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情分析】
年份 篇目及作者 价值观导向 课本关联 考点分布
2024年 《澄河边上》茹志鹃 讲述拥军爱民故事,感受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深情 家国情怀(七下) 情节概括梳理(必考) 人物形象(2021、2015) 人物心理(2024、2023、2018) 人物作用(2022、2018、2015) 结构句段(2020、2017、2016、2015) 写作手法(2024、2023、2021、2020、2019、2018、2016)
2023年 《老兵和军马》梁晓声 树立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重情义的典范,延续了立德树人的理念 凡人小事(七下)
2022年 《禁足》梁晓声 关注中国人的生命态度,培养逆境中乐观豁达的心态 少年成长(九上)
2021年 《舵链》马晓丽 建党百年,表现军旅生活和英雄情结、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七下)
2020年 《我的太爷老师》漆永祥 歌颂劳动者,关注小人物的美好品质和命运 凡人小事(七下);回忆性散文(八上)
2019年 《给母亲梳头发》林文月 关注家庭、理解亲情,表现人间至爱亲情和人性光辉 至爱亲情(七上) 语句赏析(2022、2019、2017) 情感主旨(2024、2023、2022、2021、2019、2016)
2018年 《父亲的长笛》赵文静
2017年 《唯有垂杨管别离》李修文 凡人小事(七下)
2016年 《母亲养蜗牛》梁晓声 至爱亲情(七上)
2015年 《滴水之恩》唐敏 小人物光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凡人小事(七下)
备考贴士
文学类文本阅读因文设题,考查学生的真阅读、深阅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考查思维的过程;既关注到对文章整体的考查,又关注到对文章局部的把握。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统编教材的课后设问。教材与考题衔接,“学在课内,用在课外”。
【必备梳理】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朱自清《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潸然泪下,与他分离后读他的来信时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二、记叙文的分类
散文 叙事 散文 定义 以写人叙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与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主题。
举例 朱自清《背影》: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和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抒情 散文 定义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表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 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 散文 定义 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文章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无比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小说 定义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三要素 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故事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举例 鲁迅《故乡》: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与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线索
作用: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时间线索 定义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举例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到南极探险,从失望而归到悲壮赴死的全过程。
地点线索 定义 以地点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举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内容的。
人物线索 定义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
举例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内容。
情感变化 发展线索 定义 以人物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举例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为线索。
实物线索 定义 以某一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举例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以“新装”为线索,叙述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
注: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鲁迅《藤野先生》的明线是藤野先生(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的惜别—别后回忆藤野先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再如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四、叙述顺序
插叙 定义 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内容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的方法。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用 ①补充交代了……内容或者故事的背景(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完整;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做铺垫或埋伏笔;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心理;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 鲁迅《故乡》: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我”的脑中闪现出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就是插叙。这部分内容将闰土过去与现在的形象及生活境况进行对比,丰富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倒叙 定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再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开头。
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 朱自清《背影》:作者以倒叙开篇点题,用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再细致地叙写关于父亲的背影的事件,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顺叙 定义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 宗璞《紫藤萝瀑布》: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了宁静。
五、人称与叙述视角
第一 人称 定义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 ①使文章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④作为文中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衬托主要人物。
举例 鲁迅《孔乙己》:从“我”这个酒馆伙计的角度描写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大为提高,使故事的情节显得亲切自然。
第二 人称 定义 以“你”“你们”的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 ①增强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③若用于物,则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举例 光未然《黄河颂》:用“你”来指称黄河,直接叙述黄河的伟大,使文章感情强烈。
第三 人称 定义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举例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皇帝“爱新装”,两个骗子为皇帝“做新装”,皇帝派大臣去“看新装”,皇帝亲自去“看新装”及游行“展新装”进行描写叙述。
六、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 作用 举例
前后 照应 使故事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我”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的感人。
铺垫 通过描写景物或次要人物、次要事件来衬托下文即将要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突出主题,设置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第1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为后文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做铺垫。
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鲁迅《故乡》:“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欲扬先抑就是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欲抑先扬就是先大力颂扬再贬抑所描写的对象,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契诃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事件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塑造了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然而此后的态度多“变”则是对他警察形象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作“欲抑先扬”。
对比 运用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双方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人、事、物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主要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吴敬梓《范进中举》: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的对比,表现出人性的丑恶及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从而使主要事物特点鲜明,突出主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鲁迅《藤野先生》:文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悬念 设置疑团,不予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期待的心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光未然《黄河颂》: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借景 抒情 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某种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朱自清《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托物 言志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思想、感情等,富含哲理,含蓄表达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 宗璞《紫藤萝瀑布》: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借生机蓬勃的紫藤萝来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思想情感。
以小 见大 通过小事件或细节来揭示大主题,让人从平凡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从而突出中心。 莫怀戚《散步》: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主题却发人深思。
七、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 项目 内容
比喻 作用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举例 宗璞《紫藤萝瀑布》:“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具体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密而茂盛。
答题 格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拟人 作用 将物人格化,使描写更形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举例 宗璞《紫藤萝瀑布》:“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竞相开放、活泼热闹的情态。
答题 格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排比 作用 句式整齐优美,增强语势;便于抒情,使感情更强烈,使观点更鲜明。
举例 刘成章《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答题 格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写出(突出)了……的特点,句式整齐,增强语势,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
反复 作用 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举例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
答题 格式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地抒发了)……的内容(的情感),增强语势。
夸张 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点(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举例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语言、感情的激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题 格式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事物……的特征)。
反问 作用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激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举例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 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这样的世界”的奇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题 格式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强烈抒发)了……的特点(的情感),加强了语气。
设问 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重点。
举例 杨绛《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答题 格式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情感或心理)
对偶 作用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语言节奏明快;相互映衬,互为补充。
举例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
答题 格式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表现了……的景象,表达了……的情感。
八、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有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抒情 一是直接抒情,即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思想感情,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二是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通过对人、事、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议论 直接点明和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记叙文中议论的目的是直接点明和写清所叙之事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明 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使文章内容具体丰富,更有说服力。
九、描写方法与角度、作用
描写 方法 人物 描写 分类 动作描写 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如《范进中举》中描写胡屠户接过范进给的两锭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这样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胡屠户虚伪、贪财的性格特点。
神态描写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外貌(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势、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的具体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答题 格式 运用了(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环境 描写 分类 特点 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主旨。
社会环境 描写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俗风貌等的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描写 角度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出(表现出)人或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描绘来间接表现主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使主要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细节描写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
十、标题与句段作用
标题 含义 ①标题中特殊词语的含义,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标题所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象征等)的表达效果,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
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点明故事背景,渲染气氛。 ②设置悬念;贯串始终,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衔接照应;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 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 ④奠定感情基调、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生动形象,含蓄委婉,引人深思;富有诗意或文学色彩,营造氛围。 注:①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②标题中若运用修辞手法,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③标题如果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句段 开头 内容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原因等;②开篇点题,点明主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⑤如果是某个场景描写,则烘托人物形象、情感。 结构上: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或为后面的事件发展埋伏笔。 注:①开头是环境描写,则有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②开头是某个具体情节,则有铺垫下文或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中间 内容上: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描写句/段,如果描写的是次要人物,且与文章主要人物在形象和情感上一致,则是正面衬托(或烘托、做铺垫);如果相反,就是反衬。③表达主要人物对某种特定事物的喜爱或突出其特殊意义。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前文;③为下文做铺垫。 注:句段在中间需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插叙的作用
结尾 内容上:①概括主要内容;②深化、突出主题;③突出情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④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文章更具艺术表现力;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注:如果提出问题,则引起读者的思考;如果是景物或环境描写,则要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烘托)了……的气氛,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这几方面作答。另外还存在一种自然结尾现象,使整篇文章行云流水,文末收束自然,水到渠成
反复 句段 内容上:①突出主旨,强化情感,映射象征,突出人物;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的效果,引起读者关注;③反复之中有变化,突出某个特定情节的表达效果。 结构上:①行文线索;②前后照应。
十一、语言特点与风格
语言 特点 修辞 见“梳理七 修辞手法及作用”。
句式 《蒲柳人家(节选)》:整句、长短句结合。“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用词 《蒲柳人家(节选)》:叠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之盛和力气之大;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语言 风格 朴素 平实 《背影》:语言朴实真挚,蕴含着感人的父子真情,如父亲在车站送别时说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质朴却感人肺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典雅 《壶口瀑布》: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如“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富有 文采 《灯笼》:倒数第2段中“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语出贾谊的《过秦论》,“萧萧班马鸣”引自李白的《送友人》,文章语言富有文采,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委婉 含蓄 《荷叶·母亲》:“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借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含蓄地表达了母亲对自己的深切关怀与无私奉献,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活泼/ 优美/ 清新 《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是变抽象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互通;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
深刻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语言老辣深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封建腐朽思想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
地域 特色 方言 《回延安》:“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等,都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诗作以此接了地气,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语体 色彩 口语 化 《蒲柳人家(节选)》:“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表现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用词活泼,简洁凝练,充满乡土气息
【考点精讲】
美文助力讲透核心考点
文章 主题 涉及考点
《水壶上的“祖国”》 家国情怀 行文思路、情节梳理;人物形象/作用;谋篇布局、写作手法;情感主旨
《我的太阳》 凡人小事 词句理解与赏析;标题理解/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题目。
水壶上的“祖国”
①同村的二娃子哥前阵子写信回来,说了部队好多新鲜事,什么“立功”“光荣”“祖国”,虽然他不太懂,但这些词听起来很神气,于是天天缠着教书先生给他讲信上的事。
②没等到二娃子哥的下一封信,却等到了朝鲜战场上的隆隆炮声,一时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③1951年秋天,他终于穿上了日思夜想的绿军装。
④肥大的军装套在稚嫩的肩上,昔日的毛头小伙儿竟也添了几分成熟。他把腰带紧了又紧,展展衣服上的褶皱,不住地抚摸着帽子上的红五星。新发的绿漆水壶上也画着“八一”字样的红五星,背在身上别提多精神了。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⑤他拿起小刀,坐在地上往水壶上一笔一画地刻着什么。
⑥战友不解:“这是干啥呢 ”
⑦“新发的水壶,得刻上字,拿混了我可舍不得!”
⑧天刚擦亮,和其他新兵一样,他在训练场踢腿、摆臂,水壶便跟着他摇摆、晃动。据枪瞄准时,班长让他们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前线战事吃紧,他恨自己不能立马学成一身过硬的本领上阵杀敌,便将水壶灌得满些、更满些。时间一长,他好像与水壶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们就像是一杆秤的两端,平衡而和谐。训练中,他目光如炬,汗珠滴落,双手却依旧稳稳地支撑着枪托,枪口的水壶不见丝毫晃动。
⑨很快,他们踏上列车奔赴前线。车上,连长做动员并配发武器。虽然每天都在和武器装备打交道,但接到弹夹的那一刻,他分明觉得比平时要重一些,连长眼神里似乎也多了些意味。
⑩涟川、铁原、华川、洪川,他一遍遍重复着地图上一个个陌生的地名。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他将在这些地方经历一场场生死战斗。
转眼月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这一次又是一场硬仗,连长讲过,他们的阵地是志愿军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战略交通枢纽,一旦被敌人占领,就会割裂志愿军东西线的联系,对后方基地及整个战场局势造成严重威胁。而他们作为炮兵担负的任务就是死守阵地,掩护前方战友。
敌人一次又一次发起猛攻,鏖战持续了几天几夜,他和战友趴在壕沟里,仔细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后方补给再送不上来,混着硝烟味的雪便是他们的唯一口粮。这时,他举起水壶,想再酣畅地饱饮一大口时,满满的一壶热水却早就冻成了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
敌军发了疯似的发起猛攻,炮弹雪花般砸向阵地,高地上没有任何可用的掩体,连炮架也被打坏了。没有炮架,他就扛起炮筒:“咱们的迫击炮可不能停啊,战友们还没撤下来。”炮弹在敌人中炸开,扛着炮筒的他一次次被震倒在地,又一次次口鼻流血地爬起来。
忽然,“扑通”一声,身旁的机枪手仰面倒下。机枪手捂着胸膛,躺在雪地上艰难地喘着粗气:“水……水……”
他的胸腔里就像是塞满了棉花,每一次吸的气好像刚到嗓子眼就又呼出去了,胸口疼得像要炸裂一样。他颤抖着,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贴在身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当水壶接触皮肤,刺刀般锋利的痛觉盖过了寒意,一股冷飕飕的风声直直地钻入耳朵,在身体里蔓延。他咬咬牙,却将水壶抱得更紧。他想给战友喝口水,哪怕只是一滴也好啊。
拿起水壶,一滴,两滴……仅有的几滴水滴进机枪手干裂的双唇间。
敌人再度发起猛攻,他猛地抬起头,擦干泪水模糊的双眼,颤抖着扛起炮筒,对准了敌人的方向……
他牺牲在了那片冰冻的土地上,身边那个尚未焐热的水壶一直陪伴着他。在军史里,人们或许可以隐约看到他的身影:志愿军部队在极度疲劳、粮弹缺乏的情况下,在每一个阵地上都与敌军展开反复争夺,并不断地以反击大量杀伤敌军。
多年后,当人们小心翼翼地翻开那片埋藏了战火与硝烟的土地,用小刷子轻轻拂去泥土,人们发现了那个刻着字的军用水壶。深埋在地下70多年,瓶口的软木塞早已不见踪影,壶身上的绿漆脱落殆尽,斑斑锈迹让人辨认不出它当年的模样。
不久,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
陈列在纪念馆的烈士遗物中,有生锈的纽扣、只剩下鞋底的战靴、残存的防毒面具……走到水壶跟前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目光汇聚在那个漆面斑驳、旧痕累累的壶身上,上面赫然刻着两个字:“祖国”!
(作者:田佳玉 吴安宁。有删改)
考点 行文思路、情节梳理
中考 真题(2024·河南)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2023·河南)请从“老兵”的角度简要概括他和军马“白头心儿”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教材 溯源1.(统编八下《社戏》)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2.(统编八上《藤野先生》)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着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模拟 演练请以“水壶”为线索简要概括“他”的从军故事。 ① → ② →寒冷战场上,满满的一壶热水冻成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 ③ → 牺牲时,刻着字尚未焐热的水壶深埋在了战场的地下 → ④
战术 归纳
考点 人物形象/作用
中考 真题(2024·河南)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 请简要分析。 (2022·河南)作者在小说中设计“木木”和“老八”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教材 溯源1.(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2.(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模拟 演练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试依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变式设问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他”的形象。
战术归纳
战术归纳
考点 谋篇布局、写作手法
中考真题(2024·河南)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 请答出一点用意并简要分析。 (2021·河南)作者是如何表现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中行进的艰难的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教材溯源1.(统编七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既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结合文中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统编七下《驿路梨花》)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模拟演练文章除开头和结尾,通篇未写“祖国”,却处处印刻着“祖国”。请结合文中情节安排简要分析。 变式设问 作为一首英烈赞歌,第段作者却略写了“他”牺牲的细节,有何用意
战术归纳
考点 情感主旨
中考 真题 (2023·河南)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有哪些。 (2022·河南)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成长、爱、参与、教育……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021·河南)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教材 溯源 1.(统编七下《老王》)杨绛的《老王》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统编九上《范进中举》)《范进中举》一文记叙范进中举后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深刻的主题
模拟 演练 离家尚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可对于文中的“他”作者为什么连姓名都没有提及 他的故事又带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请在“写给最可爱的人”留言板上写下你的留言。
战术 归纳
拓展题:文章第⑤至⑦段独立成段有何用意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题目。
我 的 太 阳
①邻居吴叔是音乐学院的博导,周日就在家吊嗓练歌,即便门窗紧闭清唱,那些雄浑高亢的音符,也能打着滚儿钻进吕彪的耳朵,就像钻进了毛毛虫,耳朵痒,心里也痒痒。
②吕彪试探着敲门——嗒嗒嗒!进来!吴叔磁性的声音入耳:喜欢美声 吕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拨浪鼓似的摇摇头。再看吴叔装扮:一身黑色燕尾服、白色双翼衬衣,扎白色领花,锃亮的皮鞋能照见人。呵,绅士啊。吕彪咧着嘴,摸摸后脑勺,在边上傻笑。刚才您唱的啥歌 帕瓦罗蒂唱过,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哦,听着真提精神!嗯,美声是声乐的阳春白雪……
③吴叔上下打量吕彪:嗯,长相端正,气质不错,个头够高,压得住台。吕彪心里像装个太阳,暖暖的,有空就跟吴叔咪咪嘛嘛地开嗓练功,成了吴家的常客。不出吴叔所料,他天生是这块料,得过不少声乐奖项。
④高考前夕,艺术类考生提前报志愿,初试专业课。老妈听说吕彪报考音乐学院,陡然像头母狮,戳着他的鼻尖吼:玩玩得了,穿个屁股帘咪咪嘛嘛唱一辈子 扭脸看儿子,她的话分明就是耳边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⑤初试日期已定,吕彪要去北京考点应试,沉着脸,心里怦怦直打鼓。吴叔安慰说,你的专业课过硬,正常发挥就成。许是家里暖气温度高,白天开窗户,进了冷风受凉。夜里,吕彪高烧直说胡话,嘴唇干裂,老妈叫来厂医,确诊是急性肺炎……冰凉的液体缓缓流进血管,吕彪的心也凉半截,或许跟美声有缘无分吧。
⑥吕彪从综合大学导游专业毕业,想去国外当导游。可老妈要做急性阑尾炎手术,怎能这会儿出国带团 何况,他从小到大,老爸都在矿上忙,不见人影。老妈在服装厂,整天蹬缝纫机,喊着腰酸背疼,还给他洗衣做饭。娘儿俩像秤离不开秤砣,哪头重哪头轻呀。按老妈的想法,先在矿上干,不行再辞职呗。
⑦吕彪的师傅老余斜楞着眼,像见到了怪物。呵,长发飘飘,牛仔裤筒有几个甩着飞边的洞。老余眉头一皱,跟老吕的秉性满拧呀。这范儿干安全检查 老余脸一沉,赶明儿剪寸头,把裤腿的窟窿堵上。吕彪诺诺地点头,暗自嘀咕,又不是工装。
⑧起初,吕彪坐升降机下井,身体急速下坠,一阵心悸,轰隆隆的噪声震得耳朵嗡嗡响,他权当是歌剧前奏慢慢适应。
⑨工作间附近的巷道,有条洗煤留下的溪流,整日哗哗地流。吕彪拎着矿灯蹲下,一缕光柱里有一团小虾,江米粒大,通体透明,游得可欢实了。他探身再看,咦!地面上的河虾有两个鼓鼓的黑豆眼睛。它们的眼睛竟是俩小白点儿!吕彪问老余:巷道溪流的小虾没眼睛,咋游得那么欢实 老余指指心口窝:它们心里有光啊……哦。
⑩吕彪检查完通风设备,记停当了台账,咬几口馒头,倚着木料堆晕晕乎乎……恍惚中,他站在舞台上投入地唱《我的太阳》……老余悄声来复检,见吕彪打瞌睡,手里还捏着馒头。看他穿藏蓝色棉工装,外披狗皮马甲,黑色长筒胶鞋。老余咧咧嘴,这打扮像模像样,倒像老吕几分。
谁知,老鼠冷不丁叼走吕彪手中的馒头,吕彪打个激灵醒了。工友们追打老鼠。吕彪想老鼠好歹是活物,巷道里有它们活泛哪。他两臂抻开,横在中间:留个喘气的吧!工友们哈哈一笑散去。老余在一边抿嘴笑,嗯,彪子心善,着实像他爸。
矿务局的歌咏大赛有人参加不 半晌没人吱声。老余瞄了眼吕彪和其他徒弟,从牙缝挤出一句话:一群废物!师傅,我唱美声!哈哈!一阵哄笑,众人像受惊的麻雀呼啦散了。吕彪忙完,躲在巷道旮旯,清唱《我的太阳》。歌声像长了翅膀,飞到巷道角落;木桩上艳丽的蘑菇似乎都在颤悠;老鼠哧溜哧溜来回跑,像在给他伴舞。
那天,老余和徒弟们半信半疑地坐在前排。吕彪穿着燕尾服,扎白领花,蹬黑皮鞋,优雅上场。前奏响起,他一开腔,雄浑金属般的男高音响彻全场,掌声如潮。台下的老余使劲儿鼓掌,小声嘀咕:咱整天在巷道干活,见不着个阳光。听彪子唱的《我的太阳》,身子里咋像装着太阳,忒热乎!徒弟们拍着巴掌嗯嗯地点点头。
结果毫无悬念,吕彪得第一。
一日,老余接完厂部电话,像中了大奖,小跑到工作间,扯着嗓门喊:彪子,明儿去矿务局文工团报到!
(作者:李春华。有删改)
考点 词句理解与赏析
中考 真题(2024·河南)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 为什么 请简述两点理由。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2019·河南)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教材 溯源(统编九下《孔乙己》)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 )
模拟 演练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赏析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老妈听说吕彪报考音乐学院,陡然像头母狮,戳着他的鼻尖吼:玩玩得了,穿个屁股帘咪咪嘛嘛唱一辈子 (2)歌声像长了翅膀,飞到巷道角落;木桩上艳丽的蘑菇似乎都在颤悠;老鼠哧溜哧溜来回跑,像在给他伴舞。
战术 归纳
考点 标题理解/作用
中考 真题 (2017·河南)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教材 溯源 (统编七下《驿路梨花》)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模拟 演练 文章题目“我的太阳”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文章主旨进行探究。
战术 归纳
拓展题:
1.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全文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吕彪跟邻居吴叔学声乐,展现天赋多次得奖→ ① ,因初试前高烧而放弃→吕彪上综合大学毕业, ② → ③ ,由看不惯到慢慢欣赏→吕彪参加矿务局歌咏大赛, ④ →不久,老余通知吕彪去矿务局文工团报到
2.文章塑造吕彪的师傅老余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考点 行文思路、情节梳理
模拟演练
①新入伍时新发的绿漆水壶,捧在手里怎么看也看不够,刻上了专属文字 ②新兵训练据枪瞄准,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 ③战场上为了给受伤的战友喝水,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 ④70多年后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
考点 人物形象/作用
模拟演练
①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②有理想有担当,不怕困难,坚持不懈;③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变式设问
示例一:第④段“他把腰带紧了又紧,展展衣服上的褶皱,不住地抚摸着帽子上的红五星……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他”对新军装、新水壶的珍视,体现了“他”强烈的自豪感和对“祖国”深深的爱。
示例二:第段“没有炮架,他就扛起炮筒:‘咱们的迫击炮可不能停啊,战友们还没撤下来。’炮弹在敌人中炸开,扛着炮筒的他一次次被震倒在地,又一次次口鼻流血地爬起来”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他在战场上奋勇抗敌、掩护战友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他作为军人,对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考点 谋篇布局、写作手法
模拟演练
最初,受二娃子哥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他”渴望参军,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参军后,珍视新发的水壶,并在水壶上刻字,暗含着对祖国的珍视;训练中,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奔赴战场,克服恶劣的条件,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直至最后牺牲,体现了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贯穿着“他”用行动实践着对祖国深深的爱,未提“祖国”却处处是“祖国”。
变式设问
本文突出的是“他”从一个热爱祖国、憧憬为国征战的新兵,到奔赴战场为国捐躯的无私和无畏,重点并不是“他”的牺牲,而是“他”爱国精神的永存,所以略写了“他”牺牲的细节。
考点 情感主旨
模拟演练
示例:今天的我们无法知道,你们在生命最后一刻究竟经历了什么,甚至不知道你们的具体姓名,但透过遗物,我们能穿越时空,感知你们的力量。“他”是你们中的一员,“他”刻着“祖国”的水壶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思念。志愿军将士无惧生死,浴血奋战,因为你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以国之名,褒扬纪念,是缅怀,是铭记,是致敬,更是传承。
拓展题:
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后文他在水壶上刻下的内容——祖国,相照应;独立成段突出他对水壶的珍视、刻字的郑重和认真,凸显出了他参军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深爱。
考点 词句理解与赏析
模拟演练
(1)动作、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老妈反对吕彪报考音乐学院的愤怒情态,幽默风趣。
(2)运用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听觉感受的“歌声”带入到视觉感受的“翅膀”,给老鼠赋予人的情态,跑动如伴舞,生动形象地描写歌声的悠扬,侧面烘托吕彪演唱水平高超。
考点 标题理解/作用
模拟演练
示例:表面含义指美声歌曲《我的太阳》,深层含义指吕彪有音乐天赋,酷爱音乐,不懈追求理想。“我的太阳”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串联起全文的主要事件,揭示内心有光、追求光明、不懈努力的主旨。
拓展题:
1.①吕彪报考音乐学院 ②听从老妈建议当了矿工 ③师傅老余对吕彪的态度 ④获得第一名
2.①通过老余的观察,表现吕彪听从教导、心地善良的特点;②老余从开始看不惯吕彪到后来喜欢吕彪,推动情节发展;③巷道溪流观察河虾和老余听《我的太阳》的情节,揭示追求光明、不懈坚持的主旨;④衬托主要人物吕彪,增加文章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