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你知道哪些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l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 年 ) ,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
66 ”业 全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 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 子“道统”的人物。
《 孟 子 》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 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 及孟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到南宋 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 》两篇,与
《论语》、《孟 子 》合 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 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子序
史記列傳曰孟轲翳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
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通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
置子
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 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
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 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 “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即主张薄税轻敛。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 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的基本思想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 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 “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4) 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 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 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 品 质 。
背 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 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 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孟子 · 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 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过 着 苦 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 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 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 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 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 晋 文 之 事 》。
解 题
齐桓: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 晋文之事
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解 题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 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
jǔ 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 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 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 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后成为春秋 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巍
觳触( hú sù)
忖度( cǔn duó) 莅( lì )中国
罔民( wǎng )
彘( zhì)
颁( bān) 白
衅( xìn)钟
彼恶( wū )知之 便嬖( pián bì)
悟( hūn)
豚( tún )
孝悌( tì)
胡龁( hé )
褊( biǎn ) 小 舆( yú )薪
商贾( gǔ )
畜( xù )妻子 庠( xiáng)序
正 音
①闻: …… 闻寡人之耳者
②之徒:这些人。之:指示代词,这些
③是以:"以是"因此。
④我没有听说他们的事。
⑤无以:不得已,"以","已",止。
⑥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⑦保:安抚:保,养也
⑧御:会意字,本义:驾驶车马,统治;治 理:振长策而御宇内。阻挡,抵挡:抵御、 御寒
⑨ 没有人能够抵御他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 事可得闻 乎 ”
●孟子对曰:“仲尼之 徒,无道 桓、文之事者,是 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 则王乎 ”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曰: “保民而 王 ,莫之能御 也。"
阅读1-4节
思 考 :
1.从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之事可以看出他的目的 是什么
霸道,成为霸主,号令诸侯
2.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文中哪一句是他的中心观点
王道,“保民而王” 爱惜百姓,推行仁政
阅读5—14节
曰:“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哉 ”
曰:“可。”
曰:“ 何 由知吾可也 ”
曰:“臣闻之胡龁 曰: ‘王坐于 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 之,曰:“牛 何 之 ”对曰:
“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辣,若无罪而就死
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
①若:像
②何由:由何,从哪里
③我(从)胡龁那里听到一件事说
④衅:血祭也。争端:挑衅
⑤觳辣:hú sù 恐惧战栗的样子,今多 用于形容一个人长相猥琐。该词在
2015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被选 为全民焙热冰封汉字。葳蕤、搴芳、
翊赞
⑥若:如此,这样
⑦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⑧诸:合音词,"之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
①爱 :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然:会意字,“燃”,本义燃 烧。表示 应答,“对”"正确”
③褊:本义:衣带或衣服;狭 小
④即 :副词,就是:非此即彼
⑤大王对老百姓认为你吝惜不要感到奇怪
⑥彼:他们
⑦恶 :w ū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 么”,恶,安也。表示惊讶
"恶,是何言也 "
⑦隐 :怜悯;痛惜:恻隐
⑧择 :区别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 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 虽褊 小,吾何爱一牛 即 不忍其 觳 辣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 易之也。
曰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 也。 以 小 易 大 ,彼恶知之 王若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 ”
① 关山度若飞。 1好像;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 2同,相当;
③若肯发兵助我乎 3 你 ;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如,比得上;
⑤寇深矣,若之何 5对付,处置;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6这样,如此;
7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8香草名;
9...…的样子
⑦若夫霾雨霏霏
⑧衡兰芷若
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若 象形。本义:顺从
甲骨文的若
①是:这。诚 :实在,到底
②主谓倒装,百姓认为我吝惜是应该的啊
③伤:损伤;伤害: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④无 伤:没有什么关系,不损害、不伤害: 无伤大雅
⑤乃:就是
⑥仁 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⑦庖:形声字,广,表示房屋。本义:厨房;
厨师:庖丁解牛。烹 调:东坡以烹龙庖凤之 手
王笑曰:“是 诚何心哉!我
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 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 伤也 ,是乃仁术也!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 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 远庖 厨 也 。
第一部分(1—14): 思考问题
1.孟子认为齐宣王可以行“王道”的依据是什么
不忍。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孟子 ·告子上》六)
2.孟子怎样一步步赢得了齐宣王的信任
0就近取譬,具体亲切; 以羊易牛
0剖析心理,洞察入微: 不 忍
0以小见大,因势引导:仁 术
①说 :“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忖:c ǔn 本义:思量,揣度
③度:duó 估计,推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衡量:度地居民。
④之 谓:固定结构,“说的就是……”野语
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 谓也。之:提宾作用
⑤说的就是夫子啊
⑥乃:如此,这样。你,你的,乃翁。
⑦戚戚:忧伤貌“小人长戚戚。"“凄凄惨 惨戚戚”心动貌:"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⑧钧:30斤,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 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
15-20段
王说 ,曰:“《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 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 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何也 ”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 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 薪。’则王许之乎 ”
曰:“否!”
①以 及:用来推及。及:推广到;照顾 到;牵涉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独:表反问,岂,难道/偏偏
③见保: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诚恐 见欺、见笑于人
④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 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 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⑤何以异: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异 :动词,区别
“今恩足以 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 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 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 之形,何以异 ”
①挟(xié): 夹在腋下。
② 超 :本义:跃上;跳过,跃过:超,跳也。
③这的确是不能做到啊
④枝 :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 树枝。为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
⑤老、幼:形容词做动词,尊敬、爱护;形容 词做名词,老人、孩子。
⑥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 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 护)别人家的孩子。
⑦形: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⑧寡妻:寡人:寡德之人,自谦,独一无二之 人(王国维)寡 妻:正妻、嫡妻
⑨至于:推广到
曰:“挟太山以超北 海 ,语
人曰:‘我不能。’是 诚 不 能 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 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 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 不王,是折枝之类
也。”“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家 邦 。’
言举斯 心 加诸 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 以大 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 然 后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 请度 之 !
①举:拿;诸 :之于
②推:推广
③所以,推广恩德足够用来安抚四 海百姓,不推广恩德没有办法抚养 妻 子 儿 女。
④之所以:... 的原因
⑤权:名词,秤。这里用作作动词, 用秤称重量
⑥度 :衡量长短;考虑,思量
1.孟子认为要想实现"王道"除了有 "仁术"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为 2. "为"的关键是什么 ● “推” 3.孟子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照性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 长者折枝 ● 引用:《诗经》
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2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
3运用比喻 (20段),阐述浅显道理。
4正反对比 (20段),突出后果。
5排比句式(18段),增强语势。
第二部分(15—20):
思考
①抑:表示反问,相当“岂”"难道”
②兴:派遣;发动:兴师以与楚战
③甲 兵:指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指披坚执锐的 士卒,亦泛指军队
④危:使……受到危害,伤害
⑤构 怨:结怨,结仇。构:构成,造成
⑥难道(大王)您发动军队,使大臣们陷于危险, 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在心里才痛快么
⑦于是:对这
⑧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⑨肥甘、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轻薄暖和的衣服
⑩抑: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
便嬖pián bì: 便 ,善辩。嬖:宠爱。国君左右 受宠爱的人
21-33段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 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与 ”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 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 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 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岂为是哉!”
①已:通“矣”,相当于"了"
②辟:开拓:开天辟地
③朝:使…..朝见:皆朝于齐
④莅:来;到;治理;统治:楚庄王莅政三年
⑤中 国:古今异义,指中原地区
⑥抚:安抚,使 … 归顺。
⑦四 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⑧缘木求鱼:缘,攀登,攀援。比喻方向方法 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⑨那严重得像这样吗
⑩殆:本义: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语气词, 表揣测,恐怕:殆有神护者。 “怠”,懈怠:
思而不学则殆
●曰:“否,吾不为是也。”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 地 ,朝秦 、 楚 ,莅 中 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 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 是 其 甚 与 ”
● 曰:“殆有甚焉。缘 木 求 鱼, 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 有 灾 。 ”
●曰:“可得闻与 ”
①孰:哪一个:吾与徐公孰美
②敌:抵挡,对抗:势均力敌
③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④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⑤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⑥方 :方圆。指土地面积
⑦集:会集,总算起来
⑧服 :使……臣服
⑨凭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 有什么不同呢
⑩盖:通“盍”,何 不:我行既集(完成),盖云归 哉 何,怎么:技盖至此乎
反:"同"返”,回到
疾:憎恨,怨恨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 孰胜 ”
曰 :“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 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 其 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 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 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 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
之 ”
第三部分(21—33):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 行王道。
论辩技巧总结
1.铺陈排比(25段),迂回包围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 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2.比喻手法 (27段):“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3.类比说理 (31-33) :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思考
1.孟子为什么转而分析齐宣王兴师动众的原因
o欲擒故纵。故意列举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
“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 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 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 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 力争霸天下。
2.这一节还运用了哪些论辩技巧
o巧用比喻。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 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o类比、对比、排比。
①悟 :本义:糊涂
② 进 :前进。于:在,到。是:这。于是:到这 (境界)
③我糊涂,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啊
④恒 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 心:安居 守分之心。恒:长久恒定
⑤放、侈:同义,放纵不羁。辟、邪:同义,行为 不 轨 。
⑥已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⑦则: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今则来, 沛公恐不得有此。
⑧从 而:跟着,接着:吾从而师之
⑨等到(他们)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 是陷害百姓。
⑩焉 :哪里,怎么
王曰:“吾婚,不能进于是
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 产而 有恒 心者,
惟士为能。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无不为已。及 陷 于 罪 ,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也 !
①制:规定,制定:因地制宜
②仰、附:向上、向下
③事 :侍奉、供奉,赡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畜 :养活,养育
⑤乐 岁 :丰 年
⑥之 :往,走向;取独;代词,指君主
⑦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 走就容易了。
⑧赡:本义:供给;足;充足
⑨奚:本义:奴隶;何,哪里:乐夫天命复奚疑; 怎么,为什么
是故明 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 母 ,俯足 以畜妻子, 乐岁终 身 饱 ,凶 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 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 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
则盍 反其 本 矣 ! ”
①宅:本义:住所;住处;今专注或沉迷于某 件事
②用桑树在上面栽种。树:名词活用作动词
③谨:本义:谨慎,小心,活用作动词:谨慎 办理
④申 :反复地说,重申;告诫,申诫:即三 令五申之
⑤谨慎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的道理反复向百姓申明,头发斑白的老者就 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顶重物了。
⑥这样还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事。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 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第三部分(34—35),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发展农业,教化百姓。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 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全篇以 一 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
使百姓有恒产,
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 义道德的教育
物 质
精神
思考
1.孟子建议齐宣王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一.物质上:制民之产,无失其时,种桑、养殖、种地:丰衣足食 二 .精神上:谨庠序之教:明孝悌、知礼义
2.讨论:你觉得如果齐宣王按照孟子的主张实行能称王吗 为什么
一.不能。 一是大环境决定的。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 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
二.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 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 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课文内容 讨论话题 孟子观点 论证方法 应对策略
王的态度
1-14 爱与不忍 不忍即仁术 举例论证 (以羊易牛) 肯定善心, 获得信任
好奇
高兴
15-20 不为与不能 王之不王, 不为也, 非不能也 比喻 对比 引用论证 巧设比喻, 指出问题
高兴
好奇
沉默
21-33 所为与所欲 缘木求鱼, 发政施仁 比喻, 类比论证 步步紧逼, 利害分明
权衡利弊 放弃己见
34-35 恒产于恒心 制民之恒产 驱而之善 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 有理有据
虚心受教
⑤刑于寡妻通“悦”,高兴
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通 “ 肢 ”, 肢 体
通“型”,作榜样
通“矣”,语气词,了
●通 假 字
①无以, 则王乎
②然则废衅钟与 ③王说
④为长者折枝
通“已”,停止
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①盖亦反其本矣 通“盍”,何不/通“返”,回,归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③是罔民 也 通“途”,道路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放辟邪侈,无怀为吧”,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通“斑”,头发花白
通“矣”,表确定语气
●古今异义
①吾何爱 一 牛
②老吾老 ,以 及产老
③至于兄 弟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⑤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到
⑥然后从 而刑之
用来推及到
妻子和儿女 指中原一带
接着就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为蒙也成就王业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意动,对……感到奇怪
⑥老①吾 老②,以及人老 ②, 远 离
形 →名,视力
形 → 动,尊敬/形 → 名,老人
● 词类活用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无以,则王 乎
使动,使
听到
……
①幼①吾 幼 ②, 以 及 人 之 幼② 形 → 动,爱护/形 → 名,孩童
②刑于 寡妻
③为肥 甘不足于口鸟,作榜样
④轻暖不足于体与 形→名,肥美的食物 危士臣
② 朝秦楚 形→名,轻暖的衣服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形→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使动,使……受到危害
使动,使……来朝见
寡固不可以敌众 形→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
弱 固不可以敌强
然后从而刑之 形→名,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
是罔民也
⑧ 树之以桑 名→动,处罚
谨庠序之教
名→动,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名→动,种植
形→动,谨慎从事,重视
●特殊句式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百姓之不见保
判断句
被动句
①臣未之闻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牛何之
⑤然则一羽之不举
⑥夫子之谓也
⑦舆薪之不见 ⑧何以异
⑨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若是其甚与
主谓倒装
齐王实问“霸道”,孟子转谈“王道 ”。
★"王道”和"霸道"
“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 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 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 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艺术特色
1、论辩迂回曲折,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 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2、行文铺张扬厉,逻辑严密。逻辑上十分严密, 一环扣一环,表面 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 步步深入。
3、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孟子这些比喻,贴近现实,又带有一 定的寓言性和夸张性,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4、语言整散结合,风格多样。 大量运用排比句,而且单句和排比句 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
文词富赡。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时代意义
· 当时的社会背景:
·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
●思想上: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反特权、保护人民、人道主义)
●文学意义上:成就较高的诸子散文之一,后世多用作教科书
●文中的孟子个人:积极探索社会出路,求真求实,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