怕;大家都埋怨他
21.①去庙里前对话直接陈述说话内容,使对话节奏加快,体现“我们”比赛胆儿大时内心的兴奋、激动。②在庙里的对话指出说话人是“有的人”,对说话内容进行转述,使对话节奏减缓,将每个人此时内心紧张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心理细腻地表达出来。
22.①“摇摇”“沙沙”通过运用叠词,写出荒草、老树的状态,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②“一跳一跳”将月亮的“行走”动态化(或:用比拟手法),通过“跳”这一诡异的动作,更能衬托出“我们”此时内心的害怕、恐惧心理。
【知识点】语句补写;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叠音词效果的能力。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文“晚上谁敢到那庙里去”和后文“我们走进庙门时还是满天星斗”可知,此处是说大家一起去庙里,故可填“真的到那庙里去了(约定好一起去庙里)”。
第二空,结合前文“有人说别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和后文“就怕一下雨家里人该着急了”可知,此处与后文的“怕一下雨家里人该着急”相对应,说也不怕下雨,故可填“有人说下雨也不怕”。
第三空,结合前文“那个最先要上厕所的成了唯一要上厕所的”和后文“说要不是他我们还会在那儿待很久,说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可知,此处是说大家对上厕所的他产生了不满,故可填“大家都埋怨他”。
故答案为: 真的到那庙里去了(约定好一起去庙里);有人说下雨也不怕;大家都埋怨他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原文“‘晚上谁敢到那庙里去?’‘这有什么,喊!’‘有什么?有鬼,你敢去吗?’‘废话!我早都去过了。’‘嘿,你要不信嘿……今儿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么呀,喊!’‘行,谁不去谁孙子,敢不敢?’‘行,几点?’‘九点。’‘行,九点就九点!’”可知,去庙里前对话直接陈述故事情节和事件的发展。它能够提供清晰、明确的信息,让读者直接了解故事的发展和细节。同时使对话节奏加快,体现“我们”比赛胆儿大时内心的兴奋、激动。
结合原文“有人说一下雨蛇先出来,然后指不定还有什么呢。那个想撒尿的开始发抖,大家渐渐都有了便意,说憋尿是要生病的,有个人老是憋尿后来就变成了罗锅儿。大家惊诧道:是嘛?那就不如都回家上厕所吧”可知,在庙里的对话指出说话人是“有的人”,对说话内容进行转述,通过转述来表达信息,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故事发生的场景和背景,使对话节奏减缓,将每个人此时内心紧张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心理细腻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①去庙里前对话直接陈述说话内容,使对话节奏加快,体现“我们”比赛胆儿大时内心的兴奋、激动。②在庙里的对话指出说话人是“有的人”,对说话内容进行转述,使对话节奏减缓,将每个人此时内心紧张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心理细腻地表达出来。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原文“荒草摇摇,老树沙沙”可知,“摇摇”“沙沙”通过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写出荒草、老树的状态,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
结合原文“月亮在云中一跳一跳地走”可知,“一跳一跳”将月亮的“行走”动态化,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月亮当做一跳一跳的生物,生动形象,增添特有的情味。结合前文“我们在侧殿的台阶上蹲着,不敢动也不敢大声说话”可知,通过“跳”这一诡异的动作,更能衬托出“我们”此时内心的害怕、恐惧心理。
故答案为:①“摇摇”“沙沙”通过运用叠词,写出荒草、老树的状态,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②“一跳一跳”将月亮的“行走”动态化(或:用比拟手法),通过“跳”这一诡异的动作,更能衬托出“我们”此时内心的害怕、恐惧心理。
23.(2024高三上·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学之道,即思之道”,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人,就是在对“学”的思考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阅历,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且学且思,见自我天地众生
西方哲学家一方面强调“人啊,认识你自己”;一方面又鼓吹“我们这一生的学习,都只不过是为了回忆前世的美好……”,西方似乎在认识自我与学习上走向玄思;东方哲学则似乎更强调学习的功能性作用,似乎学习除了德性涵养更多是为了功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读书人共同的期许,渴望通过学习改变阶级与命运……但在我看来,能够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且学且思,方能见自我天地众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学意味着去温旧知、习新知,只埋头拉车就无暇抬头看路,那么旧知新知一股脑儿席卷而来时我们的思考没有跟上节奏,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同样,只是一味沉思,胡思乱想不去摄取新知或将旧知优化,就会头昏脑胀疲惫而无所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曾批评整天都在做实验渴望得到夸奖的学徒:“你整天忙于做实验,那么什么时间思考呢?”看来,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才能将旧知新知合理转化为精神营养,不再迷惑和疲惫,变得清醒和笃定。
探索学习本质,找到学习动力,优化学习准备过程,创新学习过程中方式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无数哲人都曾探寻过学习的本质,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永远都是最终目的,所以,学习一定是完善自我的过程。如今很多高三的同学厌学抑郁,长期请假缺课甚至厌世轻生,也许都源于学习动力的丢失。当然,此学习指的是狭义的课程学习,其实,年轻人学习的资源唾手可得,B站、知乎、喜马拉雅APP甚至小红书等都可以是学习资源丰富的平台,我们不必抱怨资源匮乏,资源其实俯拾皆是。另外,很多打通底层逻辑的创新学习衍生的方法也是切实可用的,传统的背默式学习逐渐被合作式小组式任务单式学习取代,相信优化学习的资源及方式定能助力我们更高效的学习。
学习及对学习的思考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也看清自己。
很难想象人在蒙昧时期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但人的学习意识一旦觉醒,从学习能力逐步变现开始,我们就似乎天然地明白学习可以拓宽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他人、对自己认识的边界。学习不止于课程学习,更多的是我们出于本能学会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及绽放个人价值。起初我们面对苍茫宇宙只能恐惧与崇拜,后来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开拓,我们登录月球、探秘黑洞,甚至要靠近太阳,我们发现地球在银河系很小,银河系在宇宙中也很小,我们人类也并不是莎翁鼓吹的万物的灵长世界的主宰,我们也很渺小……
就让我们且学且思吧,在学与思中,洞见他人、自我、天地众生;在思与学中,也能绽放自我,拥抱丰盈人生。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学习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无论是劝耕、劝读的古代,还是流行“学习强国”“学习进行时”的今天,“学习”应是既常谈也常新的话题。“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引出材料的核心词“学习”。“学之道,即思之道”出处不明,又引出“思”的话题,此处“学”与“思”并提,二者等重,从逻辑上看是“全同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学而思”“学且思”。
“有的人思考何为学习,有的人思考为何学习,有的人思考如何获得学习资源,有的人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主要信息是“思考学习”。从语法角度看,这是动宾结构,两者关系有了轻重之分,“学习”是核心词,是“思考”的对象,而“思考”成了一种动作状态。
材料又从不同维度分解“学习”——“何为学习”是学习的概念和本质,“为何学习”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获得学习资源”“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则是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侧重于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只能对应前面“为何学习”,作为结语未能概括整个材料。
整个作文材料,多次转换话题,也在添加作文要素,不难想象考生审题时会有纠结,都写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轻重难分主次,只写一点又怕“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丢了要点。
写作时,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以“学习”为中心,从“何为”“为何”“如何”的一个或几个角度写,并考虑“思考”在材料中多次亮相,不能弃之不理,要写出“思考”的大致过程,或写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如果只谈“学习”不谈“思考”,不能算切合题意;如果只谈“思考”不谈“学习”,则有偏题之虞。
【立意提取】
1.学之道,思之道。
2.学以致思,思以促学。
3.积学习之跬步,以思考致千里。
4. 学海无涯,思以为舟。
5.以学奠基走先路,以思创新拓己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