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是“直线的方程 ”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在研究了直线的方程和两直线 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用坐标和方程来定量研究距离问题,既是对前面知识 体系的完善,又为后面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同时,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究与应用过程,进一步体 会解析几何的本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 目标和目标解析
1、探索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2、经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究与应用过程,体验用数形结合、转化、函数 等数学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 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抽象概括,分析总结, 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形成学生的体验性认识,体会成 功的愉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 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条件,两直线的交点问 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 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l 的距离。
用 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 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 学生思考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如何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二)讲解新课: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 P的坐标为(x0, y0 ) ,直线l : Ax + By + C = 0
当A = 0 或B = 0 时,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当A ≠ 0 且B ≠ 0 时呢?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点P到直线l 的距离d是点P到直线l 的垂 线段的长,当A = 0 或B = 0 时,问题容易解决。
这里重点讨论一般直线
定义法:根据定义,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是点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的长,如图 1,设点
P 到直线l 的垂线为l ' ,垂足为 Q,由l 丄 l ' 可知 l ' 的斜率为 l ' 的方程:y — y0 = 与 l 联立方程组
解得交点
B 2 x0 — ABy0 — AC 2 A2 y0 — ABx0 — BC 2
:| PQ |= | Ax0 + By0 + C |
A2 + B2
(
y
)P l Q l '
x
图1
函数法:点 P 到直线 l 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在l 上取 任意点 Q(x, y)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有
| PQ |2 = (x — x0 ) 2 + (y — y0 ) 2
为了利用条件 Ax + By + C = 0 上式变形一下,配凑系数处理得: (A2 + B 2 )[(x — x0 ) 2 + (y — y0 ) 2 ]
= A2 (x — x0 ) 2 + B2 (y — y0 ) 2 + A2 (y — y0 ) 2 + B2 (x — x0 ) 2 = [A(x — x0 ) + B(y — y0 )]2 + [A(y — y0 ) — B(x — x0 )]2
≥ [A(x — x0 ) + B(y — y0 )]2 = (Ax0 + By0 + C)2 (: Ax + By + C = 0)
当且仅当 A(y — y0 ) — B(x — x0 ) = 0 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
转化法:设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α,过点 P 作 PM∥y 轴交 l 于 M (x1, y1 )
显然x1 = x0 所以y1 = -
易得∠MPQ= α (图 2)
或∠MPQ= 180O —α (图 3)
在两种情况下都有 tan2 上MPQ = tan α =
(
y
) (
P
)l Q
M
x
图2
(
l
y
) (
P
)Q M
x
图3
三角形法:过点 P 作 PM∥y 轴,交 于 M,过点 P 作 PN∥x 轴,交 l 于 N(图 4)由解法
三知
同理得
在 Rt△MPN 中,PQ 是斜边上的高
(
y
)P
Q
M
l
图 4
N
x
这四种推导过程都比较繁琐,但同时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了 提高。
综上:点P(x0, y0 ) 到直线l : Ax + By + C = 0 的距离为
(三)典例导航
例 1 求点 P=(-1,2)到直线 3x=2 的距离。
解:
例 2 已知点 A(1,3),B(3,1),C(-1,0),求三角形 ABC 的面积。
解:设 AB 边上的高为 h,则 S △ABC = AB● h
AB 边上的高 h 就是点C 到 AB 的距离。 AB 边所在直线方程为
即 x+y-4=0。
点 C 到 X+Y-4=0 的距离为 h ,h= 因此,S △ABC =
通过这两道简单的例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应用,能逐步 体会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四)拓展延伸
应用推导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l1 和l2 的一般式方程为l1 :Ax + By + C1 = 0 ,
l2 :Ax + By + C2 = 0 ,则l1 与l2 的距离为
证明:设P0 (x0, y0 ) 是直线Ax + By + C2 = 0 上任一点,则点 P0 到直线Ax + By + C1 = 0 的
(
新疆
王新敞
学案
)距离为 又 Ax0 + By0 + C2 = 0 即Ax0 + By0 = —C2 , ∴d= ·
练习:求两平行线l1 :2x + 3y — 8 = 0 ,l2 :2x + 3y — 10 = 0 的距离.
解法一:在直线l1 上取一点 P( 4 , 0),因为l1 ∥ l2 ,所以点 P到l2 的距离等于l1 与l2
的距离.于是d =
解法二:l1 ∥l2 又C1 = -8, C2 = -10 .
由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得
(五) 目标检测:
已知一直线被两平行线 3x+4y-7=0 与 3x+4y+8=0 所截线段长为 3。且该直线过点 (2,3),求该直线方程。
(六)课堂小结 :
(
新疆
王新敞
学案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把求两平行线的距离转 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七)课后作业:
(1)求点 P(2,-1)到直线 2x +3y -3=0 的距离。
(2)已知点 A(a ,6)到直线 3x - 4 y =2 的距离 d=4,求a 的值。
(八)教后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讨论给出的方法在课堂上 不能一一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路一学生很容易想到,所以从思路一入手进 行公式推导。其他方法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学生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 究,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各种方法完成公式的推导,将该部分知识加以 升华。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学写论文:《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方法种种》,使学生将 课堂所学内容进一步认识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