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岁月像过滤的筛网,筛去记忆中的泥土,留下闪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赏过赵州桥的古朴苍老,包览过卢沟桥的美轮美huàn,领略过长江大桥的矫健雄伟。然而,我却总是想念着家乡古城那座小桥,记着我童年梦幻的小桥。一到放假,缕缕牵挂总是促使我去寻找那温馨甜蜜的童年回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美轮美huàn( 奂 ) ②矫健( jiǎo jiàn )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错别字: 改正: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担当”是什么?冲锋在前是一种担当:医务人员在累得筋疲力尽时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救援官兵在大地分崩离析时勇敢无畏地奔赴灾区。默默坚守也是一种担当:邓稼先在茫茫戈壁上锲而不舍地研究“两弹”,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为粮食增收而殚精竭虑……
A.筋疲力尽 B.分崩离析 C.锲而不舍 D.殚精竭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星堆遗址展现了古蜀文明从孕育、成长、诞生,达到顶峰,再到衰落的过程。
B.阜新市抓住京沈高铁全面开通的契机,全力传递“玛瑙文化”“蒙古贞风情”等文化旅游品牌。
C.短视频平台应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低俗无价值的作品。
D.《你好,李焕英》票房超过50亿,是因为它唤醒人们对亲情的向往的原因。
4.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①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② 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③ 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④
A.①感叹号 ②逗号 ③句号 ④问号
B.①句号 ②分号 ③句号 ④句号
C.①句号 ②逗号 ③省略号 ④句号
D.①感叹号 ②分号 ③省略号 ④问号
5.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独特的享受。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出了若耶溪的幽深,产生了动中见静的美学效果。
③对于宁静,古人就有一份追寻。
④在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
⑤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摹出天地间万籁俱寂的纯净景象,折射着“渔翁”一尘不染的心境。
③②⑥④⑤① B.③④②⑥①⑤ C.⑤⑥②①④③ D.⑤①②⑥④③
6.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一句中的“东风”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北风”都指冬天的风。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D.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论语》便是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7.下列情境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张华婉拒同学的赠礼,同学说:“你就收下吧,千万不能辜负我的一片美意啊!”
B.毕业晚会上,李洁发言:“本人才疏学浅,这不过是抛砖引玉,敬请洗耳恭听。”
C.赵军去买菜,他与菜农讲价:“白菜鲜美,吾购意甚诚,望君体察,价廉些许。”
D.王明给小学老师打电话:“离开您三年了,一直牢记您的教诲,不敢稍有懈怠。”
8.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热身环节,师生们选择带有“志”字的诗文语句,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飞花令竞赛。老师为鼓励同学们通过保持内心的恬淡宁静来明确志向、实现理想,先引用《诫子书》中的①“ , ”开启比赛。随后同学们依次说出“②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幸甚至哉,③ ”④“ , ” 等诗文名句。比赛过程激烈而精彩。
名著阅读
小川同学把《西游记》中孙悟空不同成长阶段的名称和相应的关键事件,做了如下梳理。请你帮他补全表格
关键 事件 仙石迸
裂横空
出世 智勇非
凡勇闯
水帘洞 拜师学
艺祖师
赐名 上天放
马鲁莽
闯祸 挑战天
庭大闹
天宫 遇见唐
僧获得
自由 降魔有功 功德圆满
名称 石猴 美猴王 孙悟空 A B 孙行者 C
A: B: C:
10、学校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上图是“初中生阅读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其中的某个原因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源,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说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
④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14.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与日去/呼尔而与之 B.非志无以成学/可以为师矣
C.夫君子之行/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则不能励精/入则无法家拂士
15.下治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7.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髙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18.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三)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旅局长“出圈”,以好思路拓宽好出路
①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
②从办公室到镜头前,文旅局长们的“躬身入局”,引发不小关注。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言的有之;当然,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这些声音,在网上网下交织成了一股热议潮流,值得从中汲取经验。毋庸置疑的是,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局长的“出圈”,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不妨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
③毕竟,“网红局长”的创意之举,的确带来了流量、形成了声势。借此导览、推介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底蕴,会让不少人心向往之。鲜活、生动的表现,展示了特色文旅资源,本身是迈出了成功的重要一步。
④换个角度看,文旅局长们愿意、敢于跨界代言,也是工作意识的一次转变和突破。从创意到参与、从设计到出品的全新尝试。或许有不专业之处,或许有身份特殊之处,或许不全然是好评,但是,这种放下身段的融入,展现了敢于尝试的担当和胆量。在互联网日益渗入生活的今天,文旅局长触网用网、能干会干,尽量把网络流量转化为发展红利,既收获实效又锤炼能力,何尝不是应时代所需、赶时代潮流。带着情怀、站在风口上的干事、作为,会激励更多人参与进来。
⑤但是,赶时代潮流虽是好事,也要注意创新有度。莫让行为流于形式、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专业的事不妨交给专业的团队,力争通过激活优质资源实现突围跃升。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以好思路拓宽好出路,需要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
⑥流量是把双刃剑,互联网是一个大舞台,善用新媒体新技术,注重意识转变、思路调整,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相信由文旅局长们的“出圈”开始,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俯下身、沉下心,不畏难、做实事,尊规律、出创意,以创新求变的努力、真抓实干的精气神真正造福于民,助力发展。
(作者:仲田,有删改)
【文本二】
流量更要“留量”
①各地文旅部门为在宣传推介中占得先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网友直呼“文旅局局长变装代言家乡‘卷’出了新高度”。
②但是,对于文旅发展,宣传推广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于文旅资源的“自身硬”,否则只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获得巨大流量之后仍是一地鸡毛。一次“出圈”的文旅宣传,不仅在线上吸粉无数,更是在线下为当地文旅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客流量和消费额。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成功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当地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以及对高质量服务的严格把关。
③比起变装宣传,如何把流量变为“留量”,既引得来,又留得下,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这才是真正的考验。正如相关媒体所言,“比出镜代言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
④各地既要重宣介、抢占流量高地,又要重质量、做好服务保障。只有当广大游客深入其中、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如一的文旅体验,才是文旅宣传与文旅发展的共赢。因此,做好前端的“出图”工作,做好后端的“品控”工作,环环相扣、品质支撑,才能真正赢得好口碑。高质量的文旅资源和服务才是比拼“留量”的制胜法宝。
(作者:韩鹏,有删改)
19.下列对两则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第①段开篇列举了多个文旅局长为家乡或工作地代言的事例,既体现了这些例子并非个例,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从文本一第②段可知,虽然文旅局长的“出圈”行为引来的都是质疑之声,但是他们却能从中汲取教训,态度积极。
C.文本二第②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要想实现旅游行业的发展,除了宣传,还要提升文旅资源及服务的质量。
D.文旅局长们为家乡旅游“引流”,并非不务正业和“作秀”,而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也将成为所有文化旅游业的宣传方式。
E.两则文本都认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引流,对文旅产品的宣传有重要作用。因此,借助互联网引流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20.文本一第③~⑤段是如何做到论证严密的?
21.两则文本在语言表达上都有生动活泼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们在做法上的相同之处。
(四)阅读《竹笋印象》,完成下面小题。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22.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23..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
24.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5.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三、作文。
26、错失机会,让我们知道珍视成长的节点;错失良师益友,让我们学会珍重人间真情;错失一段美好岁月,让我们懂得加倍珍爱人生……错失,不是在遗憾中悔恨,而是在反思中学会爱与成长。
请以“错失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
答案
(1)奂 jiǎo jiàn (2)包 饱 2.B 3.C 4.D 5.A 6.A 7.D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博学而笃志 (3)歌以咏志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弼马温 齐天大圣 斗战胜佛
10、针对原因:没有时间。
合理建议:时间是挤出来的。可减少自己看手机娱乐八卦和无营养的趣闻轶事的时间,每天适当的留出时间放下手机,拿起书本静心阅读。
11、“洪波涌起”仅四个字就逼真地展现了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写出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12、采用了托物言志(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写出了大海气吞日月星辰的气概,好像银河和日月都出自其中。烘托出一种雄伟壮阔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3.①明确坚定 ②修养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增长
14.C
15.B
16.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8.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
19.BD 20.“毕竟”一词,紧承上文,解释原因,写出网红局长的出圈行为确实为推介文旅资源做出了贡献;“换一个角度”则从其他角度解释了文旅局长们的这些行为,即这些行为本身代表了工作意识的一种转变,展现了担当和责任,论述更加全面:“但是”一词表示转折,写出了赶潮流的同时也要注意限度,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21.都使用了网络用语,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比如文本一中的“出圈”,文本二中的“卷出新高度”等,网络语言的运用使得表述亲切自然;都化用大量的成语、俗语等,语言富有表现力,幽默生动,如文本一中引用了“藏在深山人未识”,文本二化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俗语等,都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都大量使用短句,如文本一中“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文本二中“既引得来,又留得下”,便于理解,生动活泼。【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2.①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②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③我看父亲挖竹笋。
23..(1)“猛地”“捅破”“跃”等,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赶着一个”“拱手”等赋予竹笋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
24.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说“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是因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并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我一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
25.面对学习,要不断积蓄,厚积薄发;面对困难,要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面对目标,要坚定不移,不改初心;做人既要踏实、谦逊,又要抓住机会,敢为人先。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