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燕歌行并序
高适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学习目标
边塞诗名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 一声声吹得
历史都热血沸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燕歌行》,看看诗人高 适又是如何描绘边塞的战争、将士和风光的呢
新课导入
边塞诗歌
边塞诗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 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边塞诗的特点: 意境雄浑壮阔、感情激昂、气势奔放
新知讲学
边塞诗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 “塞”“戍”等与军
旅有关的字。
边塞诗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对比;(3)衬托;
(4)象征;(5)比喻;(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情感。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高 适(约700—765),字达夫, 一字仲武,
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 唐著 名 的边塞诗 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 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 诗 ,《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
《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
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 岑”。
作者介绍
开元23年,张 守 珪因与契丹作战有
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 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 于 契 丹 ,张守珪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 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 “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 戍之事”。
创作背景
题目解读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歌行体”。
吟,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歌,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长恨歌》 引,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 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注意把握情感。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 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问题】请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 为整首诗歌提供了
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整体感知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战争
人: 将帅士卒(征人)思妇
景: 塞外秋景
2.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出 师
战败
久围 死 斗
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具体如何表现
苦
环境之苦
战争之苦
相思之苦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烟尘:战争
东北:开元十年至天宝初,唐与东北奚、契丹之间战事不断。 残贼:凶残的敌人。
“男儿本自重横 行,天子非 常赐颜色。”此句化用了西汉 樊哙的典故与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将军本应具有横行天 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看重,貌似揄扬汉将出征时的威武 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因骄傲轻敌而惨败埋下了伏 笔。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此两句承接上文, 将士们“本重横行”天子又“赐颜色”使得一方面士气高涨,
另一方面将士们骄傲自大,盲目轻敌。
这里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正是将军临战前 不可一世骄态的体现。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 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
细读文本,分析诗歌 出师
出师的原因有哪些
东北战乱频起;渴望建功立业;天子赏赐丰厚
有人说诗歌开始已经暗示了战败的结局,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与下文关联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 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飞”和“照”有何表达效果
“飞”字烘托了军情危急,与上文将士们恃勇轻敌形成呼
应;
“照”突出所谓“残贼”的强大战斗力和盛大作战气势, 再一次印证“汉将”们的轻敌。
一“飞”一“照”清晰交代了战斗的严峻性和我方作战的 艰难,为后文战败描写蓄势。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 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出 师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写出了边地 怎样的环境 有何作用
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秋末衰败、凄凉 的自然景色。渲染了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 心境的凄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句用了什 么手法,揭示了什么内容
表现手法:对比
抒发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
一方面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
一方面是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中景色描写的
作用是什么
( 意 象 )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 日”“斗兵”六个意象
(意境)营造了荒芜、萧瑟、衰败的意境,有着鲜明的 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
(作用)烘托出士兵们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 蕴含了 什么感情
对比手法
愤慨之情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败
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胡曾《咏史诗 · 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 宫。"
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此泛指河北东北部战场。
边 庭: 边疆
飘 飘: 形容长风万里
绝 域: 极远之地
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
阵云:形容像墙一样耸立的阴云,古人以为战争之兆。
一夜:整夜
寒声:凄凉的声音
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 一 夜传刁斗。
久 园
本部分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
写征人思乡、思妇断肠:辛勤久,空回首。 写边疆的荒凉:飘飘那可度,苍茫更何有!
写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O
作者在描写战事惨烈之中还加入对戍边战士及其家 人情感的细腻描写,更加突出战士戍边的艰苦, 烘托战 争的酷烈,边疆的荒凉。以此表现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崇 高 敬 意。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久 围
死斗
这一层运用了哪些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反问:强调士兵浴血奋战是激于大义,是为了国家 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功名。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 国的精神。
(2)用典: 表达对李广的追慕和赞美,讽刺当朝将领好 大喜功、不体恤战士的行为。
(3)对比:为了国家奋不顾身的战士与只顾个人利益的 将帅;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与汉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 的李广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 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
的功勋
李将军:李广
口相关链接:
( 李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 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匈奴畏李广之
略,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 入右北平。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厚遇战
士。 ……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 赵边城。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具体体现在哪
(征战)苦
环境之苦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 色。渲染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战争之苦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相思之苦一句征夫, 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 别 之 苦 ,逐步加深。城南少妇, 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 ”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是什么造成这些苦
①自然条件恶劣。②敌人凶猛善战。③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 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诗既有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有对边
塞局势与用兵情状的深刻见解;既有对战士忠
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又有对将领奢靡生活 的强烈不满;既有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 切同情,又有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 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
诗歌主旨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战士之辛苦; 怜思妇之断肠; 赞战士之死国; 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第 一 大篇”
压卷之作”。
艺术手法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
4.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将军的 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古时李将军体恤爱护士 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全诗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却通过 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爱憎更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