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思辨类文本阅读
【考情分析】
年份篇目主题考点分布
2024年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 科技创新 审美创造 论题论点(必考) 论据(2024、2022、2018、2015) 论证方法(2022、2019) 论证思路(2022、2018、2015) 段落作用(2024、2019、2015) 比较阅读(2022) 情境探究(2019)
2022年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青春最美是担当》 责任担当
2019年 《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学习
2018年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文化自信
2015年 《为什么不读经典》 文化传承
备考贴士
思辨类(议论类)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坚定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学生在阅读和答题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
备考时,我们要注重核心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提升。近年,河南中考语文的题目设问方式有创新,试题难度有所下降,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更加全面。在备考时,我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身边事、国家事,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并能准确表达观点。
【必备梳理】
一、概念
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目的以理服人。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论点
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应该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的完整的话。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我们称为论题。
分类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中心论点指文章的主要见解,是全文的统帅,是全文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一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且仅有一个。分论点是指各部分中用以补充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对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是其道理论据。
举例《敬业与乐业》: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后面几段依次论证“要敬业”“要乐业”这两个分论点。
位置题目,开头,结尾(常是结论句),中间(常是过渡句),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是很集中,这就要求我们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语言 提示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所以、首先、其次……
三、论据
定义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事实 论据 定义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一般包括代表性的事例、历史事实及统计数据等。
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充分论证论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举例 《敬业与乐业》: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佝偻丈人承蜩、总统与黄包车车夫做各自工作的例子作为事实论据。 《谈创造性思维》:为论证“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中心论点,作者举了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并提供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道理 论据 定义 包括名言警句、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公理、定理、公式等。
作用 具体、充分、深入地论证论点,增强说服力。
举例 《敬业与乐业》:引用孔子、庄子、曾文正等人的话作为道理论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列举“四书”之一《大学》中的名言。
四、论证
论证 方式 立论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一篇立论文。
驳论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阐述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论证 方法 举例 论证 特点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答题 格式 举……的典型事例,具体充分地证明了……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举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4段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无言之美》:列举陶渊明的《时运》、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例子,论证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很多”的论点,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对比 论证 特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答题 格式 将“……”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举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将“王阳明‘格’竹子一无所获”的事例与“通过科学的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的论点。
比喻 论证 特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答题 格式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论证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说服力。
举例 《敬业与乐业》:“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一句把“没有职业的懒人”比喻成“蛀米虫”“盗贼”,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懒是万恶之首,没有职业的懒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进一步论述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道理 论证 特点 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公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答题 格式 通过引用××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充分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话阐明什么是“格物致知”。
论证 结构 基本 形式 提出问题(引论) — 分析问题(本论) — 解决问题(结论)
结构 类型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
层进式 就是“层层深入式”,采用层次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
总分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
举例 《敬业与乐业》:第1段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2~8段分析问题,用两个分论点进行具体论证;第9段解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
五、议论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严密性 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生动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或特殊句式,用词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鲜明 观点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概括简洁 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运用事实论据要简明扼要。
【考点精讲】
一组文本讲透核心考点
文本 围绕“质疑”精神相关文本
主题 修身治学
涉及考点 论点/论题提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据辨析/补充;分析论证思路;段落作用;探究表达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质疑精神一直是推动我们向前的强大动力。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谦逊质疑,到现代科学家对于宇宙起源和生命本质的无尽探索,质疑精神都显得无比重要。
②质疑精神起始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追求。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不应满足于接受现有的知识和观念,而应有勇气去挑战它们,去挖掘它们背后的真相。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推动着个人的进步。”质疑精神的确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推动我们去探索一切未知,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
③质疑精神还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源于对旧有制度和观念的质疑。比如,马丁·路德对教会权威的质疑引发了宗教改革,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则推动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这些质疑不仅挑战了旧有的权威和观念,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④然而,质疑精神并不意味着盲目怀疑一切。真正的质疑精神应当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的。它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知识和观念,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避免被错误的信息和观点所误导。
⑤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泛滥而必须甄别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质疑精神的同时,还能以理性的态度去筛选和判断信息,避免被误导和蒙蔽。
⑥ A 。质疑精神鼓励我们不断挑战旧有的知识和观念,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同时,它也是我们抵御错误信息和观点的重要武器,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删改)
【文本二】
①敢质疑使我们不断探索世界,能质疑更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质疑在我们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乃至人类发展历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②敢质疑是不是必须对质疑对象了如指掌 诚然,当我们对质疑对象有了“全面、整体”的了解时,更容易提出深入、有针对性的问题和观点;但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全面、整体的知晓与理解”,往往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③所以,提出质疑,不一定非得对“质疑之事”了如指掌。
④质疑的源头是什么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质疑他何以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事;质疑,让好奇的戴震知道了“历史学”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质疑绝对时空观和经典力学的普适性;质疑,让充满求知欲的爱因斯坦发现了物理界的新领域。摩尔根大胆质疑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从怀疑到确认,验证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的事实;质疑,让充满探索欲的摩尔根在遗传学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这些取得非凡成就的名家提出质疑时,对质疑对象并没有“全面、整体”的知晓,正因于此,才在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的驱使下深入思考,不断进步。
⑤ B 。质疑可以是我们对质疑对象的“某个方面”的疑惑、不满或不理解,而并非对“整个”对象的完全了解。因为我们不理解,所以进行质疑,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挑战现有观念,并开始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质疑永远是我们探究世界的新起点。
(有删改)
考点 论点/论题提取
中考 真题 (2019·河南)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14·河南)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材 溯源 1.(统编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与同学讨论。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在文中勾画出来。 2.(统编九上《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模拟 演练 借助关键语句,明确观点。请阅读以上两个文本后,完成下面表格。 文本阅读方法关键语句总结观点文本一关注段首 引领句(1)质疑精神起始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2) ① 。 (3)然而,质疑精神并不意味着盲目怀疑一切。 ②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二关注文本 的问答句敢质疑是不是必须对质疑对象了如指掌 ③ 质疑的源头是什么 质疑的源头是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
战术 归纳
考点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中考 真题 (2022·河南)D.文本一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用举例论证。 (2019·河南)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教材 溯源 (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说明。
模拟 演练 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④段都论证了“质疑”的前提,但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论证效果。
战术 归纳
考点 论据辨析/补充
中考 真题 (2024·河南)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⑥段的佐证材料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2018·河南)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教材 溯源 (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原因。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
模拟 演练 有同学查找到以下名言,该放回两文本A、B横线中的哪一处 说说你的想法。 曾有人这样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战术 归纳
考点 分析论证思路
中考 真题 (2022·河南)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2018·河南)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教材 溯源 1.(统编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2.(统编九上《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全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模拟 演练 请分析文本二第②至④段的论证思路。
战术 归纳
考点 段落作用
中考 真题 (2024·河南)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19·河南)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教材 溯源 1.(统编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6段有什么作用 2.(统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的意境》第5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模拟 演练 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战术 归纳
考点 探究表达
中考 真题(2019·河南)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教材 溯源1.(统编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熟读课文,思考一下,造成有些同学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呢 2.(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作者说: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模拟 演练质疑精神是一切创造的源头,请你试着针对以上两个文本提出你的“质疑”。
战术 归纳
参考答案
考点 论点/论题提取
模拟演练
①质疑精神还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②示例:质疑精神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我们要珍视、培养质疑精神 ③提出质疑,不一定非得对“质疑之事”了如指掌
考点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模拟演练
文本一的第②段采用道理论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想象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质疑能够激发想象力,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文本二的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举了戴震、爱因斯坦、摩尔根的例子,论证“在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的驱使下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进步”的观点,论据充足,论证具体。
考点 论据辨析/补充
模拟演练
示例一:放回A处。该名言论证了“有疑惑就能有进步”的道理。文本一的第⑥段论证了质疑精神能鼓励我们挑战旧知识和观念,激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与该名言所论证的观点衔接紧密,所以应该放回A处。
示例二:放回B处。文本二论证“对质疑对象认识不全面时也可以提出质疑”的论题,质疑的内容不同,取得的收获也会有区别。引用该名言可以引出结尾段“由质疑探究世界”的观点,所以应该放回B处。
考点 分析论证思路
模拟演练
首先提出问题:敢质疑是不是必须对质疑对象了如指掌 引出下文观点:提出质疑,不一定非得对“质疑之事”了如指掌。接着,用举例论证,列举戴震、爱因斯坦、摩尔根的例子,论证了提出质疑时,对质疑对象并不完全需要“全面、整体”的知晓,进而论证质疑的源头是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
考点 段落作用
模拟演练
从苏格拉底的谦逊质疑到现代科学家的无尽探索入题,引出人类历史长河中质疑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文对质疑精神的论述。
考点 探究表达
模拟演练
示例: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切质疑都是质疑精神的体现吗 那对老师和家长的质疑、对同学朋友的质疑算不算是一种质疑精神的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