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与运用(24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窥谷(kuī) 叱咄(duō) 缥碧(piǎo) 弗之怠(dài)
B.吝情(lìn) 烨然(huá) 泠泠(líng) 轩邈(miǎo)
C.皲裂(jūn) 箪瓢(dān) 辄尽(zhé) 骈死(pián)
D.婵娟(chán) 黔娄(qián) 硕师(shuò) 汲汲(jí)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
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毫不)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D.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引,提出)
3.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用诗文原句填空。(5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4)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5. 查字典的能力是中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请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绮”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字典上关于“绮”的解释有两种:①有文彩的丝织品;②美丽;美妙。你认为“低绮户”中的“绮”字应选 一义项(填序号)。
6. 八年级五班想举行一次“我做小导游”的活动。去美丽的富春江为游客们做导游,介绍富春江的美丽风光。(8分)
(1)如果你也想参加,请你先准备一套导游语。你准备怎样为游客介绍?(3分)
(2)下面是为各位同学发的景色宣传单上的预备图片。请选用《与朱元思书》中的相关句子,为下面的几幅图片配上相关的主题。(3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3)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有一个上联,现征集下联,游客们都很有兴趣。你能给上联配一个合适的下联吗?(2分)
上联:千峰争雄,奇山飘出天籁音
下联:
二、阅读与理解(46分)
诗歌阅读(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是刘禹锡回赠 的诗。(1分)
8.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
袁枚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以: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
(3)援疑质理 质:
(4)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译文:
(2)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译文:
12.【甲】文中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你认为其中的原因何在?(3分)
13. 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1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上面两文,写出你的探究发现。(至少两条)(2分)
材料1:宋濂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成年后成为明初四大臣之一,并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材料2: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
你的发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雨季到来的时候
闫连科
雨季到来的时候,你不要打伞,不要披上被雨水砸得当当响的塑料薄膜材质的廉价雨衣,就那么冒着雨水,借故从家里出来办些事情,然后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谁家的房后或树下。你光脚钻出竹林间的那条小道,就算身后有了下班回来的汽车喇叭声,也一定不要回头,以防那是你的熟人或邻居,一声召唤,你因无法回答而泄露了你蓄谋已久的秘密。
天空是乌云的灰黑,但在树林中还能看到雨滴在树叶上一点点汇聚落下,划过眼前,是那么晶莹闪亮。衣服已经完全湿了,那就索性脱下来,挂在树枝上,单穿着一条短裤站在柏树或者松树下,去听雨滴落在各种树上的不同声音。雨滴打在掌状的银杏树叶上,如无数的指骨敲在鼓面上;打在细碎的柏叶上,就有如玻璃落在一片石子上的声响;而落在松针上,就有松针连续穿透水珠那样的“吱吱吱”的尖叫声。槐树霸占了柳树的天空,这时落下的雨滴就会无情地击打出因为它们的侵占而被讨伐的喊杀声,而在槐树下矮人一头的柳树,猛烈的雨滴落在槐树上时,它躲在槐树下边,也正躲过了正面的枪林弹雨。那些从槐树上得到缓冲、被反弹起来减缓了速度才又下落的雨,对于柳树来说,正是一场大小适中的淋浴。
原来在树林里飞来爬去的昆虫,也都各自躲到了自己的避风港,偶尔落单留在树林中的小蜜蜂,这时候委屈地落在某棵树的疤节上,等待着阳光的到来,其焦虑和不安,催促着它在一片水湿的木节上爬来爬去,抖动着飞不起来的翅膀。而那生来不惧雨水的螳螂,则在树林间的草地上沐浴着天然的洗浴,享受着愈加清新的空气和树林中早时似乎燥热到想要着火,而这时在顷刻之间就变得神闲气定的树木气。
整个树林,成了雨滴和树叶、树枝的合唱。就在这最为原始、自然的音乐声中,你不要单单站在某棵古树下孤单地倾听,还要在那林子里走来走去,甚至跑来跑去,让你的气喘吁吁成为大自然雨天合唱的音乐之一。然后再在你心跳平静下来的时候,把你的耳朵紧紧地贴在银杏树身上,贴在古柏多皱的树皮上,贴在松树身上的某一光滑处。搬几块石头来,垫在脚下站上去,把耳朵贴在某棵杨树永远没有眨动、日夜都在浏览世界的漂亮的眼睛上,那眼睛会以它独特的语言告诉你它看到的一切。那些古树会以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它们所经历的世事。
你坚信,在那个雨天里,你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知道了大自然和这个社会的许多秘密。
站在除了雨声、树声而绝无人声的寂静中,雨水经树叶、树枝过滤后,纯净地从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流下来,渗进大地里,你就觉得你和自然融为一体了,你和大地站在一起了,你有幸成为大地和大自然的儿子了,大自然的呼吸就是你的呼吸了,草木的生死就是你的命运了。那一刻,透过被雨水洗涤过的每一棵树木,望着远处雨帘背后仍然是一棵一棵的树身,你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想哭,也想笑。就在哭笑的模糊之处,泪水夺眶而出,涌流着汇入脸颊和身上的雨水小溪。
15. 第一段“一声召唤,你因无法回答而泄露了你蓄谋已久的秘密。”句中的“秘密”指的是什么?(2分)
16. 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7.“在那个雨天里,你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请你概括一下,“我”聆听到了哪些事物的声音?(3分)
18.最后一段中“那一刻”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1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垃圾堆上的阅读
张达明
米凯·阿尔伯特是美国一名自由摄影师,2012年6月的一天,他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旅游,正要从附近一处约15公顷的垃圾场边走过时,一个不可思议的情景映入他的眼帘:一位靠捡拾垃圾卖钱维生的妇女,头顶鸭嘴帽,身着长袖夹克,腰围长裙,戴着手套,正坐在如山的垃圾堆中一个蓝色塑料袋上,聚精会神地阅读一本捡来的书。此时,天空悬浮着黑云,一场暴雨即将坠落,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米凯迅速端起相机,凝神屏气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以后令世界为之震撼的作品。
也许是闪光灯的耀眼惊扰了那位妇女,她抬头望了一下端着相机的米凯,然后便粲然地笑了。出于好奇,米凯费力地爬上了垃圾堆,和这位妇女攀谈起来。她微笑着告诉米凯,她叫安·杨拉布尼,就住在附近的贫民窟:“我从小喜欢读书,因家境贫寒,小学没上完就开始捡垃圾卖钱补贴家用,长大结婚后,丈夫没有固定工作,要养活4个孩子,靠他打零工挣的那点钱根本不够,我只好继续捡垃圾。”说完她又笑了。
米凯被她的乐观情绪所感染,也跟着笑起来:“你的生活如此艰辛贫困,在这样的环境中竟还热爱阅读,确实令人钦佩。”对于赞扬她显然有点不适应,脸也微微涨红了:“看书让我在一天的生活里除了捡垃圾外,还从书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同时改变了我的内心世界,安慰了我不安的灵魂,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你小学没毕业,能读懂书里的内容吗?”米凯追问道。
杨拉布尼并不回避这个看似令她难堪的问题,昂起头信心满满地说:“确实如你所说,虽然我接受的教育很低,也没钱买书,书中的许多内容我也读不懂,但我通过看图片和页面设计,慢慢也积累了不少的知识。”
杨拉布尼嗫嚅着对米凯说:“能送我一张照片吗?我买也行。我要把它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用来鼓励我的孩子好好读书。”
米凯满口答应:“请放心,我一定会送你的。”三天后,杨拉布尼果然收到了自己坐在垃圾堆上阅读的照片。
米凯后来说:“每当看到这张取名为《垃圾堆上的阅读》的照片时,一股悲然的情绪便不由生出,旋即又是一股快乐的情绪在升腾,两种情绪使我的心灵在激烈冲撞交会,促使我下决心,一定要让全世界了解这位肯尼亚妇女不惧生活艰辛,从阅读中获得的珍贵喜悦。”
在2013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中,《垃圾堆上的阅读》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是:“这张照片既让人心碎,却又让人充满希望。那个肯尼亚妇女生活虽然艰辛,但她只要捡到书就会花时间去阅读。她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强大的内心世界,嘲笑了世间不肯阅读的卑微。她拥有好奇心,这好奇心将引导她走向外面的世界,那远比这里的垃圾场宽广得多的世界。”
阅读使你忘掉烦恼,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能滋润你干枯的灵魂,能增强你的生活希望。
20.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米凯·阿尔伯特拍下的令世界为之震撼的作品的内容。(2分)
21. 安·杨拉布尼为什么坚持读书?(2分)
22.分析文中画线句里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23.你认为米凯的《垃圾堆上的阅读》能够获得一等奖的原因是什么?(2分)
24.结合你生活的实际,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3分)
三、作文(50分)
25.请以“书, ”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除诗歌与戏剧外,文体不限。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2.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1.B(“烨”应读“yè”)
2.B(应译为“竟不”)
3. C(A项应为“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B项应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D项应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1)铜雀春深锁二乔(2)山河破碎风飘絮(3)何事长向别时圆(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5. (1)纟 八 Q qi (2)②
6. (1)示例: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这里的山峦高耸云天,两壁猿声送轻舟过山。泉水叮咚奏响,鸟儿快乐歌唱,这里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有最纯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图一: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图二: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图三:疏条交映,有时见日。(3)示例:万丈见底,异水呈现猛浪态。
二、(一)7. 白居易
8.这句话使用了比喻修辞,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也表现了作者对前景的美好憧憬。
9.表现出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二)10.(1)来,用来 (2)交往 (3)询问(4)借
11.(1)手指无法弯屈与伸展,也从来没有懈怠过。(2)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却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12.“我”勤奋好学,尊敬老师,耐心求教。
13.书非借不能读也,不是自己的书读起来更用心,一旦成为自己的东西便不再珍惜。
14.示例1:勤奋读书,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示例2: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示例3:一直坚持下去,成功便你招手。
参考译文: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皇帝的藏书,然而皇帝读书的有几个?那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读书的有几个?其余那些祖父、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归还,因而就忧惧地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停,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占有,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以后的日子再来看吧。”如此而已。
(三)15.不打伞,不穿雨衣,光脚走入树林中,去享受大自然雨水的洗礼,去静静聆听雨的声音。
16.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滴落在不同树上的不同声响,突出了雨声的美妙。
17.有雨滴落在各种树木上的声音,有树林里昆虫飞来爬去的声音,有“我”在林子里跑来跑去的声音。
18.站在只有雨声、树声而绝无人声的寂静中,雨水经树叶、树枝过滤后,从头上、脸上流下来,渗进大地里的那一刻。
19.对雨天的喜爱,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四)20. 在如山的垃圾堆中的一个蓝色塑料袋上,一位靠捡拾垃圾为生的妇女正专心地阅读一本捡来的书。
21. ①她从小就喜欢读书。②读书可以开阔她的视野,安慰她的灵魂,使她对生活充满希望。
22. “悲然”是因为那位妇女在垃圾堆上阅读,这令人心碎。“快乐”是因为那位在垃圾堆上阅读的妇女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乐观与坚强,这令人开心。
23. 是因为作品很好地反映了那些生活艰辛,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人的精神世界,且作品中的人物极具典型性:在垃圾堆上读书。
24. 示例:阅读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我以前是个很自卑的人,后来读了《草房子》这本书后,我增强了自信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25.略。
附加题答案
1.反问。用强烈的疑问语气引发读者的思考,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2.所有事物,必须建立一定的联系,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