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学习重点】
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危险, 不稳定。颠:跌倒。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臣子朝见君主,至此而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卿大夫的封地。家:诸侯的封地。
D.故远人不服 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5.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季氏将伐颛臾 C.固而近于费 D.邦分崩离析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且在邦域之中矣 B.则修文德以来之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既来之,则安之
7.下列各句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伐为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沛公安在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重点突破
1.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不应发动对颛臾的战争?
2。孔子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 ( http: / / www.21cnjy.com )—————————————————————————————————————————————————————————————————4。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②焉,则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卻,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选:挑选,这里是“经过挑选”、“精锐”的意思。
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封:封赏,这里是“受封赏”的意思。
C.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 恣:放纵,这里是“使……放纵”的意思。
D.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过:过错,这里是“犯过错”的意思。
6.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移其兵欲以伐鲁 其皆出于此乎 B.君之伐鲁过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
C.而以教常,何也 请以剑舞 D.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 故木受绳则直
7.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 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③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④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⑤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⑥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描绘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擅长游说的才能。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课前预习]
1.解析:A项,“论”应读lún;C项,“椟”应读dú;D项,“萧”应读xiāo。答案:B
2.解析: B项,过:过错。 答案:B
3.解析:A项,“于”分别为介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在”;B项,“为”,前为语气助词“呢”,后为介词“替,给”;C项,“以”分别为介词“把”,“凭”;D项,“之”均为代词,“他们”。答案:D
4.解析:C项,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答案:C
5.解析:A项,“与”同“欤”。 答案:A
6.解析: B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来”;C项,辞:名词作动词,找借口,找托辞;D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答案:A
7.解析: 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答案:B
8.答案:(1)那颛臾,从前先王让他做东蒙山的祭主,况且又在鲁国疆域里,是国家的属臣。
(2)君子就厌恶那种不肯说实话“自己要那样做”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3)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并非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