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设计《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3 19: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以伊朗的四个王朝为例
[教材分析]出处·内容·课标
1. 出处:高中统编教材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 第 1 课,共两目:“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
2. 内容:阐述古代两次著名军事征服行动对地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 虽仅两目,但就内容看,教学逻辑整合存在以下难点:
①. 时空跨度大,时段绵延近 1700 年,空间横跨欧亚非;
②. 两目为并列关系,缺乏内在关联;
③. 主要是对两个战争案例导致地域文化演变表现的罗列,内容繁杂,且以结论 性陈述为主;
3. 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要求: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 裂;认识战争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简言之,单元大概念在 于理解战争在人类文化中所起的破坏、交流、重建的辩证作用。继而将本课的 内容占比与单元大概念结合,可见本课重在突出古代战争对文化交流与重建的 发展作用。这一发展的要义有三:
①. 战争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供契机;
②. 在交流与碰撞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
③. 在彼此交融中,诱导催生出新的文化成就。
1
[学情分析]知识 ·思维
1. 知识基础
高二学生已积累了部分与本课相关知识(见下表 1),但多泛泛而谈、融合 度低,于本课教学利弊参半。利在于已有知识经验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点。 但由于学生认知局限,难免以后见之明揣度史实,对教学产生逆向影响。故笔 者依据下表 1,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为真实学习的起点,并关注知识盲点,架 构本课内容。
出处 关联度 关联点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第 2 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第 4 课“希 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 亚历山大东征的史实有初步介 绍,但对亚历山大东征对文化 造成的影响仅结论性提及 亚历山大东征过程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 1 单元第 2 课“古 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 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统治措 施有简单介绍,但文化措施语 焉不详 亚历山大任用马其顿人 和希腊人为官,推广希 腊文化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 3 单元第 2 课“辽 夏金元的统治 ” 元朝的民族关系有详细阐述, 重在突出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措施,并未涉及文化影响 驿道制度; 四等人制度中的色目人
表 1
2. 思维基础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但由于日常经验、教学内 容、课时的限制,学生难免思维受限,于本课中反映如下(图 1)。因此,在本 课教学中,应借助史料创设情境,设置有效问题链,引发学生真思考。以论从 史出的原则丰富学生的元认知,进一步培育历史核心素养。
2
(
陌生:辩证思维
)
熟悉:既定思维
(
战争与地域文化重构的关系
)
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性
图 1
[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导致的地域文化演变的表现
难点:通过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揭示战争与文化碰撞、交流、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具体目标 ·素养水平
具体目标 素养目标及层次划分
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 2
辨析“希腊化 ”的多重内涵 时空观念 1 史料实证 1、2 历史解释 1、2
多维度论证蒙古西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时空观念 3 史料实证 1、2、4 历史解释 1、2
深入理解古代战争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 3 史料实证 3 历史解释 1、2、3
通过辩证看待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关系, 理性处理当下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唯物史观 4 家国情怀 4
表 2
3
[教学思路]线索 ·立意
综上分析,笔者聚焦于两次征战的地理空间交汇面——西亚的伊朗,以其 四个王朝为时间线索爬梳本课。既勾连逻辑,也以新视角激趣。伊朗作为一个 物化的场所,以其为典型例证作为触发历史记忆的媒介(明线),进而探寻以伊 朗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在战争冲击下的构建(暗线)。同时笔者以史料实证的原则 优化线索内容,以有效问题链厘清线索逻辑,以期使本课每一部分的架构都达 到“见微知著抓特征,取精用宏现本质 ”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在厘清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 演变关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从古至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以文化交流打 破文化隔阂,文化互鉴消解文化冲突,文化共生超越文化优越的意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学习新课 ·总结提升
【新课导入】
任务:观察、判断三份作品的各自风格,猜测来源地。
(注:作品名称在学生回答后逐一呈现)
4
【设计意图】:学生对伊朗的印象多固化为报道中的封闭、战乱。故笔者在利用 学生刻板印象的基础上,补充了伊朗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本课的两个核心概念 ——“战争 ”、“文化 ”在学生头脑中的相遇。由此,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自然 生疑:伊朗为何会容纳如此多风格迥异的文化?三种文化现象何时出现于此? 疑问是激发兴趣和触发思维的起点,推动着课堂。同时这些疑问也会随着本课 教学的推进被逐一释解。故导入的目的在于扣题、激趣、铺垫。
【导语】:伊朗,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但千年来,在侵略的铁蹄、政权的颠覆中, 这片土地虽偶尔消沉,却并未消解它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是世界上最悠久、 复杂的文明之一。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个总是处在激烈博弈状态,经历众多 王朝更迭的国家,以其中的四个王朝探寻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关系。伊 朗人至今仍最骄傲的王朝——波斯帝国,甚至在当下,这个国家也经常被称作“波 斯 ”。
【波斯帝国】
任务一:根据所学,补充波斯帝国的名片介绍。
(注:标红部分为填空内容;作答同时依次配合展示材料一、二)
材料一:贝希斯敦浮雕
(

)
材料二:国王大流士统治多少邦国?看看王位下雕刻的人像,便知波斯之矛经略之广。 ——大流士陵墓碑文
5
【设计意图】以填空形式快速回顾波斯帝国概况,起到详略得当的效果,为此 后教学内容铺陈埋线。其一:学生愈感受到波斯帝国的辉煌,愈对此后亚历山大 焚毁波斯古都的行为感到遗憾,涵养家国情怀。其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以 图片将学生对波斯宗教——琐亚罗斯德的记忆具象化,为后面的教学任务 — —“希腊化时代本土文化何去何从?”进行铺垫。
【过渡语】:正如大流士陵墓碑文所述,从王座下人像之多,便知帝国版图之辽 阔。所以我们看到的纳税盛景不过是都城浮雕的小小一隅。但今天,我们也只 是从断壁残垣中窥见它曾经的辉煌,那么波斯古都何以变成如今的模样呢?与 何人有关?
【亚历山大帝国】
任务一:根据亚历山大的入城演讲,剖析其希腊化政策的成因。
材料一:希腊从未遭遇过比居住在波斯首都的国王们更可怕的敌人...... 大流士和薛西斯正是从这里发动了进攻了欧洲的渎神战争......毁灭这座 城市将让我们祖先的灵魂得到安息。 ——亚历山大
设问:1.亚历山大为何而战? 2.亚历山大来自何处?
3.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为何为希腊而战?
4.结合所学,除复仇之战,亚历山大还以哪些方式表达对希腊文化的热 爱?
【设计意图】亚历山大推广希腊文化的表现,教师多用文字材料直接呈现希腊 式城市的建造。这样的处理有两处思虑不足。一则,在大部分书籍和课本表述 中,希腊风格城市的大量出现应当是在希腊化世界,即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
6
二则割裂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这一内容在高一时已有涉及。故笔者秉承着“有 疑处生疑,无疑处释疑 ”的原则,以问题链形式,调动学生高阶思维,将学习 过的内容自行整合,最终得出三重认识:文化冲突最激烈的对抗方式即战争;
军事征服者可能会被文化征服;希腊人在亚历山大帝国为统治者。
【过渡语】:因这次演讲而激愤,亚历山大军队进驻这座都城后,将皇宫珍宝洗 劫一空,并纵火焚城,珍藏在此的大部分波斯历史记忆化为乌有。然而在征服 波斯帝国后,亚历山大的态度却悄然变化。让我们走进一场集体婚礼的现场。
任务二:探究亚历山大政策转变的深层目的。
材料一:
设问: 1.为何采用波斯婚俗
2. (1)新朗由几类人构成?分别迎娶何等身份的波斯女子?
(2)作为君主的亚历山大迎娶波斯公主,有何政治考量?
(3)数量如此庞大的希腊士兵与波斯女子成婚、生活,有何客观作用?
【设计意图】:以婚礼请柬的形式重新整合典型史料,激发阅读兴趣,也便于学 生高效获取信息。以“现象——本质 ”的梯度式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将特定事 件与特定时空相联系,从而形成合情合理的历史解释:婚礼目的包含文化妥协、 君权合法、民族融合三重。
7
【过渡语】:特殊婚礼的背后是亚历山大宏大的政治构想。正是以这样的政治手 段,亚历山大统治着继波斯帝国后又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遗憾的是, 在婚礼后一年,亚历山大突发高热身亡,年仅 33 岁。伴随这位英年早逝的帝王 一同离去的是,是这个年轻帝国的分崩离析。一分为几 伊朗位于哪一王国境 内?(对照书本地图)
【塞琉古王国】
任务一:探究希腊化世界的特征。
材料一:我是亚历山大大帝最忠诚的追随者和继承人,我的都城也要延续亚 历山大大帝的风格和荣光,成为所有人向往的居所。 ——塞琉古一世
【过渡语】:在塞琉古王国,这样的城市应当是什么模样呢? 材料二:
设问:对比两图,概括两座城市的共同点。
【过渡语】:在东方世界复刻希腊元素的城市,又是为何而建?
材料三:塞琉古王国曾经建造希腊式城市34 座,大都分布在商路沿途,首先作 为希腊征服者的军营驻地,继而安置希腊移民,直至成为贸易和文化的辐射点。 ——摘自哈全安《伊朗通史》
8
设问:塞琉古王国广建希腊化城市的目的?
【设计意图】:以城市为线索,依序择要,执简驭繁。借图片对比,锻炼细节捕 捉能力,将希腊化城市具象化。因“希腊人垄断高级官职,为统治阶级 ”这一 知识点此前已回顾铺垫,故不做赘述,而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涵养学生的历 史解释能力。
【过渡语】:这类希腊化城市是否只存在于塞琉古王国境内呢?
任务二:明晰希腊化的四重内涵。
【过渡语】:亚历山大帝国虽昙花一现,但由他开创的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续 古典时代后的又一繁荣期,成就涉及诸多领域。
9
设问:阅读书本,完成思维导图。
【过渡语】:希腊文化迎来外部极盛期的同时,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是否湮灭 了呢?
材料: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琐罗亚斯德教仍可保存。当琐罗亚斯德教的 圣地之一的赖加面临严重的希腊化时,麻葛们便带领信徒和圣火迁往西部的 阿塞拜疆,后来这里成为琐罗亚斯德教新的圣地。伊朝南部的法尔斯出现了 一些半独立的小王朝。从发行的钱币可以看出,他们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伊 朗东部的阿拉霍西亚和犍陀罗,也存在一些琐罗亚斯德教徒社区。 ——摘编自韩志斌《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流变轨迹》
设问:1.希腊化政策下,伊朗本土文化的发展状况如何? 2.结合材料与所学,琐罗亚斯德教为何得以延续?
【设计意图】:解析希腊化概念是本课的重难点。以地图将希腊化世界的地理空 间具象化,以时间轴明确希腊化时代的时段,以便学生直观区分。以思维导图 梳理希腊文化的繁荣表现,是知识落实的步骤,也是加深记忆的良方。学生对 希腊化概念的认识误区为易忽视其中的“化”字,“化”是趋势,带有渐进性,并非 一蹴而就。故以此前铺垫过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发展状况,进一步阐释希腊化的 概念,丰富学生的认知,培育历史解释能力。
【过渡语】:因此,在塞琉古王国内也孕育着分裂的因素。随着境内其他王朝不 断增多,且独立化程度逐渐提高,加之外部战争失败,塞琉古王国在伊朗地区 的统治逐渐瓦解。但千年以后,更大的社会动荡在不经意间到来,甚至被欧洲 人惊恐地称之为上帝之鞭,是何人策马扬鞭而来?
10
【伊利汗国】
任务一:观看视频,厘清蒙古西征的时空顺序。
(注:以下为片头片尾截图)
设问:1.伊朗于第几次西征开始被征服?最终被征服于哪一次西征? 2.元朝建立后,伊朗成为哪一政权?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动画形式,将蒙古西征过程具象化,加深记忆。同时追 加任务,调用学生的时空定位能力,进一步将其刻画于历史地图中,从而避免 学生仅是线性记忆。
【过渡语】:新生的伊利汗国政权与元朝又是何等级关系?下面两封信函也许会 给我们答案。
任务二:探究蒙古西征如何促进东西方交往
材料一:
11
设问:根据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过渡语】:伊利汗国距西欧路远迢迢,沿途充满不稳定因素。这些信函为何能 安全送达呢?
(
材料二:
查帕哈内
邮局和旅行系统,通过在交通道路上以合理的间距设立接力驿站,确保旅行
安全和信函定期持续送达。
——
摘自
[
伊朗
]
霍昌
.
纳哈万迪、
[

]
伊夫
.
博马提《伊朗四千
年》
)
设问:1.查帕哈内制度相当于元朝的哪一制度?
2.根据材料,查帕哈内制度还有何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论证。 (注:学生作答同时,辅助展示材料三,无需赘述)
材料三:
(
伊利汗国的君主派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扈从来到
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
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
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
.
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
——摘编自《马可
.
波罗游记》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访欧洲的 人--列班 扫马的活动轨迹
【设计意图】:此处秉承“ 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 ”的理念。选择精当的史 料,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调用已有知识经验,最终推导出:蒙
12
古西征以统一帝国,创设交通条件——驿道制度,从而为官方与民间两种交往 方式提供契机。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基础,论证历史结论,利于涵养 高层次的史料实证素养。
【过渡语】:在驿道制度支持下,随着交往频繁,伊利汗国兴起了一股东风西渐 的热潮。
任务三:探究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材料一:
《蒙古大 ·列王纪》插图
【介绍语】:《列王纪》是描述伊朗历代帝王英雄史诗的国宝级作品,伊朗人酷 爱将其中的故事以其民族独有的细密画形式呈现。而《蒙古大.列王纪》则又是 伊利汗国时期细密画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我们经常能在其中诸多场景中看见东 方文化的元素。
设问:1.这幅细密画展现的是什么场景? 2.其中有哪些东方元素?
材料二: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但青花却不是。 ——《剑桥中国史》
13
【过渡语】:中国早已拥有一流的制瓷技艺,却缺少能在器物表面绘制生动蓝色 花纹的颜料。那么谁有呢?
材料三:
人物纹釉上彩绘陶碗 伊朗塞尔柱王国时期(11-12 世纪)作
设问:该文物能否论证你的猜测,请说明理由。 (提示:色彩、时间、材质)
【过渡语】:伊朗拥有一流颜料,却没有制瓷技术。在元朝,伊朗的顶级颜料与 中国的顶级制瓷工艺相遇,最终催生青花瓷,深受伊利汗国王室的喜爱。所以 在《蒙古大.列王纪》中,这种细颈青花瓶作为装饰物时常出现在王室花园、宫 殿中。而我们本课开始所看到的青花瓷碗则主要是王室的餐具。对中国风的热 爱是否只出现于王室中呢?我们来看到这份民间建筑账目的明细。
材料四:在泄刺失(今伊朗设拉子)装饰一幢两层的房屋和二个凉亭,需要:
名称 数量(名) 薪金(底纳儿) 总计(底纳儿)
画师 20 30 600
画师学徒 20 20 400
汉人画师 2 40 80
—摘编自《幸福之书》转陈春晓《蒙古西征与伊利汗国的汉人移民》 设问:1.根据材料,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除了材料中的汉人西迁,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时的其他移民现象。
14
【设计意图】:选择中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聚焦青花瓷的产生,单纯、高效地 论证中伊文化的交互作用。同时在论证过程中,允许学生大胆猜测,以提示或 追问形式引导其小心求证,利于形成清晰且自觉的证据意识。以民间建筑账目 形式,培养学生提取表格信息,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渡语】:民族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蒙古西征带来的民族迁徙,推动 了民族格局的变化,也引发了被征服地文化面貌的变化。
【总结提升】
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建构全课思维导图不仅是将看似碎片化的探究像拼图一样弥合, 厘清古代战争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路。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思维提 升与情感升华奠定基础。建构过程更是涵养多维度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过渡语】:可见,两次军事征服行动均对地域文化演变有重要意义。所以,战 争是对的吗?
任务二:探讨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材料:蒙古西征下的三种人:死去的人:幸存的人;出征的人
15
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战斗人员还是非战斗人员,都死在了他们的刀斧之下, 颅骨成堆,血流成河。 —摘编自[英]安德鲁.马尔《世界史》
他们到来,他们破坏,他们焚烧,他们杀戮,他们劫掠,然后他们离去。 —摘自[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一只作为后卫的蒙古分遣队也想参与屠杀,就将这些不幸的难民召集出城, 来到旷野,他们屠杀了这座城市最后留存的老弱...... —摘编自哈全安《伊朗简史》
设问:三种人在战争中各自失去了什么?
讨论:如何辩证看待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关系?
启示: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性材料和反思性提问,以丰富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元认知。 同时本课主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其事关重大需要反复讨论,以使学生不断 深化认识。通过有梯度的思考,最终帮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大概念,涵养家国 情怀。
16
【结语】:古代,因条件限制,需借助战争打破交往壁垒,为不同地域的文化提 供更加广阔的交融空间。伊朗文化正是这样,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部 分形式和内容。但战争的底色永远是悲剧,给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人本身带来 深重灾难。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下,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然可以跨越 无数边界去迁徙,各种事物的跨界流动一直在发生的时候,当我们站在战争和 文化交锋的路口,我们希望将文化作为守护和平、文明的手段,以文化交流打 破文化隔阂,文化互鉴消解文化冲突,文化共生超越文化优越。如此,也许在 未来的某一天,大家对伊朗的初印象不再是封闭、保守、混乱,而是它风情万 种且深刻厚重的文化。
[教学评价]:例题 ·分析 ·素养 例 1:
“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蒙古部落很少能 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 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 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C)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C.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 D.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
分析说明:通过提取材料信息,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 考察素养水平:史料实证 1;历史解释 2
17
例2: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在所征服的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后来逐渐发展成 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 响。例如,尼罗河三角洲的亚历山大城,成为地中海地区和东方各国贸易和文 化交流的中心。
——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材料二
13 世纪,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多年,回国后他把在中国的见闻口述 成一本书,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 ”。该书 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陈启云《蒙古西征与人类文明》
(1)据材料一,说说亚历山大远征带来的影响。(4 分)
(2)材料二中“世界奇观之书 ”是什么?该书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4
分)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古代文明交往方式有何不同?(4 分)
(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请谈谈现代文
明交流中我们应坚持的态度。(6 分) 答案:
(1)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经贸往来,开启希腊化时代。
(2)《马可 ·波罗行纪》。促进新航路开辟
(3)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4)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互相理解尊重;
18
对外开放,增进了解,减少隔阂;
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
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说明: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史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理 解文明交流的多样性。
考察素养水平:史料实证 1 ;历史解释 1 ;时空观念 2 ;家国情怀 4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