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七上第5课 穿越体验: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动荡表现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而从实质来看,动荡的局面是春秋时期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正是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才推动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
教 材 分 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而其中铁犁牛耕的出现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变化,推动了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即政治局面的动荡,表现为:一方面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天下共主的局面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多个霸主,而争霸的过程在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学 情 分 析 七年级的学生初学中国古代史,兴趣浓厚,对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逐渐提高,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阅读史料,能够从多方面分析并归纳出春秋时期发生的政治变化,知道王室衰微的表现。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史料,能够识记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霸主,分析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认识诸侯争霸的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史料和历史图片,了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分析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重点 王室衰微的表现;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难点 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PPT创设历史情境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情境导入】你叫姬林,是一个初中生。这天你挑灯夜读史书《左传》,看着看着便睡了过去...突然,一道声音在脑海中响起。“叮!周天子系统绑定成功,正在读取信息中。”“叮,信息已读取完毕。” (宿主:周桓王 姬林) (性别:男)
(身份:东周第二任周天子) (主线任务:解决宿主疑惑的问题) 【情境过渡语】繻葛之战后中箭的你开始深思:为什么往日号令天下的威严一去不复返了?问题出在了哪里?还能回到“天下共主”的局面吗? 创设穿越时空“我在东周做天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第一篇章:我在东周做天子 任务一: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找出其中的变化。 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分封制下层层分封周王室领地广泛周天子严格控制地方诸侯定期缴纳贡赋
【学生展示】挑选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总结】如图 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分封制下层层分封诸侯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周王室领地广泛周天子仅控制洛邑一带周天子严格控制地方各地诸侯各自为政诸侯定期缴纳贡赋诸侯不再定期缴纳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其中发生的变化:周天子领地范围缩小、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失去对诸侯控制 、周王室财政困难。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这些变化总结为这一时期的特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情境过渡语】此刻,你醒悟了,正是以上原因,才导致现如今的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叮,任务完成!”一道声音将你拉回到现实世界。你再次翻开《左传》,继续读了起来...... 第二篇章:我在春秋当霸主 任务一:分析齐国首先称霸的原因 【学生分析】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材料分析齐国首先称霸的原因。 【教师总结】地理优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结合史料,分析齐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带俩的优势;政治优势:教师出示相关史事,学生自主阅读,了解管仲在齐国强大中所起到的作用;外交优势: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尊王攘夷的具体内涵。综上,学生能够得出齐国首先称霸的原因。 任务二: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学生讨论】从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方面进行思考诸侯争霸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消极影响在于连年战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弥兵大会体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的要求。积极影响在于战争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 【教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既是大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发展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形成。 【情境过渡语】此时,你陷入了深思,你在想: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呢? 政治上的动荡与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变化有怎样的联系呢?你发现《左传》中记载到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而这一变化,就得从铁犁牛耕的出现开始说起了...... 第三篇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 【展示材料】 晋赵鞅、荀寅带军队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左传》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得出:春秋时期,铁器出现,并且人们已经使用铁农具进行耕种。 【展示材料】 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田间)之勤(劳力)。——《国语·晋语》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得出: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牛耕;牛的作用由用作祭品变为用于农业生产中。 【学生思考】思考问题: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以及铁犁牛耕的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教师总结】铁制农具的优势:性能优越、造价低廉、便于广泛使用。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手工业 【展示材料】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考工记》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得出: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三)商业 【展示材料】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国语·晋语》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得出:商业活动活跃起来,各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教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出现,使得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壮大,各国为实现强大进行变法和改革,从而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 【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题目为“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其中“动荡”体现在政治局面上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变化”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尤其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提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将“西周形势图”“春秋初期形势图”进行对比,学生观察周王室所控制的领土范围,总结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梳理,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课堂小结,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程小结 春秋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开始阶段,学生通过对这一课内容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布置 请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如: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 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