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2 13: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根本原因:农耕、畜牧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
出现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社会贫富分化
阶级形成
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
中华文明起源
生产方式:社会大分工
生活方式:聚落定居
分配方式:转公为私
生活方式:城市兴起
回顾第2课相关内容,了解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温故知新
三字经 宋朝 ·王应麟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时空观念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国人暴动
商汤灭夏
启承禹位
盘庚迁殷
平王东迁
禹建夏朝
烽火戏诸侯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鼎盛
春秋:瓦解
奴隶社会分期
战国:形成
封建社会
约公元前
2070年
前7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前771年
前1046年
前841年
前476年
前221年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交往等各方面。
夏、商、周三代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掌握重大事件,形成时空观念,从中认识到国家兴亡的共同原因,民心向背决定国运兴衰。
2.通过解读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西周分封诸侯国示意图,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3.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列表格法。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商周的更替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自主学习
阅读本课课文,然后同桌互助共同梳理教材,完成表格。
朝代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亡国之君


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今河南登封)
启承禹位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亳、(今河南郑州)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
商纣王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镐京
(今陕西西安)
武王伐纣
国人暴动(周厉王)
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
100年
前2070年
2023年
前3年
前2年
前1年
公元元年(公元1年)
2年
3年
耶稣出生
公元纪年法
公元前××年
公元××年
夏商周的兴亡更替线
夏朝
(1)建立时间:约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河南登封)
(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奴隶制国家)
1、夏朝的建立
这家大业大的该如何管呢?
夏传子,家天下
2、夏朝的统治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 昭公六年》
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
——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明专题》(古代部分)
行政单位
刑法
依据以下文字和图片史料,思考夏如何统治国家?
(1)王位继承:世袭制(血缘关系)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实质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作坊
夏中晚期的都城
夏朝宫殿复原图
考古发现能够佐证夏朝的存在;阶级贫富分化加剧,等级界限分明。
中心地区: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3、夏的遗址
玉器
华夏第一鼎(礼器)
绿松石兽面纹铜牌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酒器)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原始部落、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早期国家、 奴隶社会、青铜时代
中华文明进程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绿松石龙形器:龙崇拜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4、世袭制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①王位继承:世袭制
材料一: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史料实证
公天下:国家权力不专有,君主由人民选举,选贤德之人。(禅让制)
家天下:统治者是世袭制的按照血缘关系传承。(世袭制)
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王位世袭是以私有制的奴隶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实际是社会制度变革,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是历史的进步。
评价一种制度是否进步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思维拓展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百载,迁夏社
夏王桀不修德行,用武力伤害人民,引起民众的反抗。
5、商汤灭夏
桀驾人车
1、商的建立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汤
汤伐夏,国号商
网开三面
1、商的建立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汤
(3)都城: 毫(今河南郑州)
用贤才
发展农业
手工业、商业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2、商的迁都:
盘庚迁殷(盘庚中兴)
①原因: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②影响: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
3、商的统治
(1)对外:
长期对外征战,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
(2)对内:
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商朝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平民因为经常服兵役,农业和手工业劳作主要靠奴隶,而奴隶的来源除了靠原有奴隶繁衍,就是靠抓捕外族俘虏,因而需要不断对外征战。其控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商朝统治者如何巩固统治?
地大物博
4、商的灭亡——六百载,至纣亡
商纣王——帝辛,臂力惊人、力大无比、才思敏捷,开疆拓土。同时商纣王也具有暴君的潜质:连年征伐、贪图享乐、横征暴敛,且刑罚严酷,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
商汤的最后一位君主是谁?商朝为何走向灭亡?
典故:助纣为虐、炮烙之刑
失民心
周朝
1、西周的建立
(1)背景:
(2)时间:
(3)重要战役:
(4)建立者:
(5)都城:
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周武王(武丁盛世)
镐京
2.武王伐纣——前徒倒戈
牧野一战,商朝全军覆没,致使纣王自焚,商王朝灭亡。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一场讨伐暴政的正义战争。
戴枷奴隶陶俑
商代铜爵 饮酒器典故:酒池肉林
西周 利簋(武王征商簋)
奴隶殉葬坑
等级森严,层层分封。以血缘为纽带。
西周社会等级示意图
问题:请同学们指出不同等级对应的身份,阐述分封制的实质和特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被统治阶级:
奴隶阶级
统治阶级:
(奴隶主阶级)
读图知史
特点: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实质:
从高到低金字塔式等级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四: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周文武王所封同姓子弟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王室分封宗室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室关系,或有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更为亲密。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柳宗元《封建论》
史料实证
积极影响: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地区间的交流。
消极影响:导致周王室权力被削弱,诸侯国分裂割据,国家分裂;分封制遭到破坏,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祸根。
问题:结合材料,理解分封制的作用。(从积极和消极角度两方面)
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小雅 北山》
目的
对象
依据
封国
权利
义务
实质
影响
巩固周王室统治(根本原因):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宗亲;功臣;古代帝王后代等;
血缘关系远近;功劳大小;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奴隶主贵族)
周王(封者)权力: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建立诸侯国。
诸侯:封地内可以再分封,爵位世袭;掌握封国内的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政治上)拥戴周王室;定期朝见天子;③参加重要仪式;
(经济上)进献贡物;(军事上)服从调兵;拱卫王室;
有较强的独立性
积极: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地区间的交流。消极:导致周王室权力被削弱,诸侯国分裂割据,国家分裂;分封制遭到破坏,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祸根。
2、西周的统治——分封制
鲁、齐、燕、晋、宋、吴等
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典故:道路以目、与民争利
典故:烽火戏诸侯
《系年》战国竹帛,记载了国人暴动。
前841年
3、西周的灭亡——八百载,最长久
BC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结合史料,以统治者的得失为角度,探讨夏商周兴亡的共同原因及历史启示。
兴盛:统治者实行仁政——勤于政事;发展经济;任用贤才;关心百姓。
启示:要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善用人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仁政兴国,暴政亡国。
民心向背决定国运兴衰
衰亡:统治者实行暴政——统治昏庸无道,贪图享乐,残害人民。
得民心
失民心
暴君:
夏桀、商纣、周幽王
贤君名臣:
夏禹、商汤(伊尹)、周武王(姜子牙)
早期国家
课堂小结
夏商周的更替
产生:夏
发展:商
大禹
夏启
夏桀
商汤
盘庚
商纣
周武王
周厉王
周幽王
周平王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殷墟文化:甲骨文、青铜器
分封制
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西周
早期国家
暴政亡国,仁政兴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早期国家
课堂巩固
1.下面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三千年前的闪电战,极为血腥残酷。据《逸周书 世俘》记载,此战“血流漂橹”。最后,商朝军队大败,纣王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请你从年代尺上找出该战争的时间所对应的选项(   )
A.A B.B C.C D.D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前771年
前1046年
A
B
C
D
C
B
早期国家
4.“(分封制)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屏蔽周室。言封此以下文、武、周公之子孙为二十六国也。”该史料表明周代分封制的(   )
①分封目的 ②分封对象 ③封国权力 ④瓦解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结合此文说明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外族入侵 B.势力扩大 C.人民反抗 D.残暴统治
D
A
早期国家
6.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了“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5.《孟子 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B
B