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21: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高适(700 — 765年),字达夫, 一字仲武,河 北蓓(tiáo) 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唐朝时期大臣、边 塞诗人。
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 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 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
广德二年(764年), 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 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
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著名边塞诗人,其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所说: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
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
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口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高适:大器晚成又何妨,逆袭的人
生没有早晚|唐朝那些诗人
高适:半生困顿终封侯
高适:人至中年,请别给人生设限
高适:逆商高的人,才最好命
燕歌行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高 适
明代邢昉在《唐风定》里这样评价此诗:
题材是边塞诗,写的内容为征戍之事
金戈铁与之声,有玉磐吗球之 节, 非 一意抒 写
为悲壮也。 清脆而不失厚重
请据此鉴赏本诗的叙事内容和丰富情感。
表达的
情感很 丰富
主问题 :
开元二十六年,有一个朋友跟从御史大夫张守珪出塞作战而后回来,作了一首 诗。那时契丹跟奚族的人,在中国的河北幽燕一带侵略,所以他的诗叫《燕歌
行》。就把这首诗给高适看。“适”是高适的名字,他对于征戍、从军、打仗的 事情很有一些感慨。所以他就写了这首诗,“因而和焉”,回应友人。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 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
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定语后置
应和,唱和。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 裁作诗词,作为酬答。
主将。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
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
公元738年
给……看
论世 · 小序
边塞诗
内容
地点
东北、榆关、碣石、瀚海、狼山、边土、大漠、关山、 城南、蓟北、边庭
人物
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将军、美人、 思妇、征夫、李将军
事物
金鼓、旌施、羽书、猎火(狼烟)、铁衣、玉箸、刁斗、 血刃
景物
山川(萧条)、穷秋、塞草(腓)、落日
任务:自由诵读诗歌,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 诗中发生的故事。圈画事件中的地、人、物、景, 总结边塞诗写作内容。
作者描绘了一次失败的作战。
边塞诗意象
悲叹
辞家
汉家差乖汉辞家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端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動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室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胡 '







思乡
守边
出征
作战
被围
任务:根据课下注释疏通前四句(出师部分)文 意,思考从这里能
否看出失败的迹象。
唐人写事常托于汉 借代 残忍的敌人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 贼。
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古今异义 特别,不一般,古今异义
古代军尉 羽 书插瀚海,肾错火照狼山。 必须迅速传递。
指击打钲、铙
之类的金属乐 器和鼓,作为 行军指挥信号。
男儿本自重横 行,天子非 常赐颜色。 旗帜舒展的样子
颜色:脸色,古今异义。
赐颜色:指给予褒奖恩宠
挺金伐鼓下榆羞,旌施逶迤碣石间。
敌人残忍暴虐:这是一场捍卫主权、 师出有名的卫国战争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 君该斩。(《史记 · 季布传》)所以, “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这里横行 解释为哪种更好
这里有“轻敌”之意,但解释成“纵 横驰骋”更好,这样衬托出将军具有 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与皇帝的喜 悦与张扬相呼应。
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 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二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一路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的队伍不像是
去打仗,像是去表演,这种轻敌冒进 的状态为下文失败埋下伏笔。
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
“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 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远远超过预期。 飞”、“照”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 现了战争的局式紧迫。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 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 榆 关 ,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失败原因1:将领、天子轻敌

任务:根据课下注释疏通中间四句(作战部分)文 意, 总结失败原 因。
即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 逼 压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 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 指统帅的营帐中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深秋 枯萎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将军) 身 叠恩遇常经故恩力尽关山未解围。
失败原因2:用环境描写点明原因—
荒芜、恶劣自然环境
失败原因3:运用比喻说明敌人来势凶
猛,战斗力强
失败原因4: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揭露 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 必败的原因——将军无能、分配不平。
再次强调:轻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用铁片制成的战衣,借指战士,借代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 哪 极远的地方
浓塾 癣飘飙那 平度 绝 域苍茫无所有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夜里 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杀气三时作阵捐躯寒声节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 顾勋!
任务: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最后六句(被围死斗部分)文意,概括被
玉制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
围困的士兵人物形象。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借代:穿着铁衣久久驻守边疆不归,
辛苦劳累的戍边战士。
比喻和借代:被围时思念家人和妻子 的士兵。
边疆荒凉,极度孤独、绝望的士兵。
死死坚持、孤立无援的士兵。
反问: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士兵。
勤苦劳累
孤独绝望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为国捐躯
骄傲轻敌
贪功冒进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不恤士兵
用典:至今犹忆李将军
主战将帅
征战士兵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掀金伐鼓下榆关, 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刀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被 围 防 守 :
艰难防守两地相思
死 斗 :
效命死节怀念李广
出 征 :
边烽突起昂扬出师
战 败 :
力尽关山作战失利
划分层次
请将以下诗句与其表现的思想主题进行连线。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对将士英勇斗争精神的赞美。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对将领的谴责,对良将的呼唤。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思乡、思亲之情。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争环境艰苦,暗含对战士(百 姓)的同情。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高适的《燕歌行》中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2.高适的《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俩句从 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 讥讽,预伏下文。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鸣,旗帜飞扬的两句是
挺金伐鼓下榆关 旌施逶迤碣石间。
4.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
句 是 校 尉 羽 书 飞 瀚 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5.高适的《燕歌行》中 山川萧条极边土 一句展现了开阔而
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凭陵杂风敢
人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6.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
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7.高适的《燕歌行》中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 的凄凉。
8.高适的《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两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 确定无疑了。
9.高适的《燕歌行》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 之苦的句子是 _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0.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
苦的句子是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0
11.高适的《燕歌行》中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 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12.高适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 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 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蓟中:指蓟城。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 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 ”“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 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 “萧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 到” “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 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2 . 全诗最后一联写到了“惆怅”,那么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①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 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惆怅的原因之一 乃是边疆萧条的景色,艰苦的条件。
②“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可以看出诗人为了边疆连年战乱而感到忧愁担心。
③“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表达了诗人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连安定边疆的良 策都没有,却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如何让人不惆怅。
④“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具有满腹才华,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 勇赴国难,却得不到重用,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情跃然纸上。
·风景:①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②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 事(战争):③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④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⑤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人:⑥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边塞诗写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