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一中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00 年10 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
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
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2.西周时期,每年冬至前后,各国诸侯都要到文王庙举行祭祀文王之礼,天子主祭,诸侯助祭。这
A.旨在强化华夏认同观念B.标志着礼乐制度确立C.扩大了周王的统治范围D.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来说,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
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①商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
③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④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4.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壁画通常以风景、生活为表现内容,而中原地区的壁画往往以历史和宗教为主
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北朝时中原地区的壁画也开始描绘更多的世俗主题,如日常生活、风
景和肖像。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艺术领域呈现出交融的趋势B.北民南迁促进区域文化整合
C.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超过前代D.绘画主题政治生活色彩浓厚
5.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说明科举制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A.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B.政治形势影响了人口格局
C.赋税政策导致人口迁移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的流失
7.元末,在蒙古、色目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学识博洽的鸿儒硕学,“西北子弟,涵养既深,
异才并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亦可谓极一时之盛”。这表明,元朝
A.官员文化水平提高B.儒学得到新的发展C.民族交融有所深化D.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8.明初,诸帝凡事与阁臣面议,阁臣退而据帝意票拟。后皇帝鲜与阁臣见面,有时通过书面或太监口
传指示内阁票拟。这种变化充分说明代内阁
A.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B.决策权受到太监监督
C.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D.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9.明洪武九年(1376 年)对行省领导体制进行了改组,将各地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
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布政使是中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是执行皇朝旨意,向地方发布
政令。这一改革
A.强化了明朝的中央集权统治B.缓和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
C.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促使地方官员权力划分模糊
10.1843 年《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这一规定,在清
政府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遭到抛弃
C.清廷努力走出天朝上国幻梦D.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历史
1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后改为实行责任内阁制,至1914 年又改为总统制。这
反映的实质是
A.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B.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淡薄
C.力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12.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
军出来反抗……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
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意在
A.把文言作为白话文建设的重要资源B.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予以肯定
C.强调文体应当存在实用与文学之分D.否定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13.下图所列为1919 年4 月《教育潮》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A.教育变革对培养国民的重要作用B.民主科学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
C.青年学生是革命的主力力量D.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14.1958 年3 月15 日,毛泽东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谈话说:“现在报纸
宣传报道上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
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这一谈话
A.旨在用舆论解决经济高速度问题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C.缘于“大跃进”出现了错误的倾向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15.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16.1988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多边外
交活动”。此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全球性、洲际性和区域性的多边外交活动,如
承办第四界妇女大会、签署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这些做法意在
A.顺应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B.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C.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环境D.拉开同西方国家建交的帷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
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
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从秦朝建立起,官僚政治在中国就已经开启了,然而这种官僚政治并不成熟。秦与两汉,由于
大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门荫制度的存在,官员大多数来自于地主豪强,官僚组织成员中的大多数人是贵
族,所谓的官僚政治,实际是贵族政治。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和发展,使得官僚组织中每一个个体
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官员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科举制度在促进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
——摘编自黄炬《政治生态视野下的隋唐科举剖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相制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对官僚政治发展的作用。(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对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而言,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主要是“化”在中国革命一系列实际
问题的解决上,“化”在围绕中国革命道路的一系列中国独有的战略与策略上。
——摘编自杨凤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百年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战略(策略)与中国革命道路”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
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历史
19.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从 1904 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 1910 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 24 个。工商业者在
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
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
社会教育变革。——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
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
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
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
批桥梁建设人才。——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 年2 月6 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及其历史意义。(8 分)
20.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
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
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 12 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
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以及建交对象的主要特点。(2 分)
材料三: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
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6 分)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简析: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稻作农业遗存是世界最早之一,表明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A 项,早期文明在多地都有,不能说集中于南方;B 项,缺乏与世界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此结论;C 项,材料是早期农业,非小农经济。
2.答案:A
简析:西周诸侯到文王庙祭祀,通过文化活动强化以周文化为核心的华夏认同观念。B 项,周公制礼作乐是礼乐制度确立标志;C 项,祭祀主要强化内部关系,非扩大统治范围;D 项,异姓诸侯存在说明不是强化宗法等级秩序。
3.答案:D
简析:商周最高统治者权力未高度集中,秦汉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正式统一。②中 “封建的统一” 指分封制下的统一,非 “大一统”;③中 “封建” 指分封制,不是社会形态。
4.答案:A
简析:南北朝时中原壁画主题向江南地区的世俗主题靠近,体现艺术领域的交融。B 项,材料未表明与北民南迁有关;C 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未超前代;D 项,世俗主题并非政治生活色彩浓厚。
5.答案:B
简析:孟郊贫寒出身考中进士,说明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A 项,考中进士不能说明是最优秀官吏;C 项,科举未排除世家子弟;D 项,科举内容与科技无关。
6.答案:B
简析:辽宋金元时期北方战乱多,人口南迁,使南方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下降,政治形势影响人口格局。A 项,表格未体现人口迁移范围;C 项,赋税政策不是主要原因;D 项,与人口迁移原因不符。
7.答案:C
简析:蒙古、色目人中出现鸿儒硕学,体现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民族交融深化。A 项,鸿儒硕学不一定是官员;B 项,未体现儒学新发展;D 项,不是文化重心转移。
8.答案:D
简析:内阁按帝意票拟,是皇帝辅政机构。A 项,内阁不是行政机构;B 项,太监传达帝意,非监督决策权;C 项,内阁是加强皇权的。
9.答案:A
简析:行省改为布政使司,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强化中央集权。B 项,明朝已废丞相;C 项,“避免” 说法绝对;D 项,职权是分明的。
10.答案:A
简析:清政府允许英国人受英法律和法庭约束,损害国家主权,体现其主权意识淡薄。B 项,材料未提及闭关锁国政策变化;C 项,说明天朝上国幻梦未变;D 项,外交近代化标志是总理衙门成立。
11.答案:A
简析:临时政府政体变化体现民主与专制斗争,限制袁世凯与加强其权力的变化反映此点。B 项,责任内阁制体现民主意识;C 项,表述片面;D 项,不是实质。
12.答案:A
简析:学者将古文比作废帝族类成为国民一部分,说明古文对白话文建设有意义。B 项,材料主旨是文体关系,非辛亥革命;C 项,是语体非文体;D 项,与学者意图相悖。
13.答案:D
简析:材料强调教育解放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体现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前提。A 项,未涉及教育对国民素质培养;B 项,未提及民主科学;C 项,与青年学生革命地位无关。
14.答案:C
简析:1958 年 “大跃进” 存在高指标等问题,所以有此谈话。A 项,舆论不能解决经济高速度问题;B 项,时间不符;D 项,时间不符。
15.答案:B
简析:公有制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上升,是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公有制发展、就业观念转变的结果。A 项,改革目标 21 世纪初才初步实现;C 项,改革开放后计划管理调控减弱;D 项,未完成。
16.答案:C
简析:中国开展多边外交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国际环境。A 项,不是顺应潮流的实质;B 项,理念 21 世纪提出;D 项,新中国成立初已与部分西方国家建交。
二、非选择题
17.
(1)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
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利于决策科学。
(2)作用:推动贵族门阀政治消亡;促官员职业化、专业化,规范成熟官僚政治;促进阶层流动提供人才。
18.示例一
论题:实事求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战略思想。
阐述:土地革命时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抗战时建抗日民主政权实行 “三三制” 推动抗战;解放战争时设行政区巩固政权。
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依国情形势调整政策,彰显理论品格获成就。
示例二
论题: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战略。
阐述:维新变法未联系群众致失败;中共抗战时动员民众,如减租减息、投票选举等获支持走向胜利。
结论:了解尊重民众需求把握革命实际,民众支持参与至关重要。
示例三
论题:保持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策略。
阐述:中共以马克思主义定纲领,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结论:中共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创新,保证科学性先进性奠定领导基础。
19.
(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
(2)有利因素:一五计划实施;苏联援助;技术人员勘测设计。
历史意义:促进交通;培养人才;推动经济;增强自信。
20.
(1)基本方针:一边倒;
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
(2)外交成就及影响:图 1:确认倡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外交成熟;图 2: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增进友好合作;图 3: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发挥重要作用;图 4:签订《中美联合公告》,中美关系正常化。
(3)背景:改革开放深化;多极化趋势加强。
特点: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参与地区组织外交,推进区域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