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 课《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 课《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21:5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曹操:建安 曹丕:擅长诗
文学开创者 文和辞赋,以 曹植:第一个大力创
七言为主 作五言诗的作家
一门有“三曹”

班超:投笔从戎,东 汉外交家,出使西域
班昭:历史上为数不 多的才女之一
班固:创作
《 汉 书 》
五 坚 流 言 一
级铺花行宗
不中抗略西 不城斗与有
叠~言不承
一门有“三班”
固 班

Baid 百科
一门有“三苏”
三 苏
苏 洵


石钟山记
学习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 ; >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特有语言形式表达的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的美。
知 人 论 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 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散 文 :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
书 法: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 并称"宋四家"
诗 歌 :与江西诗
派的开创者黄庭 坚并称`苏黄”
绘 画 :善画竹, 论画主张"神似"
词 :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词 徒
文 书

一贬再贬的人生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 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 黄 州。
●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 贬 惠 州。
●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
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问 汝 平 生 功 业 ,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
欧阳修,范镇,司马光,
黄州 · 雪堂
刚刚
口王闰之
王闰之:简直好吃得不要不要的,么么哒 夫君这道菜叫什么
苏轼回复王闰之:既然是我发明的,那就叫 “东坡肉”。(Oo0) … 感觉哪里不对劲 gg
苏过:东坡肉,爹爹的肉
章惇:妥妥滴吃货
苏轼
意外,实属意外。
有人问我获奖感言,就说两句吧: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
荤素搭配,才是生活真味!今又研制成功 一种食疗粥:东坡羹。
好吃 养胃 清淡
苏轼朋友圈
被贬官员专心厨艺,凭一块肥猪肉 荣获中华厨神大赛冠军
佛印和尚,张怀民
口章惇
章 惇 :好基友,好好在海南享受
苏轼回复章惇:子厚,你当真欲置我于死地吗 把我安置到天涯海角,你我好基友相见多难啊
苏 过 :爹爹,孩儿陪在你身边,和你一起去儋州。 苏辙 :兄长,辙被贬到雷州,到时相见
王 诜 :好基友相爱相杀
苏轼
接到朝廷新的贬谪令,“琼州别驾,昌化军 (儋州)安置”。亲们,老夫要去海南双飞
章惇:好基友,又是发吃的
苏辙:兄长快成神仙啦,多快
赵煦:那你可以不用回来了。 苏轼回复赵煦:
苏轼
南海孤岛竟还有生蚝此等美味! 88
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
荔枝太好吃了,我想在此
苏辙
哥哥在海南也做美食仙啦
刚刚
口赵煦
○ 陈季常
惠 州 刚 刚
后世评价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 者若 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人间词话》)
苏轼的一生,将中国传统的三大思想体系——儒、道、佛,很好 地融于一身。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 济民的 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 置人生忧患, 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 唐,永远保持一种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现 湖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 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
(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 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
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 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 湖交汇处。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 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 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 钟鸣之声而得名。北宋大文学家 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 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 得益彰。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
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 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 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 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
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 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 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
两山合称“双钟山”。
石 钟 山 剪 影
石 钟 山 剪 影
石 钟 山 剪 影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
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
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 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
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
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 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 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走 近 石 钟 山
知识补充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
(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 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
(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 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
(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 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 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 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文体知识-游记

文本初 读
彭蠡(l ǐ ) 郦 ( lì ) 桴 ( fú ) 止响腾
铿 ( kēng ) 栖鹘(qī hú)
磔磔 ( zhé zhé ) 噌吃( chēng hóng )
罅 ( xià ) 识 ( zhì ) 无射( wú yì)
簌坎( kuǎn kǎn ) 镗鞋( tāng tà )
穴 ( xué ) 罅 ( xià ) 如乐( yuè )作焉
正 字 音
石 钟 山 记
思考:结合游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参考 课文注释和学习资料,在了解《石钟山 记》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梳理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
【第一段】游因
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
【第二段】游历
通过实地观察,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
【第三段】游感
提出自己的思考

文本研 读
研读第一段:游因-—质疑
兼词,于此 认为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撞击,拍打 大 这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递进,更 才 找到,发现
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
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
更加 传播 代"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哉
但是
鼓槌
声音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 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 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 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 才访寻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 (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 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 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
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 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却 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资料链接
人物 得名由来 态度
质疑依据
郦 道 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水石相搏"说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李 渤 得双石于潭 之,南声函胡, 越,桴止响腾,余韵徐 歇。 “扣石发声”说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 独以钟名,何哉
问题探讨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 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 作者的态度如何 呢
扣而 北音
聆清
研读第二段:游历-—解疑
到 赴任、就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 汝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因而,于是 其中的 敲 ,击
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 二扣之 ,
晚上
砼砼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
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 磔云霄
一边…一边 … 鸟鸣声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有人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
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 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 它,碎碎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 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到绝壁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 边耸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 想要(扑过来)攻击人(似的);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 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 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吃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
窟窿
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款坎镗鞋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
乎 噌吃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寐坎镗鞋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
余欺也!"
同 “乃”,就是,原来是 产生 代这种声音
从前,先前 兴起,翻译为演奏 记住,知道
钟名 代下文典故
形容钟鼓的声音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却(听到)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声音 洪亮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 地观察它,原来是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 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水波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 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
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寂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吆的 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笑着对苏 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那噌吆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 的声音,寐坎镗韂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 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27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 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 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一周期。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 丙申 ”。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 支 :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景王之无射(yì):《 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
(前522)铸成“无射”钟。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
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
子,魏绛的 号。歌 钟 , 古, 乐器。
大岭
观音阁藏
象山
渊明祠
虹桥港
志或中E
泛舟崖
去北钟石
武曲秩

长 等丽
江 洲
苏 东 坡 游 览 石 钟 山 路 线 图 杨赤宇罗书生作
(北钟石) 下石钟山
小岭古邬阳镇
(南钟石 上石钟山
宝钟寺
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寺僧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 二扣之,碎碎焉。 笑而不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
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苏 轼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 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 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 也 。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额坎镗韂之声。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笑谓迈曰 非常自信 ( 自 得 )
1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得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吗 这一段又写了几种说法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以下表格。
问题探讨
第二段内容总结: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石钟山名由来的经过。
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白天:寺僧演示(他示)——“笑而不信”(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自察)-—“笑谓迈曰”(自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声 源
声 音
水石相搏说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吆如钟鼓不绝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簌坎镗鞯之声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2.作者对石钟山月夜绝壁之景有着精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作者为 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大石:侧立干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比喻、拟人绘形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直接绘声(鸟名叫声) 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 比喻拟声(叫声鸟名)
①渲染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氛围;
②突出亲访之不易,表现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
③为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终究 没有人 渔人和船工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
记载 ……的原因 竟然 敲 寻 求
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
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 指“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研读第三段:游感-—结论
主观推断
因此 发语词
简略
浅陋
大概
(任何)事情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推 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听到的, 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 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来考察),所以没有人能够了 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至于那些)渔夫(和)船 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述。这就是世 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 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 了那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 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 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①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
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
叹 郦道元 → 不详 -—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
讽 士 大 夫 → 不 肯 -—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
惜 渔工水师→不能 -—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 笑 陋者(李渤)- → 考击以求得缺其乏实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问题探讨
总结探 究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看法——因声命名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抒发感想
游因——质疑
游历——解疑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 小结课文结构
结论:
游感

— —
艺术特色
1.语言精练,描述生动,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 2. 结构独特,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全文以
“质疑——解疑——说疑”为线索展开,
首尾呼应,逻辑严密,达到情与景,事与理的浑然融合。
再看文体
《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 始于魏晋。
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 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 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 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这是因李渤的“击石
得声”之说本不可信, 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 因此觉得可笑。
这是经过惊心动
魄的夜探而弄清 石钟山命名由来 之后的自得的笑。
"叹郦元之简,而 笑李渤之陋也”
“余固笑而不信也”
文章作者写了三次“笑”,他在笑什么
对李渤浅陋的说
法和做法的嘲笑。
"因笑谓迈曰…"
呵呵
后人考证石钟山的命名原因的三种观点:
一是主声派,认为此处水石相击,声似洪钟。《 水 经 注 》 作者郦道元认为:山名由来是因为"下临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
中认为:石钟山的石头可以发出类似铜铁的声音,因此 山乃以声得名。宋人苏轼经过实地考察,"叹郦元之简, 笑李渤之陋”。他认为:声似钟声的不是简单的水石相 搏,更不是潭上的扣石之声,而是山下石穴罅中微波出 入发出的“涵澹澎湃”之声以及“空中而多窍”的水中 巨石与风水吞吐发出的声音。
二是主形派,认为山形似钟,故以形命山名。这派的代 表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其观点是:全山皆空,如钟覆 地,故得钟名。
第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
《舟中望石钟山》诗云:"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 造化功;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指出山 形如洪钟,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
李渤真的可笑吗
拓展探究
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
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说明“事不目见 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清人曾国藩曾 说:“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这真 是“笑人者,人亦笑之”。
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
那么,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呢
大胆 质疑 小心求证 善于思考
说在最后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 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 事。" ——马克思
实践出真知。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
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和苏轼不 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愿亲身实地 观察的精神正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