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训练 2024--2025学年
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一方书桌,三寸粉笔;一生光阴,四季流转。教师是青春梦想的奠基人,是________未来的指路灯。一朝为师,能做半生bǎng yàng。感念恩师,他们帮我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我们长大,伴我们走过mí máng,助我们插上翅膀。感念恩师,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学术造诣引导我们向上向善,以人格魅力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即使青丝成华发,但师生之间的________情谊却始终不变,老师们的辛勤________也始终歌颂不完。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流转________ 奠基________
bǎng yàng mí máng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照亮 厚重 播种 B.照亮 深厚 耕耘
C.点亮 厚重 播种 D.点亮 深厚 耕耘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名句名篇默写
2.根据本学期所学古诗文,补全下列句子。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杜牧在《赤壁》中用“(7) ,(8) ”两句诗表达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流露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采菊
陆游
秋花莫插鬓,虽好亦凄凉。
采菊还挼却,空余满袖香。
3.甲、乙两首诗的作者在写作时均调动了感官。甲诗第七、八句,主要从 觉角度描绘景物,展现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图;乙诗最后一句,则从 觉角度来写“采菊”的心境。
4.赵燕认为陶渊明的知音必然能够领会“此中有真意”中传达的“真意”,请说说你领会到的“真意”。
5.小冀与你围绕本诗进行交流,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冀:甲、乙两首诗都写到“采菊”,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我:小冀,我不认同你的看法。两首诗虽然都写到诗人“采菊”,但寄寓的情思却不同: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材料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材料三: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②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③之则危,背之则亡④。《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苍苍莽莽:苍茫广阔。②与:亲近,亲附。③非:非难,反对。④亡:这里指国家或政权灭亡。
6.孟子, 时期思想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 (2)而后喻( )
8.用“/”给材料三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
10.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孟子提出的观点给你在学习方面带来的启发。
11.联系三则材料,请你说说国家若要长治久安且发展壮大需要哪些条件。
五、名著阅读
12. 2024年10月,迎来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班级围绕《红星照耀中国》开展“重温红色经典,传承长征精神”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对话经典】
(1)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3.【任务二:走进长征】
(2)为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班长搜集了以下材料,从中你发现红军长征时期经历了哪些困难?请写出其中的三点。
长征的统计数字(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
▲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 ▲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 ▲二百三十五天的白天行军 ▲十八天夜间行军 ▲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 ▲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 ▲爬过18条山脉 ▲渡过24条河流 ▲经过12个省份 ▲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 ▲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州桥是一座空腹式圆弧形敞肩石拱桥。桥长50.82米,桥面宽9.6米,看上去雄伟壮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了。桥拱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口径不一的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平时,河水从大桥拱流过;发大水时,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拱流过。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身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重量,节省了石料。大拱套小拱,桥身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28道同样规格的弓合拢在一起,组成一套弧形的桥拱。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桥的两侧有石栏板,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有的刻着双龙戏珠,玩得那样尽兴。所有的龙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摘编自《每天读点中国史》,有删改)
【材料二】
(图为梁思成手绘河北赵县“永通桥”)
【材料三】
据《水经注》卷十六载:“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涧有石梁,即旅人桥。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题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殆为“拱桥”最初之记载。“拱桥”之构材,用石者最多,又有五边形拱、圆拱、平拱、尖拱等数种类型。 圆拱之桥国内较为普通,其最长者当推明代周忱所建苏州宝带桥,多至五十余瓮。
(摘编自《中国桥梁简史》,有删改)
【材料四】
①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丰富文化精髓,不少古桥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其中,位于陕西渭河古桥(中渭桥)、西汉沙河桥、隋灞桥、唐东渭桥的建造技术领先世界同期水平,涵盖了千百年来优秀的造桥技艺。文化观察员潼潼将带领我们走进陕西几座有名的古桥遗址,探访这些古桥的艺术魅力和精彩故事。
②沙河古桥遗址:古时可并行十辆战车位于陕西咸阳秦都区的沙河古桥是木架结构的桥梁遗址,考古人员在该区域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两座桥梁遗迹,两桥相距330米,便把它们编为1号、2号桥。1号桥遗址位于钓台街办,面积约1400平方米。残长约76米、宽约16米,相当于今天的4车道,古代战车可并行10辆。2号桥遗址残长约40米,宽约20米,揭露出木质桥桩5排41根,个别桥桩有榫卯结构。沙河桥位于秦汉上林苑内,推测其功能可能为解决上林苑南北交通问题,满足秦汉帝王上林苑内行宫间游猎等交通需求,为研究秦汉时期长安城周边的交通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③东渭桥遗址:属唐长安渭河三桥之一据《唐六典》记载,唐代长安有3座渭河桥,“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桥(西渭桥)、中渭桥、东渭桥”。1981至1983年,陕西省文管会和高陵区文化馆联合对东渭桥遗址进行钻探发掘,结合出土记事碑刻、考古发掘资料与古代文献相印证,断定该遗址为唐长安渭河三桥之一的东渭桥遗址。东渭桥是渭北进入长安城的重要通道,唐时,外国著名僧人圆仁和尚随第十八次遣唐使从东渭桥进入到长安城,圆仁和尚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行记》中有对东渭桥详细的描述,所以东渭桥也是作为当时中外友好的象征被载入史册。
(摘编自《西安古桥,等你来瞧》,有删改)
14.请仔细观察【材料二】的手绘图,借助【材料一】进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外形上看,永通桥与赵州桥十分相似,两者都属于拱桥的类型。
B.永通桥与赵州桥结构相同,都是大拱左右两肩上各两小拱的结构。
C.永通桥大拱的长度大约只有赵州桥的三分之二,但两桥桥宽一样。
D.在省料、减重、防洪等多个方面,永通桥与赵州桥具有相同优势。
15.【材料三】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6.跟随潼潼参观完陕西古桥遗址,请你结合相关材料,说说这些古桥具备怎样的功用和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 “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仿佛瞬间成冰,碎成一地畏惧,我还能读书吗?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那天,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 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犹如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都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17.阅读本文,请以“桌”为线索,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8.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句。
(1)那天,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本句将“暖暖的”后置,请赏析其妙处)
(2)爹说这话时,声音犹如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都飞走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句)
19.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20.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21.小意象装载了大人生。作者从“小”处发力,从一张桌子说起,道出了“我”和父亲的艰苦经历。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的感想。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边是题目为《发现身边的美好》的漫画。请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5年1月10日初中语文作业》参考答案
1.(1)zhuǎn diàn 榜样 迷茫
(2)D
(3)“感念恩师,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学术造诣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以人格魅力引导我们向上向善”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流转, liú zhuǎn ,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奠基,diàn jī,表示奠定或建立的意思。
榜样, bǎng yàng ,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迷茫,mí máng。指模糊不清、迷惑茫然、神情恍惚。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照亮:①动词,照射使明亮。②动词,明鉴;洞察。
点亮:通常指的是将某物从黑暗或未激活的状态转变为明亮或有活性的状态。
厚重:指某物或某人在质地、质感上具有厚实的特点,也可用来形容文化积淀深厚或人的品质沉稳、诚恳等。
深厚;①形容有形物体厚实、上下距离大。②形容 (基础)坚实。③形容 (感情)浓厚。
播种:撒布种子。
耕耘:(动)耕地和除草,泛指田间劳动。也比喻其他方面的辛勤劳动。
根据句意,“教师是青春梦想的奠基人,是________未来的指路灯”,在此处,“奠基”是基础,是开始,“点亮”更为合适,都是开始,体现了教师给予希望的作用。接着,“师生之间的________情谊却始终不变”中,这里用来形容感情深厚,“深厚”更符合表达师生感情深远的意义。“老师们的辛勤________也始终歌颂不完”中,“耕耘”指的是默默付出的辛勤劳动,而且是长时间的,“播种”从时间看是短暂的,不符合教师长期教导学生的事实,所以“耕耘”与句意吻合。故选D。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以学术造诣引导我们向上向善,以人格魅力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句式不搭配且不符合逻辑。“学术造诣”与“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搭配,“人格魅力”与“引导我们向上向善”搭配,修改后的句子可以改为“以学术造诣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以人格魅力引导我们向上向善”。
2. 采菊东篱下 提携玉龙为君死 九万里风鹏正举 无可奈何花落去 威武不能屈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 视 嗅 4.示例:“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既表现为山水自然的具体之美,又指悠然自得的心境。 5.示例:甲诗通过写在南山采菊时的所见所感,衬托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乙诗通过写日常采菊的细节和感受,展现出诗人内心淡淡的哀伤。
文本通过解读陶渊明和陆游的两首诗,深入探讨了古代诗歌中的心境和意境描绘。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他借山水田园的宁静远离世俗之喧闹,表达了一种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而陆游的《采菊》则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达了对短暂美丽的凄凉感叹。两者虽都提到“采菊”,但陶诗偏重于哲思和内心宁静的追求,陆诗则突出感伤与生命无常的体认。通过感官细腻且真切的描绘,两首诗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并激发沉思。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甲诗第七、八句句意: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句描绘了傍晚时分山中的气象以及飞鸟结伴归巢的画面,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景象来展现田园风光,所以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描绘景物。
第二空,乙诗最后一句句意:只留下满袖的菊花香气。这里是通过鼻子闻到的气味来体现“采菊”后的心境,所以是从嗅觉角度来写的。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为: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真意: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
根据甲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知,诗人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之时,能悠然看到南山的美景,欣赏着傍晚山间的美好气象以及飞鸟归巢的和谐画面,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悠然闲适心境。
根据乙诗“秋花莫插鬓,虽好亦凄凉。采菊还挼却,空余满袖香”可知,诗人先是觉得菊花虽美但插在鬓发上却透着凄凉,采下后又揉搓掉,只留满袖香气,通过这些日常采菊的细节以及传达出的凄凉之感,展现出诗人内心有着淡淡的哀伤情绪。
6. 战国 儒 7. 放弃 了解、明白 8.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9.百姓亲附,国家就安宁,(百姓)辅佐,国家就强大。(意对即可) 10.示例: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气馁、放弃,应保持积极心态,直面困难;在学习成绩进步时,不应骄傲,不能放松,应继续努力。(言之有理即可) 11.示例:(1)国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臣,国外要有敌国外患;(2)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君主要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6.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他主张“仁政”,提出“性善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后世常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放弃城池而逃离。委,放弃。
(2)句意: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喻,了解、明白。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国家最终不灭亡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民怨其上”表明百姓对君主有怨恨的情况;“不遂亡者”进一步阐述结果要素;“未之有也”说明前面的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故断为: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有:与,亲附、拥护;辅 辅助、辅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上天要降大任给人,会先让人经历诸多困苦,借此磨炼人,使其增长才干。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气馁、放弃,要像经受磨炼的人一样,保持积极心态,直面困难,如此才能提升学习能力。
根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忧患能使人谋求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走向灭亡。所以在学习成绩进步时,我们不应骄傲自满,不能因取得成绩就放松懈怠,应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否则可能会在安逸中停滞不前,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持续努力学习。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国家内若无坚守法度、辅佐君主的贤士,外无足以抗衡的敌国忧患,便易走向衰亡。这表明国内贤臣能稳固统治秩序,国外的忧患能激发国家奋进,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备条件。
根据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君主行仁政,会获民众支持,失道则遭背弃。说明君主秉持道义、关爱百姓,才能赢得民心,稳固统治。
根据材料三“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可知,明确指出君主应以百姓为根本,百姓拥护,国家才会安定强大,反之则危亡。突出了百姓对国家的关键作用,君主需重视百姓权益,得民心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材料二: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材料三:
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统治百姓的君主,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会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诗经》里说:‘如果做人不善良,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国家最终不灭亡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12--13.(1)B
(2)行军路途遥远;自然环境险恶;敌方围追堵截;遭遇军阀包围:穿越陌生区域;战斗频繁等。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结合“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可知,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名著内容。结合题干所给材料总结概括红军长征时期经历的困难。
结合“二百三十五天的白天行军”“十八天夜间行军”“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经过12个省份”等可知,红军行军路途遥远,战事紧张;
结合“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等可知,红军长征所遇自然环境恶劣;
结合“十五个整天的大决战”“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等可知,红军长征途中遭遇敌军围追堵截,战事频繁;
结合“深入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从没到过的地方”可知,红军穿越偏僻陌生区域,途中饥寒交迫,历经了很多艰难和险阻。
14.C 15.画线部分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水经注》的记载,既凸显了我国拱桥历史的悠久,也提供了相关佐证,提升了语言的准确性与材料的说服力。 16.①满足交通需求;②为研究古时的交通与布局提供线索;③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有误,结合材料一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和材料二中图片中“25.52m”可知,永通桥大拱的长度大约只有赵州桥的三分之二,但是材料二图片中并未标明永通桥的宽度,“两桥桥宽一样”没有依据;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材料三画线句“据《水经注》卷十六载:‘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涧有石梁,即旅人桥。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题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可知,这句话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文中引用了《水经注》中关于旅人桥的记载,详细描述了旅人桥的位置、建造材料以及建成时间等信息,旅人桥建于公元 282 年,这一历史记载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拱桥,凸显了我国拱桥历史的悠久;此外,引用权威古籍《水经注》中的内容,为所阐述的关于我国拱桥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佐证,使读者更容易信服,同时也让语言更加准确、严谨,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通过这种引资料的方式,让读者对我国拱桥的历史有了更直观、更具权威性的认识。
16.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四第②段“沙河桥位于秦汉上林苑内,推测其功能可能为解决上林苑南北交通问题,满足秦汉帝王上林苑内行宫间游猎等交通需求”可知,沙河古桥可以满足交通需求,为帝王游猎等提供便利。由此可得:这些古桥具备满足交通需求的功用。
结合材料四第②段“为研究秦汉时期长安城周边的交通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可知,沙河古桥遗址为研究秦汉时期长安城周边的交通与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可得:这些古桥具有为研究古时的交通与布局提供线索的价值。
结合材料四第③段“东渭桥是渭北进入长安城的重要通道,唐时,外国著名僧人圆仁和尚随第十八次遣唐使从东渭桥进入到长安城,圆仁和尚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行记》中有对东渭桥详细的描述,所以东渭桥也是作为当时中外友好的象征被载入史册”可知,东渭桥是外国僧人进入长安城的通道,是中外友好的象征。由此可得:这些古桥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17.(1)父亲为“我”收拾一半梳妆桌。
(2)父亲为“我”做新书桌。 18.(1)“暖暖的”后置是为了强调该词语,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烘托出“我”看到新桌子时的喜悦心情。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爹说话的声音比作半夜里的春雷,形象地描绘出爹说话的声音之大,同时也表现出爹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19.爹听到“我”的话,看似没有反应,实则内心有波动,通过描写汗珠形象地写出此时爹内心选择的艰难,表现了爹沉默的性格和父爱的深沉。 20.内容上,描绘了“我”放学回家的情景,以及父亲劳作归来的疲惫状态,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和艰辛。结构上,为下文“我”想要一张合适的桌子以及父亲为“我”做新桌子等情节做铺垫。情感上,奠定了文章怀念、感恩的情感基调。 21.(主题)知识改变命运。
(感想)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这正是读书的大好年华。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④段“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可知,父亲为“我”收拾一半梳妆桌。
第二空,根据第⑨段“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可知,父亲为“我”做新书桌。
1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结合⑨段“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可知,画线句“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为环境描写且为倒装句,“暖暖的”不仅形容春风,也暗指作者的心情。这句话烘托出“我”看到新桌子后内心的喜悦兴奋之情。
(2)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父亲说话的声音比作“半夜里的春雷”,生动形象地突出父亲当时激动和罕见的表达,反映他对孩子读书的重视与期盼;“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都飞走了”是夸张,进一步强化了父亲声音的强烈和情感的投入。
19.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 段画线句“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可知,爹听到“我”说要去打工的话,表面看起来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似乎没有听见。集合“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这个细节,可知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汗珠子”以人的情感,形象地描绘出爹在听到这个决定时,内心所经历的挣扎和选择的艰难。爹不想让“我”放弃读书去打工,但可能又面临着家庭经济的困境,所以内心极其纠结。 这个句子生动展现了爹沉默寡言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我”的深沉父爱,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愿轻易放弃孩子读书的机会。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爹的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20.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
内容上,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通过描写“我”放学后的情景,表现了“我”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性,尽管家境困难,仍努力完成学业。同时,通过与父亲回家疲惫情景的对比,突显了家庭的艰辛和父亲的辛劳。
结构上,为后文对父亲默默支持的理解和感恩作铺垫。这段描写不仅增加了情感深度,还为后文“我”逐渐追求学业的历程埋下伏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感染力。
2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分析和感悟启示。
本文通过叙述“我”从小学到高中,从半张桌子到小方桌,再到更大的书桌的学习经历,展现了“我”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逐渐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世界,最终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跨越。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一张桌子的成长历程,反映了知识对于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题上,文章深刻揭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尽管家庭条件艰苦,但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得“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学习获得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故事,也是对教育力量的颂扬,表明了知识和教育是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实现个人梦想的关键。结合自身实际,作为当代学生,我们拥有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勤奋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提升自我。知识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为我们打开未来的大门,帮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追求知识,用所学回馈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一桌人生》这篇文章启示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我们拥有求知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支持、社会的关怀以及个人的奋斗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推动我们向前的力量。
例文:
身边的美好,点亮生活
《发现身边的美好》这幅漫画,以简洁而深刻的画面,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追求梦想和未来的道路上,不要忘记身边那些微小却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如同夜空中的繁星,虽然看似渺小,却能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点亮我们的生活。
梦想和未来,就像那耀眼的太阳,吸引着我们不断前行。我们为了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努力拼搏,挥洒汗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目光往往聚焦在远方的目标上,而忽略了身边的点滴美好。
比如,每天清晨为我们准备早餐的父母,他们忙碌的身影和关切的眼神,是我们生活中最温暖的依靠,可我们却常常因为着急出门而忽略了他们的付出;又如,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年轻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传递着善良与爱心,却可能在我们匆匆赶路的瞬间被错过;还有,学校同学们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能为我们带来力量和慰藉,但在忙碌的学习中,我们可能无暇顾及。
然而,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去感受这些身边的美好时,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学习上的挫折心情低落,独自在公园里散步。无意中看到一只小蚂蚁正在搬运食物,它虽然渺小,却坚持不懈,努力地将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食物往蚁巢拖。那一刻,我被小蚂蚁的坚韧所打动,不禁联想到自己,一次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去发现和珍惜。
身边的美好,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还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当我们看到路边绽放的野花,会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美丽;当我们听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声,会回忆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品尝到妈妈做的家常菜,会体会到家的温馨与幸福。这些美好的瞬间,就像一道道阳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阴霾,让我们重新充满活力。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珍惜这些美好,并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美好,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点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就像漫画中那朵开得正好的小花,虽然不起眼,却能在我们奔跑的途中,给予我们一份惊喜和感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烂多姿。
一、审题立意。这幅漫画通过简洁的画面和文字,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在追求梦想和未来(象征着远大目标和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只顾埋头奔跑,而忽略了身边那些微小却美好的事物(如路旁的小花)。它启示我们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和珍惜身边的美好,这些美好可能是亲情、友情、自然之美、生活中的小确幸等,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慰藉和力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二、思路点拨。记叙文思路,开头以自己忙碌于学习或生活琐事,心情烦躁开篇,如:“最近的日子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我在书山题海和各种补习班之间疲于奔命,心中满是对未来的焦虑,却无暇顾及其他。”中间情节:如偶遇美好。讲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如周末去公园散心时,看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比如一位老人在悠闲地放风筝,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笑容,他的身旁有一只小狗欢快地奔跑着。自己被这温馨的场景吸引,停下脚步静静观看,心中的烦躁渐渐消散。描写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理变化,如:“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温暖的力量包围,那老人的笑容和小狗的活泼,就像一缕阳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意识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简单而美好的瞬间。结尾总结升华,如:“生活就像一场旅行,梦想是远方的目的地,而身边的美好则是沿途的风景。我们不能因为一心奔向远方,而错过这些美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忘发现身边的美好,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宝藏。”
议论文思路,开头可引用漫画中的内容,引出论点,如:“漫画《发现身边的美好》中,那个努力朝着太阳奔跑却不忘看看路旁小花的人,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追求梦想的征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身边的美好,因为这些美好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间分论点一:身边的美好能缓解压力,给予心灵慰藉。举例论证:列举一些名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通过欣赏身边的自然美景、与家人朋友相处等方式缓解压力,重新获得创作灵感或继续前行的动力的事例,如贝多芬在乡间散步时获得音乐创作的灵感。道理论证:阐述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身边的美好就像一剂良药,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从而更好地应对困难。分论点二:发现身边的美好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比论证:将只关注目标、忽略身边美好的人和懂得发现美好、享受生活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前者容易陷入焦虑和疲惫,而后者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分论点三:珍惜身边美好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举例论证:可以引用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在经历挫折后,通过发现身边的美好而重新找到生活意义的情节,如《瓦尔登湖》中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珍惜身边美好对理解生活真谛的重要性。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论点,如:“朋友们,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放慢脚步,睁开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因为这些美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它们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烂,让我们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