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2 11: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何以西汉,解密文物中的盛世——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3.唯物史观:能分析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文物和文字史料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4.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境况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环节出示单元时空坐标,并讲解:教师: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三课。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因短命而亡,继起的西汉王朝承袭秦制,在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两汉绵延四百余年。西汉是如何建立的?建立之后的西汉王朝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播放西汉文物的视频,导入今天的新课,以文物为载体探究西汉初年历史。观看历史年代尺,感受秦汉时期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阶段的整体发展历程,并了解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观看视频通过将本节课放入本单元的时空坐标中对照讲解,培养大单元观念。以文物为载体,加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环节第一篇章—盛世序曲:汉并天下教师出示文物档案并提问:西汉的建立经历来怎样的历程?请同学们从汉代画像石和汉并天下瓦当这两件文物中解密。阅读档案,结合教材,完成历史资料卡片,了解西汉的建立。结合资料小卡片讲述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教师提问:垓下之围项羽死前曾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同吗?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两人的情况对比进行分析。第二篇章—盛世之举:休养生息过渡语:刘邦建立西汉成了皇帝,终于坐拥天下,应该可以躺平享受了吧?事实真的这样吗?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盛世之举:休养生息。刘邦打下的江山是怎样的江山?出示文物档案,教师:这是汉代的陶牛车,请同学们阅读文物档案及史料,说一说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为什么会这样?又该如何解决?教师:面对这样的社会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该怎么做呢?大臣陆贾给了刘邦怎样的建议?在大臣陆贾的建议之下,刘邦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此,汉高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结合书本内容与《汉书》中的史料,完成连线,找到休养生息的举措。教师:结合上述举措,同学们可以说说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吗?教师:但其实汉初也面临着一些其他的问题,请结合地图和材料一,进行概括。学生:匈奴不断袭扰边郡教师: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时西汉是如何解决的?学生:通过和亲政策教师: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学生: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没有攻打匈奴的实力。而和亲政策缓和了双方的关系,为经济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第三篇章—盛世之显:文景之治过渡语:汉高祖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国力不断增强,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篇章:盛世之显:文景之治。教师:这是在贾平凹笔下姿容恬静,仪态端庄的汉代陶俑。与秦兵马俑相比,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 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什么? 学生:秦俑表情严肃,汉代陶俑往往表情柔和,面带微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文景之治下的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感高。教师:那么文景时期,汉代的发展局面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教师发布合作项目活动任务及评价标准。小组合作展示完毕后,教师提问:在史书中,是这样描述文景时期的社会景象的,结合材料,概括“文景之治”的表现。学生: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篇章—盛世之思:以史为鉴教师:秦朝二世而亡,而汉承秦制,却百年不衰,为什么在统一制度背景下,秦亡而汉兴?这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何启示?阅读档案,结合教材,完成历史资料卡片。结合刘邦项羽对比材料分析刘邦胜利项羽战败的原因,体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结合文物档案和史料,分析汉代初年的社会现状,总结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书本内容与《汉书》中的史料,完成连线,找到休养生息的举措。分析休养生息的作用分析汉初对匈奴的政策及作用。对比秦俑和汉俑的不同,感受汉代文景之治给人民带来的改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微项目探究活动,探究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原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讲解。分析秦二世而亡而汉代绵延百年的原因,并分析对今天治国理政的启示。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结合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的能力和从教材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总结环节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建立的过程,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取得最终胜利。西汉初年,民生凋敝,政权不稳。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稳定政权。在汉高祖刘邦的帝国蓝图上,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西汉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对于国富兵强的汉帝国,韬光养晦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一代雄主即将开辟伟业,最终完成集权帝国的大一统。总结本课内容。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共2题,每题2分,共4分。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1.陈胜、吴广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征战,史称“楚汉之争”。( )2.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选择题(共3题,每题2分,共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西汉建立初期,社会残破荒凉,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 休养生息 B. 尊崇儒术 C. 盐铁专卖 D. 版图拓展2.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A.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 B.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逢灾荒之年,积极赈灾 D.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3.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皇之治 D. 贞观之治三、综合题(共2小题,分别为4分,6分,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材料二:面临秦王朝的种种弊政和诸侯纷争的紊乱局面,百姓无业可居,大闹饥荒,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材料三:汉高祖简化法令和禁令,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过了十三年,及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制征收一半的租税,税率三十征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至武帝,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摘编自《汉书 食货志》等(1)指出汉初统治者为解决“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而采取的政策。这种政策具体的表现有哪些?(4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表述清晰、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