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21: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01
02
通读第一单元课文和背景材料,判断每篇课文所描写的历史时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深入了解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开国大典、社会主义建设、香港回归等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了解中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未来一百年的发展规划和前景,关注国家在发展中的机遇、挑战和治国方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识别第一单元 5 篇课文的文体,概括总结开幕词、回忆录、新闻(消息和通讯)这几种文体的特点。
长征 百团大战 回忆录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新中国成立 开幕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新时期 消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通讯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
长征精神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动作行为描写。如: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親贺,互诉衷肠”;“我”“骑着马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②心理描写。如:“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环境描写。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
多用细节描写,“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丽,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溃败的狼狈。通过这个画面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引起了读者的共情,同时对长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写出聂荣臻平易近人,慈爱亲切。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
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大战中的插曲》
百团大战
背景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行“南进”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作柱,公路作链,碉堡作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
井陉煤矿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煤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在各部队的密切配合和战士们的英勇战斗下,八路军解放了3000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资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井陉煤矿破袭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彭定康注视着香港旗帜降下旗杆
场景二: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场景三:查尔斯王子宣读女王赠言。
场景四: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五: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场景六:“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景中
本文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并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处: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第二处: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三处: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
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第四处: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
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第五处: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
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第六处: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 男,汉族, 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习近平主席这样评价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 作者通过这个标题要表达什么意思
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
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选择其中一张图片并为此拟写一段“疫情精神”的文字。
家国情怀、青年使命、心系祖国
青年正是人生中最应该奋斗的时期,国家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奋斗与拼搏,也正是我们未来一代的使命。孙中山先生曾在演讲中表达了对青年的殷殷期望:“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百余年后的今日,我们当不忘先辈教诲,不断进步、不断拼搏,为建设祖国而砥砺前行。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