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美术五下第4课《烽火岁月》核心素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岭南版】美术五下第4课《烽火岁月》核心素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1-18 13:0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4烽火岁月 教学设计
课题 烽火岁月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烽火岁月》这一课是岭南版五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程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我国抗战时期的美术创作进行赏析和观察,领略抗战时期艺术家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人物感情,与爱国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家的理念,以及对艺术的观察能力,进而提升自己对抗战时期爱国情感的表达和思考。教材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能,同时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022新课标要求 1、能领略和欣赏艺术家创作下,美术作品中人物饱满的情感呈现,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2、在学习完理论之后尝试自己创作的过程中,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结合多个创意特点和设计灵感完成美术创作,增强个人所得感。3、学会从外观、描绘手法、颜色和绘画技巧等方面赏析一幅著名绘画的人物表达特点,能结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进行人物情感表达的绘画,形成设计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通过观察抗战时期著名人物作品绘画,学习抗战时期艺术技巧的手法,明白在抗战时期艺术的使用手法与技巧,并可以观察不同的画作使用了什么手法与技巧。(审美感知)。2. 明白抗战时代艺术家通过对人物形态、神态的刻画,以及对环境的渲染,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爱国情感,并能够结合所学运用不同的艺术技巧和媒介来表达个人对人物情感表达的物化呈现,展现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手法。(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在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往往与特定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例如,中国特有的忠君爱国思想,在人物表现中常常体现为对国家和家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所提及的作品,不仅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更能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目标群体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在10-11岁之间,进一步接触系统化的美术课程。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表达都处于发展到形成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可能更为突出。
重点 能够对抗战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手法分析与技巧学习。
难点 能够将所学知识点融入到美术创作当中。
材料准备 教学材料、举例艺术作品、引入视频、油笔、画布、水彩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自古以来,为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和民族的繁荣富国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展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与乐观坚韧的意志。(出示图片) 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艰苦岁月》。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内容。
讲授新课 小知识《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是潘鹤受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委托,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而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原型是琼崖红军在海南岛母瑞山的艰苦斗争岁月,1932年7月琼崖纵队遭到重创,被围困在母瑞山上,队伍仅剩下25人 。在此期间,时任琼崖苏维埃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的王业熹常吹笛子鼓舞士气,让战士们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欣赏·感受(一)作品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艰苦岁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三角形的构图中体积起伏波澜、手法自由,艺术形象生动自然,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之作。(出示图片)小知识三角构图法在绘画中运用广泛且巧妙,无论是描绘人物、风景还是静物,皆可通过构建三角形布局,有效整合画面元素。通过三角构图,绘画者可将多样元素融合于一体,赋予作品和谐统一的视觉魅力与内在秩序,使观众在欣赏时能迅速捕捉重点并感受画面的精妙平衡。问:同学们欣赏完上述蒋兆和先生绘画的《烽火岁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与大家一起分享。答:雕塑中的人物表情凝重,神情恍惚,传达出深深的无助与绝望。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也引发了对人性和社会责任的思考。答:通过这幅画,我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它能够唤起人们对革命历史问题的关注与反思。二、欣赏·感受(二)《他并没有死去》中运用独特的黑白关系构图,表现了一个战士虽倒下了,但仍然紧握着手中的步枪,刺刀上悬挂的革命书籍给黑夜带来了光明。(出示图片)小知识黑白关系构图法,是视觉艺术领域的经典“魔法”。黑与白,绝非简单颜色,摄影中黑化为阴影藏起细节,白化作高光点亮画面。二者反差衬托,凸显主体;巧用其形状、大小与位置布局,像无形丝线牵引视线,助创作者精准表意,解锁无限创意。小贴士:吴国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画作背景关联革命关键节点。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建起根据地。可党内不乏悲观者,质疑“红旗能打多久”,毛泽东撰文答疑、指明方向,成画作创作的思想根基,借此展现革命光明前景。三、艺术欣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幅画运用了多元且精妙的艺术手法。构图层面,采用全景式布局,层次分明,拉开空间纵深,凸显革命的宏大格局与燎原态势。 色彩运用极具巧思,鲜明对比冷暖色调,以热烈的红色象征革命火种、热血激情,冷色衬艰难环境,强化正义与希望。油画《飞夺泸定桥》艺术手法精妙。构图上,巧用对角线,凸显红军冲锋的迅猛态势,强热血斗志,冷色绘河水、硝烟,营造紧张氛围;笔触豪放,快速扫刷绘激战,细腻勾勒战士神情,尽显无畏,感染力强。四、实践练习1、搜集有关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谈谈你对这些作品的印象。(出示图片)采用竖幅俯瞰构图,展现八路军居高临下的战斗场景。通过对人物的剪影式塑造及背景的描绘,如崇山峻岭、古长城等,凸显地势险要与战斗激烈,展现出八路军的勇猛顽强和战争的残酷,笔调奔放,富有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振奋之感。(出示图片)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之一,以高浮雕形式呈现,通过刻画典型的游击战场景,如“青纱帐”等,展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的英勇形象。突出指挥员形象,强调党的领导作用,人物三五成组,呈波浪式排列,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和运动感,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的情景。2、画一幅画,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坚强不屈、顽强奋斗的精神。学生作品欣赏(出示图片) 了解《艰苦岁月》的创造背景学生认识《艰苦岁月》。学习小知识完成问题思考。学习《他并没有死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学习小知识。学生完成艺术作品欣赏。进行实践练习。 引导学生了解《艰苦岁月》的创造背景,引导学生加强爱国情怀初步引导学生认识《艰苦岁月》,观察该图中的人物情感表现,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完善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解三角构图法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举例思考并回答思考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赏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突出切入点和方法。完善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解黑白构图法的作用。列举美术作品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情感表现的手法和形式,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所学进行美术内容创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以“红色抗战”为主题,创作一幅人物画。可以使用水墨、国画或现代媒介,尝试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姿态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附上简短的说明,解释你的创作意图。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对我国抗战时期人物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观察,增强了观察能力和思考力以及提升了艺术创作能力。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对人物情感表现的理解以及吸取举例作品的创作灵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完成了自己的绘画作品;在作品展示环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烽火岁月1.认识爱国情怀2.欣赏 感受《烽火岁月》3.欣赏 感受《他并没有死去》4.欣赏 感受《从敌后运来的胜利品》5.欣赏 感受《淮海大战》6.借鉴学习多幅抗战艺术作品7.实践练习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抗战时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强烈的现实性与战斗性---艺术家们以抗战为主题,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直接反映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以及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如李可染的《无辜者的血》描绘了日军轰炸下的悲惨场景,激发人们的抗战决心。鲜明的民族化倾向---一方面借鉴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延安木刻运动中,艺术家吸取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营养,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如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等作品,体现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广泛的传播性---涵盖了绘画、雕塑、木刻版画、歌谣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木刻版画因材料简单、复制性强,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手段;抗战歌谣则以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如《沂蒙山小调》等。浓郁的时代精神与使命感---艺术家们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艺术为武器,投身于抗战宣传。他们深入前线、边区和后方,用画笔、刻刀记录下抗战的历史画面,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体现了“为民族而艺术”的信念。革命时期的各种艺术作品(观看视频)中国抗战时期绘画的常用手法及作用写实手法 作用:真实呈现战争场景与人物,使民众直观感受抗战的残酷和英雄们的英勇无畏,唤起大众的爱国热情与抗战决心。举例: 如离石抗战壁画,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素材,生动描绘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活动及日军暴行,极具现实感。象征手法作用:借助特定形象或符号传达深层寓意,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和抗争意识,为抗战注入精神力量。举例: 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将五位八路军战士与太行山融为一体,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展现出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和坚不可摧的民族意志。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物或事件的特征,强化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让观众更深刻地记住抗战中的重要元素和精神。举例:在一些宣传抗战的漫画中,可能会夸张地表现日军的丑恶嘴脸和狼狈相,以及中国军民的英勇高大形象,增强对敌人的愤恨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叙事手法作用:通过讲述抗战故事,展现抗战历程,使民众全面了解抗战的复杂性与艰苦性,传承抗战精神。举例:许多抗战时期的连环画,以多幅画面连续叙述故事,如“画笔为枪民族救亡——弘扬抗战精神主题连环画展”中的作品,从不同视角展现抗战历史,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融合传统与现代手法作用:既保留民族文化底蕴,又吸收现代艺术元素,使作品更贴合大众审美,易于传播和接受,增强民族凝聚力。举例:离石抗战壁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吸收民间年画勾线立形平涂颜色的技法,同时画面场景采用凹凸渲染的西洋绘画手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出示图片)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学习抗战艺术作品特点赏析革命时期艺术作品学习抗战时期艺术作品的手法及其作用 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认识更多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方便后面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使学生欣赏更多抗战艺术,培养学生对抗战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使学生认识更多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方便后面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结合多个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赏析抗战美术作品中的爱国情怀与技术技巧,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理论知识完成个人美术作品创作,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其相关手法及其技术。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品,激发学生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及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学生多阅读的好习惯,使学生乐于动手乐于表达。
教学反思 优点:结合多个美术作品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艺术家在抗战美术作品中的手法以及技巧,并可以充分理解,从而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进行内容创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爱国意识。不足点:每个人对于抗战艺术作品的相关手法和技巧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个别举例的赏析答案并不一定完全正确,符合作者创作的心境。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