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2 08:2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三语文试题
2025.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汉语中,“青春”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中存在已久。“青春”一词在本质上
是一个隐喻。它的字面意思是“青色的春天”。1916年,《新青年》九月号刊登了一篇题为
《青春》的文章,作者李大钊在文章起首就给出了关于“青春”意义的迷人描述。
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李大钊和其他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和写作的知识分
子可以作为时代的代言人,代表那种旨在于未来几十年间改变中国的新文化。其中一个原
因就在于他们成功地把自身关于时代精神的看法,以清晰而生动的方式,凝练成了一个简
单而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符号一“青春”。李大钊的文章用醉人的诗意话语凸显了“青春”
的生机与美妙,这个汉语隐喻具有一种焕发新生的巨大力量,它被用来表达希望与未来。
在对万象更新的呼吁中,作者把青春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变革符号,它具有无穷的象征
力量,影响无远弗届:从自我到家庭、国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

“青春”的另一个衍生的、隐喻性的用法,是对青少年时期的诗意命名,把年轻的时光视
为“一生中的春日”,凸显其生机和活力。潘尼的一首诗,对比了陆机的年轻朝气和自己的
年迈状况:“予涉素秋,子登青春。”在这里,青春总是代表着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人人都永远
珍惜、赞美着它,这成为传统文人最喜欢的母题之一。但同时,它所代表的东西就像青少年
时期本身一样,也是短暂而易逝的,比如,《牡丹亭》和《红楼梦》中都出现的年轻女子的伤春
之情,象征着对自身青春将逝的伤感。
“青春”的后一种隐喻性的用法慢慢地取代了它的字面意思。这个变化发生在民国初
期。李大钊1916年的文章依旧包含着“青春”的这两种意味,虽然它的重点显然已经从春
日转向了青春的活力。在1930年代与1940年代的新文学中,“青春”明显已经只具有隐喻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