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七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七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0 20:31:52

文档简介

七年级( 上) 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
七年级(上)历史试卷 第
1

) (

6

)
注意事项:
历 史 试 卷
2025.01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所规定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堂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各为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70 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
A.会使用磨制石器 B.已经会使用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采集狩猎为生
2.ft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人们发现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还发现了用于装饰的钻孔石珠。这反映了当时的古人类
A.有爱美意识 B.会制造磨制石器
C.会缝制衣服 D.有社会等级观念
3.半坡遗址发现有 200 多个地窖是用来储存粮食和存放生产工具的,其中一个地窖里有高达
18 厘米的腐朽的粟堆。在半坡遗址,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拳头大的陶罐,里面储藏了一罐已经碳化的蔬菜种子。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4.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地处大河流域,这是因为大河流域
A.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便利发展旅游业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很重要
C.交通便利,适宜航行,海外贸易很发达
D.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5.考古学家在ft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的蚕蛹、蚕茧、蚕形象遗物,这说明我国
A.养蚕缫丝历史悠久 B.最早出现制陶技术
C.丝织业分工很细密 D.丝织技术世界领先
6.良渚古城遗址中(约 4500 年前)包含的 5 片墓地,可从丧葬制度与随葬品的数量、器物材质等方面划分出至少 4 种等级:高级、较高级、中级、低级。基于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在丧葬时的用玉制度或玉器配制待遇的不同,由此形成了分等级墓地的现象。此现象揭示了
A.长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达 B.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玉制器皿已得到普遍使用 D.手工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7.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每一个地方都发展了自己的早期文化,有其地域性的色彩。此后,每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系统,终要融合成中国庞大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此观念认为
A.中华文化各具特色 B.中华文化十分丰富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南北文化差异明显
8.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纹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印证了当时
A.不同地区存在交流 B.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C.青铜制造工艺成熟 D.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9.西周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0.据考古资料统计,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铁器 179 件,其中有锄 36 件,犁 4 件,镰 1 件;在石家庄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中,铁制农具占到 65%;北到辽宁、南到广东、东到ft东、西到四川和陕西均有战国中期的铁制农具出土。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 B.广泛使用铁农具生产
C.牛耕提高了生产效率 D.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
1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带来了许多战争,使得很多无辜的人失去了生命,却也使得中原的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段话论述的是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
A.背景 B.目的 C.影响 D.经过
1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各民族之间矛盾已经根除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13.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共同反映了商鞅变法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 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 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B.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C.增强了秦国综合国力 D.废除了旧贵族世袭特权
1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表明该水利工程
A.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B.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C.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15.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
1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人们会按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谚语来组织农事活动。以下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先民的智慧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 D.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
17.我国成语众多且来源广泛,成语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与“破釜沉舟”有关的事件是
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官渡之战
1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19.秦朝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 3 世纪 B.公元前 3 世纪 C.公元 2 世纪 D.公元前 2 世纪
20.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准确说明秦朝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A.政治腐败,矛盾尖锐 B.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21.景帝时下令推迟男子开始赋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并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擅用民力的官吏。这样的措施是为了
A.保障农业生产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官员管理 D.禁止人口迁徙
2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中出现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 八王之乱 D. 尊崇儒术
23.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拥有兵权,势力日益强大,王国问题凸显。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尊崇儒术 B.建立刺史制度
C.征收车船税 D.实施“推恩”令
(
①五铢钱
) (
②东汉宅院画像砖图片
)24.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某同学收集到一组图片,其中能作为研究西汉经济生活的文物是
③东汉绿釉人物六博图 ④南齐陶仕女图
A. ① B.② C.③ D.④
25.光武帝刘秀在位时,为了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哪项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
A.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B.将荒地和ft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C.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D.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26.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加强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西域各民族间的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27.《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曾发生叛乱,引起西域各国惶恐不安,西域都护郑吉调兵平乱,并及时安抚各国,使得各国依然愿意服从汉王朝的统治。这说明西域都护
A.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B.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C.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促进了世界各国和睦相处
28.下图是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地图,据此可知
A.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西汉人们已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
C.西汉纸的使用已很普遍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29.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
B.公元前 138 年,张骞率领 100 多人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C.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在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D.公元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分道北上,在漠北同匈奴主力决战,取得胜利
3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壮心”指
A.打败袁绍 B.废汉献帝自立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统一全国
31.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32.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33.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为陈庆之所说景象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东汉光武帝 B.汉高祖刘邦 C.前秦苻坚 D.北魏孝文帝
34.日本是世界上保存版本最多的国家,在日本,对《齐民要术》的研究倍受重视,日本学界把对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称之为“贾学”。19 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表明《齐民要术》
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农学著作
C.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
35.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司马迁、张仲景 、华佗、蔡伦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B.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C.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Ⅱ卷 非选择题(30 分)
二、材料解析题(2 个小题共 30 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七十年间,……除了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 70 年中竟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七十年间”的社会状况。(4 分)导致这些社会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 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陈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 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1)根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打“√”;违背材料以及材料没有提及的打“×”。(6 分)
①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 )
②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
③汉光武帝时期匈奴完全依附于汉朝。( )
材料二 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虽然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但在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北魏政权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经难以维持其统治,必须改弦更张……伴随着拓跋部的逐步封建化,一部分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他们对本民族落后的东西不再固守和留恋,其要求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北魏同南朝的力量对比已趋均衡,来自北方柔然的干扰也大为减少,为北魏统治者致力于内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在太和年间,北魏朝廷中形成了以李冲等代表人物为核心的汉族士大夫智囊团,其中的许多人参与了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
——摘编自景有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历史经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2 分)七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2025.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C D A B C A A B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C A B C B C A A D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B A B C D D B D C C
二、材料解析题( 36题18分, 37题12分,共30分)
36.(18分)
(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4分)休养生息(2分)
(2)北方农民大批南移,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批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稳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等。(任答3点得6分)
(3)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技术和工具;自然条件等。(任答3点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
37.(12分)
(1)① ( √ ) ② ( × ) ③ ( × ) (6分)
(2)背景:北魏原有制度落后不利维持统治;部分封建化的鲜卑贵族赞同改革;外部环境相对安定;汉族士大夫支持。(任答2点得4分)
意义: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发展等。(任答一点得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