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在61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书愤》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 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
书 愤
陆 游
01.
了解陆游的生 平及诗歌的写 作背景。
一
04.
理解诗人年华 空老、有心报 国无路请缨的 悲愤情怀。
03.
鉴赏诗歌对比、 虚实结合、用 典等手法。
02.
把握诗歌主旨 理解书愤之
“愤”。
学习目标
【任务 一 】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佳 有
走近作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干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 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陆游出生于爱国世家、两宋之交。他在国难中诞生、 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和经历,促使他产生“上 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在政治斗争中,陆游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 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晚年退居家乡, 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嘉定二年,85岁 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恨 去世。临终前挂念的仍是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 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 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 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 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 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艰难, 小人误国,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在悲愤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
肆形:
写作背景
解读题目
"书":动词,写,抒发。
0
"书愤"者,抒发胸
中郁愤之情也。 "愤":愤慨、悲愤。
赏析诗歌
1、所“书”何事
2、所 抒 何 " 愤 "
3、如何抒“愤”
【任务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墙 有
初读诗歌
书 愤 】
陆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奠定了高亢、愤慨的感情基调。
理解诗意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 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 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 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 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
空谈 。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 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干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 一 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所“书”何事
赏析诗歌
1、所抒何“愤”
2、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思、议
早岁那知世 事 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指什么
1、仕途坎坷。
2、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对爱国志士 排挤打压,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如此艰难。
“愤”报国无门
赏析诗歌
所 抒 何 “ 愤 ”
2、
展、评
展、评
2、 所 抒 何 “ 愤 ”
“愤”壮志难酬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二十多年前,我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渡江 南下的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战马,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那诗人是要表明什么呢
1、表明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
2、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曾以“塞上长城”自比(自诩,自夸),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
“空”——壮志未酬、无路请缨,沉 痛 之 极。
“已”——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祖国山河破 碎,自己却是蹉跎岁月、年华空老,悲凉之至。
2、所抒何“愤”
展、评
出师一表真名世,干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诗人提到诸葛亮有何用意
①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②借诸葛丰功伟绩反衬和贬斥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 人。
③作者自勉,当效诸葛亮之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展、评
“愤”收复无望
2、所抒何"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颔联、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赏析诗歌
2、所抒何“愤”
展、评
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 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
①首 联 “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 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②颈 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 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
实写
虚写
3、 虚实相生
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展、评
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纯意象组合,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 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
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
成 ,又称“名词叠加”“意象叠加”。
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做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 述怀的艺术效果。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展、评
紧张的战争氛围 恶劣的战争坏境 险要的军事据点
列 锦
· 列 锦 ·
①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 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②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 “镜中衰鬓”对比。
③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 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展、评
对 比
“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
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 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 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出师一表真名世"——借用《出师表》的典故, 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有“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 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用典
展、评
诗歌主旨
《书愤》虽无一 “愤”字,却句句皆
“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全诗以“愤” 为基调,借北望中原,回顾青年时的凌云
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诗人一心报 国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的悲愤之情,同 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 偷安的批判。
【任务三】
当堂检测
军有
佳
1.书愤》中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5中原北望气如山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书愤》中,"_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II 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3.《书愤》中“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 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II
II
情景默写
4. 《书愤》中,“出师 一 表真名世,千 载 谁 堪 伯 仲 间。 ” 是 用
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
褒贬分明。
5. 《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 “早岁那知世事艰 ” (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乃 塞上长城空自许 (愤壮志难 酬);所愤之三乃“镜 中 衰 鬓 已 先 斑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乃“千 载 谁 堪 伯 仲 间 (愤无人领军)。
II
II
II
情景默写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长久的情感。
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学习其中蕴涵的爱
国主义精神,因为"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 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 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 再黑暗。”因此,让我们在优秀作品中感受 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