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古代西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开创性意义。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朝代更迭表概述西亚、非洲文明的时空分布情况,说明它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
【唯物史观】从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分析这些文明特殊性形成的原因。
【史料实证】分析《吉尔吉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埃及神庙建筑所反映的人生观和文明特质。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宗教对不同区域文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古代的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的探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历史价值。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西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开创性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表面上看似三个不同地区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事实上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内容取舍上,每一个文化类型重点抓住一个点展开,对整体的文化成就以表格形式整理。课文最后落脚于三个文化的独特性,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
2.本课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内容,高一阶段的《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对此部分内容亦有涉及。但对于学生而言,本课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对学生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表象中认识历史现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史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首歌中讲述的是什么文明的故事?你的依据是什么?
对,讲述的是辉煌灿烂的西亚文明。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感受西亚文明的魅力。
一、古代西亚文化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1)西亚:
位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2)古代西亚:
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它被里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湾所包围,这些海湾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界限。(新月沃地)。
2.地位:
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3.文明代表:
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帝国、波斯帝国。
(二)形成的原因:
1.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交通发达;
2.两河流域提供充足水源和冲击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3.周围高原密布,易受游牧民族侵扰;
4.洪水不可预见地泛滥,产生了现实、恐惧、悲观的人生观。
5.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三)文化成就:
1.文字:楔形文字
(1)材料:
主要书写在黏土制成的泥板上,书写工具通常是用芦苇制成的,有时也用木材或者其它材料。
(2)特点:
构成文字的每一笔画前端呈三角形——即楔形;
(3)地位:
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了数千年。
问题思考:这种书写材料的使用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地理环境影响: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木材稀少,缺乏石头,却有两河冲积平原的泥土,有大量的芦苇可供使用。
2.文学:《吉尔伽美什》
(1)内容:
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穿插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2)地位:
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3)价值:
史诗等文学作品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属二手资料,要和考古及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史诗反映出两河流域居民怎样的生活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 你所追求的人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伴随。……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该关心的,唯有这些事。猖獗的洪水啊,没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大地颤抖,将成熟的庄稼淹没。
——《吉尔伽美什》(苏美尔史诗)
材料二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胁,使苏美尔人深深感到,仿佛自己正无依无靠地面对着许多无法控制的力量。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示:
①态度:重视现世,对死后生活感到恐惧。
②原因:洪水不定期泛滥,战争频繁,外族入侵造成不安全感。
3.建筑和艺术:
(1)主要成就:
①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②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③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2)实质:
王权至上,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数学:
苏美尔人发明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工人。
5.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权威。
核心素养: 请根据所提供的法典条文,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归纳为:
(1)特点:
保护私有财产;规定政府的职能;同态复仇(原则);维护奴隶主利益;神权主义色彩浓厚;
民法和刑法不分;体系完整,内容涉及面广。
(2)影响:
①对当时:
有利于维护新兴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权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下层民众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②对后世: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什么汉谟拉比要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立法?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教材“学思之窗”
材料二 他们以为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示:
(1)原因:
国王的权力来自于神,神永远是正义的,所以国王颁布的法律也是正义的,所有臣民必须执行。说明汉谟拉比不仅要利用直接的政治和强有力手段控制民众,还要借助宗教手段麻痹民众的反抗意识。即:借助神的权威,宣扬君权神授,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巩固统治。
(2)实质: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综合归纳: 古代西亚文化
二、古代埃及文化
(一)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
(1)三大洲交界处,交通发达;
(2)沙漠有屏障
(3)尼罗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平原广阔,农业发达。
2.历史因素
(1)单一民族、单一语言,政权统一,发展具有连续性,社会环境相对安宁;
(2)宗教信仰浓厚,生活乐观,热爱生命,向往来世。
(二)发展概况:
1.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此后时有分合,绵延约3000年。
3.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4.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三)文化成就:
1.文字:象形文字。
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
问题思考: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
(1)对埃及:
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象形文字使埃及的文明插上了翅膀,向近东地区、地中海沿岸等地传播。
(2)对西方:
象形文字为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的。
2.书写材料:莎草纸
莎(suō)草纸是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文学:
(1)主要体裁:
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
(2)特点:
①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
②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
③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④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4.建筑和艺术:
(1)条件:
①古埃及的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
②法老对全国实行专制统治;
③文化的基础,几何、天文等技术的发展。
(2)特征:受到宗教较大影响。
(3)陵墓:古代埃及人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
4.建筑和艺术:
(4)神庙:法老们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
5.科学技术:
(1)历法: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2)数学:金字塔可以体现埃及人建筑和数学方面的高水平。
(3)医学:留下众多医学文献,文献显示古代埃及人能够治疗内科、外科和妇科疾病。波斯帝国宫廷中,御医多是埃及人。
问题思考: 为什么今天埃及神庙建筑和陵墓保存较好,而当时居民建筑、甚至王宫建筑都保存很差?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什么样的生死观?你认为历史遗址对历史研究有何价值?
(1)原因:
受宗教影响埃及人认为来世比现世更长久更重要,所以将珍贵的石材用于修建神庙(富甲一方)和陵墓;
而普通民居甚至王室住所基本都用泥土修成。
(2)观念:
人的生死可以逾越,来世永恒;
乐观的人生观,追求来世的生死观,敬畏神。
(3)价值:
历史遗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对历史史事的见证,具有重要的价值,属于史料研究的一手资料。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影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两河流域由不同的地域组成…南部由沼泽和宽广、平坦而贫瘠的平原组成,各城市沿河渠而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与周边国家的商贸异常重要。两河地区那难以预测的洪水,使得河畔的农人饱受命运的捉弄,战争的频繁更增加了命运无常的感叹。
——吴宇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材料二 古代埃及在地理位置上有相对的孤立性。由于沙漠屏障对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入侵起着阻隔作用,使得古埃及社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埃及沙漠少有雨水…水源是许多条热带河流,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很少有强烈的泛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大量的沃土,而且保障了这种条件的持续,即避免了困扰两河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
1.特点:
(1)西亚文明:是一种城市文明:充满抗争、悲观,注重现世;
(2)埃及文明:是一种帝国文明: “享受今生、追求来世”的生死观,乐观自信,重视家庭。人与自然与神和谐相处,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原因:
(1)巴比伦文明:
平原无屏障;两河不定期泛滥;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
(2)古埃及文明:
有沙漠屏障;尼罗河定期泛滥;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三、阿拉伯文化
(一)兴起原因:
1.地理因素:
处于亚欧非三洲的中心地带,是世界东西和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也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2.历史因素:
①帝国政治相对稳定,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②统一的语言和伊斯兰教信仰,为文化繁荣提供必要前提;
③统治者重视科学文化事业,注重教育和文化保存,受其他地区文化影响。
(二)概况:
①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穆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
②62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③8世纪中期,已征服从利比里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三)成就: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四)影响:
材料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归纳为:
1.对世界:
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对西方:
(1)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3.对中国:传播中华文明成果,扩大了影响,加强与其他文明地区的联系。
(1)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2)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对中国影响较大。
4.对阿拉伯:
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化,扩大帝国影响力。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美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帝国统治的热心鼓励和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国的好学风气蔚然成风。阿拉伯文化,硕果累累,向全世界发出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提示:
(1)原因:
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
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
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
④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
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
⑥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
(2)特点:
①继承与融合: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波斯和希古罗文化。
②创新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阿拉伯文化。③先进性:许多成就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浙江卷1月)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伊斯兰文明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后逐渐转译为其他语言流传,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西方文明,B项正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旨在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伊斯兰文明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承,希腊字母演化过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解析】根据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内容里既有展现王权的方面,也有展现神的方面,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文字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提及埃及神庙的兴衰,排除C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无法由此展现出分裂与统一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解析】 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18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
4.(2023·辽宁卷)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
A.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
【解析】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西亚)。据图可知,浮雕中的人穿着、使用的物品比较高级,中间的人后面还有人站着准备随时服务,由此可知,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奢华的贵族生活,C项正确;据图无法得出当时亚述帝国繁琐的宫廷礼仪,图片主要体现了当时贵族生活奢华,排除A项;图片信息与官僚无关,排除B项;图片明显不涉及物产资源,排除D项。
5.(2022·辽宁卷)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王朝时期形成的三大神学体系,都有关于太阳和水的神话和传说,体现了古埃及对自然的崇拜,B项正确;古代埃及神化太阳和水,不能说明其王权衰落,排除A项;材料与文字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对科学的探索和“神学体系”“神话传说内容”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古代西亚文化
概况
(二)形成的原因
(三)文化成就
二、古代埃及文化
(一)形成原因
(二)发展概况
(三)文化成就
三、阿拉伯文化
(一)兴起原因
(二)概况
(三)成就
(四)影响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考虑了教学立意的深度,又兼顾了教材内容的使用,以做到教学立意和教材使用有机的统一。教学立意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出发,许多文明成果展示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处理,适当增加重点地区的地图,使学生学生加强了对北非地区地图的了解,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地图方便了学生理解阿拉伯文化是欧亚文明桥梁这一主题。
本课对学生的知识面和课前准备有一定要求,但学生做的并不充分,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课前先提供一部分书籍和影片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要加强对课堂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3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