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清明
任务三:拓展延伸,丰富清明内涵
任务一:多维诵读,感受清明韵律
任务二:层层深入,感悟清明情愫
多维诵读
感受清明韵律
任务一
你知道“清明”两个字的意思吗?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清明不仅是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阳历 4 月 5 日前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 4 月 5 日前后。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
你知道藏在诗里的清明习俗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祭扫
踏青
放风筝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走近作者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hún
jiǔ
m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形容多
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诗意: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旅之人个个都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
杏花深处的村庄
指向远方
诗意: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只是用手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学写字
欲
魂
借
酒
何
牧
yù
“谷”左放右收,整体较瘦长。“口”略向右上倾斜。“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右下伸展。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hún
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mù
“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层层深入
感悟清明情愫
任务二
1、全诗哪个词最能体现行人心情?
“欲断魂”
断魂:
指是离开躯体的灵魂,
又指非常惆怅、悲哀,好像失去魂魄的样子。
欲:
A.欲望;B.想要、希望;C.需要;D.将要、快要
D.将要、快要
2、带着“欲断魂”的心情自由诵读,边读边思考: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往日清明,“我”和家人在一起________ ;
今日清明,“我”孤身一人走在这纷纷扬扬的雨中________。
杜牧作为路上的行人之一,此时此刻,孤身一人在雨中行走,不由得想起在家乡和亲人一起过清明的情景。借助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惆怅失意
3、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
那么多景物,杜牧为什么选择“雨”这个景物来写呢?
古人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我们把这些寄予诗人情感的事物,称为“意象”。
意象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虞集《听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清寒上小楼》
意象:“雨纷纷”
②形容情绪:绵绵不绝的乡思
①形容春雨:绵绵细雨
寓情于景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绵绵的细雨之中,纷纷洒洒,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惆怅了。
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
③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①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
②小饮三杯,解解料峭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
5、“杏花村”指的是什么?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杏花村”是诗人内心的慰藉
6、为什么这首诗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
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②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①诗人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
艺术的
“有余不尽”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起
交代情景、环境、气氛
承
转
合
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惆怅失意的心境。
提出了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
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拓展延伸
丰富清明内涵
任务三
经过一千多年,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是否发生了变化?
时至今日,清明节对于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爷爷扛着一把锄头,找到坟地后,先和父亲动手扯坟包上的杂草,然后松一松坟头的土,奶奶和母亲这时已将篮子里的物什呈一字摆放好了,毕恭毕敬地站立一旁。爷爷点燃纸钱,嘴里念念有词,年少的我虽不懂爷爷在说什么,但从全家人的庄重神色里,我知道这一定是十分神圣的仪式,容不得半点马虎。爷爷把米酒一杯杯洒在坟头,再将各种精美的纸花圈插上坟包,父亲便点燃了鞭炮。劈啪作响的鞭炮声传向远处,祭祀仪式这才宣告完毕。
——选自林潇《忆清明》
资料补充
庄重神圣
在中国文化里面倡导孝道,千百年来,
对于礼的重视,形成了清明独特的祭扫文化。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资料补充
祭扫文化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选自丰子恺《清明》
资料补充
无上的乐事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自周作人《山头的花木》
资料补充
绝顶高兴
我们应该祭奠和怀念逝去的先人,更应该做的是让在世的亲人过得更幸福。
资料补充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怀念先父的一篇祭文中有一段话:
与其在已故亲人祭祀时提供丰厚的祭品,不如在他们生前多尽孝道,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生活。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珍惜眼前的亲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古诗三首
读一读 1.读准字音,用“○”圈出诗中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给字注音。2.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读通诗句,用“□”圈出不理解的字词,查阅资料,理解字词的意思。3.借助拼音读准课后二类字(双线格中的),给课后一类生字(田字格中的)注音并组词。
查一查 4.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书,了解诗人。《元日》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北宋 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明》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晚年居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他是我过(唐代 北宋)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擅长创作山水诗,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
音形义 5.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屠苏(tú zhě) 异乡(yì sì) 魂魄(hún ɡuǐ) 酒家(sǎ jiǔ) 牧童(mù zī) 旧符(fú fù)6.比一比,再组词。爆( ) 魂( ) 桃( ) 欲( ) 符( )暴( ) 魄( ) 挑( ) 俗( ) 府( )7.认真读古诗,为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元日( ) 爆竹( ) 屠苏( ) 曈曈( ) 茱萸( )A.鞭炮。 B.是一种草,在本课诗中指的是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 C.一种香味浓的植物。 D.农历大年初一,即春节。 E.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整体感知 默读三首诗,完成表格。诗题节日过节时间节日习俗节日气氛《元日》《清明》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踏青、扫墓等哀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搜集资料 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重要习俗。
思考质疑 10.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下面写一写吧。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尝试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4.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预习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清明
◆课时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节奏。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学习生字
1.学习古诗第一、二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以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个个失魂落魄的。)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三、四句。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的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7.请学生观察“欲、魂、借、酒、何、牧”这6个生字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魂、借、酒、何”左窄右宽,“欲、牧”左右同宽)
8.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