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作者 ,字
时期伟大的 家 、
家。《史记》原名 , 是 我 国
,是
家、
第一部
《太史公书》
史记 ·屈原列传
西汉
纪传体通史
文学
作者简介
史学
司马迁
思想
子长
本文节选《
O
《史记》简介
全书共 篇,全书由
五部分组成,记载了从 到 约 年的历史。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
汉武帝太初四年
书
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3000
世家
黄帝
列传
表
130
本纪
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十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八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体例
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杰出的 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 一。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 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背景简介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 信任,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 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 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jìn) 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 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 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 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 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85农
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 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 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 ,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一、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评价(1-3)
二、屈原被罢黜到自沉的经过(4-10)
三 、屈原死后的影响及司马迁的评价(11-12)
复述故事情节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 于 治 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 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 为宪 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 甚任之"。王为什么“甚任之"
3.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课文
1. 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 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王甚任之”的原 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 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争宠而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在于怀王为人昏庸,猜忌忠良。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
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 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 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 刺世事。明 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妗以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缞兮,又申之以揽苣。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面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怖郁邑余佗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 因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
呼父母也"
主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
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2)作者从文如其人的角度对屈原的高洁品行给予了高度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指出屈原的“志洁”“行廉”是“文 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人格基
4、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离骚》
作者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1)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离骚》:
5、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①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 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 格和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 在《离骚》中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
②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 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 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
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 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
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匀,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
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 厚 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 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 虎 狼 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
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 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亡 走赵,赵不内。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
分析课文4-7段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件
受骗绝齐
兵败丹淅 蓝田退兵 复释张仪 诸侯击楚 赴秦身死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事 件 。
2、第5-7段,作者用大量笔墨写楚国的命运时插入了对屈原的描写其用意
是什么
第5-7段涉及屈原的有两处,一是劝怀王杀张仪,未果;二是劝止怀王赴秦王会,
怀王不听。
用 意 :
①作者将屈原的命运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表现,通过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 事件,展现出人物的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 物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的无力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②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 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爱国精 神。
③张仪受秦王重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也凸显出屈原这样的 忠臣贤者对国家的重要价值,也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
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 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中,三致 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 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 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 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 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 而迁之 。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 表现了什 么精神
态度:嫉 之
信 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 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分析课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 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 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酶 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 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 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 死。
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各有何作用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分别代表着怎样的的人生态度和品格操守
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文
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
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
反对这种态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
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 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是对屈原的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 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分别代表着怎样的的人生态度和品格操守
渔父 屈 原
讨论: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 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 爱“志”,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 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 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 相信神灵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在虚幻的梦游之境,他 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 留念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 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 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 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 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 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 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 是!读《鹏鸟赋》,同死 生 ,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文末写了他对屈原“悲其 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么“悲其志”
屈原的“志”:① 忠君爱国,如“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虽放流眷顾楚 国,系心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②坚持真理,如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温蠖乎”。
原因: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 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不同的是,屈原以死明“志”,而司 马迁以生践“志”。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的幽愤。 这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 也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一 是极度同 情屈原的遭遇,情不能已,因而直接评述;
二是与屈原这类人命运、思想产生共鸣,借议论阐释 自己的见解。
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 入了大量议论,这是为什么
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 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 生的主要遭遇。
任
疏●
绌
迁
沉●
屈原际遇e-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 趋衰亡的大背景 下展现,揭示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 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屈原 身上学习到哪些精神品质
屈原的人格风采
清醒是让人痛苦万分的,希望我们能 像屈原一样有勇气保持清醒,希望我们 能像司马迁一样,勇敢的面对生活。
人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