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气(概)、(惬)意
2. C
3. A。“拈轻怕重”意思是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用在此处形容文学
大师对文字的态度不恰当,可改为“字斟句酌”。
4. C。原句缺少主语,A、B 选项句子依然缺少主语,D 选项“从……中”和“使”同时使
用,造成句子成分残缺,C 选项“我”作主语,语句通顺。
二、阅读
(一)诗文阅读
5.
河流大野犹嫌束(谭嗣同《潼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 示例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
告诉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为人做事时要忠诚,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对于老师
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
品德修养。
示例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即使是
军队的主帅也可以被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能被轻易夺走。在生活中,我们要坚
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被外界的困难和干扰所动摇,努力朝着目标前行。
7. B。《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芦管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并非欢快悠远的笛声相伴
入眠,而是使征人彻夜难眠、尽望乡。
8. 黄昏时分,在烽火台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城楼孤独地耸立着。秋风凛冽,我独自登上
城楼,极目远眺,只见远处一片苍茫,烽火台的烽火在风中摇曳,给这萧瑟的秋景增添了
几分紧张的气氛。
(二)名著阅读
9. C。“我”被父亲强迫背《鉴略》,当时“我”的心情是失落和无奈的,并非感激,因
为这使“我”失去了玩耍和看迎神赛会的机会,所以该项错误。
10. 选“美猴王”。在花果山,众猴发现水帘洞后,约定谁能进入洞中且毫发无损就拜谁
为王。石猴勇敢地跳进洞中,为群猴找到了安身之所,因此被尊为“美猴王”。从这一情
节可以看出美猴王具有勇敢无畏、敢于冒险的性格特点,他不畏惧未知的危险,积极探寻
新的机遇,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探索精神。
(三)文言文阅读
11. A。“及”在这里应是“等到”的意思,该项解释有误。
12.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13. C。文中国人是因为担鸟者的欺骗而相信了那是凤凰,并盲目传播,并非因为凤凰价格
昂贵而不全信传言。
14.
(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路人)正打算把鸟献给楚王,过了一夜,鸟却死了。
(四)现代文阅读
19. 本文讲述了在太行山里,一只小灰椋鸟啄开枝头的柿子后,引来另一只小灰椋鸟,两
只鸟共同分享柿子的故事,展现了鸟类之间的和谐共处。
20.
(1)“食”字准确地写出了小灰椋鸟啄吃柿子的动作,“几口”则体现了它起初的
试探性,生动地描绘出小灰椋鸟对柿子的小心翼翼和初步尝试的状态。
(2)“不安分”一词将小灰椋鸟的眼睛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它的机灵和警惕,它
在享受柿子的同时时刻留意着周围环境,以防危险,突出了小灰椋鸟的谨慎小心。
21. 吸引同伴来一起分享柿子。
22. 在文中“休戚与共”指鸟类在面对自然的馈赠时,不独占,而是相互协作、共同分享,
它们明白和谐共处、彼此互助有利于整个族群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体现了一种团结
协作、互利共生的关系。
23. 含义:作者通过小灰椋鸟分享柿子的行为,联想到山里的其他生灵也会像它们一样,
凭借着相互之间的和谐共享,在大自然的资源分配中各取所需,从而顺利度过漫长的冬天,
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智慧的赞美。
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由鸟及物,引发读者对自然界生命生存方式的思考,同时也
暗示人类应从自然中汲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智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