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积累及运用
1. D。“提防”的“提”应读“dī”。
2. B。“倦伏”应写作“蜷伏”。
3. D。“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这里大家如
果认可倡议应该积极响应,用“随声附和”不恰当,可改为“积极响应”。
4. C。缺少宾语,应在“爱护动物”后加上“的习惯”。
5. 朗读重音应放在“果然”“最害怕”“小蜘蛛”上。理由:“果然”强调了作者的猜测
得到证实,突出了内心的紧张与无奈;“最害怕”体现出作者对小蜘蛛的极度恐惧之情;
“小蜘蛛”则点明了让作者产生这些情绪的对象,通过重读这些词语,能更好地表现出作
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使听众或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6. ①水何澹澹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匹夫不可夺志
也 ⑤海日生残夜
二、阅读
(一)古诗词阅读
7.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主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愁,没有报国无门的悲愤。
8. 示例:夜已深,诗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风雨交加的声音,思绪万千。在睡梦中,他仿佛
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封的河流,奔赴战场奋勇杀敌。这两句诗将现实的风雨之声
与梦境中的铁马冰河之景相融合,情与景相互交织,表现了诗人虽年老体衰、闲居孤村,
但仍心系国家、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二)名著阅读
9. B。《二十四孝图》重点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而不是单纯告诫读者“孝”需
要真心付出。
10. 示例一:藤野先生对鲁迅成长影响很大。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他认真批改鲁迅的讲义,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等。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鲁迅的关爱、尊
重,让鲁迅感受到了异国的温暖与真诚,激励鲁迅努力学习医学知识,也使鲁迅在后来的
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对正直、善良、敬业等品质的赞美与追求,成为鲁迅人生中重要的
精神指引者。
示例二:阿长对鲁迅成长有重要影响。阿长虽然粗俗、迷信,但她善良、朴实,她费尽周
折为鲁迅买来《山海经》,这是鲁迅童年时期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满足了鲁迅对书籍的
渴望,激发了鲁迅对文学的热爱,为鲁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让鲁迅
在回忆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品质充满了感激与怀念。
(三)文言文阅读
11. (1)B (2)睡觉 (3)暗中
12. A。A 项“为”都是“是”的意思;B 项“乃伪睡以俟”的“乃”是“于是,就”的意
思,“静以修身”的“以”是“用来”的意思;C 项“乃杀而取其革”的“而”表顺承,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而”表转折;D 项“更不止于野心矣”的“于”是“比”的意思,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于”是“向”的意思。
13. D
14.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5. 示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即使表面上看似温顺,也不能放松对
它们的警惕,对于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心存幻想,要及时认清他们的真面目并采取果断
措施,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6. B。唐僧听了孙悟空的解释后又听信了猪八戒的话,对孙悟空并不信任。
17. B。猪八戒说那妖精是“祸根”是因为他怕孙悟空打死人后唐僧念咒惩罚他们,而不是
他早知道是妖精三番五次来骗他们。
18. 唐僧是一个善良、慈悲的和尚,他一心向佛,立志取经,有着坚定的信念,这是他成
为取经团队核心的重要原因。但他又过于善良、耳根软,容易被表象迷惑,缺乏对事物的
判断力,如在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变的村姑、妇人、老公公后,他不辨真假,听信猪八戒的
谗言赶走孙悟空。他的性格特点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取经之路充满波折,体现了人
性的复杂和修行的艰难。
(五)现代文阅读
19. (1)看到灯光时充满希望与力量 (2)犹豫是否去敲门讨吃的,内心纠结 (3)吃完
饭得到帮助后心怀感激与敬意
20. 示例:他们会愿意帮助我这个陌生人吗?我这样贸然去敲门讨吃的,会不会太唐突了?
要是被拒绝了该多尴尬啊。
21.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夜中的大山比作黑绒绒的布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
山里夜晚的黑暗,衬托出“我”当时身处深山的恐惧与无助。
(2)“急忙”“迅速”“一个劲地说”等词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
中年妇女的热情、善良,对“我”这个陌生人的关心与照顾,体现了山里人淳朴的民风。
22. 一方面指山里人家对“我”的关爱与帮助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将这份
善意铭记并传递下去,如“我”后来帮助街边乞讨者、给失窃青年车费等;另一方面也指
这种善良、互助的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不断延续和传承,体现了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和弘扬。
三、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