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 标 要 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出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大气的组成成分,理解各成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大气圈各层特点,理解每层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利用某地大气层的气温、湿度等资料,分析其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1——大气圈的组成
1.含义: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和固体杂质。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
氮:78%
氧:21%
氩:0.93%
CO2:0.03%
水汽、尘埃:0.03%
大气圈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氮: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78%)。
(2)氧: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含量21%)。
(3)二氧化碳: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大气圈的组成
3.固体杂质:(1)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2)可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3)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
2.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中一定含量的水汽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降水的形成条件:饱和的水汽+凝结核+温度降低
巩固训练
关于大气组成的正确叙述是( )
A.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B.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C.水汽和固体尘埃主要集中在高层大气中
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红外线
B
思考1
大气成分的含量是否是一成不变的?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二氧化碳的变化
臭氧的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植树造林,生态建设
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含量减少,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强,影响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
知识点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臭氧层
知识点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及________的差异。
温度
密度
运动状况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_____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运动显著 最为密切,____现象复杂多变
B_____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运动为主 适合飞
机飞行
C________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 有电离层,能反射____电__波
大气圈的分层
对流层
降低
对流
天气
平流层
增加
水平
高层大气
无线
短
2.各层特征比较
思考2
对流层厚度随纬度是如何变化的?对流层的厚度会发生季节变化吗?
2.对流层的高度:
(1)纬度分布规律:
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17——18千米),
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8——9千米) 。
平均高度为 千米。
高
低
12
2.对流层的高度:
(2)季节分布规律:
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 ,冬季对流层高度较 。
高
低
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 ,冬季对流层高度较 。
夏季(热)
冬季(冷)
对流层高度
对流层高度
高
低
【知识小结】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3000千米的高空 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题组对练1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B
D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水汽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4. 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并反射无线电波
C.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对流层厚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D
A
知识点3——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________。
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云
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
散射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吸收
臭氧吸收紫外线
吸收
1.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三种形式?
反射
吸收、反射、散射。
2.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量?
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短波辐射)。
3.为什么多云白天通常气温较低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白天多云,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所以气温比晴天低。
合作探究二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辐射原理
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
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22°C
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15 °C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昼
夜
夜晚温度降至-183°C
白天温度可达127°C
昼夜温差大
月球没有大气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玻璃温室保温原理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