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Unit 1 Relationship Lesson 2 How Do We Like Teachers’ Feedback?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Unit 1 Relationship Lesson 2 How Do We Like Teachers’ Feedback?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01-11 14:3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Unit 1 RelationshipLesson 2 Listening : How do we like teachers’ feedback
教学背景分析
一、主题意义:本单元的主题是“关系”,授课语篇所涉及的具体语境是单元主题下学生对三种不同教师反馈的看法和感受,属于“人与社会”主题,主题群为“社会服务、科学技术”,其主题意义在于通过讨论三种不同的教师反馈的特征,学生对这三种教师反馈的看法和感受,让听众深入的认识教师反馈、及其带来的影响。通过语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教师的反馈,积极与教师沟通自己对反馈方式的看法,从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文本分析:【What】授课内容是听力课。文本包含两个听力语篇,分别呈现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群体对教师反馈的讨论,也属于对第一课“师生关系”主题的进一步探讨。 本课的主要话题是通过学生访谈和教师对话展现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群体对不同教师反馈类型的观点和态度。第一个语篇是校园采访。学生记者采访了三名同学。主持人先向听众解释教师反馈的定义,然后询问了被采访者收到过何种类型的教师反馈,并追问对该类教师反馈的态度。第一名学生表达了不喜欢英语教师的直接和负面反馈( Direct & Negative feedback ) ,因为太直接和负面的反馈会打击自信心,让自己备受伤害;第二名学生谈到自己很喜欢教师面对面的反馈( Direct & Positive feedback),因为面对面反馈比其他反馈方式更有效率,能够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也能够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第三名学生提到老师经常给"Good, excellent"之类宽泛的反馈( Indirect feedback ) ,但该学生不满足于一好以概之的简单评价,而是希望老师提供更加详细的反馈( specific feedback ),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问题在哪,也能够知道如何提升和进步。第二个语篇是两位教师讨论如何更有效地提供直接反馈,呈现了在讨论过程中与对方交换观点需要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Smith教授认为教师在给学生反馈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性格和接受程度, Jones教授一开始坚持认为教师应该从更有效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直接和具体详细的反馈。但是在交换意见的过中,Jones教授认可了Smith教授的方法,同意应该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给学生反馈。【Why】听力文本通过对教师反馈的探讨,一方面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教师反馈,理解教师给学生反馈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倾听、理解学生的诉求,为以后的教学和评价打好基础,促进师生互相理解,教学相长。教师反馈其实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的一种,背后其实体现了这两个群体沟通交流的方式,这一课同时也是增强师生间相互理解,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一课。【How】第一段文本材料的呈现形式为访谈。从结构上看,每个学生的反馈都围绕一种反馈种类(positive,negative,direct,indirect)和具体形式(give us an opportunity to),他们对这种方式的情感态度及反应(feel quite hurt,make me lose confidence in myself; very helpful; more effective; ; should be specific等);第二段材料的呈现方式为讨论。两位教师在交换意见时使用了如下表达法: 提出观点: I believe... Also, I think...表达部分认同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Well, it is..., but ... might ... I can agree with you about that, but ...表达不同意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Perhaps that’s true. However, my opinion is that...表达完全认同: I see your point. Perhaps I should...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的高一实验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话题认知程度: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经历教师反馈。对教师的反馈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但不能系统全面地看待和思考教师的反馈及反馈的原因,更不能有效的对教师反馈做出正确的处理。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取相关信息,并能形成与教师积极沟通的意识。语言基础:学生对于关系这一话题下的专业术语和词汇相对不陌生,但是通过听获取语篇信息有一定的困难;在语篇知识层面,学生在有逻辑地整合信息方面存在困难。通过策略指导,让学生逻辑地获取和整合信息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在语言表述上,学生能够简单的描述自己对教师反馈感受,泛泛的表达观点,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并有逻辑的阐述其原因。本节课通过导入铺垫话题词汇;通过在学习语篇过程中聚焦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通过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语言等活动,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获取和归纳语言表层信息,但对于信息获取策略,信息的整理和概括,信息间逻辑关系的建构,对他人观点的正确批判,以及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方面的能力较弱。本课设计有层次的语境活动,为学生铺设台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依据学情分析及教学内容分析,最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完成第一段听力语篇的学习。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在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1. 获取三种不同教师反馈类型、具体反馈方式、学生感受和反应的信息;2. 完成采访汇报,包括教师反馈类型、教师具体反馈方式、学生感受及反应;. 3. 反思如何看待教师的评价反馈,如何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活动形式及步骤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学习效果评价
导入话题,调动已知;激发动机,形成期待 1. Students look at a picture of an assignment, get aware of the topic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feedback. Meanwhile, students talk about its feedback type and their feeling. 2.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feedback they like and dislike and the reasons behind. 创设真实情境,引出主题,感知语篇结构特征,铺垫话题词汇。 感知注意 学生能意识到要讨论的话题,感知语篇结构特征,并熟悉新词。
预测语篇内容,训练听力策略 Students predict what aspects about feedback are going to be talked about. 引导学生预测语篇的内容,关注语篇结构特征,形成听力期待。 感知注意 学生能够提出对话题的已知,并预测文本内容,关注语篇结构特征。
运用策略,获取语篇的主要信息;通过图表概括和梳理语篇的主要信息。 1. Students listen and check their prediction.What aspects about feedback have been talked about ·types·how the teachers give the feedback·students’ reactions / feelings2. Students, together with the teacher, listen to the first student and take notes of the detail information. Students are aware of how the teacher takes notes by using abbreviation and shorthand.3. Students listen to the other two students, practicing the strategy, and fill in the table. 了解和使用简写和缩写的策略,获取和梳理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包括三种反馈类型,各自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反应和感受。 获取梳理概括整合分析判断批评评价 学生能够运用策略,获取语篇的主要信息。
内化运用介绍反馈类型和具体反馈方式的语言;分析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1. Students, as interviewers from the Students Union, are reporting the survey result to the Faculty Committee. 提供真实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篇中的语言和知识,谈论教师反馈。 内化运用 学生能够运用语篇中的语言和知识解决问题。
迁移创新批判性地看待教师做出反馈的原因,评价反馈类型、具体反馈方式、学生感受的语言。 1. Students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y do teachers give students feedback ·Which type of feedback do you like best and which least And what are your reasons ·What can you do if you feel bad about the feedback 再次提供真实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篇中的语言和知识,谈论教师反馈。引导学生形成通过保持尊重、积极沟通、主动建议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迁移创新 学生能够运用语篇中的语言和知识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结束,学生能深入理解教师的反馈,关注通过保持尊重、积极沟通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 Home work: Students choose one task to finish.1 Choose one of the five pieces of homework,give feedback and write about the type and how you would like the receiver to feel.2 Write about the most impressive teacher’s feedback you’ve got: ·the type ·the reason for your decision ·your feeling ·your suggestions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语言。 内化运用 学生能运用语篇学习的知识和语言。
教学反思
一、特色说明教师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深入分析文本,准确把握本课与单元主题意义的关联。在单元主题意义的统领下,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基于学生认知和语言习得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活动体现层次性、关联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层次性的理解和表达活动,帮助学生建构主题意义,深化对主题“relationships”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引导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表格——梳理文中信息,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有据地评价他人观点或阐述自己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语言能力的提升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层次性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承载主题意义的语言知识,如举例、表达观点等,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德育渗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在学习文本时,教师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意义。首先,学生获取表层信息;然后学生表达感受,尤其是得到教师否定的、直接的反馈时的感受;最后,思考如何与教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的进阶式的引领更容易使主题意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问题与困惑通过反思,教师也发现在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和困惑:如何关注到学弱生。授课班级学生语言基础差异性较大,课堂上教师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的关注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通过一些辅助方式(补充个性化单词表等)让学生基本理解文本。对于课时和单元输出活动,也应因人而异,而不应该标准唯一化。学案设计也应该体现差异化,如学案中可以为学弱生搭设台阶,提供更多的支架,帮助学弱生树立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
第四课时主题意义建构框架
·What is feedback
·What are the types
·How is feedback given
·What is feedback’s influence
·What do I think of the teachers’ purpose
·What feedback do I like best
·How could I communicate with the teachers about my idea
·How could I develop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认识事物
感知观念
评判思考
内化观念
行为取向
外显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