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课标要求: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概念解析:民族政策
▲ 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
背景
建立与发展
伟大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
现实
国情
地位
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
依据——纲领、宪法、自治法
发展——改革开放之后
中华民族包括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指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形成:
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3)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原因:
a.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
b.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表现:
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
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5)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3)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载入宪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五个省级自治区:
1、法律保障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三个离不开”
3、基本政治制度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意义
材料一: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深入实施精准脱贫。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67.3亿元,25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2100个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8万人达到脱贫标准。……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完成1102人。建设产业扶贫项目707个。培训贫困农牧民3.6万人,转移就业6.7万人。新增4.7万个生态岗位。全面完成中央扶贫专项巡视阶段性反馈问题的整改。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020年8月12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再回出生地那曲,参观后表示家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是通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所取得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反对民族分裂
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脱贫攻坚,截止目前,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全区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1949
1966
1978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1947
内蒙古自治区
1954
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提出
“三个离不开”
1990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97
2012
中共提出
“五个认同”
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1958
宁夏回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65
中共提出
“两个共同”
2018
确立
发展
完善
遭到
破坏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