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12月期末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非选择题的作容: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
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会着深厚的
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
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若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
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
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
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
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
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
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
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术
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
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
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
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
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
行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
颜色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
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
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具有
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品格、中国精
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耥编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回溯
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
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
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
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术剪纸和年
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高亮的“牛
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
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传
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
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
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
蝶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
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艺术
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彩、
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