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科试卷
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8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远古人类”的探究学习活动。查找的以下资料中,史料价值较高
的有()。
①郧县人的头骨化石
②蓝田人的完整头骨化石
③元谋人的复原图
④北京人的素描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
粟是一种喜干怕涝的农作物,陕西半坡遗址出土大量碳化粟粒;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水网密布,河
姆渡遗址则有大量水稻遗存。这说明()。
A.半坡原始居民偏好食粟
B.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温暖湿润
C.河姆渡原始居民偏好水稻
D.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距今一万年前,中国辽阔大地上就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独立发展的早期文化。在新石器时代,这些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颇具规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中原龙
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及华南各
地方文化等。据此可知()。
A.独立性
B.多元性
C.集中性
D.包容性
4.古书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的兵士称为“甲士”,“夏有乱政而作禹
刑”。材料说明了夏朝()。
A.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B.政府官员的职责明确
C.社会成员的等级森严
D.国家动荡状态已结束
七年级历史科试卷第1页(共8页)
5.“在春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发展壮大时,与中原各国不断发生碰描,(在方式上)既有军事战争
的冲突,也有盟会、联姻等和平的方式。”上述材料表现了春秋时期()。
A.民族之间的交融与交流
B.文化飞速发展
C.政治黑暗和落后
D.汉族同化少数民族
6.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弑频仍,争霸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
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社会动荡不安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郡县制已确立
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广泛使用。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布币似农具
铺,楚国使用蚁鼻钱。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多元一体
B.货币俦造技术成熟C.统一趋势加强
D.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8.“三星伴月”是一种奇特的天文现象,又指长江流域早期文明一一三星堆青铜文明,今年三星堆遗址
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四川地区还有一处文化古迹,它是战国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早在2000
年便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此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三峡大坝
D.黄河大堤
9.“战国李悝估计,(当时)一个农民可以耕田百亩(约相当于20800平方米),每亩产粟三斗,可供五
口人食用。以上这些都为解放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也使得有相当一些人成为有闲阶层,从而有时间
去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为‘百家争鸣’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战国时旧制度瓦解
B.农业生产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C.农民都是有闲阶层
D.思想解放推动农业尘产发展
10.墨子指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
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据此可知,墨子主张()。
A.社会成员间要相互救济
B.建立大同的和谐社会
C.政府要赈济贫困的人口
D.社会财富为人民共有
七年级历史科试卷第2页(共8页)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
1.A 2.D 3.B 4.A 5.A 6.D 7.D 8.A 9.B 10.A
11.D 12.C 13.D 14.B 15.B 16.C 17.D 18.B 19.C 20.D
21.B 22.A 23.D 24.B 25.B 26.B 27.B 28.B 29.C 30.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31题 14分,第 32题 14分,第 33题 12分,共 40分。)
31.(14分)
(1)政治制度:分封制。(2分)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分)
(2)职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2分)
理解:①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秦朝创立的中
央集权制度相比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一点两分,共
4分)
(3)文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
地域: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任
答一点 2分,共 2分)
32.(14分)
(1)变法:商鞅变法。(1分)
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
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
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任意一点即可)(1分)
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任意两点)
(2分)
(2)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
资,平抑物价。(4分)
(3)目的: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对中原地区统治。(2分)
措施:迁都洛阳(494年);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
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任意两条)(一条 1分,共 2分)
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
北魏实力,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2分)
七年级历史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1 页 (共 2 页)
33.(12分)
(1)百家争鸣。(2分)
(2)(10分)
【示例一】
观点:中国文明源远流长。
论述:中国文明历经几千年间无数人的思想资料,一层一层地堆积着,慢慢发酵。随着铁制工
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推动了战
国时奴隶社会进一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文化上“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
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面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到现在还影响国家管理
及法制建设。儒家提出“仁”的思想,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还持续影响我们的政治和教育。
结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
【示例二】
观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述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
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如战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墨家学
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
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
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兵家学派孙武、孙膑、吴起提出自己的军事理论。各学
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想、自由讨论的风气,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古
代学术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结论:总之,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示例三】
观点:先进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述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
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
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
展的高峰,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
儒家提出的仁政思想,现代社会吸收为以德治国,公平公正。孔子的教育思想发展为现代的全
民教育,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法家的法治思想发展为如今依法治国,服务人民。墨家的兼爱非
攻发展为今天提倡的博爱平等,反对战争。道家主张的顺应自然思想发展为今天提倡的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先进思想历经 2000多年还在影响中国发展,因此先进
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七年级历史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