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章 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数量庞大、与日俱增的人口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产生更严峻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几十年来,人们已充分感受到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带来的种种困扰,日益关注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
这种限度可以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所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自然资源状况
短板效应?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
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依赖自然资源,如耕地、水、矿产等。人口越多,对资源的需求量越大;而每个区域的资源量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定数量的人口需求。
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例如,水资源是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
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
例如,日本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都不足,但通过大量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提高了本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从而承载了大量的人口。
(三)人均消费水平
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
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例如,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消费水平来生活,印度所能容纳的人口就要比现在少得多。这是因为美国人在吃、穿、住、行和娱乐等方面消耗的资源之多,与其人口数量是不成比例的。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呢?
乐观者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若进一步增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二、人口合理容量
所谓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的“合理规模”。
小到一个城市,大到整个地球,人口容量到底多大才是合理的?
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人口数量越多,对于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就越多。
由于资源储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无法承载过量的人口消费,所以会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人口数量的增加还会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环境问题。同时,过多的人口还会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类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十分艰巨。
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衡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巩固练习
1.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
A.资源的数量
B.人均消费水平
C.区域开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1.答案:B
解析:资源的数量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两者呈正相关,A错。人均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B对。区域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两者呈正相关,C错。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两者呈正相关,D错。
2.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小于人口合理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建立在对物质的无限需求基础上
C.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
D.环境承载力是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反映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是最大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A错。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人口数量,建立在对物质的有效、持续利用基础上,B错。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超过该数值,会导致环境恶化,C对。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反映,D错。
3.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土面积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
B.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人口合理容量
D.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不是国土面积,A错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B正确;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C错误;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不是首要因素,D错误。
4.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的生活消费水平 D.人口政策
4.答案:A
解析:由于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5.江苏比西藏能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 )
A.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B.生活消费水平更高
C.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 D.人均生存空间更大
5.答案:A
解析:资源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尽管江苏省的自然资源不如西藏丰富,但江苏省的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远高于西藏,故资源的利用条件优越,则人口容量大,故选A。
6.截至2017年末,我国总人数量达13亿9008万(不包括港、澳、台),而清朝末期我国的人口数量只有4.3亿。
据此完成问题。两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很大,下列因素中,对此现象影响最小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6.答案:C
解析: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关系。
7.下图为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生产力水平高,则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故C项正确。
8.读“木桶效应”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2)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8.答案:(1)D; (2)D
解析:(1)根据短板理论, 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该地最紧张的资源。
(2)四川水力资源丰富,山东水热充足,黑龙江矿产资源丰富。内蒙古水资源不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9.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
A.①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9.答案:B
解析:人口增长速度适中,生产规模才适当。生产规模适当,才会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们的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